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山东下面就是江南,江南地区本来就是鱼米之乡,麸糠这样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买得多,四比一、五比一的兑换都可以,这样便能大量的节约粮食,以作不备之需。
至于京畿地区就更不用说。
京畿总督熊文庆本来做事情便是四平八稳,涌入的几十万灾民被他安排得妥妥当当,没有出什么乱子。
还有帝京府府尹苗炎,面对挤在京城城墙外十里的十来万逃荒灾民,自己亲自抓各种安抚事宜,摄于他的赫赫威名,巡捕、衙役和军士们没有一个敢乱来的。
当然了,京畿行省和帝京府是有着天然优势的。
江南的粮食源源不断的通过大运河运送到了京城,使得京城仓库的粮食减少数量,一直在一个很合理的范围内。
刘仁怀不愧是大家都期待的国之干城。
朝廷给了他八百万两银子,命令他必须要收到七百万石粮食——而江南此时的粮食也在不断的价格暴涨,价格早就已经从八文、九文涨到了十文、十二文、十三文一升。
结果刘仁怀利用各种手段方法,从各个地方收购了足足一千万石粮食,几乎堪比今年三四月的七文一升的低价了。
即便里面有三分之一都是前年的存粮,可现在来说,数量就是一切,前年的粮食照样能吃,又有什么不行的?
有了比意想中多三百万石的官方收购粮食,也有包括第一大盐商贾子明贡献八十四万石粮食在内,朝廷一共收到了二百万万石捐赠的粮食,这么五百万石的余裕,给了朝廷太多的信心。
景和帝本来都有点担心,自己吹的牛有没有不能维持的危险,现在他却是安心了。
之前大家都给景和帝建议,京畿地区的那些流民、灾民们的赈灾,一样可以用麸糠粥,可是景和帝发了脾气,说自己虽然能力不够,但难道连京畿地区都不能护住吗?
所以京畿地区用的是全部粮食,而且还是同样的“筷浮落人头”的严厉措施。
灾民们却不是什么都不干。
苗炎和熊文庆两人,进入八月之后,在工部尚书巫愚的女儿巫夜霜的策划下,这些灾民中的青壮便和京畿地区的民众们一起,开始了在几条重要河流两岸的劳作。
包括种植树木、加强加固堤坝、挖掘一些小的河沟、建造一些临时的蓄水池等等,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
柳铭淇这种闲得没有屁事做的人,还专门去看了一趟,想要瞧瞧古代水利建设和现代的有什么区别。
看着超过十万人在方圆百里的地方劳作,却是井井有条,丝毫不见纷乱,他总算了解到了在柳铭璟眼中“我朝的女工部尚书”,究竟有多么大的能耐。
以女子之身担当工部尚书是不可能了。
可按照她的功绩,只要一嫁人,最少都是赏赐二品外命妇头衔的,甚至一品都不是不可能。
……
在这个蝗灾已经到了尾声,开始善后的过程中,去江南足足一个多月的萧素琴终于回来了。
素老板带回来一个二十来岁的英俊小生,到了裕王府之后,两人还顺带着演了两场《梁祝》之中的戏份,请柳铭淇这个作者点评。
“怎么样,他的灵性够吗?”素颜的素老板充满期盼的问道。
柳铭淇看了看远处有些拘束的小生,“灵性什么的不说,可梁山伯这种初始骨子里的文质彬彬的气息,倒是挺好的。”
“那就好!”
萧素琴开心的笑了,还忍不住撒娇道:“你不知道我在江南找了多少个戏班子,才找到钱英这个最合适的人选。”
柳铭淇好奇的道,“但我看他其实在相貌和演技上面,并没有达到出神入化的水准啊。”
“出神入化?那不是成了老油子了?”萧素琴嗤之以鼻的道:“我就是要这种既有演技,却又不出名,同时对唱戏有着热忱的人。”
“也对。”
在这一刻,柳铭淇想起了几位以素人之身出演大角色,结果却大红大紫的演员。
有时候,出演一部好戏,需要的并不是演技好,而是契合自己的性格特点,从而本色发挥。
戏台上的演员也差不多,只不过他们需要的基本功很多。
柳铭淇最近也是去看了一些的戏,于是看得出来,这个叫做钱英的男子,举手投足之间,还是有着不浅的功底的。
“喂,世子……”萧素琴压低了一点声音,凑到柳铭淇跟前:“你觉不觉得,钱英长得有点像一个人?”
“像谁?”柳铭淇疑惑的道,他倒是没看出来。
“你呀!”
素老板白了他一眼,“我可是先按照你的模样儿,在全江南找了一遍,要差不多有点感觉的,才会继续考察他们的。”
柳铭淇哭笑不得,“像我有什么好的?我又不是郭少华、冯明心。”
他说的这两位是戏曲九仙之中的二位,相貌是一等一的好。
萧素琴微微一笑,“你是比不过他们,可梁山伯就是你啊!你不能和我一起上台演出,我当然要找和你差不多的人呢。”
这妮子入戏了。
柳铭淇看了看她,笑着点了点头。
有个巨星曾经说过,演戏便是“不疯魔不成活”,如果你自己都融入不了这个角色,那这个角色一定不会深入人心。
不是只有电影电视才可以入戏,在戏台上也一样的可以入戏。
戏曲九仙便经常入戏,甚至有在台下也把角色代入,而且癫狂的表现,所以他们才能称之为“仙”。
萧素琴脸上微笑着,但心中却叹了一口气。
她是有点试探柳铭淇的意味。
不是说演戏,这肯定不可能。
素老板是想要看看柳铭淇对自己的心意。
她自从看了《梁祝》,和柳铭淇合演了《梁祝》,整个人整颗心都已经陷了进去。
在她心中,柳铭淇便是梁山伯,她便是祝英台,两者应该生生世世不分开。
就好像《梁祝》这首同名的曲子一样,悠远而又长久,凄美动人。
哪怕萧素琴现在已经二十三岁了,比柳铭淇大了接近七岁,但她觉得自己当柳铭淇的一个妾室,是绰绰有余的。
可惜看现在柳铭淇的样子,好像没有开窍一样,对男女之情根本没什么感觉。
想起了回来听说的,柳铭淇在葬花楼和朱雀楼的表现,同样的并没有被一群美女给迷住,而是很洒脱,来去自如。
于是萧素琴又有些欣慰,这个小男人既然还没有开窍,那就等着自己来为他启蒙吧!
时间还有的是。
第116章 印刷还是可以改进一下滴
现在的戏班分为好几种模式。
一种就是大家利益结合,一起赚钱后,按照一定比例分配。
另一种是戏班主人以重金签下几个知名的戏子,以他们为骨干搭建戏班,而无论赚钱与否,都和拿了固定酬劳的戏子无关,甚至做得好还得多给人家点好处。
最后一种是知名戏子自己组建一个戏班,戏班里面全部都以他(她)为主,这样就能更好的发挥,不过同样的,压力也都来到了他(她)身上。
戏曲九仙之中的大部分都是第三种模式。
大家都是顶级人物了,一般情况下不会为别人赚钱。
当然了,有时候也会因为人情去客串什么的。
素老板自然就是有自己的戏班,她去了江南这么久,戏班的人全都在休息,然后她还得每个月按时给工钱。
钱英也被她签入了戏班,一共是十年,在这十年时间里,他所有的唱戏安排都由萧素琴决定。
萧素琴不是白痴,她很聪明。
《梁祝》这种会流传千年的戏曲,一出来肯定是火爆异常。
如果钱英成名了之后,自己另起炉灶,找另一个祝英台来出演,和自己打对台戏,那不是养虎为患?
如今钱英签了契约,如果敢这么做的话,萧素琴能一个状纸告到帝京府衙门去。
苗炎对于这种背信弃义的事情,可是从来不忍耐的。
对于柳铭淇来讲,萧素琴带着钱英回来了,那么下一步计划便可以正式开始实施了。
这就是《梁祝》的话本。
《梁祝》的话本比起《梁祝》的戏本要早出来,但迄今为止都好几个月了,柳铭淇都没有刊发出去。
倒不是说为了防止盗版。
在灯塔国和东瀛国你都没办法防止盗版,就更别说古代了。
一个话本哪怕是写得再好,也只能卖最初销售的一个月,甚至时间更短。
别的书坊拿到你的书,马上就会开动印刷,然后跟着你一起赚钱,你还没办法报衙门抓他。
因此最贵的一个话本,充其量也就几百两上千两,作者卖不出价格来。
当然,这也看和什么人比。
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一年顶多赚八到十两银子,一个话本就能挣他们一百年的收入,想想也不是太坏。
况且现在在帝京府城外,三五百两银子就能买一座不错的院子,或者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良田都能买上百亩了。
一本书养一家人,倒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再加上大康朝长治久安,大家没有战乱等威胁,生活过得悠闲,娱乐需求也多,因此写话本的人还是不少的。
《梁祝》这部戏能不能还没有上演就让人朝思暮想、肝肠寸断,那肯定需要《梁祝》话本的先行一步。
只要那些大姑娘、大小姐、夫人们,看《梁祝》的话本,她们就不可能不被吸引,甚至于那些书生才子也一样。
有了莫大的铺垫之后,《梁祝》的戏一出来,你说他们会不会追着赶着来看?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
柳铭淇之所以不提前把《梁祝》话本给印刷出来刊发,就是想要掌握一个最好的时间点。
提前太早出来,说不定马上就有聪明的戏班,先把《梁祝》给排练上演了。
甭管他们排得怎么样,你把“首演”名誉给占据了,那可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素老板得哭死。
现在萧素琴在回京城的船上,便已经让钱英开始读《梁祝》的戏本和剧本,再设身处地的带着他进入角色。
回到京城,他们第一时间便会召集戏班人员,开始正式的整体排练。
按照素老板的估计,大约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可以做到尽善尽美。
如今是八月,柳铭淇只要提前一个月,把书籍给刊发出去,就足够给人们入迷的时间了。
想要刊发书籍,柳铭淇自然要去找印刷工坊。
只要一个文学发达的社会,必然印刷产业非常的旺盛。
京城里面就有上百家的印刷工坊。
是的。
你没有看错,就是上百家。
他们可以印刷各种话本,也可以印刷各种诗集、儒家、法家和墨家经典作品等等。
但是支持这些印刷工坊的最大业务,还是印刷各种道经佛经。
由于太祖的严令制约,不许僧侣道士泛滥,大康朝的寺庙和道观不算太多,可人们对道教和佛教的信仰还是挺深的。
比如京城里大相国寺、报恩寺、普济寺、玉皇观、老君观等等十几处的地方,一天到晚都是人群攒动,浓烈的香火气息直扑云霄。
寺庙和道观也想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所以他们每年都会印刷大量的各种佛经道经,送给善男信女们。
大规模印刷的成本不算高,然后又能不断的吸引这些善男信女的家里人也跟着成为信徒,这样的买卖绝对划算。
这样一来,无数印刷工坊的日子就好过多了,也撑起了整个京城这么大的印刷规模。
可是柳铭淇连续去了几家,都不大满意。
因为他们的印刷还停留在很原始的雕版印刷上面。
雕版印刷指的是在厚厚的木板上面雕刻出阳文字,使得每个字的比划突出于版面,接着便用刷子蘸上墨,在雕好的版面上刷一刷,再把纸贴在上面,自背后再用干净刷子刷一遍,加深印记,便可以取下功成。
这样可以重复千百次的印刷,但问题在于雕刻文字的时间耗费很多,然后木头雕成的字,保养起来也麻烦。
甚至于整个雕刻木盘也有时候出毛病,像是印刷过程中,多一些墨汁滴落在木板上,然后反过来滴落到纸张上面的事情也都有。
只不过现在的民众们,能有一本书看都很感恩了,哪里还能抱怨那么多?
要知道,用竹简看书的日子,可也没过去几百年啊。
甚至于在发明雕版印刷之前,普通民众们根本没有机会来接触到各种书籍。
柳铭淇知道印刷的发展全过程。
雕刻印刷之后便是活字印刷,然后接着是油印印刷,圆压桶平版印刷,激光印刷等等。
激光印刷柳铭淇是做不出来的,油印印刷这一辈子还可能努力一下。
但是活字印刷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分分钟都能做出来。
比如毕大神的泥字活字印刷,其实只要脑袋开窍了,瞬间便能想出来。
他是把所有的字用软泥雕刻好,然后再用火把泥字烧硬。
等到要印刷的时候,把对应的每个泥字贴在有预先加热的松香和蜡的铁板上面,以此固定好,便可以直接印刷了。
印刷完毕,再次加热让松香和蜡软化,就可以把这些泥字取出来,再次组合印刷。
所以这种印刷术被称为“活”字印刷。
这样的印刷方式,已经很接近于激光印刷之前的油墨印刷了,只不过是用料和模式变了一些而已。
参考许多宋代印刷的书籍便可以看出,这种泥字的印刷非常不错,字迹清楚、笔墨浓厚,没有什么污渍。
活字印刷不但提高了印刷的效率,更加降低了印刷的门槛,使得我们的书记和知识传播,越来越广泛和长久。
所以在回家之后,柳铭淇第一时间便找来了田荣,让他给自己去找一个可靠的雕刻工匠来。
正巧家里就有一个雕刻师傅在,他的名字叫做孙老四,也是从擒海伯府上陪嫁过来的家生子。
像是王府这样的地方,其实许多人才都是一应俱全的,不但有雕刻工匠,还有做衣服的,还有做鞋子的,还有修缮房子的等等。
孙老四今年四十来岁,因为经常在府里做石雕、木雕、假山修葺等等活儿,身子骨很是健壮。
听到了柳铭淇让他在统一尺寸的泥上面刻字的要求,他还以为世子殿下喜欢玩儿,满口答应的拿着《梁祝》的手抄本下去了。
时间还有一个月,他一个人刻字都能来得及。
到时候印刷起来也方便。
据说当年的毕大神也就是他和徒弟两个人制作,便已经把整个印刷工序给做好了。
想要提前印刷《梁祝》,还是要自己制作方便一些。
至于说后面,这种活字印刷哪怕是泄露出去,也是无所谓的。
整个行业的发展,必然是要集中在群策群力上面,必须要集中无数人的智慧和坚持。
西方的发达就是因为如此,许多人不断的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最终使得这些技术越来越好。
无论是火药也好、肥皂也好、药物也好、医疗手段也好,都是如此发展起来的。
而我国的没落,恰好便是因为和西方相反。
大家都喜欢挟技自珍,别说是外人,就算是女儿女婿也不传,所以许多技艺都消失了不说,更是没办法得到改进。
最为痛心的便是我们的医学,华佗当年就已经发明了解剖和开颅手术,足足领先西方一千多年。
结果因为没有培育出足够多的学生的原因,华佗死了之后就失传了,弄得我们还得不断从西方引进各种医疗技术。
这样的陋习,必须得到改变,才能使得现在的大康朝,不断的大幅度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