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柳铭淇闻言却摇了摇头,“杀鸡儆猴是良策,但如果把所有的猴子都杀了,以后恐怕会惹来不少的事端……其实,现在最应该指望的,还是白大人在江南办的事儿。”
景和帝跟苗炎两人齐齐的颌首称是。
白大人就是白恒望,盐政大臣。
景和帝要发临时盐引,要彻查超发滥发盐引的态度,让白恒望惊慌失措,自请回到江南和那些盐商们商谈,让他们能识时务的拿出一些东西来。
对此,无论是景和帝,还是朝廷诸公,对此都抱有极大的期望。
盐商之富天下闻名,盐商的奢侈也是天下闻名,从他们身上割肉下来,大家都喜闻乐见。
第101章 盐商们
从盐开始专卖以来,盐商从来都是最富有的人群,没有之一。
虽然盐商通常都没有好下场,最多也就是风光一两百年,最少的一二十年就衰败了,但巨大的财富诱惑,还是让人们前仆后继的想要成为盐商。
大康朝的盐商制度,大致沿袭了之前一个朝代,实行的是纲盐制,按照全国区域划分成了十二个纲。
不过大康朝的每纲盐引为二百万引,每引折盐一斗、一百二十斤,这和前朝二十万引,每引五斗、六百斤有了一些区别。
主要原因是尽可能的分散盐引,让更多的盐商加入进来,从而不要让盐价垄断之后暴涨。
如今盐政衙门给盐商们每引的价格为一两二钱白银,从灶户们手中收来的价格是二钱,转手一倒,利润便高达六倍之多。
盐引折算价格是十二文一升、而到了民众们的手里,距离最近的江南地区盐价都在二十文上下,最偏远的西北更是高达五十文一升。
但这个价格比起前朝末期可算是低多了。
前朝快崩溃的时候,江南盐价都高达六十文一升、西北、东北、东南等区域,皆为两百文一升,弄得怨声载道,起义频起。
大康朝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一直对于盐价大力打压,又积极发展经济商业,让民众多赚钱,使得民众的压力并不算大。
作为去盐场领取食盐的凭证,盐引当然不是白领的。
盐政衙门有一本“纲册”,上面就写着可以贩盐商人的名字,由此他们就拥有了“窝本”,相当于一种资格凭证。
窝本是什么意思?
许多史书说得都不详细。
实际上就是“在纲本上面不挪窝”的意思,跟兔子一样,占了一个窝,别人就没办法进去了。
有窝本的商人才能贩盐,才能去购买盐引,从而拿到指定区域去卖。
没有窝本,也就是不在“纲册”之中的,那便没有资格做盐商,这么大一个买卖,就和你无缘了。
从理论上来说,窝本是可以世代相传的,但从古至今,窝本停留在一个家族的时间长度,最多就二百来年,那一位是皇亲贵族,家里出了两个皇后、两个宰相、七个尚书的,结果随着帝王的清洗,还是在落魄之后,丢掉了盐引。
这么扎实的关系,都仅仅能维持两百来年,就更别提一般人了。
能守住三十年的都算是背景扎实得很,守住五十年那一定是家族有大强人。
像是幸运的得到窝本,然后几年就因为各种原因破败的,更是数不胜数。
可盐商们也不是没有善终的。
那些赚了钱之后,果断的抛弃了盐业,去当大地主、当其余行当的商人的,也比比皆是。
这便是聪明人。
从风口浪尖能退得下来,舍得退下来的,都是有大智慧的人。
而今天,坐在盐政大臣书房里面的一群大盐商们,却是各式各样的人都有。
白恒望一回到扬州,不顾已经是晚上,立刻命令属下把扬州排名前五的盐商全都叫到了衙门商谈。
从一开始,他便将景和帝的“增发临时盐引”和“彻查超发滥发盐引、整顿盐务”的意思说了一遍。
“各位,山雨欲来风满楼啊。”白恒望摊开了手,“现在是我们同舟共济,度过难关的时候了。”
“白大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之前在支援云梦泽水灾的时候,我们已经捐赠了五十万两了吧?”盐商第三的尉迟鸿沉声道:“朝廷有困难,我们可以考虑捐赠,但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是不是过分了一点呢?我们每年缴纳的税赋,可是天下第一啊。”
“对!”
排名第四的盐商龙毅连连点头:“我才修了一座园子,花了五十多万两银子,现在想要支持都没有办法啊!”
“你们什么意思?”白恒望皱眉,“赚钱的时候就笑嘻嘻,要你们出点力就推三阻四?你们要清楚,皇上这一次可是要动真格的了,如果你们不想着办法解决掉,那么手里的窝本还能保得住?真是天真!”
“大康朝还有这样的规定?”扬州第五的盐商姜元说道,“从我父亲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情。我们给了,是我们有善心,但是给不出来,又该怎么办?”
“那就等着新的盐商们进场,绣衣卫衙门来你们的抄家吧!”白恒望摊开了手,“反正我了不起就是撤职回京,各位的富贵可就保不住了。”
众位盐商都皱起了眉头。
盐商第二的蔡新风心中更是冷哼一声,这些当官的都不是人,收钱的时候高高兴兴的说是兄弟,结果现在一出现问题,马上就威胁,威胁不成,那就直接摊牌撕裂切割,一点责任心都没有。
“咳咳。”
第一盐商贾子明轻声咳嗽道:“白大人,那你说说,我们该怎么办?”
白恒望毫不犹豫的道,“买下所有新发的临时盐引,给朝廷分忧解难。”
贾子明苦笑了起来,“大人,朝廷预算的是一千二百万两白银,这就是一千万份盐引,相当于平日里每年天下一半的盐了,这么多的盐怎么消耗?盐价不得崩盘了?”
说一千道一万,盐商们最忧虑的便是这个。
盐价稳定、购买人数稳定、盐商销售区域数量稳定、大康朝政策稳定。
这么四个大因素,使得盐商们一直不愿意做出什么改变。
哪怕是有人中途退场了,也很快有人加入进来,维持这个体系。
现在皇帝和朝廷告诉他们,老子缺钱了,所以临时增发半年的盐引,你们买下拿去卖吧!
问题哪里是那么简单!
本来市场便稳定,你拿出更多的盐卖,就意味着价格要不断下跌,从而使得他们利润不断降低。
说不定就得白忙活一年。
他们的开销多大啊,一年不收入,那岂不是得过紧缩的日子?
在这群习惯了奢华消费的盐商们来说,是绝对不愿意的。
“都说了,这些盐引是可以卖到边疆地区的。”白恒望耐心的道:“你们可以卖到西北、东北、西南区域,这些地方的蛮子是有多少食盐就要多少的!”
“问题是蛮子也没有那么多钱买更多的盐啊。”第二盐商蔡新风叫苦道。
白恒望瞪了他一眼。
这个蔡新风平日里最是阴狠,风评最差,跟自己也经常阳奉阴违的。
各个边疆的蛮族,平日里不是买不起盐,只是因为路途、地势、盗匪的缘故,才导致了许多盐过不去。
想要给那些蛮族们供盐,那么必须依靠边疆的那些有特殊关系的商人们。
但这些人因为有着自己的渠道,所以对盐价有强大的议价能力,不是盐商们和批发商们说多少就是多少的。
所以通常盐商们即便有外销盐引,也从他们那里赚不到多少钱,还不如内地各省份呢。
所以这些盐商对于这种盐引并不感兴趣。
如果换成了茶引,那就不一样了,草原人少吃一点精盐是可以的,但不吃茶绝对不行,那些有渠道的商人,也不敢得罪茶商们。
想了想,白恒望端起了茶:“本官言尽于此,你们回去商量一下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本官不强求。”
白恒望忽然改变态度,让一群盐商心头一沉。
他们还宁愿白恒望大发怒火,这样反而代表有商量余地。
不说是一千二百万两,三五百万两的盐引,最后他们还是要妥协的。
可如今白恒望根本谈都不谈了,只是让他们自己商量,证明这一次朝廷和皇帝都是来真的了,他们一定会要1200万两。
胳膊扭不过大腿。
任凭盐商们怎么不情愿,恐怕最后结局都难以改变。
出了盐政衙门,大家都不忙着上轿,而且聚集在了一起。
“大家说说,怎么办?”尉迟鸿沉声的道,“贾老,平日里你最稳重知事,又是大家的老前辈,您给个意见?”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贾子明叹了一口气,“人家是官府,是拿着刀子的人,我们怎么跟他们讲理?”
“难道就这么屈服了?”蔡新风声音尖锐的道:“这一次是一千二百万,没错,我们大家凑一凑能拿出来。但是下一次呢?下一次是二千四百万两呢?是三千六百万两呢?那怎么办?总不能一辈子辛辛苦苦赚的钱,就白白的给那群臭土鳖用吧?”
蔡新风向来吝啬小气,可他这番话还是说到了大家的心里。
盐二代姜元马上表示了赞同:“我觉得就该不买。谁愿意购买这些新的盐引就让他们去买好了,盐业这个事情,可不是买了盐引就行的,哼哼!”
龙毅也阴森森的笑了,“是啊,中途出点什么事情,还有水商们的配合,都不一定好啊!”
他们大家做盐业都很多年了,人脉非常庞大,手段也是有一套。
要是真的有谁不管不顾的闯进来,他们可不介意狠狠的收拾这些愣头青。
贾子明看着他们恶狠狠的样子,心中冷哼了一声。
都是一群眼里只有钱的白痴!
敢跟朝廷作对,你们把自己当成什么人了?
……
注:查证盐价、纲、大引、小引、窝本……等等,花费了一天时间,看了许多古人的记录,《明史·食货志》、《征榷·盐铁》、《盐政志》、《复楚中论盐价公书》、《户部题行盐法十议疏》、《中国历史档案馆(盐业篇)》等等,但居然彼此之间互相矛盾的不少,特别是盐价。
例如同一时代,一有说嘉靖初期湖广、江西等地盐价三五十文一斤,一有说超过了300文。
实在是才疏学浅,只能按照大致能寻找到的数据,编写一个盐价标准出来,如有荒谬之处,敬请诸公海涵。
……
第102章 定谋
片刻之后,白恒望在自己的书房里面,等来了一个访客。
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是从侧门悄悄进来的,并没有惊动什么人。
等他卸下轻便斗蓬时,却正是排名第一的盐商贾子明。
贾子明从十多岁就开始在盐业方面做事,二十多岁有了自己的第一张盐引,通过三十年的时间的奋斗,终于成为了扬州盐商第一。
他并不是靠歪门邪道成功的,而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做,让官员、灶户、水商等等都喜欢他,所以他才成功了。
这样的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稳重踏实,而且在得到这么多之后,他是最怕失去自己一切的人。
因此,他才会悄悄的回转,前来拜访白恒望。
等到贾子明重新坐下,白恒望的语气也和刚才不同了,他恳切的道:“贾老,这一次你帮助本官度过难关,也同样是帮你度过难关啊!就算那几个家伙不懂事,您也不能跟着他们掺和,不然大祸临头,谁能躲得过?”
贾子明皱着眉头,“上面的态度这么强硬?”
“出乎意料的强硬。”白恒望点点头,“你知道皇上跟我说起这事儿的时候,谁在旁边吗?”
“谁?”
“帝京府府尹苗炎苗太升。”
“他!?”
还没等贾子明露出惊骇之色,白恒望就道:“我猜测,如果这一次我做不好,那么苗炎一定会携带着圣旨而来,对扬州盐业进行一次大清洗!他的手段,贾老你也应该知道。”
贾子明真的是倒吸了一口冷气。
苗炎当年一把火烧死一百多人,包括了太子宠妃的弟弟,绝对是闻名天下。
人家连太子宠妃的弟弟都敢杀掉,更别说是别的人了。
一旦是他过来,而且是皇帝急需用钱的时候,手段之残酷,很有可能超乎想象。
贾子明奋斗了一辈子,才让自己富足天下、儿孙满堂,他可不愿意这一切转眼成为泡影。
他今年都六十三岁了,临老一场空,肯定受不了。
“一千二百万两银子的确一时半刻难以凑到。”思量过处,贾子明再也没有保留:“不过分成两三次给,倒是没有问题。
我出三百万、蔡新风和尉迟鸿各出二百万、龙毅和姜元各出一百五十万,其余的盐商出二百万,白大人您就按照这个数目摊牌吧。
一开始只要他们各拿出三五十万两不等,等到他们都出了第一笔,第二笔、第三笔也就顺理成章了。”
“好!”
白恒望欣慰的笑了,“我就知道,还是贾老您可靠。放心吧,等到明后天谈好,我在奏章里面一定会为你美言几句的。
咱们的这位圣上啊,一向都是宽厚仁德,要不是遇到了这么大的难事,其实绝对是很温和的。
您这次积极的响应了他的号召,他以后就会记得您,说不得可以为子孙积攒福气呢!”
白恒望最后这句话,直接击中了贾子明心中的X点。
他已经够富贵的了。
要是能给子孙在皇上面前留点香火情,怎么都划算啊!
“白大人,您觉得这样做能起到效用吗?”贾子明颤抖着道。
白恒望本来是随口一说,看到他这副样子,不觉动起了歪脑筋。
“嗯,肯定是有效果的。”白恒望慢悠悠的道,“但如果您能在这个时候,自己单独捐献一些东西,我敢保证,皇上一定会奖赏您的。”
“我出……出十万两银子,白大人您说可以得到什么?”贾子明赶紧报了一个数目。
“十万两?”白恒望笑了,“您可是天下第一盐商!十万两给出去,您敢肯定不是羞辱陛下吗?”
“那该多少才好?”贾子明问道。
白恒望直接说道:“一百万两!只要您能拿出一百万两捐献给这次的赈灾,我保证能从皇上那里,给您求来一个亲笔提名的牌匾。
到时候挂在您的议事厅门口,您说谁不给您几分面子?哪怕是太子继位之后,按照咱们大康朝的传统,他也会看在这个的面子上,给予您的子孙以优待啊!”
贾子明直接吞了吞口水。
在议事厅门口挂上皇帝亲手写的牌匾?
这个诱惑对他来说太大了!
当然他不敢求说什么在府邸门口挂牌匾,那可是各位丞相们才能有的待遇,连六部尚书都没有。
但哪怕只是在议事厅门口挂皇帝亲手写的牌匾这种事儿,迄今为止,本朝可没有一个商人能有此殊荣!
“可是……”
贾子明又有些肉疼,“一百万两银子太多了,我一时半刻拿不出来……”
拿不出来才怪!
白恒望对他可是很了解的,贾子明做了这么多年盐业,家里的现银起码都是上千万两,说不定两三百万两黄金都有!
区区一百万两,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只不过贾子明肯定是想要矜持一下。
“贾老,如果您觉得一百万两白银多了的话,何妨收购价值一百万两的大米?”白恒望道,“朝廷在江南的收购价是12文每升,您家里有粮吧?您能去别的地方收到便宜一点的粮食吧?一来一去之间,不是能便宜很多吗?”
贾子明琢磨了起来。
他是一个对财产很仔细的人,对于财富的变化也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