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是在前世。
前世不是提倡要吃粗粮吗?
麦麸和米糠便是营养学家们说的好东西,绝对比精制大米好。
柳铭淇有段时间就自己这么熬粥吃的,那种粗糙感是有点重,但绝对不是难以下咽。
连柳铭淇都能吃得下,灾民们怎么可能吃不下?
其实别说是这种混合粥,就是全麸糠的,灾民也没有说吃不下的,只是皇帝觉得他们会吃不下罢了。
“您今天晚上就可以让他们现场制作一锅麸糠粥出来,正好可以让丞相他们也尝尝。”柳铭淇提议道,“如果大家觉得还行,那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呢?”
景和帝觉得,今天晚上柳铭淇难得说一句“人话”。
还就是这句话让他觉得还行。
全麸糠的他不能接受,但如果加入了大米,那就不完全是牲口吃的了,好歹也算一种粥的类型。
景和帝转头吩咐道:“赵寿,你安排下去,让他们准备好,就在御书房门前熬制,不许掺假。待会儿晚上去文渊阁让丞相、尚书们都过来喝一碗。”
“遵旨!”
赵公公又跑去了门口。
看着他的背影,景和帝心情沉痛之中,莫名其妙的忽然有些轻松起来。
……
注:有兄台提问,为什么写大康朝富足,却仅仅是1年左右的余粮,这个不符合富足的标准吧?
《礼记》曰:“丰年不者,四年不位,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意思是,如果粮食没有超过九年的储存量,就代表着物资不够充分;而如果国家的存量没有没到六年,那么还是比较危急的;一旦少于三年的存粮,那么就不能称之为“国家”了。
这种说法对不对?
要看时候。
放在西周这样人口稀少的时候,当然没问题,甚至每个朝代的起始50年之内,都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一旦稳定下来了,人口必然迎来暴涨,土地却没有随着增长,粮食总产量也不会增长。故而再多的粮食储备,都跟不上这个步伐。再加上不断的水灾、旱灾、蝗灾等等,都要消耗大量的钱粮,所以别说9年储备,3年都不可能。
2020年谈起有可能歉收的时候不就说了吗,我们的粮食储备是1年半,足够大家吃的,不用担心。
连现代的国家都如此,况且大康朝还在前面几年连续遭遇了台风、干旱、洪涝灾害等等,因此秀才设定经历这么多灾难后,目前大康朝为1年储备,窃以为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第89章 正谋 奇谋
本来景和帝觉得,事情到了这里,已经柳暗花明了。
加了四分之一的大米进入麸糠里面熬粥,一下子就不再是把民众当牲口,而是竭尽所能的赈灾救更多的人。
如此一来,一千二百万石粮食,就能变成二千四百万石麸糠米。
哪怕是干力气活儿的男人们不吃这个,剩下的老弱病残也能因此而增加至少一个多月的口粮,总共便能撑三个多月。
多了一个多月的缓冲时间,朝廷再怎么的也能缓过气来。
比如把江南来的新粮放入仓库中,再把旧粮给取出来,争取凑到一千万石,又拿到两湖地区去。
同样按照麸糠米的比例来做的话,差不多又能支撑三个月。
到时候接踵而来的还有朝廷税赋的上缴,盐政、瓷器、生丝等等都有收入。
用这笔钱也能再买一些粮食,让灾民们熬到明年夏收,问题就不大了。
又看着柳铭淇,景和帝此时的眼神柔和了许多。
铭淇果然是我家麒麟儿啊!
能在这种时候,想出了所有人都想不出的主意,真是老天赐予我们皇室的天才!
这样的天才可不能浪费了,日后太子登基,一定要让他像是墨河那样,做一个给皇帝出谋划策的谋士。
如此又不用担心违反祖宗制度,又不会埋没了他一身的本事。
想起了之前自己对这个孩子的厉声呵斥,各种负面情绪,景和帝心中有些愧疚,琢磨着要怎么给他一点补偿。
但他还没说话呢,这边的苗炎忽然走出了来,对着柳铭淇就是一鞠躬。
柳铭淇吓了一跳,“苗大人?”
“下官替天下受灾老百姓,鸣谢世子殿下的救命之恩。”苗炎正色的道:“从此以后,有了您的这种法子,朝廷手里就更加宽裕,便能救下更多灾民的性命了!”
“不敢当不敢当。”柳铭淇摇了摇手。
虽然他心里是很受用的,可是表面上不能那么猖狂嘛,不然皇帝大伯又得骂人了。
“只不过还是要注意,不能让那些粮食商人把麦麸和米糠的价格也炒起来,那时候才是致命的。”柳铭淇又叮嘱道。
这话与其说是跟苗炎讲,不如说是讲给皇帝听的。
大康是非常重视商业发展的。
想要一个行业的商业很好发展,就绝对不能自己破坏规矩。
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你不能去硬性干涉商人们怎么做。
除非是有立法。
立法了之后,商人们不遵守,那就是他们不对,朝廷就能处罚他们。
但他们做的一切都是法律允许的,那即便是再怎么厉害的官员,也不可能无中生有的去惩罚他们。
比如说上一次苗炎找那些粮食商人们,请求他们不能涨价和加大供应量。
为什么苗炎能耐着脾气跟他们说,没有抓进去严刑拷打?
因为商人们这样做并没违法,你这是用行政的手段干涉商业,完全就是玩不起的状态嘛!
法家只能依法做事,法令没说的,那他们就不能肆意妄为,不然就成了祸国殃民的酷吏。
景和帝听着便问:“怎么预防?这个不好规定他们涨不涨的吧?就跟大米和麦粉一样。”
“简单,直接规定麸糠的价格永远只是米价和麦粉价的三分之一就可以。”柳铭淇道:“管它涨价不涨价,我们需要的只是这个兑换价值。只要兑换比例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1斤粮食换3斤麸糠。”
“妙!”
苗炎拍掌叫了一声。
他刚刚还在这儿纠结呢,没想到这么大一个问题,这么简单的一个策略就解决了。
这也是吃了时代的亏。
不然学了一点经济都会知道“价格挂钩”和“价格浮动机制”两相结合,就很容易想出这个策略来。
苗炎转而就拱手道:“陛下,这项法令应该传遍全国各地,如果有违反者,皆可抄家流放!”
景和帝也觉得很正确,“好,等一下丞相和尚书们来了,商讨一下便颁令下去。”
“世子殿下!”
苗炎此刻马上又转身鞠躬下去,“下官知道您天资聪慧,能想到常人不能想的地方……敢问您现在还有什么想法吗?请不要顾忌,只要是能帮到赈灾的,哪怕不能实施,也是可以探讨的方向!为了千万受灾民众,拜托您了!”
堂堂正三品大员,堂堂帝京府府尹,堂堂苗黑子,居然如此连续的大礼参拜,这种姿态之诚恳,也是没谁了。
柳铭淇有点不好意思,想了想道:“刚才陛下说的,可以在京城粮仓多调集一些粮食去两湖,我觉得其实是可行的,不过需要做一些细微的调整。”
景和帝来了兴趣,“说仔细点!”
“当朝诸公的考虑是正确的,毕竟京城才是一个国家的心脏,不能有丝毫的乱局。”柳铭淇道:“不过就现在来说,他们主要担心的是京畿地区的居民没有饭吃,从而容易发生动荡吧?”
“对。”苗炎点头道。
“其实大家都知道,京畿地区的粮食商人其实是有粮食的,如果他们肯老实的卖粮,根本就不用动用朝廷的储备粮,对吧?”
“对!”
“那么其实我们只要想个主意,让粮食商人不断的能卖出粮食就可以了,对吧?”
“对。”
“他们不卖粮食,最主要的原因是想要多卖钱多赚钱。可是总不能因为想多赚,把价格定到一个正常人买不起的位置上,从而直接把粮食砸在手里了,毕竟再有两三个月,江南的秋粮就要抵达京城了,对吧?”
“对!”
“如今朝廷定的是四十文一升粮,这个价格他们能爆赚一倍多,甚至是接近两倍。我认为这个价格的话,只要大粮商们可以表面上一直出货,那些中小粮商一定也会加大规模出货。
因为他们比大粮商的承受能力更低,更怕朝廷放出粮食来打压粮价,所以还是落袋为安的好。至于做不做生意,那等到情况好转了再说,不也是挺好吗?”
“你的意思是……未来一段时间里,市面上的粮食还是比较充裕的?”苗炎慢慢的回味着少年的话语。
“前期是这样,但后面就不一定了,因为民众们的钱不是永远都充裕的。”柳铭淇道,“一旦购买的人减少了,需求降低了,他们就会警惕的收回投放市场的粮食,从而再造成一种紧张,然后又促成新的一轮恐慌。”
“你直接说该怎么办吧!”景和帝命令道。
谈及经济细节,他远远比不上苗炎有耐心和求知欲。
“很简单,我们让老百姓手里有钱就行了。”柳铭淇回答说,“只要他们有钱,就能持续买粮。只要有众多的需求,中小粮商们就会带动大粮商们出货,粮食便不会缺少。”
“要是大粮商们还不肯呢?”苗炎追问道。
“人都不可能一条心,特别是做生意。”柳铭淇道:“这些里面有特别强硬的,也有心神不坚定的,或者是有一堆黑历史的。只要抓住他们的弱点,狠狠的威逼利诱,自然就有人坚持不住要出货。
一个人出了就有第二个人,第二个开始了,那么剩下的就再也拦不住了,只能大家一起出货。不然到时候砸在手里,家产都会亏光。”
柳铭淇可没有乱说。
历史上许多商业物资的价格雪崩,就是来自于一两个人的先行抛售。
商人的心,永远禁不住试探。
苗炎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想起了那个一屁股不干净,一身都是肮脏事的郑老三。
正好,让你尝尝什么叫做法家手段!
把这个最大的刺头给制服了,那么下一步别的人也就好办了。
思量过处,苗炎望着柳铭淇一阵感叹:“世子殿下,你的才华不用在朝政大事上面,简直是天大的浪费啊!
这么大的事情,经过你这么严密的分析,就好像柳暗花明了一般,让下官仿佛都能看到后面的发展……真是太好了!”
“铭淇是一个不错的孩子。”景和帝也是笑着夸奖道:“最主要还是老天保佑,让我皇室有了这么一位天才军师!”
顿了顿,他却又道:“不过铭淇,我听你的话里面,却还有一个很大的难点啊!老百姓们要买粮食,就得有钱。他们缺钱,朝廷可以用各种做工的机会,让他们赚钱……可朝廷哪里来那么多钱发给他们?京畿地区九百多万人啊!”
景和帝的问题,其实恰好就是苗炎下一步想问的步骤。
也是解开京畿地区粮食问题的关键。
一旦把钱的问题解决了,民众们就能买粮食,粮食商们也会卖粮食,那么朝廷的库存粮食就能更大限度的运往两湖地区。
有着柳铭淇的一份大米三份麸糠混合熬粥的办法,朝廷这一次损失也不会太重。
可如果朝廷找不到钱来发给做工的民众们,便只能将储存得粮食卖出来,或者是开设粥棚,每天施粥,维持民众们的性命。
那时候朝廷的库存粮食一点都不能动,两湖地区的情况就会更加严重,说不得全部用麸糠熬粥的方式都不一定能渡过难关。
……
第90章 找钱
具体来说,九百多万人,最少按照二百万个家庭计算,哪怕只有一百万人来做工,他们每个月最少需要的粮食都是一石。
依照一升米四十文来计算,一石米便是四千文,合计四两白银。
一百万人一个月便是四百万两银子,两个月便是八百万两,三个月更是高达一千二百万两。
真当朝廷能凭空变出银子来吗?
是。
户部现在账上还有一千五百万两白银,足够这一次的用度了。
可那跟三千五百多万石粮食一样,都是动不得的。
别说是一千二百万两了,就是四百万两,户部肯定都不愿意给。
而且他们的吝啬是理直气壮的。
诺大一个国家,哪里不用钱?
你要是一下全部花光了,等到急需用钱的时候,又该怎么办?
特别是为了保障京中官员们的用度,以及十几万禁军及其家庭的用度,户部是必须要留有老底子的。
苗炎同样也知道,内务府肯定也有钱,但出于同样的原因,不可能拿出好几百万来。
尤其是昨天晚上内务府才和户部一道,各出了三百万两银子赈灾。
户部出钱赈灾,那是朝廷的职责。
可内务府乃是皇帝的小金库,是他的私人财产,根本没有理由一次次的承担赈灾职责。
不然哪怕内务府有一座金山银山,也完全不够用的。
皇帝这些年各种矿山、皇庄等等地方的收益,已经大部分的贴了出来。
这也多亏景和一年到二十年的风调雨顺,这才让皇帝在理清先帝的一堆烂账之余,还能存点钱。
不然这些年如此多的灾难祸害接踵而至,他每年再多的收益都顶不住啊。
反正苗炎是没办法变出一千二百万两银子的,他只能看看柳铭淇能不能再创造一个奇迹了。
结果,苗大人听到了一个最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的回答。
“可以得到钱的方法多了去了,就看陛下您愿不愿意用而已。”少年这么说道。
苗炎头都晕了,我想了那么久没想出来,你却有很多种方法?
景和帝也差不多的表情,“你倒是说说看。”
柳铭淇道:“户部和内务府的库房里还有布匹绫罗绸缎吧?全部卖了,至少也能得到几百万两银子吧?”
“呵呵!”
景和帝想也不想,挥手道:“下一条。”
布匹绫罗绸缎那是比粮食还要紧要的物资,主要是准备跟周边国家做生意的重要物品。
如果没有这么一大块的收入,朝廷的各种开支怎么来?俸禄怎么来?
光靠每年田赋得来的粮食吗?
“我听说甘肃那边新找到一个铁矿,已经开始开采了,好像规模不小的样子。”柳铭淇道:“现在这么缺钱,不妨把这个铁矿山给卖了,分成一百份,一份五万两银子,保证几天之内五百万两银子就到手。”
景和帝皮笑肉不笑的看着柳铭淇,“我大康朝还从来没有卖过矿山的先例,你一上来就叫朕卖矿,是拿朕当亡国之君吗?”
您这表情,是玩不起,要一拍两散了吗?
好吧。
你皇帝你老大。
柳铭淇无可奈何的又说起了第三点:“那么最实际的便是卖临时盐引和茶引,只要肯给钱,我们就卖,这样便同样可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银子。”
景和帝这次没有马上反驳了。
可苗炎却道:“殿下,如果超发盐引和茶引,恐怕迎来大规模的混乱啊。”
“这个我知道,也仅仅是应急的罢了。”柳铭淇道:“反正也是临时的,最多混乱一两年,便可以恢复正常了。”
“您说得轻巧。”苗炎道:“粮商比起盐商来,什么都不是。触动盐商的利益,那可是引发的风波大了去了!还有茶引也是,历来各大边茶商人都是财力雄厚,要是他们闹起来,朝廷也不好做啊!”
盐商不用说了,天下的其余所有商人加在一起,可能也就是跟盐商们差不多有钱而已。
茶商,这里主要说的是销往边疆茶叶的商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