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

第53章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53章

小说: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臣应当做的。”林镇远也没有居功,转身又坐了回去。
  点了点头,景和帝再次望向了几位丞相,“诸相,朝廷的钱不够,蝗灾造成的伤害难以预估,所以朕以为,只能动用一下京畿地区的存粮了……你们看多少合适?”
  这么一番交锋和妥协之下,大家对于目前的状况很明了了。
  七百万石粮食是绝对不够两湖地区用的,必须要用充裕的地方调集一点粮草,不然真的是后果难料。
  马浩秋不接招,指着杨涛就道:“杨侍郎,你来说。”
  杨涛也不推诿,朗声道:“诸位相爷考虑得很有道理,三省交汇的冲积平原还得靠京畿地区的粮仓救济,而稳定民心也需要粮食,所以不宜多动用。
  但微臣觉得调集五百万石粮食去两湖,然后等到秋粮自江南运来之后,再做进一步的追加拨付,是比较恰当、比较符合实际的。”
  “那就五百万石!”
  景和帝怕这群臣子再次拒绝,直接拍案决定了:“等到蝗灾之后立刻开始运送,诸位臣工一同办理,不得有误。”
  “遵命!”
  ……
  注:清朝律令,京师十三仓漕粮供皇家内府以及王公大臣食用,其余八旗子弟领皇粮也可用。平民百姓想要买到漕粮,只有三种情况,“廒底成色米”、“扫收零撒土米”和“仓粮有余”。
  不仅仅清朝,隋朝即便灭亡了,几大仓库的粮食都没有分给快饿死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故而大康朝廷诸公对于京畿漕粮的重视和吝啬,也是情有可原。
  ……


第83章 总得做点什么
  裕王府还是有不少存粮的。
  毕竟是开了5家酒楼,大管家田荣平日里都保持着在外面商行仓库里存了1万石粮食的储备。
  大康朝商业极其发达,这种民间仓库也是应运而生,通常都在郊外比较远的区域,由一些商行打理。
  当天晚上,田荣连肥皂和花香精油工坊都不顾了,亲自率领上百名王府侍卫,把1万石的粮食搬回了裕王府。
  裕王府是在皇城里面,除非动乱到了皇城——也就是羽林卫全部战死了,这批粮食才有危险。
  但说句老实话,哪怕是一万人的六大野战禁军,都不愿意去面对六千人的羽林卫疯子们。
  如若是暴徒,恐怕要超过十万人,才能困死羽林卫。
  把粮食搬回了王府,包括裕王和裕王妃才松了一口气。
  家里就三百多人,不管怎么说,未来的两三年都不会缺粮食了。
  不过柳铭淇却有不同的看法。
  “爹,娘,你们觉得在这个时候,民众们最害怕的是什么?”少年问道。
  “没有粮食。”裕王妃想也不想的道。
  “不是。”柳铭淇摇头,“他们害怕的是恐惧本身,因为恐惧没有粮食而害怕。”
  柳铭淇说话有点绕,父母都没有听懂。
  少年细心的道:“其实根据我所知,咱们京畿地区的粮食非常充足,几个大小粮仓起码储存了三千万万石粮食,对吗?”
  裕王点头说:“嗯,按照祖制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不少于三千万万石。”
  “三千万万石供给一千万人吃,至少能吃十个月,如果加上了蔬菜、野菜、肉食等等,一年都没有问题。”柳铭淇道:“况且这次蝗灾,江南地区不会受到影响,最迟十月份江南就能把今年的漕粮运送过来了,那时候支持一年半都不在话下吧?”
  “你这么说,倒是很有点道理的。”裕王妃很聪明,马上就明白了。
  别说等一年半,就是再等大半年的时间,新一季的小麦就该收成了,然后便是新的一季的水稻,中间根本就没有断档。
  “可是民众们不会这么聪明,他们只会被恐慌的情绪带动,从而疯狂的囤积粮食。”柳铭淇道,“京畿地区的人这么多,哪怕是每家每户只囤积二百斤的粮食,市面上的粮食就会出现断货,从而引发更多的恐慌。
  紧接着买了二百斤粮食的民众,又会恐慌性的多买多买再多买……如此的恶性循环之下,哪怕是再多的粮食也不会够用的。”
  柳铭淇可没有吹牛。
  他甚至有实际的经验。
  八十年代价格闯关的时候,人们买了可以用几年的酱油。
  零零年代SARS时候,人们还囤积了可以吃几年的板蓝根和醋。
  一零年代福岛事件时,人们又囤积了可以用几年的食盐。
  连现代的人都如此的愚昧恐慌,你能奢求古代人多么理智?
  “那么该怎么解决呢?”裕王脸色难看了起来,“京城乱起来可大大的不妙啊。”
  “苗大人肯定会做出一定的努力,朝中大臣们也会有对策。”柳铭淇道,“事情终究会解决,不过如果我们主动出面的话,会更有利于稳定一点。”
  顿了顿,柳铭淇道,“现在的问题是,爹,娘,你们愿意这么做吗?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朝廷和皇上吗?”
  “废话!”
  裕王当即就表了态,“皇兄和我是一母所生,对我又极好,能力所能及的帮忙,怎么不去做?”
  裕王妃想了想,也缓缓的点头:“皇上人不错,我们也是皇亲,如果京师出现动荡,对我们也不利,应该帮忙。”
  其实她心中想的是,反正现在是靠肥皂和花香精油赚钱,大米和小麦对我们王府没什么大用,拿出去做人情也是好事儿,免得别人嫉妒太多。
  日后如若别人胡说八道,那凭借着今日我们帮了皇帝一把,他也得看在这份人情上,多多回护我们。
  柳铭淇闻言点头,“既然我们大家都统一了意见,那就好办多了……从明天开始,我们就开始认真做事儿吧。”
  顿了顿,他又道:“不过在此之前,娘你马上去把两个舅舅叫来,我有事情要请他们帮忙。”
  “现在?”裕王妃看了看时间,月亮都已经挂在高空了。
  “对,事不宜迟。”柳铭淇坚持道。
  见到儿子的态度,裕王妃也不去管弟弟了,马上让绿玲去叫两个弟弟。
  幸好他们也是住在裕王府的,不然才辛苦。
  两人显然还没有睡,一会儿便过来了。
  “小舅你有没有办法,在最短时间之内搞到尽可能多的粮食?”柳铭淇直截了当的问道。
  徐东平也是今晚的见证人,他也知道发生了什么。
  显然的,他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于是想也不想的道:“徐家在大运河周围的一些城镇里面有不少的人脉。如果我今晚坐船就离开,沿途找的话,最少应该能找到十万石左右,花费时间在十天之内。”
  “好!”
  柳铭淇点头道:“那小舅你就出发吧,记得,尽可能多。搜集一点就先运回来,不要怕花钱。”
  “我明白了!”
  徐东平转身就往外走。
  他这么的干脆,让裕王妃和徐东升看得目瞪口呆。
  少年却更加的欣赏小舅了。
  能做事,敢拼命去做事,这样的人想不发达都不行呐。
  等到他离开,徐东升迟疑的问侄儿,“小淇,你该不会……不会想要接机发财吧?”
  “不不不,大舅你想哪里去了。”柳铭淇笑着摇手,“我虽然不聪明,但根据古今中外的案例来讲,发国难财的人,从来都没有好下场。”
  徐东升这才放下了心,“那你这么着急的去买粮食干什么?如果府里不够了,我们江南老家那边还存着好几万石的粮食,可以先给你们运1万石来。”
  “我是有正事儿要办。”柳铭淇笑了笑,“对了,大舅你这几天没事儿,就跟我一起,看看我到底是怎么做的吧。”
  徐东升不明就里,不过侄儿既然这么说了,他也有点兴趣看侄儿怎么做,便欣然答应。
  不过他心中却是对柳铭淇即将做的事情,有那么一点担心,他怕侄儿冲动之下,毁了裕王府的根基。
  毕竟现在裕王府一片欣欣向荣,如果柳铭淇肆意妄为,把整个儿家底都给花出去了,那可是让人哭都来不及。
  擒海公这一系传下来,到了自己应该是擒海子,已经渐渐的归为平庸。
  要不是弟弟在生意上还有点歪门邪道,交往甚多,恐怕老爹都会考虑直接搬迁到京城,依附女儿所在的裕王府了。
  靠着女婿家吃饭虽然有点丢人,总比以后靠着微薄的俸禄喝稀饭的好。
  这也是为什么一听说了肥皂和花香精油之后,他们两兄弟有点迫不及待的原因。
  千万不要还没有开始富贵,就把我们打回原地啊!
  擒海伯二子心中默默的祈祷着。
  相比起他的忐忑不安,裕王的心中满是骄傲和自豪。
  他知道自己能力很一般,如果不是出生在皇家,恐怕这辈子劳累辛苦,也只能混个温饱而已。
  幸运的他,原本这辈子就当一个幸福的米虫了,毫无作为,但是不会苦涩。
  可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却是这么的聪明,而且还这么的有担当,哪怕是自己损失,也要为皇帝大伯分忧,这不就是一个最好的宗室子弟的表现吗?
  神圣的光芒照耀着儿子,就像是也照耀在自己的身上一样。
  ……
  实际上,大家都没有猜中柳铭淇的心思。
  不是徐东升想的胡闹,也不是裕王妃想的那样卖人情,同样不是裕王想的为皇帝分忧解难。
  纯粹是柳铭淇见不得老百姓们被大资本所操控,一辈子辛辛苦苦,却被人当牲畜一样的玩弄、掠夺。
  老百姓的愿望实际上很低很低。
  只要能吃饱饭,一家人能在一起,就已经是绝大部分民众的最大愿望。
  可是历朝历代,包括古今中外,到了二零二零年,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做到这一点。
  所以柳铭淇从一回到古代就深刻的明白,自己救不了所有人,过好自己的日子就不错。
  但现在遇到这种席卷小半个大康朝的蝗灾,明眼可见的有上百万、甚至数百万的人会因此受灾,你叫一个红旗下长大的人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但汉昭烈帝却曾经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如果人人都想着自己不能扭转乾坤,然后就连自己身边的小善举都不去做,那么这个国家和社会,是没有任何希望的。
  柳铭淇的能耐不大,但是至少利用自己领先一千年的各种见识和想法,力所能及的做点事情,总是可以的吧?
  钱是好东西,人这辈子也不能缺少。
  可如果你被金钱控制了,成为金钱的奴隶,哪怕你是世界首富,也不会怎么快乐。
  能挣钱,能花钱。
  会挣钱,会花钱。
  两者有着很大的不同。
  柳铭淇都把李太白的《将进酒》都写了出来,说着“千金散尽还复来”,难道只是喊口号吗?
  嘴炮众什么时候有过出息?
  当天夜里,裕王世子房间,灯火通明,一直未曾熄过。
  ……


第84章 二文钱一家吃饱
  第二天一大早,仅仅是卯时时分,京城里面的米店、粮铺的门口,全都挤满了人。
  大家都焦急的等待着开门买米,大门却一直没有开的迹象。
  好不容易一扇小木窗打开了,伙计却只是挂出一个牌子,便又关了起来。
  “今日无粮”
  牌子上写着这四个大字。
  有些大半夜就起来排队的人,完全接受不了这种说法,愤怒的敲起了店铺木板。
  “开门!开门!昨天还有那么多米,那么多麦粉,怎么可能今天就没有了?”
  “对!你们就是一家奸商!”
  “赶快卖米,不然我们就砸门了!”
  “大家都是街坊邻居的,你们不能这么不要脸吧?”
  “老张,你这个生儿子没屁眼的家伙,你就这么不念人情?”
  如此之类的责骂,发生在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
  京城别的不敢说,传播小道消息是一等一的强。
  昨天深夜的时候就开始流传起了各种消息,说是山东那边遭了蝗灾,而且蝗灾一路朝着京畿地区来了。
  蝗灾是什么样的灾难,只要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
  以后有个“皇军过处,寸草不生”,实际上那个皇,就是从“蝗”引申而来的,因为蝗虫过处,本来就是所有可以吃的东西,包括粮食和果树等等都被吃光了,全都寸草不生。
  大康朝总体来说日子不错,可蝗灾、水灾、旱灾这三大灾害,还是经常出现的。
  民众们对于水灾、旱灾都有一定的防治经验,但对于蝗灾这样的生物型灾害,还是没有太多的头绪。
  哪怕是用尽了力气去捕杀,在面对铺天盖地的无数蝗虫时,效果仍旧是很小很小。
  在可以遮天盖日的蝗虫面前,人们都会有一种无力感。
  而且天杀的蝗虫,每次都会是在庄稼快要收成的时候才会出来,别的时候它们反而不会出现,这就让人哀叹,它们真是天生的农田克星。
  种田的民众固然是欲哭无泪,但这些生活在京城里面的人们,同样也是如此。
  蝗灾必然会造成大规模的粮食颗粒无收,这样一来,大米和小麦都会大幅度的涨价——甭管小麦是不是刚刚才收获,要涨价都是一起涨。
  如果在这个时候,家里不提前备粮的话,手里的钱就越发的不值钱,更加买不到什么粮食了。
  因此大家才会一大早的来排队。
  有不知道消息的,见到米店粮铺门口围这么一堆人,上前一问便晓得结果,于是也同样的加入了排队的行列。
  结果大家没想到……或者是心里也有了那么一点预判的,这些有粮的米店粮铺老板们,几乎就没有开门做生意。
  当然了,你说有没有开门的?
  有!
  不过都是一些小店铺,而且卖了一上午,把店里的存货全部卖完了,就直接关门,也不提自己在城外仓库里面还堆积着的粮食。
  就这,周围的街坊邻居都要伸出大拇指,称呼“老板仗义”。
  他们以后再要买什么米粮的,肯定也会在这家。
  老百姓又不是天生负心汉,如果在情况允许的时候,你说他们是愿意照顾好人呢,还是愿意照顾坏人?
  就跟你去吃饭一般,哪怕是新开的那家店子要便宜一些,你还是脚步不由自主的就到自己熟悉的店里去了。
  这是一样的道理。
  ……
  米店粮店不卖粮食了,不过这京城里面的大小酒楼,却还是照常营业的,而且一切照常,没涨价。
  为什么?
  因为他们卖的只是当天的客人,再消耗多少粮食,也是有定数的,不会太夸张。
  即便是想要涨价,也得是等一等,看看情况再说。
  如果不开店做买卖,那么多厨子小厮,各种开销的,怎么算?还不如开门做生意呢,至少做一天是一天。
  于是今天的酒楼饭庄里面是出奇的热闹,生意几乎好了一倍。
  不知道多少人心忧蝗虫即将铺天盖地而来,会造成多少的伤害。
  也有更多人破口大骂京城里面的米粮铺子和商人们,骂他们连这种财都要发,简直是烂钩子、生儿子没屁眼的混账东西!
  在这些大小酒楼饭庄里面,妙味楼并不算特别出名的,无论是味道还是名气,都排不上京城的前一百。
  但今天它是特别的闪亮。
  因为从上午巳时开门打扫卫生开始,妙味楼的楼顶就挂起了两面红色的大旗。
  本来那些花楼小厮、戏班弟子、豪门奴仆等等都是心中一喜,大喊着赶紧去给自家主人(姑娘)排队买花香精油了。
  可到得跟前才发现,一堆人正在讨论这两面旗帜。
  准确的说是讨论上面的两句话。
  一面旗帜写着“勿以善小而不为”
  另一面当然是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