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

第340章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340章

小说: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天晚上白迁就等候在屋外,听见了她歇斯底里的大笑,也听到了皇后歇斯底里的哭喊。
  但是他从来不对任何一个人说起。
  如今太后问起来,他才道:“您是……为了德王殿下吧?”
  恰巧的是,昨天柳铭淇来给太后送眼镜,说起那些事情的时候,白迁也隔得不远。
  虽然不是故意的去听,可白迁却听得清清楚楚。
  白迁这么多年陪伴着太后,连宫里的三大总管太监都不是,但没有一个人敢轻视他。
  皇上逢年过节的都要奖赏他东西,就是因为他最能伺候好太后,也最了解太后,做出的事情漂漂亮亮,很是得太后的意。
  因此现在太后问,他也没有装傻。
  “嗯。”
  太后问他,“你知道我怎么想的吗?”
  白迁跟了她半辈子,很了解她的心思:“老奴想啊,您总不能为了德王殿下,就违背皇上的意思吧?皇上可是恨她入骨,想着一旦证据确凿了,把仁王的事情处理好,就送她下去的。”
  “嗯。”
  太后点了点头,叹息了一声:“我想着啊,如果今天我过去,她听到我说铭淇喜欢她,然后顺着杆子往上爬的话,那么……那么今天就该赐她三尺白绫了。”
  白迁心头一惊。
  但却又不得不承认,太后这么做有她的道理。
  因为太后是最疼爱柳铭淇的。
  倘若仇香心里还存在着奢望,想要通过柳铭淇来逃过一死的话,恐怕那就死得更快。
  太后不可能允许因为这个事儿,任何人攀上柳铭淇,哪怕这个女人是柳铭淇最喜欢的也不行。
  白迁恭敬的道:“但是您没有赐死她,就证明这个女人很聪明。”
  太后接着又说道:“是啊,我不知道她是真的那么纯洁,还是小聪明……本来我不愿意留下后患的。可还是心软了一下……”
  白迁道,“您不用担心,皇上自有分寸的。区区一个女人,想要陷害德王殿下,那是谈何容易?”
  “是吗?”太后慢悠悠的道。
  白迁:“!?”
  他一下子冷汗就出来了。
  太后忽然笑了,“好了好了,我也知道这一点,你不要想多了……去吧,给我端一杯牛奶过来,我喝了后要休息了。”
  “是!”
  白迁转身过去的时候,内里的衣服全都湿透了。
  灯光之下的太后显得有点孤单,又有那么一点点的阴森……
  ……
  同一时间,忙碌了一天的景和帝,便收到了这个消息。
  挥了挥手让千牛卫退下,景和帝下意识的揉了揉头。
  “陛下,要不您让宫女给您按摩一下吧?”赵寿心疼的道,“您都好几天没有按摩休息过了。”
  “事情这么多,我哪里能有闲心?”景和帝苦笑了一声,“对了,赵寿,你说太后是什么意思呢?她是等不及了吗?”
  “不会,太后娘娘一定会等到事情水落石出的一天。”赵寿摇头说道。
  “嗯,我也是这么想的……”景和帝道,“她是怕我忍不住,要杀了仇香吧!我又怎么可能这么忍不住气?”
  说起了那个杀害自己儿子的人,景和帝脸上有些冷。
  “太后吩咐的那些……”
  “好了,不用管,太后的想法也很对,这个没什么的。”皇帝摇摇头,“只不过,高敬那边还得催一催,真是一群废物!找几个人都找不出来,线索又没有!我都不知道他是干什么吃的!”
  赵寿倒是给解释了一句:“西北地广人稀,找个人不容易。而且天下这么大,上亿的人呢,总是要花时间的。”
  “我就怕他们故意拖延,然后就拿着找不到来交差。”景和帝咬牙切齿的道,“绣衣卫养了那么多人,那么多探子,怎么可能线索都没有?”
  景和帝这么讲,赵寿就不敢多说了。
  他也只能劝说几句,本来高敬的确是有办事不力的过错,不值得同情。
  旋即抛开了烦恼,皇帝道:“你去给我准备点吃的……顺便……青古还在吗?”
  赵寿出去问了一句,回来道:“陛下,钟相他们一直在文渊阁,连曹相都没有回家。”
  景和帝不觉晒然一笑:“这曹相最近也是毛焦火辣吧?该!”
  苗炎在江南做的事情已经传遍了,京里当然晓得。
  曹仪已经是第二次当众要求乞骸骨了,但还是被皇帝驳了回去。
  用的理由和上次一样。
  “此时朝廷处于危难艰苦之期,曹相你此时离朕而去,这还有点担当吗?”
  没办法。
  这样的大帽子,无论扣几次,别人都吃不消,更别说是堂堂的丞相了。
  于是曹仪又成为了天下的笑柄,连外邦使节们都拿来取笑,可他却硬是还只能在朝廷里面办公。
  这事儿其实就如同白恒望想的那样。
  曹仪自以为自己这么几十年低调,慢慢的攒下了那么多的家产,不算怎么显眼。
  可大家又不是瞎的,不可能容忍他带着四五十万亩上好田地告老还乡。
  肯定是要让他吐出大半部分的,不然每一个高官都如此,那大康还能撑得下几年?
  前朝的暴乱和起义,不都也有这样的原因在吗?
  苗炎去江南,兼任的这个“钦差大臣”,有一半都是为了曹仪的事情。
  谁叫曹仪的目标大,而且上一次还那么不给刘仁怀的面子呢?
  是!
  你说是曹仪的消息稍微迟了点,误了时间。
  但倘若他们曹家没有那个心思,怎么可能曹素评那么的嚣张?
  别说是刘仁怀,看到绣衣卫传回来的情报,景和帝脾气这么好的人,都忍不住连续拍了几下桌子。
  虽然那个时候他原谅了曹仪,可决定了让苗炎去当漕运总督后,他第一个便想到了让曹家成为苗炎名扬江南的垫脚石。
  然后还能打压一下江南的大地主和粮食商人们,让他们不要这么的肆无忌惮。
  两全其美。
  ……
  钟昶来的时候,看到景和帝正在吃晚膳。
  内容不大丰富,虽然有参汤炖鸡、红烧排骨、腌渍白菜和一小盘苹果,但总体的分量却很少。
  加起来差不多是寻常人吃饭饭量的一半。
  钟昶有些心疼的道:“陛下,您吃这么少的东西,身体吃得消吗?”
  “还行!”
  景和帝细嚼慢咽着,“铭淇说了,我这样要少吃多餐,尽量少吃一点米饭,而且多运动,多喝牛奶吃核桃,这样坚持下去,身体就会好。”
  叹了一口气,景和帝摇头笑道:“不知不觉,我都快五十岁了,青古你也马上要五十一了啊!”
  钟昶也露出回忆之色:“想起和陛下您的第一次见面,仿佛还在昨天一样。”
  他是景和帝就位前的一年的状元,正好比景和帝大了两岁,也是景和帝第一个决定重用的大臣。
  而景和一年的恩科状元,便是现在的江南总督刘仁怀。
  这两个人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那是不一样的。
  景和帝点点头,边吃边道:“今天你看了送来的驿报,感觉怎么样?”
  “还好。”
  钟昶苦笑着说:“比起去年来,今年我们有准备多了!而且德王殿下恰好的又适逢其会,给我们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资和最便利的运输条件。
  此次雪灾,哪怕再像是今年年初的时候一样,我们也不用那么手足无措,看着雪灾肆意妄为了。”
  景和帝闻言却是欣慰的笑:“你别说,铭淇这孩子啊,就是有运道!能为我大康带来极大的福气!谁知道就这么随便的两枚棋子,就能马上派上用场呢?”
  最近两天,两湖、江西和贵州四个省份,用飞鸽传书寄来了雪灾警报,希望朝廷能重视起来。
  朝廷这边自然是积极的应对。
  根据今年年初的经验,最紧要的便是保暖物资。
  具体来说便是蜂窝煤。
  恰好的是,今年六七月份开始,裕王府的蜂窝煤工坊便在四川威远设立了一个作坊,又在京畿地区的新野设立了一个作坊。
  威远这边的作坊不但可以供应四川和西康,更可以直接延伸到湖北的西北部,还有四川东南面的贵州。
  新野就更方便了,去年的物资便是以新野为中转站开始迅速到中部省份的。
  直接下去便是襄阳,东南方向从孝感到黄冈,然后便能直奔江西的九江,驰援江西。
  昨天新野的雪橇车便已经开始打造,最迟两天之后便能运送出去。
  正好那时候雪下得也差不多够承载雪橇车的,还能减小风险。
  有了可以取暖的蜂窝煤,再加上这四个省份之中,除了贵州之外,今年本来他们就有不少的物资囤积的,应付十来天的雪灾没有问题。
  哪怕是贵州没有,但四川今年在洪灾的时候,也同样堆积了物资,正好可以一块儿给他们送过去。
  看看!
  蜂窝煤和雪橇车有多么大的作用?
  难怪钟昶由衷的感叹,德王殿下真是厉害呀!


第492章 提拔人才
  或许是这几年灾害太多,太大,以至于这个蔓延四省的雪灾,在皇帝和丞相的眼里,着实是算不得什么。
  还因为有了经验,所以他们并不怎么慌。
  “物资方面,也只有动用今年入库的新粮了。”钟昶接着说,“因为粮食不够,所以还是只能用麸糠加粮食的方式……”
  “嗯,没办法,就这么做吧!”
  景和帝只能是同意。
  麸糠粥给多了,心里的愧疚感就越来越少,反正我也只有这个法子,不饿死比什么都强。
  但是下一刻钟昶却笑了,“臣等已经命令去寻找粮食商人谈了,这一次非常的顺利,他们都积极贡献了超过两千万石的麸糠,而且还用的是一比四的比例。并且保证京里的粮食供应一定充足,一定不会哄抬粮价。”
  “咦?他们怎么会这么好心?”景和帝讶然了起来。
  之前这些粮食商人就想着在粮食上面大赚一笔,为此苗炎还斩了一个粮商的主事,才让他们老实起来。
  和刘仁怀在江南一比五的兑换比例不同,京城一直都是一比三。
  可现在粮食商人居然提高了兑换比例,相当于给朝廷节约了不少粮食。
  这便是让景和帝想不到的了。
  “还不是因为苗太升?”钟昶道,“大家都听说了他在江南对付曹家的事儿,于是都害怕了。再加上现在的帝京府府尹不是葛鸿廉嘛?葛杀神的名头更加响亮,他们都不愿意做那个出头鸟。”
  “呵呵!”
  景和帝也开心了起来,“想不到太升不在京城,都能制住那群商人,看来法家重臣真是还要多一点的好呀。”
  “是啊。”
  钟昶道,“前两天葛松道跟我提及了,他想要着重培养王良信,我也觉得挺好。不然法家这边的传承还真有点青黄不接。”
  “嗯……”
  皇帝微微颌首,“我记得新野的那个县令也是法家的?他也干得不错嘛!”
  “新野县令是司马北,处事果断公正,而且积极的为民众开拓生路,修建水渠增加良田是一个,主动要求做蜂窝煤工坊又是一个。”钟昶道,“我听马相说起,他已经连续好几年都是上上等了。倘若不是去年蜂窝煤工坊初建,他应该能提升一级,执掌更宽广的地方。”
  “身为知府吧!”景和帝沉吟了一番道,“这样才能看出他的真本事。”
  钟昶颌首道,“好,我会和马相商量一下。”
  他的性格不算固执,平日里在内阁也不是强势的人,再加上马浩秋知道他是皇帝亲信之中的亲信,所以也让他几分,两人相处的关系,倒是比马浩秋和南宫忌好。
  “可是新野看起来还是很重要的,至少那个蜂窝煤工坊不能丢,反而要加快做,做大一点。”皇帝又道,“你不知道,铭淇都跟我说了好多次了,要把京城南面的这个蜂窝煤工坊给撤了,被我给拦住了。再怎么也要等到新野那边发展起规模了,才好做。”
  蜂窝煤工坊在京城有两处工坊,一个在灾民居住区域,一个在南面儿。
  灾民区域的肯定不能乱动,那关系到好几万人的生活,是让灾民们继续安稳下去的重要保障。
  所以哪怕是效率低、工人多,投入产出非常低,柳铭淇也没有提过裁减一事儿。
  但在南面儿的这个就不一样了,全都是京里的民众来做,年龄差不多都是二十到五十岁之间,可效率居然比灾民的老弱病残好不了多少。
  再加上柳铭淇想到两个如此规模庞大的蜂窝煤工坊在京城边儿上,一旦刮风起来,空气不知道污染成什么样子,干脆就想到关掉南面儿的这个。
  可皇帝不同意,至少是现在不同意。
  钟昶听懂了皇帝的意思:“您的意思说,新野要派一个干员前去?”
  “对!”
  景和帝道,“最好还是法家的后起之秀。”
  钟昶马上就有了人选:“翰林院编修钟云翔,今年三十二岁,景和二十四年榜眼,法家学子,虽然不善于言辞,可思维清晰,坚定不移,是一个好苗子。”
  “那好,就他吧!”景和帝对钟云翔也有点印象,“让司马北带他一年半载的,然后就主政新野。”
  “遵旨!”
  钟昶行礼道。
  两人并不担心钟云翔会不会把局面搞乱。
  法家的学子一个重要的优点,那便是善于掌控局面,这一点比儒家学子强。
  但缺点是经常他们不通人情,搞得上面和下面都对他们不大满意,甚至是畏惧。
  或者说商业在他们手里一般会受到打压,发展不是很好。
  这也是为什么江南总督这个位置,几乎从来没有法家重臣去坐镇的重要原因。
  “这一次朝廷上下的官员损失惨重,干脆就让翰林院的那群年轻人都出去吧!”景和帝忽然又想到了这一茬,“他们有的在翰林院已经呆了七八年了吧?”
  “是的!”钟昶道:“景和二十四年状元左弘良,呆了七年时间了。景和二十七年状元狄自明,也呆了四年了。”
  “好。”皇帝点点头,“是驴子是马,重要拉出来遛一遛,你让马相把他们的位置安排妥当点,既不能太过责任重大,又不能让他们闲着,不然考验不出他们的成色来。”
  “微臣明白。”
  钟昶正色的道。
  实际上不用皇帝说,他们最近就在讨论,只不过没有皇帝这么的激进罢了。
  既然景和帝都说全部放出去了,他们也乐得见到这群翰林院进士们能走到哪一步。
  毕竟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不一定非要一榜进士才能有所成就。
  古往今来,反而是那些二三榜的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的官员们,经常爬到了最巅峰。
  “说起来,这一届的进士们,倒是法家学子数目不少。”钟昶又说道:“比如说榜眼沈圆、探花辛卫刚,两人都是法家学子,且个人印记非常明显,值得培养。”
  就如上面所讲,钟昶虽然是儒家子弟,但因为皇帝的关系,他更在意的是整个皇朝的安稳发展。
  法家重臣在这么一二十年时间里,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那么作为皇权不可缺少的助力,自然可以匡扶他们一把。
  而钟昶的这种没有私心,一心为了皇帝的做法,也是景和帝信任重用他的重要因素。
  果不其然,他这么一讲,皇帝便很有兴趣:“好!让他们多接触一点朝廷的事务,看看怎么样吧!”
  “遵旨!”
  身为头榜二三名,一定是进入翰林院学习的。
  等到两三年散馆之后,多半也会获得翰林院编修的官职。
  不过从一入翰林院开始,也有人去六部跑腿干文书工作开始实习的。
  或者是在文渊阁打杂等等。
  这样的人,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