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

第303章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303章

小说: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快三十岁的举人,激动得浑身都在发抖。
  他不缺钱,也不缺民声。
  巩家三代都有举人,巩渊的爷爷曾任六部从五品官员,父亲也曾任饰品知州,他自己考上了举人不说,弟弟也已经是今年入京考试的举人之一。
  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巩家在江南有良田万亩,商铺数十间,可谓是豪富一方。
  从小在优渥条件下长大的巩渊,却偏偏对这些荣华富贵不感兴趣。
  他喜欢读书会友、喜欢批评朝廷弊端、也喜欢为老百姓说话……
  但活了接近三十年,他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最应该走的这条路。
  没想到在今天,被柳铭淇一语点醒。
  他心中的酣畅淋漓,真是可想而知!!
  ※※※※※※
  柳铭淇找巩渊,实际上不是巧合。
  他早就听说了巩渊的名字,而且在最近京城里面,谈论巩渊的人非常多。
  起因就是他敢冒绝大的风险,带领一群举人们直接上街,冲到皇宫去请愿,而且是喊出那么激烈的口号。
  这绝对是不怕死的!
  偏偏老百姓就喜欢这种不怕死的英雄好汉。
  特别是江南来的这群士子们,早早的便在传播巩渊的傲然独立,洒脱自然。
  这样无论是民间,还是在士子们的心中,巩渊都一举成为了那个反抗不平等和黑暗的英雄。
  他就是那个旗手!
  巩渊在此之后,并没有安分下来,他频频的举行各种集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他坚定的觉得要把副相南宫忌斩首抄家,要把漕运衙门的那数百个贪官污吏一律斩首,家人流放……
  如此激烈的态度,比起朝廷诸公们的意思,完全是天壤之别。
  当官的都不希望做得太绝,因为下一次说不定别人就把你的事情给做绝了,所以留点体面是非常恰当的。
  可想而知朝廷诸公是多么讨厌这个家伙了。
  但那些举人们,那些士子们,都还没有被官场和光同尘,还是热血青年。
  不仅仅是他们这些人,连翰林院的一群编修和检讨,都经常参与这种集会,大赞巩长凤“人间之杰”、“天生勇士”。
  然后回来他们就开始打了鸡血一样的上书,纷纷要求严惩这一次天大贪腐案件的主角们。
  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是在我大康,换做我大明,巩渊都有点够呛,更别说我大清了,巩家分分钟被抄家灭族的结局。
  但一个社会的进步,恰好就需要这样的疯子。
  这样的可以在一片沉默和默契之中,打破黑暗,给人们带来不一样东西的人,就代表着社会的一缕阳光,可以照亮人心。
  柳铭淇不提倡暴力的改变世界。
  改变室韦、西羌、回鹘、东瀛等等地方倒是可以,但自己国内就不用了。
  他喜欢用温和一点的办法,慢慢的来改变。
  改变的不是国家,而是人心。
  是开启他们的智慧。
  只要人们的心智上去了,他们能骄傲自豪了,能发现自己敢说敢做了,那么这个国家才会进步。
  从这一点来讲,一九零零年之后的我国,报纸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连带着在那混乱凄苦的二三十年时间里,报纸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康的民风比起我大清灭亡那些年要开放温和多了,尤其是江南,因为天高皇帝远,本身又富裕,自然会显得激进一些。
  这也不光是大康,历朝历代的江南都如此。
  在这样的地方刊发报纸,积极的引导民众们,让社会的风气越来越开放,这才能极大程度的消除封建的愚昧,慢慢的提高科学的比重。
  所以柳铭淇在听说了巩渊的事情之后,知道了他不愿意入朝为官之后,瞬间就想到了这个人可以当报纸的主编。
  巩渊有钱,就不会为生活所迫,去屈服于金钱。
  巩渊同时又是举人,声誉非常的高,也非常的自负,这也就不会被人给胁迫。
  最重要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言传身教,江南的民众们非常拥戴他,愿意相信他。
  这样的人,创办一个报纸,可以避免很多很多的问题,可以起一个好的开头。
  事实上在说这话之前,柳铭淇就晓得他会答应。
  像是巩渊如此的性格特点,这种装比,又可以人前显圣,并且还能当一个地位崇高的旁观者、批判者……简直就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怎么可能拒绝?
  而现在巩渊的激动表现,也证明了柳铭淇的判断很准确。
  ……
  待到巩渊兴奋完毕,重新又坐下,柳铭淇才再次开口:“长凤,做这么一份报纸可不容易,巨大的荣誉只是一方面。你还必须要有强大的心态,足以抵御任何人对你的诋毁和质疑,并且错误之后还要积极的认错改正,这样才符合一个公正的报纸形象。”
  巩渊点点头:“王爷,这个我懂,这些年来骂我的又不只一个,我不怕他们。”
  “好。”
  少年道,“既然你有这个意思,待会儿我给你一个大致的模板,是我琢磨出来的。你可以参考一下,也可以按照你想象的去做,没关系。”
  “谢谢王爷。”巩渊郑重的道:“我没有做这个的经验,您肯指点一下,那是太好不过了。”
  巩渊很聪明,他从柳铭淇刚才的拨开迷雾便晓得,这位王爷一定琢磨了很长一段时间,一定有很多见解。
  柳铭淇是他的偶像,他当然愿意从偶像那里吸取知识,这一点儿都不丢人。
  更别提柳铭淇还直接跟他说了,怎么做是他自己的事儿,不干涉。
  巩渊这就尤其的感激柳铭淇。
  他膜拜柳铭淇是一回事儿,但肯定也不希望成为柳铭淇的傀儡,他有着自己的独特骄傲。
  “现在我们再说一点现实的事儿吧。”柳铭淇又道,“你家里是官宦世家,虽然现在你父亲已经致仕了,但家里人在朝廷和地方为官的不少。
  所以这个报纸你不能当老板,就换成我家未过门的小妾萧素琴素老板来担当吧,一切的费用德王府来承担,你觉得呢?”
  巩渊很狂,但是不傻,而且很懂得人情世故。
  他本来都决定了自己去承担这里面所有的风险。
  可听到柳铭淇这么讲,他犹豫了一下,“王爷您不是不愿意继承大统吗?这样的出风头,是你所愿吗?”
  “我都无意皇位了,想要做什么,难道还不能心想事成吗?”柳铭淇耸耸肩道:“江南总督刘仁怀这几年不会离开,你就放心大胆的做吧,他还是有这种容人之量的。”
  “哦?那倒是好事儿!”
  巩渊无意中听说了一个秘密,却也只是笑笑,没有多问。
  这事儿现在还的确是一个秘密,柳铭淇也是因为景和帝拿了三道题给自己做才晓得的,并且他第一时间明白了为什么刘仁怀不能离开江南的原因。
  以刘仁怀对于江南的掌控,肯定不怕这些新东西的出现。
  哪怕不是柳铭淇的产业,他也不会乱来。
  等到两三年过后,报纸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了足够的根基,到时候无论是谁,都很难从江南这块土地上把它给剔除了。
  巩渊只是孤傲,又不是迂腐的人,想到了由柳铭淇挂名的好处,他自然不会拒绝。
  “殿下,这个报纸的名字应该叫什么呢?”巩渊又出言问道。
  “就叫《江南日报》吧!”柳铭淇说出了自己想到的名字。
  “江南……日报?”巩渊念叨着这话,“王爷的意思是,做成每天都要发的报纸?”
  “这只是以后发展的方向。”柳铭淇道,“想要天天发行,技术印刷和运送的问题倒容易解决,关键是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编辑处理的时效性,这些都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完成的。”
  “好的。”
  巩渊松了一口气,“我还以为一开始就要天天发,心想哪来这么多的东西写呢!”
  顿了顿,他说道:“王爷,我觉得裕王府的印刷工坊非常好,印刷的字体很清晰,纸张又比起一般的好,能不能在江南也开一个,正好印刷报纸?”
  “你倒是一个识货的人。”柳铭淇一听就乐了,“好吧,你回去的时候带一个小组过去。”
  江南是一个商家的必争之地,印刷行当也是如此。
  柳铭淇无意要隐瞒印刷的一些技术,现在已经发明出来了活字印刷,倒是可以推广一下。
  古代的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读书的人不够多。
  我国是怎么腾飞的?
  还不就是靠咬牙坚持下来的九年义务教育?
  正是读书的人多了,基础就高了,所以在做制造工业的时候,才能做出那么高质量的产品来。
  代工的怎么了?
  劳动密集型产业怎么了?
  没有这些世界一流的产业工人,难道打仗了你还能叫别人帮你加工军事物资?
  全世界除了德国和东瀛,哪个国家的工人能和我国比?
  而且他们两国的劳动工人数量,加起来再乘以二,都没有我们多。
  这就是我们发展的重大保障!
  因此回来看,倘若古代读书的人能大幅度的增加,那么读书就不会被当作一种很神秘的秘密武器,从而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人开启智慧。
  开启了智慧的我国人有多可怕?
  想想三位钱先生,想想那些用算盘算出核弹数据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就可以知道!
  而印刷更多的书籍,用最便宜的价格传播,就能改变很多很多人的命运。
  这个启蒙的地点,柳铭淇认为,非江南莫属。
  只有江南这个相对繁华的地方,才有那么多人可以暂时脱离生产,进入学习之中。
  换作了在贫穷的身份地方,人们连生活都难以保证,又怎么可能读书?
  当然这也不是一两年就能达成的目标。
  柳铭淇希望能在三十年之内,初步看到蓬勃发展的势头,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第444章 江南信息
  谈完了正事儿,柳铭淇还请巩渊吃了顿饭。
  席间挑大梁的是自家饲养的精品猪,巩渊吃起来是津津有味。
  “果然还是裕王府的猪味道最好!”连续吃了几块糖醋排骨的巩渊连连赞叹,“和外面的就是不一样!哪怕我之前觉得外面的猪肉已经是一等一的好了,但比起你们的来,还差了不止一筹。”
  柳铭淇之前不是针对养猪这个事儿,写过“养猪秘籍”吗?
  这本“养猪秘籍”根本没有刻意的保密,直接便流传出去了。
  首先它就遭到了农民们的唾弃。
  养个猪这么麻烦,比养小孩还要金贵,我有那么多钱来养吗?
  但是接着它却让很多富家人都很喜欢,不过这些富家人并不决定自己养,而是和南宫忌一样,等着从裕王府养好的猪之中买一些回家吃。
  这样又省得麻烦,又可以吃到最好的猪肉。
  不过就是费点钱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
  人家裕王府肯卖,那就很够意思了——咱们吃不到和皇上一模一样的,但至少品质差不多呀。
  好吧。
  只能说人家有钱人想得真对,就不用自己一天到晚面对家里的猪叫声和臭味道了。
  可是还有一批人,他们真的就开始养起了猪。
  这些人便是做饭店生意的。
  尤其是中高档的饭店,他们平日里的肉食,最主要是鸡鸭鹅鱼,羊肉和牛肉只有很高档的酒席才能吃。
  他们仔细的分析了一下养猪的成本,发现如果养得多的话,成本也高不到哪儿去,而且猪身上的每个部位都能拿来做菜——这得多亏了裕王世子殿下的多才多艺,把菜单都详细的写了出来,所以大家觉得养猪是很有赚头的。
  于是就连一些中高档的花楼,也参与到了养猪大业之中。
  他们在帝京府城外的三十里范围内,建立了多个养猪场,积极的按照养猪秘籍来饲养猪,还花钱请了小葛村和小佑村的农民们去执导技术,让他们好好的赚了一番外快。
  当时是春节过后的二月,最早的一批早在八月就已经上市销售,正巧来到京城的巩渊便赶上了好时候,吃得是不亦乐乎。
  猪肉这东西,肉肥又有油水,很多人都喜欢。
  特别是用猪油爆炒出来的菜肴,更是比普通的烹饪方式更受这个时代的人喜欢。
  巩渊是江南人,江南人喜欢吃甜食是有传统的,所以东坡肉、糖醋里脊、糖醋排骨这样的菜肴,非常和他的胃口。
  柳铭淇看着他不断的吃着糖醋排骨,不觉笑笑道:“江南现在有养猪的了吗?”
  “不知道,应该有了吧?但多半还不能出售,没有大规模的普及。”巩渊一边说话,一边还不停歇,“王爷,我听说你家的香肠腊肉是一绝,我回去的时候能不能带一点?”
  巩渊就是这样直爽的人,他喜欢的东西会直接说。
  柳铭淇倒不介意,“你什么时候回去?”
  巩渊回答道:“等到过几天沐语、多义他们殿试完毕吧。”
  江南第一才子荆睿思,字沐语。
  江南后起之秀,才子戴飞华,字多义。
  这两位都是江南这一届前来京中参加会试的举人,如今会试已经通过,就等着这两天的殿试了。
  按照大家的猜测,他们最少都能获得二榜进士。
  没办法,江南的学子就是这么的强势。
  当然如果巩渊参考的话,中皇榜那也是妥妥的。
  柳铭淇沉吟道:“十一月的话,天气应该比较合适了,你现在拿回去也不用担心坏掉,到时候你去裕王府拿便行。”
  “好嘞!”
  巩渊笑着拱手感谢,“江南今年说不定比京城还要冷一点,前几天才下了小雪呢!这样的天气,保存这种肉制品,毫无压力。”
  柳铭淇讶然道:“你怎么知道江南前几天下了小雪?”
  这几天已经差不多是今年漕运的最后期限了,十一月枯水期来临,便再也无法通行,只能靠陆地来运输和通行。
  但是按理说,从江南到京城,最快也得十五天左右,慢一点还得二十天。
  他怎么能知道前几天的事情?
  飞鸽传书?
  这个念头才冒起,那边的巩渊就道:“荆沐语的家里很牵挂他,所以几乎每隔一天就有飞鸽传书到达,里面除了叮嘱他之外,还有不少江南发生的消息。
  他们家的飞鸽传书非常厉害,寻常的可能要六七天、七八天,但荆家的信鸽最多只要五天。所以五六天之前的事情,我们自然也就晓得了。”
  狗大户!
  柳铭淇心中默念了一声。
  飞鸽传书在全国各地都不少见,每一个官衙都有或多或少的信鸽,作为消息传输之用。
  但饲养一只信鸽却是非常费心神费金钱的事情,比起养活一家人都要贵几倍。
  当然信鸽也有优劣之分。
  朝廷的信鸽,如果从江南总督府到文渊阁,八天之内就不算迟到。
  寻常官府的信鸽,则会更慢一些。
  荆家培育出这种优秀的信鸽,居然比皇家的都还要厉害,这就可想而知他们付出的精力了。
  思索之中,柳铭淇顺口问道:“那除了下雪,江南还有什么有趣的新闻没有?”
  “有趣的没有,但是激烈的战争有。”巩渊毫不停顿的道。
  “战争?”柳铭淇吓了一跳,“有倭寇?”
  江南沿海的经济非常发达,不过时不时的就有东瀛混不下去的盗寇坐船来抢劫掠夺。
  虽然他们大部分都会被北方水师的舟山水师给剿灭,但终究是有漏网之鱼,会到岸上烧杀抢掠。
  我大康虽然以文立国,但绝对不是我大明那种烂到骨子里的虚弱,所以这些倭寇顶多只能攻陷最靠海边的渔村,如果不马上逃跑,被附近的驻军赶来,根本就跑不掉。
  也不是没有例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