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

第245章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245章

小说: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你就下去吧!
  如若真的有那么一天,柳铭淇觉得自己恐怕也得尽力跟继任皇位的太子说一说。
  国家有能臣,这才能保住元气啊!
  如果大家都是和光同尘,大家都是和和气气的往自己兜里揣钱,都是不顾下面民众的死活,这样的朝廷有什么用?
  他恨不得把我大明的例子说给太子听。
  这尼玛东林党,全踏马的嘴炮王子,只会排除异己,结果屁事都不能干。
  最后他们居然还齐齐的当了我大清朝的顺臣!?
  你看看东林党怎么侮辱马士英的?
  他们在史书里这样评价马士英:“为人贪鄙无远略,复引用大铖,日事报复,招权罔利,以迄于亡。”
  结果人家马士英在众人皆投降之后,一直拼命抗击清军,最后战死还被剥皮充草示众!
  看看!
  看看!!
  你再瞧上面的评价,再看看他们一个个的过着好日子,继续领我大清的俸禄,是不是觉得很讽刺?
  这样的畜生们,但凡给我等穿越人士每人一把刀,他们绝对是连碎肉渣渣都找不到!!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柳铭淇根本从来不信大部分的朝臣。
  能让一个朝廷不断保持活力,或者维系活力的,一定是那少数人。
  多数人一定是不好的,错的!
  虽然这样的想法很偏激,但是你放在任何一个朝代,绝对都没有什么大错误!
  为了大康长治久安,葛松道和苗炎一定不能少!
  或者说,那些不懂得人情世故的、只知道干活儿得罪人的官员,一定不能少!!


第362章 我想发电报
  柳铭淇到了这个世界最大的感慨,便是交通通讯的不方便。
  交通不便利,使得各地之间的联系不那么紧密。
  倘若有了后世的高铁网,一天之内就能从成都抵达上海,又能从北京直抵深圳,那真的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分割开这个国家了。
  通讯的不便利,使得大家的交流有障碍,许多事情不能第一时间汇总。
  各种情报也没办法得到有效的传递。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甚至是网络普及之前的富豪们,都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质;而网络普及之后,富豪都是面向全国的了,那种靠着做地方生意的人,基本上没什么搞头。
  不过我老干妈例外,那是神人。
  当然了,自始至终也就是这一位而已,而且她两个儿子已经开始败家了,估计一二十年之后,老干妈不是败落,就是被资本收购,从此传奇不再。
  回到跟前。
  葛松道现在在急速赶往宜宾的路上。
  因为岷江大涨水,哪怕是都江堰这边放水冲垮了下游的资阳,也还是有更多的水流蜂拥着流向了宜宾,和金沙江汇合。
  资阳作为成都的泄洪地区比较命苦,但幸好他们旁边就是沱江,水流直接回汇入沱江,倒也不会受苦多久。
  况且他们在之前就提前收割了水稻,哪怕是多耽搁几天,之后再晾晒的话,损失也不会太大。
  因为这些沿途的水位暴涨,葛松道不能走水路,而只能走官道。
  此时的官道又走不了多快,两三天都不一定能到达宜宾。
  可中途的时候,各地的飞鸽传书就要不断的飞过来,总不可能他在路上就能收到吧?
  所幸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官员们都已经有了一套标准了。
  在这个当口,飞鸽传书一般还是都发到成都。
  由在成都的官吏们汇总之后,估算着今天总督大人到了晚上该到哪儿了,再把飞鸽往哪个城镇发。
  倘若信鸽到了、葛松道却没有到,还可以等一天半天的。
  要是信鸽抵达的时候葛松道已经离开了,那么这个地方的官员还得马上又往下一个城镇发。
  你说说看,这样的飞鸽传书麻烦不麻烦?
  当陈星贵说起这个法子时,柳铭淇都在开始考虑,要不要过几年开始,认认真真的做一下电报通讯?
  我大清都能做出来,没有理由在大康,有我这么一个未来的宗正,再加上这么宽松的条件,却还做不出来吧?
  其实做电报对柳铭淇来说太简单了。
  物理学里面专门就有一门学科是关于近代的静电电报和无线电电报的。
  在柳铭淇成长那个年代,电报已经几乎成为了历史,根本不承担具体重要的功用,所以为了实践这一门学科,他还自己和同学们在学校的后山去搭建了一条长达一公里的电报线路,以此来实现了静电报通讯。
  实际上,这就已经足够了。
  原理和功用,长距离的和短距离的都没有差别。
  只要把这个电报线路给扩展开来,那么就会形成联络全国的电报网络。
  哪怕是有些地方地势险恶去不了,有了绝大部分地方的电报通讯,那种及时反馈和联系的威力,都远远不是车马船送能比的。
  只不过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和人力物力。
  朝廷是不可能出这个钱的。
  我大清做了遍布全国的电报线路,同样不是朝廷出钱,而是富商们出的。
  李鸿章奏章上说过,“五年来,我国创设沿江沿海各省电线,总计一万多里,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
  民间自然是为了做生意,但从另一个方面,也有助于朝廷的各种调动。
  比如说我们和高卢雄鸡在镇南关的大战,很多方面就多亏了电报对于各种物资的调动,对于各支军队的调派。
  同样是李鸿章上奏说的“当时正值法人挑衅,将帅报告军情,朝廷传达指示,均相机而动,无丝毫阻碍。中国自古用兵,从未如此神速。出使大臣往来问答,朝发夕至,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
  只不过李中堂万万没有想到。
  仅仅是他和慈禧离世后没几年,新军的进步人士就靠着无线电的各种窜连,直接推翻了我大清。
  倘若没有方便的各种联系,没有电报这个神器,说不定我大清还能硬撑几年。
  电报对于大清的作用都如此之大,对于积极推行商贸的大康,自然也是用处多多。
  也不用柳铭淇怎么的急功近利。
  只要能在三十年之内,在重要城镇里面普及了电报,那便可以叫做功德无量!
  ……
  此事暂且按下不提。
  再怎么的想要行动,也必须要等到柳铭淇把宗室们整合了之后,大家靠着裕王府的商品赚了大钱之后,才有能力和兴趣去推动这个耗费巨大的工程。
  现在还是顾着眼前要紧。
  由于葛松道都说了,可以让柳铭淇接触到洪灾相关的文书,陈星贵也能从府衙里面调集这些文书的副本出来给他看。
  那群粮食商人的速度非常快。
  这才两天的时间,他们已经在成都周边的新都、新繁、龙泉、双流、郫县等等近郊区域,换来买来了一千二百万石的麸糠。
  这便是成都平原这个承载了三分二天府之国美誉的地方的底蕴。
  这还根本没有到头。
  这只是成都周边五十里路的范围内,如果把兑换购买范围扩展到方圆一百里的距离,那才是全部成都平原的精华。
  难怪葛松道这么有信心换取足够的粮食了。
  四川的人口才八百万,哪怕是有一百万受灾,这么多的麸糠也足够他们过日子了。
  况且在四川,恰好就是在暴雨来临那几天便已经疯狂抢着收割了水稻。
  现在雨已经完全停下了,只要晾晒干稻谷,便可以拿来脱壳取米,获得粮食。
  这一年的收成便不算是白费,大部分老百姓们受灾的苦难并没有那么大。
  只有那些连家都全部被淹没的老百姓,才没有半点办法——哪怕是你收割了水稻,家都被淹了,你放哪儿?
  所以水稻还是通通都毁掉了,只能通过成都这边给他们救济。
  各地受灾的情况,此时也一一的全部寄到了巡抚衙门和总督府汇总。
  柳铭淇便看到了来自于宜宾和重庆这两个地方的报告。
  宜宾属下七个县就被淹了四个,府城都差一点被淹了。
  受灾田地更是高达数百万亩,受灾民众多达三十多万人。
  就这,还算是比较轻的。
  重庆毫无例外的成了最惨的地方。
  宜宾有岷江和金沙江汇合成了长江主干,一路奔腾向了长江中下游。
  其中第一站便是重庆。
  然而重庆这边比宜宾还要厉害,这里是四江汇合之地!
  从陕西发源而来的金沙江,直接就和涪江、渠江汇聚在一起,然后急匆匆的又在重庆和长江水汇合。
  看看吧!
  平日里重庆地区就是容易遭受水灾的地方,更别说如今这些江水全都因为暴雨而加大了流量。
  一条两条的不要紧,所有的都增加水流量,那可是会让死人的!
  重庆属下的十八个县里面,没有受灾的就三个。
  也多亏重庆是山城,居住的民众远远少于平原和盆地中间的,所以这里的受灾人数只有五十多万。
  加起来没到一百万人。
  这么的一说,还是感到有些庆幸。
  至少不是在成都平原上发大水,不是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倒霉。
  比起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来,恐怕还是要好一点的。
  但这么多人受灾了,处理起来还是一个麻烦事情。
  四川布政使张子哲七天之内发了五次的文书,语气一次比一次着急。
  最新的一封是这样写的。
  “卑职位于重庆城区,触目可见因洪灾而流离失所之人,无论老幼,皆哭泣无粮无衣无立身之所,更别提其余乡村之民众危急程度。
  卑职恳请大人第一时间派遣驻军前来帮忙救助民众,且早日运来粮食和蜂窝煤等物资,此方乃我重庆子民之幸甚!尔等必将感激大人救万千子民于水火!”
  张子哲的性格有点像葛松道,也是法家学子。
  他都是用这种口气在说话了,由此可见重庆的情况多么糟糕。
  葛松道恐怕也是知道这种情况,才急匆匆的自己前去坐镇宜宾,想来也是想要靠宜宾的人力和物资,去给重庆疏困吧!
  ……
  这么多坏消息之中,也不是没有好消息。
  比如说,宜宾知府何飞今天早上的文书到了总督府,上面用欣喜的语气写道:“今日凌晨丑时水位已有下降,到辰时的时候,最高水位已经回落一尺有余,比昨天一天的水位下降都还要多!倘若不再继续下雨,十日之内宜宾水位必然恢复正常!”
  宜宾的地势比较高,脱离洪灾自然比较容易一些。
  从某种角度来说,重庆也属于山区,地势同样比较高。
  宜宾要花十天来度过洪峰、彻底的恢复平静的话,那么重庆恐怕要二十天左右。
  但是它们下游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呢?
  柳铭淇想到这一点,不觉是摇头苦笑。
  这两个省份,还真是撞邪了!!
  ……


第363章 国本不稳!?
  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天爷在四川展现了它原本该挥洒的力气。
  如今本来就是七月天,天气本该就是最热的时候。
  雨过之后天晴,每一天都是大太阳的情况下,温度一下子拉伸到了三十度以上!
  习惯了后世温度动不动就是三十四五度的人,自然不会想到,在古代的三十度左右,便是很高的温度了。
  毕竟没有经过那么多年的碳排放,没有那么多年的工业生产,没有那么多的汽车、空调等等,臭氧层还比较完美。
  所以柳铭淇能忍受得住,一群公子哥和小姐们就难以忍受了。
  多亏了南宫丘成直接撒钱出去,买入了大量的冰块,不然晚上他们都睡不着觉——除了四位大小姐有婢女可以扇扇子之外,他们可是一个仆人都没有带的。
  说起来也挺吓人的。
  明明十来天之前,还是一副水漫金山的架势,现在却是骄阳照射,地面上干瘪瘪的。
  说是现在干旱都有人相信。
  四川的情形如今是越来越好。
  不但宜宾的长江水位提前恢复了正常,连重庆那边的水位也降到了警戒线以下。
  葛松道把重庆交给了张子哲,自己根本就没有过去。
  他停留在宜宾,一边做着宜宾的梳理工作,一边把筹到的粮食和蜂窝煤等物资,尽数通过长江水道发往重庆。
  另一方面,葛松道在这个时候不但没有收敛锋芒,反而是命令守备军分成了两路,杀入了南诏区域,将之前屠杀村庄、袭击柳铭淇等人的朵尔族余孽给全部绞杀。
  顺带着还带了两千多妇孺和孩童回来。
  厉害吧?
  葛杀神就是这么的没有道理可讲。
  听说了葛松道在宜宾坐镇,所有的南诏大小部落,全都一声不敢吭,任由他们杀入朵尔族的老巢,把这个族群给剿灭干净。
  实际上聪明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是葛松道的先发制人。
  他就是通过这次的出击告诉南诏人,你们千万不要轻举妄动,不然我就杀进来了。
  葛松道在西南三省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这么长的时间足够让南诏人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人。
  他就是一个疯子!
  南诏人本来很多也是不讲理的。
  但和葛松道比起来,他们觉得自己再正人君子不过。
  至少他们不会发疯啊!
  葛松道坐镇宜宾,不让南诏人蠢蠢欲动,他信任的张子哲也不负众望。
  就这么短短的十来天时间里,重庆的周边县乡村不敢说完全将洪灾的影响全部清理干净,至少是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因为家里被淹了的民众们,都被张子哲安置在了空地上面,并且严格的按照了柳铭淇说的防疫要求,让他们各个方面都注意,不能起疫情。
  一开始当然有人不习惯,可是张子哲快刀斩乱麻,前三天抓了三千多人直接来抽鞭子、关禁闭,一下子就震住了所有人。
  然后他们就乖了,一切都按照柳铭淇的规定做。
  哪怕是青壮劳动力们前去修补堤坝、重建道路去了,留在聚集区的老弱病残们都不敢乱来。
  你还别说,就这么的五六天时间,居然没有一个人得病,更没有发生什么群体的不舒服迹象。
  要是往年遇到这样的灾难,哪一次不死个千儿八百人的?
  偏偏这一次一个老弱病残都没有死,连瘟疫的迹象都看不到半点,自然就是人家裕王世子的建议生效了。
  这便让张子哲欣慰不已,还特意的写书给总督大人,请他感谢裕王世子的措施。
  收到了葛松道感谢信的柳铭淇,此时却并不高兴。
  为什么?
  柳铭淇接收到了朝廷转来的各地文书,详细的知道了现在大康境内是怎么样一副情况。
  四川倒是好了,可它下面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不好啊!
  这些地方现在居然还在下雨!
  下暴雨!
  对!
  你没看错!
  时间最长的湖北已经连下了二十七天的暴雨!
  最短的江西也下了二十五天!
  昼夜不停!
  再加上从宜宾、重庆蜂拥而下的长江洪峰,源源不断的涌来……
  你说说看,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地方的堤坝和泄洪系统能顶得住?
  也就是云梦泽周围的方圆百里保住了,其余的湖北长江两岸上千万亩良田全部被毁。
  湖南、江西和安徽就更不用说,有一个地方算一个,全部被洪水给冲垮了。
  这下子就算是他们有提前收割粮食都不管用了。
  成千上万石的粮食,就这么泡烂在了洪水和雨天的双重夹击下。
  据说太子抵达湖北的第三天,就迫不及待的向朝廷上书:“此湖北湖南已经进入建国八十一年以来,最危急的时刻!儿臣恳请陛下赶紧调派禁军六卫,赶赴四省区域,帮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