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1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块蜂窝煤又是炒几个菜,又是保温,都能用上四个时辰左右,一天下来五个蜂窝煤应该是够用了。”苗炎更为实际一些,“只是不知道殿下的这个蜂窝煤,造价如何?”
可恶的苗黑子,想骗我说造价?
柳铭淇笑着说道:“苗大人,一块标准蜂窝煤大概是两斤左右,我们测试了一下,效果比同样的两斤煤炭要强三成左右,时间也会多燃烧一倍。主要是燃烧得更加充分,热量释放得更多。”
苗炎埋头算了算柳铭淇说的,慢慢点了点头:“不错,刚才的效果我也看到了,相信裕王世子不至于作假。但是价格到底是多少呢?”
少年举起了两根手指:“售价两文。”
“多少?”景和帝失声问道。
“只要两文就可以买一块蜂窝煤。”柳铭淇毫不犹豫的回答道。
一群人面面相窥。
苗炎的呼吸马上就紧促了,胸腹不断的起伏,显然是很激动。
两文钱连买两斤煤炭都买不到,裕王世子卖这个价格,难道是做好事儿的?
不不不!
裕王世子虽然为人善良,但做生意是不愿意亏本的。
那么他卖这个价格,肯定还是有挣的。
但为什么卖价低于成本价,还能赚钱呢?
苗炎一时间想不通了。
还是工部尚书巫愚最有相关领域的常识,他问道:“殿下你这蜂窝煤里面,不单单是煤炭吧?我曾经也见过炭粉,它们根本没办法揉捏做出这样稳定的形状。”
“还加入了别的东西。”柳铭淇爽快的点头,“不过制作秘方暂时保密。而且想要让我卖出每个蜂窝煤两文钱的价格,朝廷还得从煤炭的价格上面给我降价,不能卖一百斤煤炭一钱二分银子的价格。”
这才对嘛!
皇帝和一群大臣这才解开了疑惑。
我就说没有这么便宜嘛!
还是要原材料降价才可以做到这个价格!
“你想要什么价?”景和帝问他道。
旁边的内务大臣张翔呼吸一下子就紧促了。
煤炭跟铁矿一样,都是属于皇帝的私人产业,都不用缴纳税赋的,每年收入都是直接入皇帝的内库。
这也是皇帝小金库的来源。
不然隔三岔五的就拿钱拿物出去救灾,皇帝的钱从哪里来?
张翔便是内务府的大管家。
如果裕王世子狮子大开口,报一个很低的价格,皇上又同意了,他才会哭。
事实上,许多在场的大臣都是这么想的。
然而,柳铭淇却说道:“小臣只要市场价的八成就够了。”
“八成!?”景和帝皱了皱眉头,“铭淇,你前几天的话提醒了我,不能靠你亏本或者白忙活来救人,这个可是不能长久的。”
听到这话,张翔本来松下来的心,瞬间又提了上来。
我的皇上哟,您还在这儿大方什么啊,咱们能节省点不就节省点吗?
幸好柳铭淇没有变卦,“八成够了,做蜂窝煤这个生意,最重要不是赚钱,而是救人。如果救人都要赚那么多钱,小臣身为大康皇室成员,必然应该深深的羞愧。”
“好!”
景和帝一拍御书桌,欢喜的笑了起来:“铭淇啊,我就知道你是好孩子!好!就按照你说的做!”
柳铭淇道,“那好,小臣马上就命令工坊开工,尽可能快的普及蜂窝煤的用法知识和标准。”
苗炎问道:“殿下,普及用法知识我懂,但普及标准是什么意思?”
“蜂窝煤是我发明的,我裕王府出产的蜂窝煤,都能达到今天给皇上和诸公展示的效果,一旦买到的蜂窝煤不是这样的,那么他很有可能买到了伪劣假冒产品。”柳铭淇道:“那个时候,苗大人您就可以依照法令,去抄掉他们的制造工坊,重重的处罚他们了。”
苗炎眼睛一亮,望向柳铭淇的眼神越发的炙热。
好哇。
裕王世子果然是我的知心人,知道我现在缺钱,又给我找来可以罚钱发家的道儿了!
苗炎这个人不贪财不好色,为人更是刚正铁腕。
但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去救数十万的老百姓,他求之不得找人开刀,越有钱越好,越有势越好。
和苗炎的反应不同,旁边的几个丞相大臣微微皱了皱眉头。
丞相曹仪直接问:“殿下,您这么做不是太霸道了吗?您做了之后,就不允许别人也做这个东西赚钱?”
“我不公布配方和秘诀,没有人能做得这么好,他们也不可能在同等的质量下,卖出两文钱的价格。”柳铭淇道:“如果老百姓花一文钱,买到的只是掺杂了一点点炭渣的蜂窝煤,买回去根本没有任何保暖的效果,导致了他们一家人冻死的惨剧,那么这个责任该谁来负?
丞相您是怪老百姓贪图便宜,还是怪那些用伪劣产品赚黑心钱的人?
我这个价格已经不赚什么钱了,纯粹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这个冬天好过一点而已。”
旁边的巫愚点点头,“同等价位,的确不可能再比裕王世子殿下的质量好了,这一点下官可以确定。”
景和帝心中自然有杆秤,“铭淇说得对,便宜不是最重要的,便宜又有好的效果,才是最好的蜂窝煤。……苗爱卿,就按照铭淇的标准来。如果卖得比裕王府蜂窝煤便宜,但效果却差了许多的,一律按照伪劣仿造品来算,可以予以抓捕和判罚。”
“遵旨!”
苗炎弓腰领旨。
见到皇帝都下旨了,向来不喜欢和皇上对着干的曹仪便不再开口。
既然他已经打了退堂鼓,柳铭淇就不用给他解释,什么叫特殊的环境下,国家强势垄断带来的巨大稳定作用了。
裕王府的蜂窝煤其实就承担着这样的作用,直接用最便宜的价格,弄出效果最好的取暖用品,从而拯救无数人的生命,保证整个大康朝的稳定。
大康朝稳定了,裕王府才会好,柳铭淇才会好。
这是柳铭淇赖以发展壮大的根儿,他绝对不会主次不分。
……
几人说话之间,副相钟昶已经围着蜂窝煤炉转了两圈。
此时他问道,“殿下,你这蜂窝煤炉是有讲究的,必须要配合它,才能把蜂窝煤的效果发挥到最好,对吧?”
“对!”
柳铭淇笑了笑,走到蜂窝煤炉旁边,在众目睽睽之下,直接把手放在了外面的铁皮上。
“小心烫!”
景和帝的这个叫喊才喊出口,却看到柳铭淇面不改色的又换了一个地方摸。
奇怪了!
钟昶干脆也试着摸了一下,发现只是有些热,却远远没有到滚烫的地步。
柳铭淇解释道:“这个蜂窝煤炉,我一共分成了三层,里面一层是粘土,可以保证蜂窝煤燃烧。
中间一层是添加了大量的隔热材料,既能保证热量不会散发出来,增加燃烧的热度,又可以保证整个蜂窝煤炉外层不会烫伤人。
至于最外面的铁皮包裹,则是为了让它比较坚固耐用,抗击住外面的各种撞击,免得摔坏。”
钟昶点点头,又问道:“那这底下的小口呢?有什么用处?”
“实际上蜂窝煤中间是空的,底下的小口就和这个中间想通。”柳铭淇道,“当打开小口的时候,因为蜂窝煤有孔,所以里面和外面的空气就能流通,这样便会加速充分燃烧,让火烧得更大。
如果闭上小口,空气不能流通,燃烧就会不充分,从而就缓慢燃烧,实现慢慢释放热量的过程,也就是可以拿来保温了。
炭渣堆积得多了会堵塞空气流通,燃烧不充分,这个时候打开小口,用小铁钩把炭渣给勾出来,让炉子里面重新有了空隙,便可以让空气继续的流通,又会燃烧得旺了。
这些都是我会教给民众们的使用方法,牵涉到了一些物理知识,也就是我现在教方磊的,以后我也会教给巫夜霜霜姐。
大家越能学习得多,就能集思广益,做出更多的新奇玩意儿来,如此也能改善民生,让我们自己和老百姓生活过得更好。”
景和帝也在旁边听着,不知不觉也在点头,“嗯,你先试验一下看看,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让更多人来学习。”
几个大臣又是互相望了一眼。
方开岳的儿子、巫愚的女儿,都已经成为了裕王世子的徒弟啊。
如果我们的子弟也能拜裕王世子为师,是不是也能发明像是肥皂、白糖、花香精油这样的好东西呢?
一想到这种可能,他们的心顿时火热起来。
连钟昶和苗炎都不能免俗,觉得自己的子弟能学会这个,不敢说富贵逼人,造福天下,但至少可以让自己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啊。
思虑过处,苗炎跟着问道:“殿下,蜂窝煤大家都能买得起,但这蜂窝煤炉不可能那么便宜吧?得多少钱?”
柳铭淇轻飘飘的道:“不要钱,送。”
“嗯?这是何故?”
“当然不是白送,而是买一百个蜂窝煤便会送一个。”柳铭淇悲天悯人的道:“老百姓都这么不容易了,我怎么能还在这方面赚他们的钱呢?他们自己做肯定做得五花八门,效果不一定好,还会有安全上的隐患,不如我亏点钱,一并做好送给他们好了。”
皇帝和众臣都是齐齐颌首,眼中充满了赞赏之意。
一百个蜂窝煤价格才两百文,还白送这么一个制造一看就不简单的蜂窝煤炉,这不叫善心可贵叫什么?
要知道,要送的蜂窝煤炉,才不是什么几百个几千个,而是几万个啊!
单是这个裕王府至少就要亏上万两银子。
靠着一个两文钱的蜂窝煤,他们要多久才能赚回来?
钟昶对柳铭淇今天的举动很有好感,闻言笑着跟皇帝拱手鞠躬:“陛下,宗室有这样的子弟,何愁我大康未来不兴旺发达,再创一个汉唐盛世呢?”
景和帝哈哈一笑,故作谦虚的道:“铭淇这孩子能力是有的,但也太过浮躁,很多事情不知道分寸。诸位爱卿平日里多帮朕点醒和教育他,这样他才成长得更快,才能为我大康贡献更多!”
这已经是明目张胆的在告诉众臣,这柳铭淇便是朕选中的未来宗正了,你们可要关照一下啊!
众臣纷纷应允。
柳铭淇心中不觉得意。
任何一个现代人都明白,这哪里是什么善心和悲天悯人?
这相当于英吉利人当年为其它国家修铁路一样,我是免费给你修,但是以后你制造火车也只能按照我的这个尺度标准来造,不然就跑不了!
什么?你不会造这种尺寸的火车?
巧了,全世界只有我大不列颠才能制造这种火车呢!
便宜一点,加个七八倍的价格卖给你啰。
不然有种你掀翻所有铁路,再去造一条?
送蜂窝煤炉是同样的道理。
我的蜂窝煤炉,只能用我的尺寸大小的蜂窝煤。
以后大家如果去买别的蜂窝煤,尺寸不符合蜂窝煤炉,不是一样就用不了?
所以以后他们就会被固定成为了我裕王府蜂窝煤的忠实买家。
就连蜂窝煤炉坏了,也会出于习惯再来买我的蜂窝煤炉!
而我付出的,不过仅仅是第一次的一些开拓市场成本而已!
你们说,划算不划算?
……
注:据高寿仙先生《明朝万历年间京城(替换)的物价和工资》一书中,万历37年,每百斤石灰价格约为0。1两银子,1斤才1文钱,按照2斤蜂窝煤10%石灰计算,才0。2文钱,故而加上煤炭价格也很便宜。
另外,我国用的蜂窝煤约为两斤半,我修改成了2斤,纯粹是方便计算~~~望诸公谅解。
……
第239章 寺庙道观也在江湖中
人如果没有压力,做事情不会积极,很有可能成为一条咸鱼。
一个朝廷同样如此。
如果说之前对于僧尼道士还俗令和度牒贩卖一事,许多朝廷的官员还不认可的话,现在绝大部分都不这么想了。
为什么?
因为大雪从十一月末开始,一直下了十天十夜,都没有任何停止的迹象。
这么说吧。
如果不是今年有数十万的灾民劳动力可以运用,如今的整个京畿地区,已经完全被大雪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根本没办法相通。
就连帝京城城里,也是道路被冰雪覆盖,人都很难出行,更别说是马车驴车运货了。
单靠着肩挑背扛的话,帝京府的许多生活必须物资,都会出现短缺的情况,造成老百姓们的日常生活都困难。
一开始不少御史们都在弹劾苗炎和熊文庆,说他们让这些工人们清扫积雪、清理道路属于是大量浪费朝廷钱粮。
毕竟每个人每天两百文的工钱,可都是朝廷、京畿总督衙门或者是帝京府衙门筹集支付的,这么十几万人每天得给多少钱?
哪怕是金山银山,也禁不住这样一天到晚不停的给啊。
可现在看到了大雪持续蔓延,这些工人的努力让大家的生活便利,至少日常出行和生活能得到最起码的保障,连他们自己都受益匪浅,所以御史们渐渐的都不再嚷嚷了。
但是这几天在帝京府和京畿地区道路上的工人们,人数明显的减少了。
他们大量都被集中在了通往山西的官道道路上面,拼命往山西方向清理积雪。
如今山西还没有这么大的雪,那边还可以走官道过来,但如果到了京畿地区的话,道路不清理,运送煤炭的车子根本没办法通行。
若不是冬季,倒是可以绕道走水路,但现在不行,只能靠着大量的马车和驴车来运送。
必须要保障这条官道的通畅,才能使得京畿地区的用煤不会缺乏,民众们才不会被冻死一大片。
因此这么多人一起去保障官道的通畅,是没有人说闲话的。
可随着工程难度加剧、距离主城区越来越远,需要消耗的粮食都越来越多,苗炎急得冬天都上了火。——在冰天雪地里面干活儿,消耗的体力更多,更容易饿,而如果你不提供三餐,他们的工钱连饭钱可能都不够,当然不会干活儿了。
他连续三天上奏章给皇帝,希望能增加补助。
不然发不出工钱,辛苦工作的工人们只能回到灾民聚集区呆着。
苗炎这种查抄一两百万两银子的狗大户都已经撑不住了,由此也可知钱粮消耗的速度。
到了这种时候,景和帝也没有耐心了。
他连续发了两道旨意给文渊阁,让丞相们和六部尚书们一起想办法,一定要尽早把僧尼道士的事情搞定。
毕竟目前只有这样的办法,才能最快的拿到钱财。
一时间,朝廷给予寺庙道观的压力,空前的巨大。
连身在大相国寺里面的海悟方丈也感受得非常明显。
大相国寺其实是皇太后最喜欢的寺庙,经常会来拜祭一番。
其它寺庙道观的主事人,都希望海悟方丈趁机跟太后说一下,希望能免除或者是减少损失。
可海悟方丈至今都没有这么做。
他心里很清楚,这是一个国家层面的大事儿,太后不一定能管。
即便是太后碍于情面管了,那么他多年积累下来的情分也就消散了。
现在还不是大相国寺最危急的时候,海悟方丈凭什么就把杀手锏给用了?
连续听闻两道圣旨下来,迟疑了许久的海悟方丈,终于是忍不住了,请来了四位老友。
他们分别是帝京府三大寺庙其余两家的报恩寺方丈子善大师、普济寺方丈德平大师,还有两大道家道观的玉皇观玄阳真人、老君观的崇道真人。
加上海悟方丈,这五个人基本上就能影响全京畿地区一半的寺庙道观。
和上次会谈相比,这一次五人都是面色凝重。
虽然一些中大型寺庙道观还在嘴硬,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