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73章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73章

小说: 明末之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炮”,自此以后,后金军在火炮上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远远超过明军,为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相比于明朝低微的匠籍身份,终身不能脱籍的典法,皇太极不拘一格的重用,很快就得到了大量工匠的忠心。
  所以有时候,一个古老而不合理的制度,真的能影响国家大计和皇朝的兴衰。


第164章 燧石与铜
  看完炮后,丁毅接着去看制铳。
  铳厂距离炮厂有点远,因为怕试炮影响到他们做工,所以众人走了有十几分钟,中间还有一片丛林用来遮音。
  穿过丛林后,率先看到一条河。
  河边有新建的厂房,而最显眼的是建在河中的六部大水车。
  当初怎么在河中间建水车,工匠们想了好多办法,找了好几条河。
  这河太浅不行,太深更不行,太宽不行,太窄也不行。
  最后找到眼前这条河,深浅可以,就是窄了点,李忠义和丁毅商量后,动员辽民挖河,硬生生挖出最好的距离。
  水车每部都有十米以上宽,中轴用蚬木,坚硬无比,可以带动机床。
  做好水车后又在两边覆土建桥,机床放置于桥上,连结水车。
  再盖房子,保护机床。
  丁毅看着简单,前面不知花了多少人力物力。
  若不是他现在治下有几百工匠,比大明朝省城还多,那能做的这么精巧。
  眼下不急着赶工,工匠们每天照常休息,晚上六点后就不干活,六部机床日产是22…25根铳管。
  如果加班加点,还能更多。
  丁毅看了看机床,心中欢喜的不得了,问了下李忠义,在附近又在挖河,硬生生人工挖出来,引流这里的水,然后再建五部新机床,但这,估计要到今年七八月份才能完成。
  丁毅点点头,暂时他没打算大战,前期就是苟,囤粮囤物资,爆兵,苟着,埋头发展。
  中期才开始发力,慢慢打出去,所以眼下不用加班干。
  他现在要是用两三年时间把后金兵打光了怎么办?
  崇祯马上像砍袁崇焕似的,要把他干掉。
  俺穿越,是为了大明百姓,不是为了大明皇朝,这个目标,丁毅从来没有变过。
  他又给了自己一个很好的苟着理由,勉励了一番工匠,然后和李忠义去见周大虎夫妻两人。
  两人正在百米外的一幢房子里。
  丁毅进去的时候,两人抬头看了眼,纷纷点了下头,马上又低下去。
  丁毅就知道他们在专心做东西。
  他定睛看去,桌上有堆草料,草料上有一点点火药,周大虎手上有个零件,前面夹着什么东西。
  他拿着那零件,用力一拉。
  叭,零件弹出火星,哧啦,把那火药点燃,但没有起火,火光一闪而过,草料没点起来。
  丁毅大喜,两夫妻在搞燧发枪呢。
  “这燧石不行,太小,火星不够。”赵氏低声道。
  周大虎点点头,一脸严肃:“质量也不行,最好能用日本的。”
  燧石是硅质岩石,是许多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主要产于喷出岩的孔洞中。
  燧石特性是易燃,古代用燧石与钢制的火镰击打取火,也称火石。
  这玩意日本就多了,日本是海岛国家,火山多发地区,那边盛产优质的燧石。
  两夫妻这时对丁毅说了:“燧发枪(丁毅的叫法)和鲁密铳差不多构造,枪体是没什么大问题,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燧石质量不过关,大人最好去买些日本的优质燧石。”
  赵氏点头:“有日本的燧石,最多三个月,咱们能制出第一把燧发枪。”
  当然了,两人不保证会比现在鲁密铳强,只是按丁毅的要求先制出燧发枪,然后再看看缺点,逐步改进,如果想应用到实战中,赵氏估计最少还有一到两年。
  如果想超过鲁密铳,估计要三年左右。
  丁毅左右诸将一听这玩意要三年,那还弄个屁啊,不如用鲁密铳。
  丁毅马上道,不急,五年我也能等,你们慢慢来,千万不要急。
  周大虎和赵氏应该是这个时代最强最好的教授级火器专家。
  他们说三年能超过鲁密铳,到时肯定会超过鲁密铳,那威力想想都激动。
  三年算什么,五年都能等。
  周大虎见丁毅不急,自然比较高兴。
  他两夫妻潜心好几个月,终于有了成果,现在就差燧石。
  而当年毕懋康和赵父都是觉的燧石不行,自生铳打火率不高。
  历史上明朝庭后来制造自生铳,同样是这样的问题,所以就不了了之,没有装备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火器。
  丁毅和阮文燕对视一眼,阮文燕道:“看来,日本是必须去的。”
  丁毅心中一动:“我们还有什么必须品?日本有?”
  “铜。”阮文燕笑道。
  听着阮文燕一解释,丁毅就明白了。
  阮文燕经常行商,所以她知道,眼下大明朝境内,流行一种铜钱,叫宽永通宝。
  宽永通宝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铜钱,同时也是流入我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
  它始铸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三年(1626年),从1636年开始大量铸造。当时日本各地的钱炉均有铸造,至明治初年还在使用,前后流通长达240余年,后因德川幕府灭亡而废止。
  宽永通宝钱在长期的中日贸易及交往中不断流入我国,在国内各地均有发现,一直到清朝乾隆年代,由江苏巡抚庄有恭的幕僚指出来后,清政府才决定禁止日本的铜钱在国内使用。
  而这国外的铜钱到大明朝能用,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一是大明朝代施行钞、银、铜钱并行制度,但铜钱的铸行严重不足,在明朝的十七帝中,只有九代帝王铸过币(如明宣宗时自宣德年后的几十年间没铸过币)。于是便允许唐、宋旧铜钱入流,这便为民间的私铸钱和流入中国的日本仿制钱的流通提供了条件。
  现在想想也是不可思议,唐,宋朝的铜钱在明朝还能用?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大明朝真缺铜。
  第二个原因是明朝中晚期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私自造的铜钱也不够用了。那怎么办?那就用“外汇”啊,这里的“外汇”指的就是当时日本的仿制铜钱。
  毕竟在很多人眼里,铜钱不就是一个圆中间一个孔,上面写啥字不重要,只要能用就行了。于是在明朝晚期,在日本流通的宽永通宝,通过海路,漂洋过海来到了大明。
  而大明老百姓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大多数人压根不识字,所以上面写的什么字,他们也不知道,反正都一个样,稀里糊涂就用了。
  日本人也挺乐意把宽永通宝用到大明,可以换他们急需的各种物资,比如他们最喜欢的生丝,丝织品,砂糖、陶瓷等。
  这个时期,正是日本国内大发开采铜矿,铸宽永通宝销向明朝的时期。
  所以这时期日本铜矿特多的。
  回来的路上,丁毅和阮文燕开始谋划着,什么时候去日本了。
  按丁毅的想法,未末皮岛会有大变,等皮岛变故稳定下来,立马要去日本。
  或者,阮思青从福州回来,也可以先派去。
  燧发枪和野战炮,都是他未来着重的发展方向。


第165章 上当了?
  他们来时一船好多人,回去时西劳经和李忠义等都留在猪岛,丁毅上船后发现只有阮文燕和一个驶船的军士家属,大概四十多岁。
  “师傅是住那边的?”丁毅笑问。
  “回丁大人,俺在猪岛呢,儿子在这边替大人守卫着。”中年人陪笑道。
  “哈哈,你不用送我们过去了,我们自个划过去。”
  “这怎么行?”中年人瞪大眼睛:“船翻了怎么办,大人可是咱们徐大堡的主心骨。”
  “翻不了的,这船我也会划,给我吧。”丁毅笑眯眯,接过划桨。
  中年人看看阮文燕,看看丁毅,突然笑了:“那大人小心呐。”便下了船。
  阮文燕脸上闪过一丝陀红,她乖巧的坐在丁毅对面,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着丁毅,满脸都崇拜之色。
  丁毅轻轻摇着船,前世他带女同学游过湖,还算有点经验,这种双桨渔船比较简单。
  一男一女在船上,那才叫美妙。
  他一边划着桨,一边左右看。
  阮文燕看丁毅那模样,扑哧,忍不住笑出声了。
  “你笑啥?”丁毅感觉被看穿了心事,饶是他脸皮厚,也有点发红。
  “没啥。”阮文燕笑道:“今天外面没什么海风,但是还是太冷。”
  “。。”丁毅。
  好像有点道理。
  “丁大哥坐着别动就是。”阮文燕突然起身,蹲在船上,小心的移过来。
  很快到了丁毅这头,轻轻的跪在他身前。
  “这。”丁毅怪不好意思的。
  “这样就不会太冷。”阮文燕娇羞的看了他一眼,低下了头。
  这猪岛离旅顺挺近的,但旅顺岸边的人远远看着丁大人船,不走直线老是在海里转圈,也不知道丁大人在干啥,海面上不冷吗?
  之前那船夫远远的站在高处,看了直跺脚:“俺就知道丁大人不怎么会划船,怎么在原地打圈呢?啊啊,急死俺了。”
  很快有人汇报给李忠义,赶紧派船去海里接下丁大人,丁大人在海里转圈呢。
  李忠义听的一愣,他想了想问:“船上还有谁?几个人?”
  “还有阮小姐,就他们两人。”
  李忠义吱嘴一笑:“那没事,丁大人在教阮小姐划船,等阮小姐学好了,就能上岸了。”
  “哦。”众人迷惑不解。
  两人从旅顺上岸的时候,已经下午四点多。
  亲兵上来报告,皮岛陈阳求见。
  丁毅愣了下,他当然知道陈阳是谁,陈继盛的亲信,当天为了追沈初盈,还被丁毅抽了一巴掌。
  听到陈阳的名字,不由条件反射想到那美妙的身姿,盈盈的一握。
  阮文燕看着丁毅的表情,突然微笑道:“听说沈家妹子现在在南京,找个机会,我让哥哥,把她接过来吧?”
  “。。”丁毅。
  上次两人见面时,陈阳是都司,丁毅是守备。
  眼下这才半年多不见,丁毅是游击,陈阳还是都司。
  而且陈阳还知道,丁毅刚刚带着旅顺军打了个大胜仗,陈有时,毛永义等全升官了。
  他们皮岛也被刘兴祚带出去一波人勤王,结果全军覆没,一个没回来。
  “卑职皮岛都司陈阳,拜见丁将军。”陈阳一看到丁毅,倒头就叩拜,脸上的表情,好像以前不认识丁毅似的。
  这家伙脸皮也挺厚的啊,丁毅瞬间刮目相看。
  “陈都司客气了,快请坐,快请坐。”丁毅柔声细语,微笑着请他坐下:“上茶。”马上阮文燕安排小娘上茶。
  两人都不提以前的事,好像以前,从来不认识一般。
  陈阳本来还以为丁毅会为以前的事找他麻烦,或给他下马威,没想到丁毅挺和气的,当下也放心不少。
  他谢了丁毅的茶,喝了口热茶后,很快说明来意。
  朝庭的调令,昨天就到了皮岛,陈继盛不想走也得走,但朝庭粮饷没有下来。
  按明朝的调防常规,这边走时,就得下发足够的粮饷,关镇那边也要有准备接收。
  朝庭让陈继盛带六千兵马从水路走,按理说要至少准备六千石粮。
  结果陈继盛问上面来的传令官,得到答复,自己筹措。
  说是后金入关,到处抢掠,京城各地都受到灾难,京城正在安抚百姓,那有余粮给你们?
  再说了,眼下一月底,后金军还没收,朝庭十余万大军在孙承宗的调配下,正与他们周旋,连登莱总兵张可大的兵马也去了。
  那边每天耗粮无数,那有粮饷给你们?
  陈继盛又惊又怒。
  他手上有没有粮?
  当然有粮。
  他每月和丁毅交易都能得到好几百石,而且沈世愧还继续帮他做生意,赚钱,囤粮。
  只是皮岛几十万军民,都要用粮,能省当然要省。
  要说陈继盛这人还是挺有良心的,换成别人,不管别的,先从皮岛带六千石粮上路再说。
  当然了,也可以说,他想敲丁毅的足杆。
  但历史上,他们因为粮饷给养的问题,一直拖到四月没走,最后被刘干掉了。
  所以丁毅不理解,他为什么不马上带粮走。
  但转念一眼,刘兴治想干他,就算他去了关镇,包不准,半路上,或者到了关镇还会下手。
  陈阳来意是要粮,要六千石粮。
  做为交换,他愿意把皮岛一百多工匠换给丁毅。
  丁毅一听就乐了。
  他早就想挖皮岛的墙角,多次派人在皮岛召高薪召工匠,但陈继盛看的极严,工匠区有重兵把守,丁毅的人进不去。
  眼下陈继盛破罐子破摔,知道自己要走,一股儿要换给丁毅。
  丁毅心中大乐,表情却是犹豫不决:“陈将军这样不是要害我。”他皱眉道。
  “陈总兵岂会害丁将军?”陈阳听了不高兴了,谁不知道丁毅你最喜欢要工匠,我们全给你还不好?
  “我与徐总兵,情如兄弟,一起上过战场,一起杀过建奴。”丁毅长叹道:“眼下徐总兵过去任皮岛总兵,俺把他工匠都抢走?如何面对他?”
  陈阳苦口婆心劝道:“以前毛帅在时,聚工匠,打兵备,囤良田,一心誓杀建奴。”
  “如今毛帅不在,无人有此长远打算。”
  “陈总兵诸事缠身,又不精通此道,岛上的工匠营都荒着呢。”
  “我看那徐敷奏,营中就无工匠,他那是干这行的,只会天天向朝庭要兵备。”
  “这些人在徐敷奏手上,简直就是浪费,丁将军你若接受了,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救命恩人呐。”
  臭小子挺能说的呀,丁毅心中暗笑,但还是很为难。
  “如今凛冬,旅顺百废待兴,囤田也刚起步,咱们的粮米也是刚刚够吃。”
  “一下子给你们六千石,我这冬天,怕要饿死好多辽东兄弟的。”
  陈阳一听,这是有戏了,可以谈了。
  “没有六千石,五千石也行,咱们得了粮米,可以快点走,徐敷奏也可以快点到皮岛,这旅顺,以后就是丁将军,你的天下了啊。”
  这陈阳真特娘能说,差点丁毅就信了。
  丁毅还在一脸犹豫,表情很痛苦似的。
  陈阳急死,你想个毛啊,我们用工匠换你的粮啊,你不是最喜欢工匠吗?
  “丁将军,陈总兵与丁将军,向来配合的也挺好的啊。”陈阳这时打感情牌了,意思是,你要啥东西,咱们都给你了,你还想怎么样?
  丁毅听了这话,表情略有松动,他仔细又想了下:“你等会,文燕,把你父亲叫来。”
  阮文燕马上转身出去。
  不一会儿,阮文龙便进来了。
  陈阳瞪着他们,不知道丁毅想干嘛。
  “阮先生,咱们还有多少余粮,能不能坚持到这个冬天?”丁毅小心的问道。
  阮文龙马上道:“岛上没什么余粮,还有七千多石,好在思青马上回来,可以带回三千……”
  “唔”丁毅瞪了他一眼。
  阮文龙恍然大悟,知道自己说漏嘴了,老脸通红:“三千斤………柴木,这个冬天,也能坚持过去。”
  哈哈哈,别装了,还想骗我,马上又有三千石粮了是吧。
  陈阳大喜:“丁将军,陈总兵可是把你当兄弟一样啊,你那啥,就算你抢了那啥……”他余光看向阮文燕。
  “哎,别说了。”丁毅大惊,慌忙道:“咱们也只有七千石,我治下上万辽民呢,这样吧,三千石,不能再多了。”
  “五千吧,不然咱们没发走呀。”陈阳继续讨价还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