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第4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毅现在财政供养人口大概是一百万军队加一百万吏员官员左右,但这一百万吏员还没全到位,估计两到三年后才能到位。
这两百万人一年能吃掉五百万石粮就算不错,加上发资,上次算过,也就五六千万石。
而且丁毅以后发工资以银子为主,粮食主要用来在各地平抑粮价,让老百姓也吃的起。
加上他明年要开始收商税,商税足以应付工资,粮税就可以省下来自用。
“四千万石?”崇祯时期的几位明朝官员听的目瞪口呆,显然有点不敢相信。
“咱山东去年就两百多万石,四千万算多吗?”杜如海洋洋得意。
当然了,丁毅现在都是按最大数来算的,如今天下刚定,丁毅在地方的建设刚起步,今天全国能有一千万石税收就算成功。
就算只有一千万石,也足以养的起他的一百万军队和一百万官吏。
而这两百万人的工资,现在一半要靠粮税,一半靠商税。
将来是可以全部粮税,不用靠商税。
东江镇的官员则是另一种想法,丁大人从东江镇两成的税收,少到零点二成,足足降十倍,还能搞这么多税收?那丁大人在东江镇时,有多黑?比大明朝还黑啊?
丁毅在东江镇和山东能收这么高税,一是他田种的好,二是他田都是自己囤的和抢的,不要钱送给百姓,三是他的田产量高,所以百姓愿意。
而大明朝表面收的税低,其实各种加派,所以不但比丁毅的高,还收不上。
“皇上,全国现在需要有一百万官吏吗?”吏部尚书张忻有点不敢相信,现在大乾要这么多官吏,他也提出异议。
百万军队就算了,原本大明朝就有这么多官军,虽然能打的不多。
“每县五百吏员,每州府一千,加上各局官员,数量的确远超前明,但增这么多官吏,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村镇县,以及有大量的人来朝廷办事,必竟很多基层的事情,都需要人去处理。”丁毅缓缓道:“大明朝时全国大概一千五百个县府左右。”
“每县五百大概就要七十多万人,加州府和京官,和其他官员,百万人差不多刚刚好,后继,可能还会再增加,以科举的名义来增加。”
言外之意,一百万都可能不够。
“县的吏员,还要深入乡村,乡镇办事,为朝廷宣传朝廷的政策,旨意,包括现在丈量农田,征收商税,都是吏员在办,他们,是在为咱们收税收钱,并且是上传下达,连接朝廷中央与乡村的桥梁啊,这是必不可少的。”
第810章 法律的目的
张忻这才点头,皇上说的没错,没有人这些人收税量田,朝廷的粮和银那来的?
想想以前一个县才几个官员,几十个吏,的确没法做事。
靠这几十个人,怎么去把全县的田给量起来?如何把下面的消息,传递到京城。
张缙彦这些人其实也很关心商业税,毕竟这些官员家里都会有些商铺。
之前丁毅说京官先不管,现在都写成改革里了,京官一样要交税。
还好他们几个包括马士英,都不是江南富商出身,家里的店铺也是小商铺,交不出几个税银,看过之后,也都没什么意见。
第二个重大的改革就是官员的考核和升迁任用,之前都已经说过。
然后第三个重大的改革就是村镇管理制度。
满清用的保甲制,丁毅用的是后世村组制。
按现在的村为单位,设村长,每村五十户,再设组长一人。
村组长由县任命,但没工资,村长任期四年,期中免税,不能连任,后面再任村长同样是四年,最多只能任两期。
组长可以连任,期中免税一半。
村组长优先有退役回去的兵士和退休的官吏担任,若没有兵士和官员,则由村民自己选出。
张忻看到村组长都由军中士兵回去担任,不得不佩服丁毅,在这样的措施下,朝廷的统治力度,将前所未有的强大。
以前乡村士绅比县令还要有用的时代,不会再有了。
因为如果让村民们选,肯定选不到士绅。
除非这士绅平时就乐善好施,是个大善翁。
第四个改革是官吏和军将的退休和福利制试。
二品以下,满六十退休,二品以上入内阁的(或有爵位的)六十六岁退休,未入内阁的六十三岁退休,军官一样。
退休时,一次性领取退休前一年所有薪水的两倍,朝廷不再供养。
看到这里,群臣哗然。
大明朝和满清也没有退休制度,但会每月发两石米给退休官员们,也等于是养老金。
现在丁毅一次性发两倍年薪,就不管,有利有弊。
万一银子用完,没的吃怎么办?有的人年老了,没人照顾,岂不是要活活饿死?
“皇上……”司法部尚书吕大器提议,是不是每月发两石米这样比较好,大明朝也是这么干的。
马士英则反驳,一次性拿两年薪水,岂不比两月两石米多?
像马士英这样退休,一次可以拿三千多石,三十石一年都能吃一百年呢。
当然了,现在丁毅发薪水都以银为主,他一次性拿三千多两银不香吗。
吕大器则坚持要每月两石,群臣奇怪的看着他。
丁毅只好道:“让退休官吏自己选,每月三石,或一次拿两年年俸。”
“皇上圣明。”吕大器高兴道。
马士英等白了他几眼。
接着又是官吏和兵士加薪的事,这件事在登基时说过一次,简直普天同庆。
这次则写的清清楚楚,从下个月起执行。
基本是大明原先的翻倍。
像现在内阁成员俱算从一品,年俸从大明朝的888石,涨到大乾的1700石,且官员随便领粮还是领钱。
当然,这些俸禄放在以前大明,可能还有人不够用。
因为有些高官家里,养的人很多,比如幕僚、仆人、侍女、甚至家丁侍卫。
但丁毅特别提出,朕的皇宫,从几万人裁解到只有两千多人,也不准天下再有奴隶,你们还养这么多人干什么?
所以现在大伙都没有仆人和侍女了。
就算有,也只是雇佣关系,不再是卖身关系。
丁毅规定,正三品及以上官员,家中仆人侍女家丁总数,不能超过十人,朝廷每月再给二十石粮,只给粮,用来养仆人和侍女。
不许有幕僚,你们要啥幕僚,养幕僚是为了出谋划策,你们难道想造反?
你没能力,还要幕僚出谋划策,你当什么官?
正五品到从三品,家中仆人侍女家丁总数不能超过五人,朝廷每月给十石粮补贴。
七品到从五品,家中仆人侍女家丁不能超过三人,且没有补贴。
所有军将一样。
另内阁成员家里,有朝廷京营负责守卫,朝廷出钱。
内阁家中仆人侍女家丁总数,不能超过十五人,朝廷每月给三十石补贴。
丁毅压缩官员家里用人,等于变像压缩了官员家里的开支。
现在没有奴隶,你想多雇佣几个人,除了出粮,肯定还要出钱,你那点工资,够开支吗?
所以这之后,官员家里的仆人侍女什么越来越少,很多官员甚至都没有。
像现在的内阁成员吕大器,他一直都是家里几口人,家里就一个老奴仆,开支极少。
兵部尚书张缙彦家里曾经有四十多人,改革之后,连忙裁解和遣散,只余四人。
各官员家里,包括东江镇的官员军将都被丁毅分过田,有田地的收入加朝廷薪水,生活肯定比较富足。
当然,打天下的兄弟不能不照顾,丁毅还没正式分封,到时,自然会有另外的赏赐,让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得到好处。
“官吏们都分房啊?”此时司法部尚书吕大器又看到下面一条改革。
为了降低官员们的支出,丁毅还决定分房。
像以前调到京城的外地官员,只有租房,所以明朝出现了由同乡或同行组成的会馆,专门出租给官员们用。
官员们原本薪水就低,还要支付房租,自然要想办法增加收入。
丁毅平定天下后,收没了大量宗室的房产,大明勋贵的房产,分都分都不完。
像山东济南城,大半个济南都是王府财产,到现在还没分完,丁毅都拿来出租赚钱。
所以他决定,给官员分房,外地调到京城的由京城分,调到外地的就当地的分。
但这房子是朝廷的,官员只有居住权,退休和调走之后,交回朝廷。
这样又替官吏们省了一大笔钱。
“各地少则五百,多则上千吏员,这么多房,有的县城有吗?”马士英提出疑问。
因为丁毅连吏员也要分房。
“没有就盖,由交通及建设部负责。”丁毅沉声道:“每县每州府,都要准备上千套公房。”
这个时代盖房子太容易了,丁毅按后世小区设计,大伙的房型都差不多,聚集在一个区域,专门用做公房。
整个关于改革的事情,诸臣和丁毅商讨了一天,从上午谈到晚上六点才结束。
有些人提出异议的,也适当进行改正。
所有人最后都能感觉到丁毅的诚意。
这样的改革之后,大量的事情都集中到各部自己处理,除非一些比较重要的大事,像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军队的调动,十万两以上的重要开支等等。
大部份事情,俱可以在各部和各省一级自己处理掉。
做为皇帝,丁毅显然事情少了很好,也轻松很多,但同样,他的权力也被消弱了很多。
丁毅刚一登基,就开始消自己的权,在大伙眼里,都是不敢相信的事,所有人心里,都觉的丁毅要是真这么干下去,将来肯定是千古第一贤君。
会议结束后,很多人离去,丁毅叮嘱他们,这些改革,不是一步就到位的,需要时间慢慢开始,一件件去做,暂时可以对外吹吹风,让官员们提前预知下,看看天下的反应。
最后丁毅留下司法部尚书吕大器。
吕大器在历史上的评价有:生性耿介,公不徇私,嫉恶如仇、清正刚烈。
所以得罪了大量的官员,与百官不和。
丁毅独把他留下,吕大器还是很意外的。
他见群臣走后,突然扑通一声跪下,再次道:“圣上贤明,必将千秋万古,代代流传。”
说罢两行热泪就滚落出来。
他这一生没有拍过马屁,今天终于被丁毅折服。
丁毅种种措施,一心消减皇权,为了百姓。
千百年来的开国帝王,独此一人,再无第二。
历来的开国君主们,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消减手下兵权,铲除统兵大将。
只有丁毅,反其道而行,将大量的权力下放,消弱皇室的权力。
“吕卿你起来说话,奉承拍马,可不是你的擅长。”丁毅笑道。
“臣说的是实话,天下人面前,也敢这么说。”吕大器朗声道。
丁毅想了想,脸色一正:“你们大伙只看到朕消减皇权,却不知道朕是为了保命。”
“朕保的,是朕的大乾,千秋万代,子孙平安。”
吕大器似有所悟的点点头。
“但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吕卿你的支持。”丁毅道:“吕卿认为,朝廷律法是干什么用的?”
吕大器想了想:“朝廷律法,是用来统治百姓,维护王室和官员权利。”
他这人也果然耿直,毫不客气指出法律的本质。
丁毅笑道:“差不多,朕以前所学,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个国家和皇朝的统治工具。”
“吕卿,你有没有想过,正因为世间有法律存在,所以无论是谁,都不能自由自在,要遵循法律。”
吕大器又想了想,果然道:“以前对皇室和勋贵甚至高官都无用。”更是直接了当。
丁毅笑着点头:“那你有没有换个方向想想。”
“如果所有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
“法律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如果人人只需要服从法律,那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大伙都是自由的。”
第811章 王在法下
吕大器表情有点困惑,他仔细想着丁毅的话:“如果所有人都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
“圣上这番话,说的真是真是………”他也不知道如何形容,但内心很震憾。
“朕,就要从法律来代替朕。”丁毅这时一脸严肃,声音也越来越大:“朕贵为九五至尊,金口玉言,一声令下,可让百万人人头落地。”
“朕的话,比天下任何的律法还有用。”
“朕是明君,天下自然太平,百姓自然安居乐业。”
“若朕是昏君,天下必要大乱,百姓必然要陷入痛苦,官员们也将会生活在危险和恐惧之中。”
“皇帝的贤明,决定着天下所有人的命运,这并不是长久之道。”
“所以朕,要用法律,来代替朕。”
“让天下所有人,只需要服从法律,而不是服从朕。”
“这就是‘王在法下’。”
“这就是………朕留下你的原因。”
说到这里,丁毅上前,轻轻握住吕大器的手,语重心长的道:“吕卿,朕真心希望你,带领司法部,很好的完善大明的律法,为朕的大乾,制定一部,即能统治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又能让朕的大乾,千秋万代的法律,你与朕的名字,将来必将记入史书,千万年的流传。”
吕大器老泪纵横,再次跪倒在地,痛哭道:“臣愿为皇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泣声道:“无论皇上成不成功,在老臣心里,皇上就是千古第一帝王。”
吕大器一生从不拍马屁,也从不说好话,今天彻底为丁毅的胸怀所折服,认为丁毅已经远远超过秦始皇,成为真正的千古大帝。
丁毅听的大乐,毕竟能得到吕大器的认同,可不容易。
他连忙扶起吕大器:“但这件事,你暂时不能和任何人说,朕已经准备了几十位专家配合你,很多人都是欧洲西夷,但是他们在这方面很有经验,你要多加重视和学习。”
说完丁毅转身,从榻案上拿下一本书递到吕大器手上。
吕大器小心翼翼接过来,只见封面上有人用朱笔已经写了四个字,应该是丁毅写的。
“王在法下”
吕大器看的心神一颤,激动的不能自己。
“这一部书,是欧洲一个国家所产的重要宪法,叫大宪章,诞生于1215年6月15日,当时我们还是在宋朝,大宪章影响着后世很多国家宪法的制定。”
“朕看过后,觉的有些地方可以借鉴。”
“里面有段话写的特别不错,你得好好看看,认真学习,两年之内,朕要看到朕的《大乾法典》诏告天下。”
吕大器扶着大宪章,看着丁毅指给他的一段话,双手情不自禁的颤抖起来。
“不经合法的审判裁决或法律条款,任何人不能被抓捕和囚禁,不能被剥夺权利和财产,不能被放逐和流放,不能被剥夺名誉和地位,我们不能使用强权,也不能指使他人利用强权去侵害任何人,正义不能被买卖,人人都要被公正对待并授予权利。”
…………………
第二天,包括‘天下事’报纸,也传达了朝廷要大规模改革的意向。
每个皇朝新立,新皇帝总会有新的律法和新的变革,大伙也习惯了,但内阁中传出皇上要限制皇权,很多人只是听了笑笑。
开什么玩笑,那个皇帝会限制皇权?
所以很多人的关注点不在这方面,而在其他的福利,分房,薪水等改革上面。
然后从得到的消息来看,皇上大量提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