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367章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367章

小说: 明末之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一样。”许必成笑道:“然后咱们打下整个山西,横扫山西全部贼兵,断了贼兵后退的路。”
  “等李自成主力到了北直隶,到时,我们山东,蓟镇,天津等,镇北伯所有兵马会齐聚北直隶,一战灭了李自成。”
  谢志良脸色大变,不可思议的瞪着眼睛看着许必成。


第740章 从来不听朝廷号令
  镇北伯兵马众多,他也有所耳闻,但至少镇北伯的各位大将,已经被提为总兵,朝廷还指望他们能相互猜忌,现在听许必成的意思,天津总兵,蓟镇总兵,山东总兵,登莱总兵等各地总兵,都还是丁毅的人。
  但这还是小事,丁毅若有心入卫京师,现在叫齐四镇总兵,绝对可以和李自成一战。
  但丁毅的意思,并不急着和李自成打。
  谢志良低头不语,陷入沉思。
  历史上他先赴京师,然后京师陷落,又赴江南,接着又到福建,到处扶明,谢志良绝对是大明忠臣。
  他犹豫了好一会,终于抬头问:“为何不现在不叫各路总兵,快马加鞭入京护卫?”
  “论打仗,镇北伯从来没有输过。”许必成缓缓道:“你是统兵大将,我觉的和靖粤伯能谈的通。”
  “现在五十万贼兵在山西,准备从山西进入北直隶,若是按朝廷要求,镇北伯各部兵马从四面八方,匆匆忙忙的入卫京师,必然败多胜少。”
  “打仗不是儿戏,那些庙堂的文臣一窍不通,胡乱指挥,大明之前打了多少败仗?”
  “镇北伯打仗没输过,就是因为从来不听朝廷号令。”
  “更何况,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现在各部都在筹集粮草,想和五十万贼兵决战,并且把他们一击而溃,一定要选好决战之地,准备埋伏的兵马,再三小心,不能犯错。”
  许必成这种话和蔡懋德说未必有多少效果,他肯定叫着让丁毅集合所有兵马来打贼兵。
  但是和统兵大将谢志良说就可能有用。
  谢志良想想也有道理啊,大明朝的皇帝和内阁大臣们都喜欢乱指挥,特别是辽东战事,这也使得之前明军与建奴大战几乎屡战屡败。
  只有丁毅,从来不听朝廷号令,却是屡战屡胜。
  打仗,还得按丁毅的来。
  想一战打败五十万贼兵,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是,太原总兵谢志良也被许必成成功忽悠了。
  巡抚蔡懋德还是不肯走,要留下来守太原。
  许必成也不和他多比比,上去一巴掌直接打晕,叫人抬走。
  接着谢志良先派人护送巡抚蔡懋德和文官前往大同,然后按照许必成所言,把太原的粮草全部带走,最后走时有五千兵马、五千精壮农夫,近万百姓,一路逃往大同。
  许必成忽悠成功了太原两个重要人物,但到代州时,忽悠失败了。
  山西这时还有一个总兵,就是山西总兵周遇吉。
  此时他正驻在代州。
  周遇吉京军出身,也是明末为数不多的良将之一。
  当然,这时的明末,只要敢和贼兵和建奴打的,就能称良将,何况周遇吉还曾以少击多,打败过清兵。
  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季,周遇吉接任山西总兵官,赴任之后,他淘汰老弱残兵,修缮兵器,加强练兵,积级备战。
  此后,明军在与农民军的几次关键战役中屡遭惨败,主力丧失殆尽,失去了对农民军作战的主动权。
  去年冬季,李自成攻占陕西,准备取道山西进攻北京,周遇吉与山西巡抚蔡懋德分别布置河防,并向京师求援,但当时北京已无兵可调,仅是象征性地派遣副将熊通率领二千士卒助战,周遇吉留下熊通防守黄河之后,赶赴代州为北京建立阻击防线。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平阳守将陈尚智投降李自成,劝降熊通,并让他游说周遇吉归降。
  周遇吉见到熊通后,怒斥道:“我受国家的厚恩,怎么可能跟着你叛逆?!你统兵两千,不去杀贼,为什么反而要做说客?!”周遇吉怒斩熊通,将首级送往北京,以显示自己效忠明朝的决心。
  丁毅知道他也算是个明末少见的良将,想救他一命。
  许必成把太原的人马忽悠到大同后,又快马加鞭,还带着丁毅的亲笔信来找周遇吉。
  他当然还是一样的套路,劝周遇吉放弃代州,退向大同。
  周遇吉勃然大怒:“若不守代州,贼兵必长驱直入京师,若守住代州,贼兵必不敢入京师,镇北伯若真有心报效朝廷,当派兵前来,与我一共镇守。”
  周遇吉可不是蔡懋德,那这么容易被忽悠。
  李自成就是打下太原,想去京师,肯定也要把代州打下来,不然代州的明军,随时可以过来切断他们的补给线和后路。
  文官蔡懋德不懂军事,周遇吉当然懂。
  许必成一看,得了,这就是丁大人口中的大明忠臣。
  丁大人有句话很经典啊,明末的时候,忠臣们很难为我所用,但是像高起潜,骆养性这样的人,一定要好好保护,为我所用。
  他当然心中敬重这样的大明忠臣,可双方立场不同,也没什么好说的。
  许必成又好心劝了几句,周遇吉反劝他让丁毅出兵代州,夺回太原,守住太原就是大功。
  两人最后不欢而散,但一天之后,谢志良的兵马,把从太原卸下的几十门火炮,派人送到宁武关。
  周遇吉大喜,只是谢志良送到宁武关,没送到代州,让他觉的有点奇怪。
  二月初五,李自成兵马到太原城下,太原已经没有守军,不战而下,李自成甚喜。
  城中晋王求降,这家伙和原历史上一样,不敢走。
  因为明朝有规定,宗室不能离开驻地。
  你看人家庆王就很能跑,榆林宁夏两地跑。
  李自成抄了晋王的家,果然如周遇吉所说,并没有派兵长驱直入往北直隶,代州就在太原边上,肯定是当钉子一样要拔掉。
  二月十六日,李自成的兵马到了代州城下,先劝降,不果,然后开始攻城。
  大概是前面平山西各地和陕西各地有点痛快,加上太原也是不战而下,李自成有点飘了。
  结果一打起来,发现这里是块硬骨头。
  双方大战十几天,贼兵死伤上万余,代州城依然没打下。
  这战是把李自成打出一身冷汗,因为之前他十几天,连平陕西和山西,一路顺利的不得了,没以在一个代州就被挡了十几天。
  这要明军每个城都这么守,他何年何月才能打到京师。
  好在这时周遇吉也有点顶不住,因为兵少粮少,只能退向宁武关。
  周遇吉一走,代州官员立马就降了。
  李自成又带着兵马进逼宁武关,还给周遇吉下通牒,五天内不降,攻破之后,必屠城。
  宁武关位于山西中部,传说由凤凰所变,故有“凤凰城”之称。宁武是由太原北上大同的交通要道,明朝景泰年间建筑关城,与偏关、雁门关一起成为防御鞑靼骑兵的山西三关之一,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但无论周遇吉如何备战,以山西孤旅是无法与李自成数十万大军相抗衡的,宁武关地势险要,而农民军又志在必得,此次战役进行得相当惨烈。
  原历史上,周遇吉先用火炮猛轰,打到弹尽火药绝,仅用火炮就让农民军伤亡上万人。
  这次丁毅故意让谢志良又送他几十门火炮和大量火药。
  周遇吉火炮更猛,李自成又打了十数天,打到三月还没打下,部下死伤两三万,损失惨重。
  李自成又和历史上一样,被重挫了士气,不想打了,打算绕过。
  所以说李自成这种人成不了大事,遇到挫折就想退缩。
  又是他的部下纷纷劝他,特别是王卫国极力要求再打,王卫国道:“明军火炮总有炸膛之时,火药也有用尽之时,我们五十万大军打不下小小宁武关,让其他明军看到,到时纷纷仿效,每城死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打到京师?”
  “当攻破宁武关,尽屠之。”
  众将纷纷大叫,要屠之。
  李自成想想也是,咬咬牙,决定再攻。
  双方接着又打,周遇吉用兵也很有一手,历史上的招数都用尽。
  火炮和火药很快用尽,他带兵肉搏,率数千兵马突然冲出城,农民军再次大败。
  晚上,周遇吉又选200名勇士,从城墙上下去,夜袭农民军,农民军营地一片混乱,又败。
  李自成被周遇吉打的焦头烂额,直接撤军二十里,远远的围着宁武关。
  来啊,有本事你再来袭营,李自成把兵马撤出二十里,准备长期围困宁武关。
  此时已经是三月份。
  远在榆林的严雄,这时大败袁宗弟,消息还没有传来,传过来后,李自成也没空理那么远的事。
  周遇吉在宁武关一共守了近二十多天,还是没有等到援兵。
  当然,此时山西和北直隶所有能打的明军,都是丁毅的,自然没人来救援。
  周遇吉没办法,后面连粮食也没有了,于是和历史上一样,准备诈降。
  李自成这货又信了,派了一万多人过去接降。
  结果刚进城就被堵住,周遇吉放下门匣,把这进城的一万多农民军又干了。
  这把李自成给气的,他也来了小脾气,老子就是不去京师,也要把这宁武关给打掉。
  李自成也集中刚从代州抢来的大炮,猛烈轰击,终于轰塌了宁武关的东城墙,全军一涌而入。


第741章 义旗一举,海宇归心
  农民军攻入关城之后,周遇吉继续指挥巷战,从战马上摔下来后又徒步奋战不止,在身中数箭被农民军生擒后也仍然破口大骂不愿屈服,农民军将周遇吉悬吊于高竿之上乱箭射死,然后又将尸体肢解。周遇吉的夫人刘氏素来勇健,带领几十名妇女拒守公廨,登上屋顶向农民军放箭,全部被农民军烧死。
  城破之后,农民军“遂屠宁武,婴幼不遗”。
  这场大战过后,李自成大军死伤了八万多人,这让李自成对造反的前程充满了担忧,因为他自认为打宁武关都这么难了,那么后面的大同、宣府、居庸关镇守了数十万大军,如果个个跟宁武关一样,那还不把农民军给打光了吗?
  后来他到京城后向崇祯提议和,估计也受了这战的影响。
  史记:“宁武虽破,死伤过多,自此达京师,大同,宣府,居庸关重兵数十万尽如宁武,吾辈岂有孑遗哉,不如还陕图后举。”
  此时的李自成,都准备回陕西。
  李自成也没说错,如果他攻下太原后直接顺路由真定,保定攻北京。势必宣城、大同的劲旅回援京都,而先歼宣、大主力,就切断了勤王之师的主要来路,别处援师就鞭长莫及。
  原历史李自成在宁武关受到重挫后,正打算回陕西,不料三月初一日深夜,大同总兵姜瓖降表到,李自成甚喜,厚款之,刚坐定,宣府总兵王承胤降表亦到,且以百骑来迎,李自成进大同后欲将姜瓖处死,经闯将张天林劝阻而释放。至此京城告急,农民军已顺利取得攻打京城的道路。
  所以崇祯上吊,姜瓖和王承胤也是立下大功的,要不是这两人先后投降,李自成都准备回陕西了。
  现在大同总兵是丁毅,宣府总兵还是王承胤。
  丁毅当然不能让这种事发生,李自成要是回军陕西,那崇祯怎么上吊?大明怎么亡?
  于是几乎在李自成攻破武定关的当天深夜,大同总兵丁毅的降表,来到王卫国手上。
  王卫国转交李自成,两人大喜若狂。
  丁毅在信中写道:自古帝王兴废,兆于民心。嗟尔明朝,大数已终。严刑重敛,民不堪命。诞我圣主,体仁好生,义旗一举,海宇归心。
  前面是照抄李自成的檄文,然后把李自成一顿马屁重拍,最后道,只要闯王给我总兵继续干着,不吞并我的兵马,我必举义旗,支持闯王,另外宣府总兵王承胤那里,末将会替你去招降,他若不招,我则攻之。
  丁毅还告诉李自成,居庸关现在只有少量明军。(这会唐通还没到居庸关呢)。
  李自功看到降表,兴奋的召集诸将传阅,心中的几块大石头,已经掉下了一半。
  但李岩、宋献策等谋士看过后之后,纷纷摇头说不行。
  李岩道:“周遇吉诈降在先,听说丁毅也是兵强马壮,若我们轻信,他日等我们进入京师,他在后面截我们退路怎么办?”
  “当派人接其兵马,移镇他地。”
  李自成觉的有点道理,丁毅要求保留兵马,的确有点麻烦。
  牛金星向来和李岩不和,自从李岩来投,多次献计,得到李自成的重用,牛金星当下便道:“可派丁毅去打宣府王承胤和居庸关,让明军狗咬狗,只要丁毅真去打了,必然是真降,何必还要逼迫他?”
  “好不容易他肯降,万一逼的他再起兵对抗咱们,实在得不偿失。”
  “等大事已定,再徐徐图他的兵马。”
  李自成部下立刻分成两边,一边建议马上派人接管丁毅的兵马,以防诈降,一边建议不要浪费时间,应该挥军京师,不给崇祯喘气的机会,同时让丁毅去打宣府。
  两派争吵不休。
  这时,李自成部下第一亲信王卫国怒了。
  丁毅的降表先投他,还有意和他拉好,同时派人送来黄金百两,珠宝若干,更提到当年,自己有眼不识泰山,云云,总之丁毅非常放低资态,和以前的跋扈完全不同。
  王卫国很满意丁毅现在的态度,一心促使丁毅投降:“闯王大事为重,定鼎天下在即,何必节外生枝?”
  他说,我们派人去接管,来回要通信,整顿兵马,留人防守,一番操作下来,又不是知多少天过去了,要是让崇祯缓过气来,或跑到江南怎么办?
  还说,丁毅必是真降,我派大将邓光铁前去,给他一百骑就行,定能压的住丁毅和其部下,驱使他们,攻打宣府王承胤。
  王卫国现在是李自成座下第一大将,他一开口,又打了保票,李自成决定相信丁毅一次。
  他马上回信,让丁毅召降王承胤,若不从,则率兵攻之。
  此时,李自成已经觉的,前往京师的道路,一片平坦,再无阻挡。
  他不顾李岩再三劝阻,直接从太原挥兵进入北直隶,因李岩的劝阻,留李岩五万兵马,驻守太原,保护他们退路。
  进入四月后,李自成的主力四十万大军,号称百万,已经到了保定,距离京师越来越近。
  …………
  三月中旬,大同镇。
  丁毅在总兵府正在观看墙上的地图。
  此时大明已经失去半壁江山,除了江南,两广、山东和福建等地,各省几乎没什么明军。
  陕西现在是榆林的严雄兵马在,大同只有丁毅的兵马在,京师以东有几支兵马,吴三桂守在山海关,和历史上一样,慢慢吞吞,走了几个月还没到京师,基本是不动。
  徐敷奏的蓟镇兵马也不动,天津沈世魁也不动。
  丁毅的兵马都不动。
  因为东江镇上下都知道,大伙在等,等着李自成攻破北京城。
  只有大明亡了,咱们丁大人,才有机会。
  但丁毅也知道,其中有路兵马动了,就是昌平总兵唐通的兵马,唐通的八千兵马是与吴三桂、左良玉、黄得功三人一起,同时应诏勤王的,后三人都是路途较远,走的又慢,到京师被攻破还没到。(当然像吴三桂,左良玉这种,肯定是故意走的很慢)
  唐通于二月份就到了京师,崇祯很高兴,封他为定西伯。
  自从封丁毅为伯后,明廷的伯爵也开始不值钱了。
  然后崇祯还破天慌给了唐通四千两犒军,并让监军太监杜之秩和他一起守居庸关。
  这里崇祯又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