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350章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350章

小说: 明末之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毅私下拜奠了一下,便继续往北。
  一路过晋州,定州,从定州进入山西灵丘,此时已经进入大同境内,属于丁毅辖地。
  丁毅近五万人马横穿大明三省,一路引来无数百姓和地方官员驻观,很多难民和活不下去的当地百姓也跟着混进他们队伍。
  丁毅来者不拒,到了大同之后,仅流民和跟随百姓,已经多了一万多人。
  大同总兵驻地为大同县,丁毅到时,大同副总兵姜瓖,代王府长史许贵之,大同知府洪默章,皆到外迎接。
  山西巡抚蔡懋德更是亲自从太原来到大同,随同他前来的,还有太原总兵谢志良,阳和副总兵姜瑄,甚至隔壁宣府总兵王通、陕西榆林总兵姜让等文武大将。
  这种场面也让丁毅微微一愣。


第715章 他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明朝文贵武贱,以前一个知县都敢不把总兵大将放在眼里,这几年随着国事败坏,武将越来越值钱,文官反而变的小心翼翼。
  没想到这次丁毅过来,当地的欢迎仪式这么夸张,特别是隔壁宣府总兵王通和陕西榆林总兵姜让也来,不知道是不是想看看丁毅本人,认识一下。
  反正这些人看到丁毅浩浩荡荡的几万人,也是吓了一跳。
  但丁毅把百姓流民放在外面,精锐兵甲放在里面,外围都是黑压压的流民百姓,大伙也看不出什么。
  大同副总兵姜瓖和榆林总兵姜让,阳和副总兵姜瑄三人是亲兄弟,姜让是他哥哥,姜瑄是他弟弟,可见大明朝时,也是看出身的,有些人生出来就是总兵副总兵。
  就在丁毅与山西巡抚蔡懋德等文武见面、客套的时候,姜家三兄弟站在外面想观看丁毅的兵马。
  传说丁毅兵马精锐,但今天丁毅外面全是流民,只看到黑压压的人群,也看不到精锐兵马。
  三兄弟对视一眼,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
  若丁毅兵马精锐,必然耀武扬威,看来也不过如此。
  这次丁毅移镇大同,姜家三兄弟是最不高兴的。
  因为原本的历史上,王朴死后,轮到姜瓖当大同总兵了。
  姜瓖在王朴死后就想着转正,不料突然空降丁毅,顿时让他火冒三丈。
  “看他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弟弟姜瑄更是不服,对着两哥哥低声道:“他也不打听打听,山西咱们姜家占一半。”
  早几年朝廷就有人提议姜瓖当大同总兵,但也有人力排众议,说山西姜家在山西已经势力够大了,不要将来和辽东祖氏(祖大寿吴三桂)一般尾大不掉。
  最终让王朴当了大同总兵。
  这次王朴死了,整个山西有资历做总兵,也只有姜瑄和姜瓖两兄弟。
  可没想到,居然让丁毅移镇。
  此时哥哥姜让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得让他尝尝咱们姜家在山西的厉害。”
  山西姜家一门三杰,俱做到副总兵级,所以被朝廷忌惮,连姜让也被调到陕西榆木当总兵,但榆林可就在山西边上。
  两弟弟闻言纷纷点头,暗暗冷笑。
  就在这时,巡抚蔡懋德带着丁毅过来,向丁毅介绍。
  “丁总兵,本官替你介绍,这是榆林总兵姜让,这是大同副总兵姜瓖,阳和副总兵姜瑄,姜氏一门三杰,皆是我大明良将。”
  “三位姜总兵,幸会幸会。”丁毅抱拳笑道。
  “哼。”姜让直接冷哼,一点面子也不给丁毅和蔡懋德。
  蔡懋德顿时脸色发黑,表情不好看。
  他当然也知道原因,原本这总兵位置,是给姜瓖的。
  丁毅也没想到姜让这反应,他愣了下,意味深长的看了看姜氏兄弟三人。
  站在丁毅身后的严雄和方多台,同时冷冷的看向三人。
  “啊呀诸位总兵,代王在城中设宴,不如大伙进城中再聚吧。”代王府长史许贵之看到气氛不好,赶紧出来打圆场。
  丁毅微微一笑,点头表示同意。
  不料姜让直接抱拳:“都宪大人(蔡懋德和刘元一样,也是都御使巡抚山西,可称都宪),榆林诸事缠身,本镇就不奉陪,先行告退。”
  说罢,也不和丁毅与其他人打招呼,转身就走。”
  弟弟阳和副总兵姜瑄也是转身带着亲兵就走。
  姜瓖是大同副总兵,虽然没走,但直接道:“蔡大人,许长史,卑职身体有恙,恕不能奉陪。”也带着亲兵走了,连都宪也不叫,极为不尊重。
  接着宣府总兵王通看了眼丁毅,以回程较远为由,需要提前,也带着亲兵走了。
  然后好多副将,参将,看情况不妙,纷纷扭头就走。
  现场最后只有太原总兵谢志良,副总兵陈正邦,和四位参将留下,估计也是看巡抚蔡懋德的面子。
  文臣一下比武将还多,蔡懋德表情尴尬,丁毅也刷的一下,脸色通红,胸口气的起伏不定,好似受到极大的侮辱。
  人群中好多人看到,都暗自沾喜。
  本来大明朝是文武对立的,现在丁毅都不受武将欢迎,由此可见,他有多讨厌。
  巡抚蔡懋德看在眼里,暗暗长叹。
  他是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为人正直,自律刻苦,年少时就敬慕王阳明的为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后,授杭州推官。天启时,百官往谒魏忠贤生祠,懋德托疾不赴。
  崇祯十四年(1641)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懋德律身刻苦,清修文弱。时有人上书言其不宜担此戍边重任。但因其知人善任,又习于用兵,帝深信之。
  赴任前,崇祯帝问其何以治山西盗贼?维立对曰:“盗之起皆由民穷,臣任抚绥,当使穷民有饭吃耳。然爱民先察吏,察吏莫先臣自察,愿正己率属,俾民不为盗。而臣无可见之功,不愿杀害百姓,以成一己之名。”
  蔡懋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爱民如子,体恤百姓,自律清正,很受当地百姓推崇。
  蔡懋德来之前打听到丁毅的事迹,觉的丁毅是员良将,大明上下,只有他能与建奴一战。
  所以他不惜降尊纡贵,先召集山西省内大小文武官员,然后一起来迎接丁毅。
  他想以自己的真心,打动丁毅,希望能和丁毅秉烛夜谈,说服丁毅,为大明百姓,认真做事,对抗建奴。
  此时大伙都等着丁毅的回话,丁毅回头看看后面黑压压的一群百姓,痛声道:“百姓如此艰难,本镇那有心情风花雪月,都宪大人,许长史,不如等我安置好百姓,以后再约时间吧。”
  许贵之目瞪口呆,蔡懋德则脸露感动之色,传言丁毅在登州开粮赈灾,煮粥引流,果然是真的啊。
  大明诸军将中,也只有丁毅如此厚爱百姓。
  “丁总兵真是仁义之将。”蔡懋德赞不绝口。
  众人正在说话间,突然大同城门口方向的人群里,有人猛冲出来:“无耻逆贼。”
  距离丁毅十几步外,举起袖子。
  “大人当心。”身边亲兵赶紧身挡。
  扑,一根短弩射在一个亲兵后背,发出轻响,似乎被铁甲所挡。
  “嘶”蔡懋德等人脸色大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现场一片混乱,丁毅的亲兵一涌而上,立马把那人按倒在地,从他身上搜出一把小型短弩,做工还很精良。
  “无耻逆贼,大逆不道,拥兵自重,是为反贼。”那剌客还在大叫。
  砰,有人一拳把他打晕,直接拎到丁毅军,捆了起来。
  现场文武哗然,姜瓖也目瞪口呆,没等他们反应过来。
  亲兵队长方兴汉大手一挥,哗哗哗,远处有股步兵小跑而来。
  “丁总兵,丁总兵息怒。”蔡懋德又惊又怕道。
  他原本好心来接丁毅,没想到人群中居然有剌客,这下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关键那剌客说话,好像帮崇祯帝说的一样。
  “蔡大人,难不成今天是鸿门宴啊?”丁毅冷笑,转身拂袖而去。
  “丁总兵,可否把剌客交由我们?”当地知府洪默章还想审迅剌客,但丁毅的兵马根本不理他们。
  众文武眼看着前面的百姓流民突然一分为二,四下逃散。
  接着哗哗哗,大队披甲执锐的步营长枪兵,一路小跑,往城门而来。
  怎么会这样?蔡懋德又气又怕。
  当晚,丁毅没进大同,以有剌客不安全的理由,驻守城外。
  但他派大量兵马进入大同,先替换城防,并且原大同兵马驱赶到兵营,斥令他们呆在营中不要出来,等候命令。
  不多时,剌客被带到丁毅营中。
  “情报司葛洪山拜见丁大人。”剌客纳头就拜。
  “哈哈哈,你起来,给我说说,大同现在什么情况。”
  “卑职先从大同城墙开始说吧。”葛洪山笑道。
  大同城的城墙,在战国赵武灵王时设郡建城开始,此后无论何朝何代,大同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据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北魏时期,自拓跋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迁都平城,开始了声势浩大的京畿建设,这是大同城首次大规模修建。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督率军民在辽、金、元土城的基础上“增筑”大同城,
  呈方形,周围13里,高4丈2尺,包砖,设四门大同镇城的规制便于此奠定,形成世人所见的大同镇城,这是大同城第二次大规模修建。
  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巡抚年富首于城北筑起一座小城,名曰操场城,即北关。
  天顺年间(1457——1464年),巡抚韩雍续筑东小城、南小城,周长各为2.5公里,即东关和南关;分别在城东和城西修筑聚落、高山二堡。
  宏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在城东和城西复加扩展,并建门楼。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俺答以数万骑入犯,鉴于大同地区的紧张局势,明王朝又一次不得不破费巨资,大兴土木,以加强大同镇的防务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巡抚李文进增高南小城2。6米。
  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巡抚刘应箕将城墙增高3。3米,增厚2。6米,“石砌砖包”,并建起四座门楼。
  所以到了此时,这大同城一共有四座主门,东南西北各一座,分别为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武定门,为保证交通便利,每个主门分设两个小门,城门共计十二座,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
  这么多城门的大同城,比京师还要夸张,出入十分方便,也是来往关内外通商重镇,每天都有无数商人进出大同。
  王朴在时,规定东门进,北门出,每辆大车不管是什么东西,只按车的大小,收银五十两到一百两不等,一年赚钱以十万计,守城门的官兵更是富的流油,大伙都抢着要来。
  葛洪山先说大同城墙,其实就是先说大同的钱。
  听他这一说,大伙就知道,王朴真特娘有钱。
  但是跟着他的兵,真特娘不敢打。
  “经过这么多次修建,扩建,大同城现在全城周长近二十里,墙高十五米四,厚五米一。”
  “这城有点大啊。”严雄和方多台纷纷惊叹。
  大同不但是边关重镇,更是这边数府中商业最发达,商人来往最多的地方之一,所以城池是越建越大。
  此时不后世道路发达,大同建官道大路之上,出关唯一的官道大路就从大同穿过。
  你普通人想通关,可以到处走,如果经商,运着大车,必须要走大同。
  在大同南有两条官道,一条往大同,一条往玉林,你不走大同也可以,多走几十里路而已,到了那边出关,一样要交钱,还不如走大同,且这边人气兴旺,商贾云集。
  大同镇现在还有兵马大概三万多,实际大部份都是老弱病残,因为主力精锐和家丁,要么陷在松锦之战,要么已经被丁毅收编。
  “姜瓖是姜让的弟弟,他的弟弟是阳和副总兵,也属于大同镇。”
  也就是说,姜瓖兄弟两,都是丁毅的副总兵。
  阳和卫守卫长城阳和口,就在边关之上,想要出关的人,那边也是可以走的。
  难怪姜氏兄弟对丁毅不爽,不说丁毅抢了他们总兵之位。
  就他们兄弟,一个守大同,一个守阳和卫,都是出关的重要关口,财源滚滚的位置。
  “朝廷不是禁止和蒙古建奴通商吗?”严雄这时道。
  “没有用,这边都是光明正大的,大伙都想赚钱。”
  “商人付钱,当兵的开关,大家都好过。”
  丁毅大骂:“晋商就这么给建奴送粮送铁送盐糖的。”
  一群卖国贼,帐中诸将都骂。
  现在丁大人到了,他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大同城这么大,至少得上万兵马才能守的住各处。”丁毅笑道:“看来还得在大同征点兵。”
  众将深以为然。
  接着丁毅脸色一正,开始颁布任务。
  来了大同之后,肯定有大事的事情要做。


第716章 我说谁是主谋,谁就是
  第一件事就是要统计附近囤田,统计兵员,卫所军户,统计百姓数量,商家信息。
  好在八大晋商的信息,早几年已经被情报司牢牢掌握,丁毅现在刚来也不急着动他们,反正都是刀砧上的肉,随时等他吃。
  “明天开始。”丁毅这时下令。
  帐中诸将齐齐看着丁毅。
  “严雄,你率五千步营,三千骑兵,控制诸城,控制城门后,有商人进出,还是先和以前一样,对面给钱就放行,若有八大晋商通过,注意登记,态度要热情,军营设置,等我看过再决定。”
  “诺。”严雄咧嘴笑了。
  丁大人说热情,将来必然是血淋淋的大刀。
  “方多台,你派人去山西都指挥司,要各军官兵员名册军田记数,都指挥司不给,找巡抚蔡懋德,蔡都宪肯定会帮忙的,若蔡懋德的面子也没有用,就先回来。”
  “诺。”
  “不管这些东西有没有要到,你率两千兵马,带着一万囤兵和家属,全员替换各堡,占了他们的田。”
  大同指挥使司下面,靠近边关城墙的,有天成卫(永加堡、白羊口、瓦窑口堡);阳和卫(虎峪口、阳和口、晾马口);聚落所(许家庄堡、沙锅);还有镇川堡,得胜堡,红土堡、拒墙堡,云川卫,玉林卫等等。
  有大同五卫和三个千户所,共计四十六个墩堡,其中八成都在长城边上。
  丁毅要用带来的一万多囤兵和家属,分到五个卫,三个所,四十六个墩堡上面。
  简单说,用自己训练的人,替换原来的人。
  这可是个不小的工程,而且阻力肯定很大。
  但对丁毅来说,没啥难度。
  这一万多囤兵加家属,都是他抽取登州囤田超过三年以上的老囤兵,自己铁杆心腹们。
  在登州,他们三年以上交税为两成,每户都有五亩左右的粮田。原堡长们会更多。
  丁毅带他们过来时,宣布,原登州的田地,虽然给别人囤种,未来两年收成还是他们的。
  新到大同囤田,每户田地翻倍。
  原来五亩的,变十亩,原来十亩的变二十亩。
  这才有大量的囤兵肯带着家属和他千里迢迢来到大同。
  等各堡的人全换成他的人,大同这边就算固若金汤了。
  此次跟丁毅前来大同的,除了武将,还有文官。
  文官都是丁毅自己在旅顺培养的。
  大部份都很年轻,二十岁左右。
  俱是少年时代就在旅顺长大,心中把丁毅当成神一样的人物。
  他们学习的儒家只是副科,都还有自己的正业。
  有的懂囤田,有的囤匠作,有的囤火器,有的懂养马。
  丁毅一道道命令颁布,大伙纷纷用笔记下。
  第二天一大早,又是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