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332章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332章

小说: 明末之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主,要睡觉了,明天再说吧。”曾柔打着哈欠。
  “不行不行,你告诉我,告诉我再睡。”朱媺娖赶紧双手拉住她。
  曾柔只好道:“是不是最厉害我敢肯定,但听说,好像比较年轻,还长的挺好看的。”曾柔随意的说着。
  朱媺娖双眼顿时放起光彩:“我有次在母后宫中,好像听到父皇说到他的。”
  “父皇很少会来讲朝廷的事,突然提到丁毅,必然是有重要的事情。”
  曾柔也不出声,静静的听着,更不敢问。
  朱媺娖继续道:“父皇说他很能打,但是像祖大寿一样不听话,拥兵自重。”
  “哎,这些家国大事,我也不懂,我倒是想见见这些,能打的大将军,是什么样子?”朱媺娖突然又羞涩低下头。
  “这种不听话的大将军,不见也罢。”曾柔故意道。
  “你怎么这样?”朱媺娖嘟起小嘴,一脸不高兴:“或许人家,是有原因呢。”
  “我虽是个小宫女,但也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大明的文武,都得听圣上的话呀。”曾柔笑道。
  “但是父皇有时候,很不讲理的。”朱媺娖说完,好像觉察到自己说错了,赶紧抬头看看,还好宫里,只有她们两人。
  吓死我了,朱媺娖轻轻拍了拍胸口,一脸害怕。
  ……………
  同样是崇祯十三年四月,丁毅也回到旅顺。
  他这次从大员回来,一路经过广东,福州,浙江,松江,江苏,山东,丁毅和以前一样,每到一处,都要寻找工匠,医士,但结果让他大为震惊。
  历史上的崇祯十四年,即明年,大明朝到处天灾,米价爆涨,灾民如云,也彻底拉开了明朝灭亡的序幕。
  此时虽然才崇祯十三年,但已经初露端倪。
  特别丁毅这种穿越来的,明显感觉到这次和以前的变化。
  因为这几年阮思青跑这条路时,不停的在收集工匠和医士等,越收越少,越来越难收,因为好收的都被他们过去十年收完了。
  可这次丁毅到广东也好,福建也好,松江也好,突然发现这类人多了起来,大量的工匠,医士都为了生存四处奔波,寻找活下去的机会。
  另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粮价。
  丁毅在大员时,朱向阳还喜滋滋的和他说,今年卖了三十万石给福建商人,得到六十万银。
  当时丁毅还SB似的表扬了一下,因为大员的支出可以越来越少了。
  但到了福建和广东后,丁毅才发现,这边的米价已经达到二两五甚至二两八。
  而他回程经过松江时,发现松江连绵大雨,已经好几天,松江粮价也达到二两左右。
  松江府是产粮大区,米价向来稳定在一两左右,从丁毅到大明后,每年都有船队经过松江,巅峰期的粮价才一两四,大部份时间都在一两到一两二之间徘徊。
  而丁毅不知道的是,一个多月后,即五月十三日,苏、松、湖等府的吴江、归安等地昼夜倾盆大雨,水势骤发,霎时汹涌,不分堤岸,屋宇倾倒。而米价腾踊,斗米至银三四钱,富家多闭粜,民食草木根皮俱尽,抛妻子死者相枕。强横之徒三五成群,鼓噪就食,街坊罢市,乡村闭户人情汹汹。
  仅一个月后,苏、松、湖等地遇大雨洪灾,米价涨到四石一两。
  丁毅无法预知一个多月后的事情,但他这一路过来,已经发现国内米价越来越高,瞬息觉的赵大山在大员卖了三十万石是血亏。
  丁毅一月从大员出发,四月才回旅顺,一路上跑了沿海所有能跑的城市,带回工匠和家属六百多人,医士和家属两百多人,然后分别安排到济州和复州,金州等地。
  四月十六日,丁毅在登州总兵府,召集旅顺,皮岛诸文官,和部份大将,甚至济州钟镇奴,魏继业也到了现场。
  这次主要召集文官和后勤负责人,师级武将,大部份驻守武将没有动。
  登州,莱州,旅顺,皮岛,济州都是先汇报了过去一年的数据。
  登莱两地的百姓已经达到一百五十五万,基本恢复到孔有德兵乱之前,其中有十万左右,是近几年的引流移民,特别是最近一两年流民更多了。
  登莱两地通过重新丈量,两府共计粮田二百九十万亩。
  这时的税赋标准在去年年底改过一次。
  以前丁毅和明朝一样征数,百姓五升,士绅三斗。
  去年改为税成,即胶州所用的那种。
  “凡田十亩之内,税二成,若遇天灾等,还可减免。”
  “十亩以上,五十亩内,税二点五成,若遇天灾等,还可减免”
  “五十亩上,两百亩内,税三成,若遇天灾等,还可减免。”
  “两百亩以上开始实行固定税,两百到五百亩,税三点五成,按每亩两石产量计,若遇天灾等,还可减免。”
  “五百亩以上,一千亩以内,税四成,若遇天灾等,还可减免。”
  “一千亩以上,两千亩以内,税六成,若遇天灾等,不可减免。”
  “两千亩以上者,税七成,无减免。”
  就是越有钱,亩越多,收的越多,但如果家里有当兵的和吏员,都能减免。
  百姓税赋很低,也很受欢迎。
  因为这边的百姓除了两成税外,没有其他负担和其他税赋,特别是明朝的徭役,曾带给百姓沉重的负担,明朝出徭役都是百姓自己带吃的,还得免费干活,有钱人则可以用钱抵消或让人替代。
  登莱两地则不一样,当地百姓出徭役都由丁毅提供吃,还会有银子,虽然银子很少,但也让老百姓乐意去干。
  丁毅在登莱的很多工程,建水渠,打井,修河道和道路,都是找当地百姓,供吃发银。
  他前期这么干时,有些官吏还不理解,你发动百姓干活,给口吃的算不错了,还要发银?
  要知道这些水渠,水井,河道,道路都为百姓做的事啊。
  但丁毅坚持发银,每人每天一分银,一个月才三钱,根本不多,老百姓有吃的,有钱拿,干活也卖力,效率高,各种工程质量好。
  前两年丁毅在登莱两州为修建水渠,河道,还有大量挖井等,共花了一百万出头。
  如今他们可以看到效果了,现在大明各地开始出现旱灾,而登莱是受灾最小的地方之一。
  登莱有水,老百姓就受灾小,受灾小了,粮田就有产量,有了产量,丁毅就有税收。
  丁毅已经明显到明亡前的各种灾难要到,以后的米价只会越来越高。
  他要囤粮,疯狂的囤粮。


第688章 十人敌
  去年登莱两地在遭受灾害的情况下,还收到田税八十五万石。
  皮岛旅顺统一为二成,近六十万亩田,因为有部份红薯和土豆,实收二十五万石。
  济州岛统一为三成,近四十万亩田,且有大量红薯和玉米,土豆,实收五十五万石。
  至此,去年丁毅在这些地方,合计收粮为一百六十五万石。
  去年登莱两地收商业税银为一百七十万两,旅顺和济州都暂时没收商业税,因为两地的商业也是比较落后,大部份都是丁毅自己开的店,要收就是收自己的钱了。
  去年登莱两地丁毅自己的商业收入,包括销售,矿产资源等,收入为三十八万两。
  旅顺皮岛的盐利,跑商,卖铳卖炮,各种商业销售,包括日本天草四郎送来的银子,全年合计三百三十万两。
  济州商业收入为二十四万两。
  这样去年丁毅在这些地方(大员不计,山东其他地方不计),合计收银为五百六十二万两,粮食一百六十五万石。
  众文武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数据,皆是震惊无比。
  而且据阮文龙说,去年产量因天气原因,麦子又减产了,不然产量还能更高。
  很多人更是从这些数据中看出几个问题。
  一是商业税真的很重要,二是海上跑商很赚钱。
  这也是现在丁毅来钱最快最多的两个大头。
  想想崇祯皇帝以大明一国之力,一年的收入几乎只有丁毅一半,可见大明朝真是到了要亡国的时候了。
  可有人还泼冷水,高兴啥啊,人家郑芝龙坐泉州发发旗,一年收入上千万。
  众人顿时无语。
  丁毅现在收入是多了,但是开支也不小啊。
  阮文龙报完开支,大伙发现还没存下什么钱。
  丁毅现在连大明三镇兵马在内,都算是他的兵,大员那边照样没算,近十万兵马,一年饷银发放近一百七十万。
  所有地方(包括三镇加山东各府)的所有工匠,技术工人,官员,吏员,医生,老师等加起来已经突破四万人,囤兵也超过四万,两者一年支出一百四十万。
  全军各种军械装备打造,衣甲制造,战船打造,火药消耗,战马喂养、伤亡抚恤等开支近八十万。
  这也是他的铁料,木料,铜料都不要钱,直接从日本,朝鲜得到的情况下,不然开支还要翻倍。
  另外在教育,建筑,引流灾民,囤田、水利建设等各项开支上是八十五万。
  还有两府加旅顺给明廷上税六万两。
  就这样,丁毅去年全年净存白银八十一万两,当然,之前他基本每年都有存银,目前阮文龙大概存到三百万两不到。
  丁毅自己听完都不敢相信。
  原本他以为自己已经很有钱了,没想到地盘越大,人口越多,军队越多,消耗也越大。
  他养了十万兵马不到,四万在编人员,四万囤兵,加上其他七七八八,一年开支居然已经达到四百八十多万,接近五百万。
  他赚钱比大明朝厉害,开支也比大明朝厉害。
  这还是他很多东西都是靠自己生产,包括战马,造船木头、牛(牛皮)、羊(羊皮)、海产,水果,粮食等大部份生活物资,和所有矿产自己供应的情况下。
  当然了,花钱这么多,也是因为最近几年他钱多了,所以有点大手大脚,特别是丁毅开始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军械装备提升,这两方向花了好多钱。
  然后,有个好消息是,去年他的粮食自己人用和引流灾民、养马等消耗是八十万石,余粮八十万石。
  所以去年他全年收入是八十一万两银,八十万石粮。
  考虑到现在价粮比较高,以一石二两计,去年利润还是能破两百万两白银的。
  现场诸文武听到有赚,终于还是眉开眼笑。
  听起来去年赢利不少,但这是去年东江镇,登州加济州三地合计的盈余。
  在大员和其他三镇,甚至济南,和青州等山东各府,丁毅还是花了钱的。
  所以,阮文龙马上苦笑,去年大员等地还是亏的。
  “娘的。”四周一片骂声,武将们都在骂,文官们摇头。
  大员占了这么多年,居然还是亏。
  再按补贴大员和其他地方的算一算,丁毅现在占了这么多地盘,两百多万人口,全年赢利大概一百万出头,算是勉强合格。
  关键是,丁毅这几年一直有存粮存银的习惯,存粮是每年都存,然后用新粮换旧粮,吃旧粮存新粮。
  现在阮文龙为丁毅存结了两百九十万两白银,登州是保持三十万石,旅顺和皮岛是保持三十万石,济州岛是保持二十万石,三地共八十万石存粮。
  丁毅等阮文龙说完后,脸色严肃道:“这次我从广东一路过来,到处天灾和流民,江南等地也出现慌乱,我估计,后面的粮价会越来越高。”
  众文官纷纷点头。
  “去年我们还占了天津,蓟镇,济南等各镇各府,治下人口其实接近有千万了,将来要是有天灾,老百姓没的吃,我们都是要管的。”
  众人再次严肃的点头,现在全山东除了兖州和东昌两府,实际都在丁毅控制下。
  加上蓟镇和天津,治下人口接近千万,万一有什么重大天灾,都要他来赈灾的。
  当然,这会蓟镇和天津,包括山东各府,的囤田都应该囤了起来,秋收如果不失收,未来丁毅还可以征一笔田税。
  “今年的八十万石粮暂时先不要卖。”
  以前他们有余粮,会卖掉,保持三地八十万存粮,今年丁毅决定,全部存着,先不卖,这样他手上就有了一百六十万石粮,明年那怕天灾粮荒,他也能应付一下。
  阮文龙道:“从我们各地观察来看,今年各地下雨很少,明年很可能出现旱灾,我们要早做准备。”
  丁毅点头:“我也这么认为,而且有可能出现蝗灾。”
  嘶,四周一片惊恐。
  这时大伙就感觉到丁大人的先见之明了,前两年第一次收到上百万商业税,丁毅力排众议,大手笔投入百万两,为登莱两地兴修水利,大量挖井,灌溉农田,当时大伙都觉的丁大人一有钱就开始大手大脚。
  事实证明丁毅又做对了。
  “旱灾对我们登莱的影响肯定是最小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其他地方旱灾,必然会有大量的难民往这边涌。”
  “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我决定,今年在浮山所南(今青岛),和莱州两个港口,用来运转难民。”
  很多人就会说明末是小冰河时期,小冰河时期,事实上从元朝到清末,都是属于小冰河时期,人家大清怎么没像大明一样?
  明朝会亡的终极原因太复杂,也各有说法,但肯定和小冰河关系不是最大。
  而明年(崇祯十四年)大旱,肯定也能算一份。
  浮山所和莱州在登莱地区的第一线,也在最外围,这次丁毅不打算把人拉到登州再上船。
  怕影响登莱内部,因为现在他登莱地区已经能全部掌控,无论什么事都是井然有序,再这么多难民进来,肯定要影响登莱正常运转。
  所以丁毅决定把难民们拦在登莱之外。
  北部从莱州港走,上船运往济州。
  南部从浮山所走(青岛),上船运往大员。
  今年的任务是,扩大浮山所青岛港,确保明年有难民时,能从青岛港有序上船。
  同时在莱州,浮山所囤集粮食,到时可以煮粥赈灾,稳定难民们的心。
  当然,在难民中还要进行筛选,工匠、医士、识字的,单独运送,但也不留登州和旅顺,全部送往大员和济州。
  驻守在胶州,平度,莱州的兵马,负责拦住这一线,保证明年没有一个难民能进入登莱州。
  明年蝗灾到底有没有,丁毅当然不敢确定,他只能道:“至于蝗灾,我不能肯定,但咱们也要防患于未然。”
  “从今年开始,宣传情报部,要大力宣传,蝗虫是可以吃的。”
  “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就亲自带头,吃了蝗虫,当然了,他有做秀的成份,但蝗虫的确可以吃。”
  “要吃没有变颜色的蝗虫,且有医用价值。”
  丁毅当然往死里吹,他总不能说,蝗虫其实也有毒的。
  他这话说在别处,或没人信,但他在东江镇这边,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没人会怀疑他的话。
  而且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确实吃了。
  但靠人捕吃也不现实,所以丁毅要求今年多养鸡鸭,要求所有百姓家里都养。
  用不到的话,到时可以卖给咱东江军,能用到最好。
  其余灭蝗的土埋,火烧,挖卵等各种方法,都要推广,有什么用什么。
  今年先推广,动员,做好准备,万一明年来了,不会手忙脚乱。
  他在山东地区有绝对的掌控力,这些布置下去,各地都会认真去做,相信到时,肯定会有成效,即便有损失,绝对能降到最低。
  崇祯十三年四月,山东地区全面动员宣传,挖井,修渠,养鸭养鸡,使的整个山东都井然有序的运转起来。
  到五月初时,匠作局李忠义来找丁毅,他们按照丁毅的要求,终于造出了最新的十人敌。
  之前丁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