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第3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户征一名精壮为军,又从胶州和灵山卫附近百姓中募兵,合计三千人,成立39营,以王卫忠原部下千总刘国营为营正,训练一年后,驻守胶州和灵山卫。
丁毅收税三成,但家中有军士者,免税一成,实际交税为两成。
同时,根据丁毅要求,发动灵山卫浮山所附近的军户家属,扩建海港。
浮山所西南就是后世的青岛,绝对的优质港口,丁毅打算重点经营,将来也成为重要的出海口之一。
此时整个山东,只有刘泽清所在兖州,和靠近北直隶的东昌府两个府没在丁毅掌控之下。
但这两块地方,正挡着山东以西和南,可用来防来自河南、南直隶的农民军,正好当丁毅的屏障用,丁毅也不急于一时搞他们。
第668章 生生不息
崇祯十二年,先是清兵入关,接着张献忠复反,罗汝才也反,农民军声势更震,然后李自成,王卫国又从商丘杀出来凑热闹,内有农民军席卷,外有满清肆虐,大明又是一片糜烂。
而丁毅先得济南,再得蓟镇和天津,又占临清和灵山卫,趁大明衰败之际,到处抢地盘抢人口,扩大自己的势力。
大明江河日下,丁毅越发强盛。
至于另一个对手满清也没闲着,十月时,清兵又来打大明,并因此发生一件事,进而影响到明军各镇总兵。
原来在多尔衮上次入关时,大概在三月十八日,皇太极亲率八旗兵马去打松山,用来牵制明军,为多尔衮出关帮忙。
当时驻守松山的是锦州副总兵金国凤。
松山是锦州屏障,皇太极先是打算先摧毁屏障,以后可以来攻锦州,当然,同时也能用最拿手的围点打援对付明军,现在只要野战打败明军,他们就能得到大量的明军降兵,变的更加的强大,这是皇太极多年和明军交战的经验。
祖大寿听到清兵围松山,立马带兵准备救援,崇祯皇帝也下了诏,让他去支援,所以清兵又是老套路,准备围点打援。
祖大寿刚出发,马上有路清兵过来打祖大寿,祖大寿一看,赶紧回头啊,直接往宁远一躲,再也不出来了。
这样皇太极就很郁闷,感觉现在围点打援这招好像没什么用了,明军都不吃这套。
那就先攻松山吧。
当时松山守军三千人左右,皇太极从十八日攻到二十六日,数次强攻不下,皇太极不甘心,又派汉军从盛京调来二十门火炮,炮弹一万发,火药五百斛环城发炮,城楼上的台堞都被摧毁,城中明军只能背着门板行进。
金国凤命令将士连夜用砖石修补城堡被毁的地方,严防死守。清兵几次搭云梯登上城堡,几次又都被打退,这时有人建议皇太极用丁毅的方式,即多尔衮破济南之术,推炮打城门。
但松山堡前面很难行,红夷大炮又沉又重推之艰难,清兵又用学习丁毅铸的轻炮往前推,被金国凤的火炮摧毁数门。
终有一门推上去,打了数炮也没中,金国凤马上明白,立刻组建人手,以大块砖石和泥袋封堵堡门。
最后清兵的炮虽然打中城门,还是无功。
这下丁毅的法子也不管用了,这时有汉军又献计,挖地道。
皇太极只好在松山城南挖地道,为了激励士气,宣布:“有能穴地以炮药崩溃之者,城破时为首效力,及运送火药之人,无主者赏而授之以官,奴仆则赏以人牛,准离其主;其指示督率官员,照先登大城例升赏。协同穴城兵丁,视其出力多少,以资赏赉。”
但金国凤严密部署、多方拒守,还是没有攻下,最后皇太极无奈,遣使招抚,宣称:“若能察天意,顺时势,速来归命,则不特军民免于死亡,尔等之半功伟绩,何可限量乎?”遭到金国凤的严词拒绝,直到四月中旬,皇太极深感攻守两难,只好罢兵退回盛京,此时打锦州松山,不但没成功,反而死伤惨重,盛京城中的官民得知征明:“军兵大半见败,大将数人亦为致毙,行街之人,多有惶惶不乐之色,城外远处,则坊曲之间,哭声彻天”。
崇祯皇帝闻讯大喜,立擢金国凤署都督佥事,为宁远团练总兵官,后又因功署都督同知,世袭锦衣卫千户。
他还时常对群臣说,大明也不是只有丁毅能打,咱们的金国凤也是良将啊。
金国凤当然是良将,可你也不看看带的什么兵,当时什么环境。
辽东将门云集,相互支撑,向来十分排外。
金国凤是宣府出身,向来得不到辽东军将的支持,这次松山守的这么好,立马显的其他辽东军将们不行了。
他三千人守松山,皇太极破不掉,大凌河祖大寿几万人都没守住,情何以堪。
而金国凤又被提拔为宁远团练总兵官,更是让辽东诸将不服。
于是崇祯十二年十月,豪格、多铎知道金国凤在宁远,再次率清兵攻打宁远。守城将士虽过万人,但营伍纷杂,号令难施。
金国凤在城头安排布置,诸军将皆阳奉阴唯,不听指挥。
金国凤又气又怒,后世明史是清人修订,其中没有记载为什么他会冲动的冲出去,但肯定有人说了剌激他的话。
金国凤身为总兵,却指挥不动当地明军,大怒之下,带着两个儿子,率家丁数十人直接冲出城,在北山冈与清兵鏖战,在上万明军的注视下,与两个儿子全部壮烈阵亡。
明末为数不多的良将之一,又全家战死在沙场。
此时的大明,其实还有一些金国凤这样的忠臣良将,并不都是个个都是吴三桂祖大寿之流,但在这个时代,当忠臣良将的结果就是死,而且是惨死。
而当奸臣反贼的结果,就是活,并且活的滋润。
这里再说几个边缘小人物,三月松山被围时,巡抚方一藻商议遣兵救援,诸将莫敢应,祖大寿跑一半都回来了,唯独副将杨振自愿领兵前往,至吕洪山遇到清军埋伏,全军覆没。
杨振被俘,清军押他去松山说降,他假意答应,走了一里多,杨振面南席地而坐,对随从官员李禄说:“为我告城中人坚守,援军即日至矣。”李禄到城下大声喊杨振说的话语,城中守益坚。
随即两人皆被清军残忍杀死。
像查验卢象升尸体的俞振龙,让松山坚守的杨振、李禄,这些忠勇护国的明末军人们,虽然都只是煌煌史册里的寥寥几笔,却都以一腔热血,为覆灭前夜的大明朝,留下铿锵的注脚:王朝兴衰,或许自有定数,但铁骨铮铮的华夏男儿,永远生生不息。
而这些事让丁毅知道后,只有无尽的长叹。
后世吴三桂、祖大寿之流留名史书,某度某科记载详细一生,而这些为大明忠勇而死的勇士,又有多少记载。
不过金国凤的死,很快引起了连锁反应,也引出一件重要的事情,让远在东江的丁毅和他的三镇都有了好处。
总督洪承畴上言:“国凤素怀忠勇。前守松山,兵不满三千,乃能力抗强敌,卒保孤城。非其才力优也,以事权专,号令一,而人心肃也。迨擢任大将,兵近万人,反致陨命。非其才力短也,由营伍纷纭,号令难施,而人心不一也。乞自今设连营节制之法,凡遇警守城,及统兵出战,惟总兵官令是听。庶军心齐肃,战守有资,所系于封疆甚大。”帝即允行之。
这段话大概的意思,以后不要把驻兵调来调去,四处调兵守一城,会让人不听指挥,比如徐敷奏调到蓟镇,当地有三万蓟镇兵马,很容易指挥不动。
另外又说,现在一个镇,有镇守,监军,巡抚,兵备,到底听谁的?应该在军务上,全听总兵的,这样就不会不听指挥了。
崇祯这次居然听懂了,他很快下令,今后移镇,带所属兵马一动起,同时在次年三月,又下令撤回各镇内臣(即总监,分守等)统统撤回。
这意味假设以后丁毅要调往某地,可以把所有兵马都带走。
以前一个总兵移镇,朝廷只让带三五千兵马,当然了,有人会多带,但是朝廷只认这点人的饷银,你带多了,你自己养。
这件事让丁毅和他的三镇得到好处,更加强了三镇的权力,王卫忠,沈世魁,徐敷奏三人在各镇的权力更加的名正言顺。
但这也同样有崇祯的坏心思。
以后如果想把张经和徐威从旅顺、皮岛调走,可以让他们把所有丁毅的精兵都带走。
而以前大明朝只有东江镇没有监军,镇守,当年袁要给毛弄监军,镇守,毛不同意,所以袁更想杀他。
之后东江镇就一直没有监军和镇守太监,现在崇祯撤回监军和镇守,也极大的方便了丁毅三镇。
可以说,金凤国用全家的死,换来崇祯撤去监军和镇守太监。
这卢象升要是泉下有知,不知会郁闷的吐血不,当日他就是被监军高起潜坑死的。
崇祯要是早这么干,卢象升也不至于兵败身死。
而现在这么干了,实则偏宜了丁毅这种兵马众多的总兵大将。
……………
十月,丁毅从临清回到登州,先后调拔资源支持天津沈世魁和蓟镇徐敷奏、临清王卫忠三人的建设和囤田。
这三个镇地形都比较好,即可以走陆路,又可以走水运,其中运往蓟镇和天津的船,从长生岛和旅顺过来,一天都不要,到临清也只要两天左右。
就是前期需要扩建港口,需要一点时间。
没几天路超也从灵山卫赶了过来,丁毅等到他了,召集文武开会。
又是一年总结时,登莱这边,已经越来越好了。
开会之前,宋哲笑吟吟的递给丁毅一堆书。
说都是从京城托人买来的,他知道丁大人喜欢书。
第669章 兵力翻两番
丁毅很少看书,但一直要求情报司在京城购书,然后交给宋哲,由宋哲选择有用的给他看。
这次拿过来一看,果然有好书。
其中一本叫《吴中水利全书》,是后来的兵部尚书张国维写的。
这时他还没做到兵部尚书,他在巡抚应天、安应等十府时,著下这本书。
此时张国维应该在苏州附近,以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
这人就应该放在工部,崇祯不知为何将来让他去兵部。
他是很厉害的理科生啊,写出《吴中水利全书》,这是研究明代江南地区水利建设的重要资料。
张国维于今年把书献给朝廷,很快丁毅的人就拿到了这本书。
另有两本书,一本叫《景岳全书》六十四卷,张介宾于崇祯十二年(1639)辑成。
《景岳全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分《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集瘟疫、虐疾、咳嗽、霍乱、虫咬等病七十一种。又有《妇人规》、《小儿规》、《痘疹诠》、《外科钤》等。治疗疾病的基本理论、治疗原则、医方针灸穴位以及历代名家评述,且附有病例,药物三百余种,新方、古方数甚多,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这个对防治瘟疫,和山区作战有很大的帮助。
还有一本更重要的叫《农政全书》六十卷,徐光启著,崇祯十二年(1639)由陈子龙根据徐光启遗稿整理刊印。
《农政全书》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等十二篇。它不但总结并保留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经验,也吸收发展了当时新技术,如对这时刚刚传入大明的甘薯,就作了很详细说明加以推广。《农政全收》不但对中国对日本、朝鲜及至西欧也产生巨大影响。
宋哲说,农政全书上面已经有红薯、土豆的说明和推广,但还没有玉米。
丁毅等人愕然。
特别是丁毅:“徐光启写这本书大概是几年?”
宋哲犹豫下:“崇祯元年左右吧,具体我也不知道。”
徐光启是1633年死的,这书第一次出版是1628年,也就是说1628年之前,红薯和土豆都已经传入大明。
福建还推广过红薯,但现在多少年过去了,整个大明种植的并不多,依然这么缺粮,除了天气原因,流民原因,也是因为没有多少当地官员会关注这种书,关注这种事。
想做事,愿为百姓做事的官员都没有好下场,也得不到升迁。
只有拼命捞钱,媚上欺下的贪官,才能得到提拔。
“这些书都要加印,发给旅顺后勤部,济州府,大员省,让他们好好学习,当成学校教材。”
“诺”。
接着杜如海喜滋滋的汇报了今年的成绩。
从去年开始收商税,加田税,到上个月刚刚满一年,登莱两府加十五个州县新收各种商税接近100万两。
四周文武哗然,所有人第一次见识到商税的威力。
而田税一般要秋粮过后才算,所以暂时没说,杜如海很乐观,因为去年丁大人在登莱两地水利渠道上投入近百万两,当时大伙觉的有点多,事实证明不但能增收还能抗灾,非常有效果。
明年大伙就能见证了,但现在还没直观印象。
杜如海预估一下,今年粮锐最少一百万石是有的。
登莱这边已经进入盛产期,收入暴增。
别有灵山卫也有块收入。
路超刚到灵山卫当卫指挥使,那边在册军户两千多户,拥有良田十一万八千。
实际军户一千多户,良田都在各级官员手上。
他八月到任,现在已经彻底控制全卫。
“我杀了一批,抓了一批,现在军户一千零八户,每户召一兵,再加募兵,凑齐新39营,并已经开始训练加囤田,那边原本田就囤的很好,今年秋粮会有收获,只是依卑职看,还需要改善下水利渠道,用丁大人的话说,提高将来应对天灾的能力。”
丁毅不由看了眼路超,这路超真是狠,听说那边被他杀了好多人,果然心狠手辣,我喜欢。
“那今年按每亩两石计,也有二十二万石,以两成税率算,也有四万多石收入。”丁毅笑道。
除了这两个地方有收入,像蓟镇,天津,临清,济南这四地,以前都没好好囤田,和收粮税,今年估计收不到什么,临清还好,可以收商业税,但王卫忠刚去第一年,重点在囤田和田税上,商业税要到明年才会收起来。
这样丁毅和杜如海算了算,今年大明这边所有地方(包括登莱,蓟镇,天津,临清,各卫所,济南等地)全年收入有商业税加各种商业收入,合计白银近一百五十万,粮税一百万石左右。
听起来数量惊人,现场诸文武也都是激动无比。
但今年肯定是花钱最多的一年。
去年开始用来修建水渠道路等,前后要花百万两,现在还在干,没结束,并雇佣了大量的百姓徭役。
明朝用徭役都是不花钱的,丁毅却要花钱雇佣他们,其实也是为了养活百姓。
这一块估计要进行一到两年时间,投资在一百万左右,而且只会多,不会少。
然后今年蓟镇,天津,临清,济南,包括灵山所这几个地方都增兵,训练精兵,军费及装备开支、农具、耕牛以及养活大量的囤兵,最少一百五十万两。
还有他在全省的大量吏员,引流安置灾民,向朝廷上交税银,(济南一府就要交三十万),这块加起来又接近百万。
这样的话丁毅今年又变成血亏。
听杜如海说到这些时,刚刚还高高兴兴的诸文武,好像被立刻被浇了一头冷水,很多人心里巴凉巴凉的。
现在丁大人用银都是以百万计的,而且是几个百万,这谁受的了?
大家随便听听,去年十月到今年十月,大明朝这边,山东这么大地盘,就要用三百多万?
路超这时赶紧道:“所以说,丁大人能带着咱们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