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第2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丁毅告诉他,你就要用要守登州为借口。
徐敷奏果然以要守登州为借口,直接拒绝宋学朱。
宋学朱当时心里肯定大骂徐敷奏的,建奴入关还能打到你登州?能到济南就不得了了。
要不然他怎么会把莱州的兵马调走。
但徐敷奏不出兵,朝廷也没调令,他也拿徐没办法。
青州总兵王卫忠收到命令后,当然也先问丁毅。
王卫忠让两个亲兵带了信过来,王卫忠距离丁毅远,他的信使刚到莱州,正好遇到丁毅。
丁毅拿到信后,看了看后,再信上写了自己的名字:“我就不写信了,这上面写了我的名字,王卫忠一看就明白了。”丁毅这时把信写了两个字后交给王卫忠亲兵:“你们回去,告诉王卫忠,可以出兵,但要带上足够的粮食,路上要稳扎稳打,不要着急,小心鞑子的埋伏,小心友军。”
“你们复述一遍我说的话。”
“诺,大人。”两信使记下丁毅的话,又复述几遍,很快转身而去。
王卫忠要去支援济南,从青州到济南差不多有三百里,他全是步兵,也带着大车,估计最少十天才能到。
丁毅全是骑马的,是可以追上王卫忠。
但丁毅不打算和王卫忠合兵。
“清兵不知现在在哪啊?”丁毅皱着眉头道。
这是他不太愿意和清兵野战的原因之一,这个时代第一时间的信息获取难度太大,就算在大明朝主场,他的信息也很闭后。
明军友军全躲在城里,没人会告诉他,更不知道清兵轨迹,全得靠他自己打听和自己的哨骑。
他带着这么多大车,最怕被人伏击。
若清兵知道他的行军路线,提前在某条路上放上大炮,和上次鳌拜一样炮击他,那他肯定要损失惨重。
大凌河之战最后时刻,皇太极就是在明军路过的地方,摆好四十门大炮,一字排开,当头就轰,炸的明军四万多援军到处逃窜。
“大人?”毛信他们纷纷道:“得多派点哨骑。”
大家都怕被伏击,张经的骑兵成队成队的派出去,最远放到距离前锋五里以外。
“让我想想?”丁毅试图回忆,记忆中这次入关,清兵打那了?
可他那能记下明朝发生的一切事情,思来想去,都迷迷糊糊的,只记得,好像有个名人死了。
除了孙承宗还有谁来着?
我去,卢象升?丁毅终于想起来了。
卢象升好像就是死在这次入关的,他和孙承宗,孙传庭等是明末少有几个能让丁毅尊重的人物。
孙承宗已经死了,卢象升得看看有没有机会去救下。
但他记得卢象升死,却完全不记得卢象升战死在那的。
那么,此时的卢象升在哪呢?
早在十月二日,满清有路铁骑已接近通州,驻守昌平的卢象升为了遏制其势头,决定组织各路将领偷袭敌营,拼死一战。
战前,卢象升召见各路总兵,此时营中除了宣府、大同、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外,另有蓟镇总兵陈国威、密云总兵唐通,前屯卫总兵王廷臣,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等。
诸多总兵齐聚一堂,半个大明的军将都在这里,另有太监高起潜随同监军。
卢象升当时看到自己帐下满满一堂总兵,还是有点激动的,他思索了一会后,便说出自己的战略:“本督已经决定,三日之后,兵分四路,夜袭建奴大营,拼死一战。”
此言一出,中军大帐一片哗然,所有总兵纷纷变色。
卢象升又道,通州一过就是京城,这是大明最后的底线,为了保护圣上,诸军必须奋勇往前,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令者斩。
诸总兵面面相觑,必竟大部分人都不愿与清兵野战,更何况是夜袭。
但卢象升手上有尚方宝剑,这会是没人敢哼声的。
不过营中还有热衷和议的总监高起潜。
高起潜对主战派卢象升早就有一肚子意见,又觉的自己善于用兵,当年平叛孔有德打的就很好,很不服卢象升,当场冷笑道:“咱家只听说有雪夜下蔡州的典故,从未听说月夜奔袭。试问月光皎洁之下何以偷袭?道路遥远何以力战出奇?出奇兵宜少不宜多,若十路齐发,一张皇机密便泄。”
卢象升大怒,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瞪了他几眼。
这就是这个时代文臣武将的悲哀,不敢拿监军问罪,这要换成丁毅,立马拿出尚方宝剑,叫人拿下高起潜,直接一剑给砍了。
战前与主帅唱反调,扰乱军心,这够砍十次脑袋了。
卢象升要是这么干了,后面也不会有分兵的事,也不会被清兵打的全军覆没,就算输了,小命估计也有机会保住的。
他手持尚方宝剑却不敢动高起潜,这让诸总兵也看在眼里,后面王朴他就敢不战而逃。
但高起潜的破坏不止在次。
而卢象升当时没管他,继续分派任务,为各总兵指挥进攻路线,确定人员。
十月五天晚上,老天也助明军,当晚无月,天空黑云遮月,光线很暗。
明军按照上次分配,各路兵马赶往集合地点,准备进攻。
高起潜这斯不但不配合,还自以为是,善自把原本安排在东北方向的蓟镇总兵陈国威的兵马调向东路。
感觉古代的夜盲症也没传说中这么严重,半夜明军突营,先头部队开战奏捷,杀入清兵营中,清兵一度大乱,但因为陈国威的后继兵马被调走,明军攻进去后,和当年后金兵攻进徐大堡一样,没有后继援兵,后继兵马因为少了,被挡在孙堠,明军后继无力,反应过来的清兵稳住阵脚,一个反扑,把这股明军全给杀了,夜袭的事,因为高起潜善自调走陈国威,以致功亏一篑。
原本能胜的一仗,被打成败仗,卢象升这时胆子要大一点,拿出尚方宝剑斩了高起潜就好了。
但古代人愚忠的性子,注定不敢干这种事。
他拿高起潜没办法,为了为了避免高起潜的掣肘和再发生这种事,他便向朝廷提议“分兵待敌”,自己驻昌平,高起潜驻通州。
崇祯皇帝当然同意这种安排,立马把宣大、山西,大同的两万左右的军队划归卢象升指挥,把关宁军队四万划归高起潜指挥。
但不久,朝廷又改变主意,要卢象升赶往通州与高起潜配合,注意,这是让卢象升去通州与高起潜配合,等于是把高起潜当主将。
你崇祯不用能打胜仗的卢象升为主将,让一个太监做主,大明能不亡吗?
你不让他做主,你给他尚方宝剑干什么? 奇 书 网 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想想大明皇朝到了崇祯手上,尚方宝剑不要钱似的扔出去,毛文龙有,毛文龙死了,袁崇焕有,袁也死了,卢象升有,卢也死了,简直就是追魂夺命剑。更搞笑的时,三人全是等于死在自己人手里。
当时卢象升以为是杨嗣昌在捣鬼,想用高起潜牵制他,而杨嗣昌为了避免误会,同时减少卢象升的兵力,也向崇祯建议仍旧维持分兵态势:卢象升暂驻德胜门外,不宜往通州。
十月十七日,杨嗣昌赶赴前线军营,召开军事会议。由于孙堠之败,卢象升对高起潜十分不满,今日又听京城流言“辽兵(高起潜指挥的关宁部队)通敌”,更加怒不可遏。
第621章 断粮七天
卢象升一见杨嗣昌就大兴问罪之师:“公等坚意言抚,独不闻城下之盟,《春秋》以为奇耻大辱。且卢某受尚方剑,长安口舌如锋,倘唯唯从议,袁崇焕之祸立至。纵不畏祸,难道不念披麻戴孝之身; 既不能移孝作忠,奋身报国,将忠孝两失,有何颜面立于人世?”
卢的大概意思,说连春秋都把城下之盟当做是奇耻大辱,你们还有脸和建奴谈和?
而且这段话里; 基本是指袁崇焕也是因为想后金谈和而被杀。
后世经常争论袁崇焕到底有没有私下和后金谈和; 但从卢象升这段话来看,应该是真有其事的。
因为历朝以来,凡是被逼签下城下之盟的,都是奇耻大辱,比如丁毅征伐日本和朝鲜,那个不是。
杨嗣昌被骂的面红耳赤,浑身颤抖,气愤地说:若如此说,老先生尚方剑先从学生用起。
卢象升回敬道:既不能奔丧,又不能战,尚方剑还是先从我颈上下手,怎能加于别人?舍战言和,非卢某所知。
杨嗣昌极力否认:从未言抚。
卢象升步步紧逼:周元忠赴辽东讲和,数日往来,其事虽方一藻、高起潜着手,却受成于本兵(兵部尚书); 通国共闻,谁可隐讳?
杨嗣昌张口结舌,两人不欢而散。
翰林院编修杨廷麟(字伯祥,南直隶清江人)由此次长城边关溃败,弹劾杨嗣昌:“陛下有挞伐之志,大臣无御侮之才,谋之不臧,以国为戏。(杨)嗣昌及蓟辽总督吴阿衡内外扶同,朋谋误国,与高起潜、方一藻倡和款议,武备顿忘…督臣卢象升以祸国责枢臣,言之痛心…。。谕(卢)象升集诸路援师,乘机赴敌,不从中制。此今日急务也。”又说:“凡天下之功,不成于智,而成于愚;愚者之才,不生于巧,而生于学。陛下毅然内断,先治内以治外,使诸臣以学自卫,以愚卫国。”
杨廷麟是强烈要求让卢象升统领天下兵马与鞑子死战,更暗指高起潜这种人没啥用,简直是废物; 只会拖后腿。
十一月初八日; 崇祯再次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如何击退来犯之敌,翰林院编修杨廷麟的言论更加激烈:“始建虏未犯塞,高起潜、方一藻曰当款,杨嗣昌亦曰当款;吴阿衡曰款必可恃,杨嗣昌亦曰款必可恃。表里煽谋,宣情泄弱。”矛头直指杨嗣昌,无意间也有责备崇祯重用杨嗣昌和高起潜之意。
崇祯大为恼火,把伶牙俐齿的杨廷麟改任兵部赞画主事,前往卢象升军营亲自体验一下,朝廷究竟“主款”还是“主战”。
其实,把杨廷麟调往卢象升军营,是杨嗣昌的注意,想借刀杀人。《崇祯朝记事》说得很清楚:“(杨)廷麟之题赞画也,因其疏忤本兵,兼以张沈之憾,故相比为谋。实欲假手于敌以杀之。
但杨廷麟命好,在卢象大军未出师之前离营,正好躲过一劫。
后来卢象升兵败的事传回来,嗣昌首先问曰:‘杨翰林死否?’报者止知赞画,不知翰林为谁。嗣昌再问:‘杨赞画死否?’报者答以已先奉差不在营中。嗣昌为不豫者久之。嗟乎,败报之至,正国事危急之时,宜如何震惧失措,乃止计及私仇,未死者欲其死,已死者欲饰以罪,大臣心事如此。”
想想大敌当前,明朝各文臣相互算计,难怪丁毅要告诉王卫忠,小心友军。
明末这个奇葩的时代,明军真是要小心友军,胜过小心清兵。
但这时崇祯的骚操作还没有完,他把杨廷麟发配到卢象升营中时,估计已经想着卢象升会兵败身死了。
要不然怎么会把一个自己极为讨厌的人发配到卢象升营中?难道崇祯是觉的卢象升一定会打赢,然后帮杨廷麟也立个大功?
从崇祯发配杨廷麟开始,估计已经放弃卢象升,甚至巴不得卢象升兵败身死。
所以他又来了两个新的操作,一是让陈新甲到了昌平,分了卢象升一半兵力,约一万人。
同时,内阁首辅刘宇亮(字季龙,号蓬玄,四川绵竹人)不学无术,却精通权术,此时竟然爬上了首辅宝座,为了讨好皇帝,毛遂自荐,愿意亲自出京督察军情。
崇祯正在头痛呢,立即批准,还马上将卢象升革职听勘,由刘宇亮代行总督之职。
你说这崇祯皇帝,人家卢象升打的好好的,还夜袭清兵差点成功了,你平白无故就免了卢象升总督,分了他的兵,还用个废材,各种神操作。
刘宇亮原本是一种姿态,并无意指挥打仗,一听皇帝要他代行总督,惶恐之极。杨嗣昌赶紧出面缓解:临阵易将乃古今大忌,不妨令卢象升戴罪立功。
崇祯坚持己见:卢象升安坐真定(今正定),州县残破十二三处,岂堪复用?
所以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州县残破十二三处关卢象升屁事。
清兵到处肆虐是你崇祯无能,大明无能啊。
杨嗣昌这人虽然差劲,但心里也知道谁能打仗谁不能打,于是再三请求,崇祯才勉强收回成命,但还是剥夺卢象升兵部尚书头衔,以兵部侍郎履行总督之职,戴罪立功。
卢象升莫名奇妙被剥夺了兵部尚书,还让他戴罪立功。
他当时肯定想不通自己那里有罪?夜袭失败算罪?
那以后那个总兵还敢打仗,输了就是罪喽?
卢象升先遭分兵,又遭到处分,就有点心灰意冷。
此时他的营中也有麻烦,因为没有粮饷了啊,崇祯摆明放弃他了,那还有粮饷给他。
这时他想找个有粮的地方守着,此时满清军队分三路南下:一路由涞水攻易州(今易县),一路由新城攻雄县,一路由定兴攻安肃(今徐水区)。
十一月时,卢象升从涿州(今涿州市)进抵保定,命诸将分道出击,并派赞画杨廷麟前往真定,带去他的亲笔信,要求高起潜支援,同时请保定巡抚张其平求粮。
张其平当然说没粮,而且不想卢象升驻守保定。
没多久,崇祯也派人来严厉谴责,说:“前日敢战之言沽名欺众!”
崇祯这货也只敢欺负欺负卢象升这种正人君子,他这话敢对祖大寿和丁毅说吗?
换成祖大寿和丁毅,立马带着兵回老家去,理你个屁的。
卢象升这种正人君子是最受不了激的,闻言不得不孤注一掷,皇帝都这么说了,臣也只能拼命。
而且这会他也没粮,卢象升没办法,准备带兵出去,寻清兵一决死战。
随行的大同总兵王朴一看,卢象升犯傻,我也不能跟着犯傻啊,而且这时说大同方向有清兵了,这正是好借口啊,他直接在半路上带着兵马一溜烟的跑了,这下卢象升就余下五千兵马。
王朴这和吴三桂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小跑跑,友军一打率先就跑,不知几回了。
这次还没打就开了个疾跑,瞬间无影无踪。
这样卢象升整个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走出帐向北拜谒京师,对手下五千将士宣誓:吾与尔辈同受国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又涕泪纵横地对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说:自我与流寇交战数十百次,从未败绩,今食尽力竭,死在旦夕,不再徒劳父老了!
群众号泣雷动,各自拿出升斗粮食,慰劳军队。
在得到老百姓暂时支持了卢象升一批粮食后,在十二月十一日,阳历算崇祯十二年(1639年)1月,卢象升率部进抵巨鹿县贾庄。
到达贾庄时,他们全军已经断粮七日,全凭百姓自愿捐粮掺杂冰雪为食,然无一人叛。宦官高起潜统兵数万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卢象升派遣杨廷麟去求援,高起潜置之不理。
高起潜不但不支援,反而向临清方向移动,离卢象升更远。
卢象升在巨鹿直接被清兵包围,事后明朝有人说是遭遇战,其实明显是清兵早就埋伏好了。
12月11日,双方发生接触战,12日,卢象升大营被包围,辰时(7…9点)战斗开始。
多尔衮“率满蒙官兵之半往击敌军,命巴牙喇、外藩蒙古兵往围敌军,命汉军及来降二王(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发炮,命满洲四旗、蒙古四旗下马步战。”
清军不是分兵各处抢掠吗?怎么突然全军集中了?因如果是遭遇战,清军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集中这么多建制的部队,且炮队就在附近。这一战,清军所有建制部队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