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第2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毅估计,只要右卫门再坚持三年,那么未来十年内,德川家光都不可能平定全国,完成对全日本的控制。
如果右卫门打的更出色的话,将来动摇德川幕府的根基也不是没可能。
当然了,站在丁毅的立场,他需要和幕府做生意,也需要右卫门的动乱,他巴不得双方打上十年八载,永远分不出胜负才好。
除了日本朝鲜,还有一个大财主是波斯人阿维,这阿维以前一年只跑一趟大明和日本,且只有一两条船,但自从上次见过丁毅之后,仅三个月后,他带着五条大船来到大员,且大量收购丁毅的物货,看的出来,他很想和丁毅搞好关系。
丁毅也乐意和他做生意,波斯地毯在大明和日本,朝鲜,特别是日本朝鲜很受欢迎,欧洲各国也是,非常喜欢,这让丁毅靠阿维也打开一条商路。
另有一个赚钱的地方是卖粮。
现在丁毅整个东江镇囤田是60万亩,这两年气温有点冷,夏粮通常收成不好。
但去年丁毅还是收到140万石,平均每亩三石都没有,这还是他有部份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前提下。
而在济州,魏继业那边每亩年产量可达四石以上。
按现在东江镇税收平均三成计,丁毅在这边可拿到四十二万石。
老百姓和囤民的都自己有的吃,丁毅主要用来养兵养兵,全年余粮十八万石。
这边粮田比济州多,但产量没济州高,税收没济州高,所以余粮比济州少多了。
但这是净余粮,丁毅除了常规存粮,可以拿出来卖。
丁毅在旅顺和东江常规囤量是每年35万石,新粮出来,吃旧粮,多的就卖。
东江镇诸将以前都没几个能吃饱,现在突然发现,粮多之后,居然能卖粮赚钱了,这在以前,都是不可想像的事。
但现在的问题是,东江镇卖粮的越来越多了。
随着丁毅基地稳定,高产作物推广,大家交完税后,还有余粮吃不完,特别像工匠,军官,老师等田比较多的人家,每年都有大量余粮拿到市面上卖。
这导至丁毅都要花钱来收购他们的粮。
好在这边因为粮多,大家都在卖,所以粮价极其低,曾经因为大伙抢着卖粮,压价到一两一石以下。
最后丁毅统一收购,保护价每石一两,然后再卖到登州,丁毅还能小赚一笔。
这边百姓粮米吃的少,因为是丁毅这边种了红署和土豆、玉米等,加上这些年他们自产的肉食,鱼类还有水果越来越多,每人平均每年吃到一石多粮米就差不多了。
这让丁毅觉的,只要把济州那边完全开发出来,囤更多的田,卖更多的粮,还能赚更多的钱。
除了这些开支,阮文龙还有个开支没在会上说,那就是丁毅回收饷银的计划。
在丁毅组织自己建房(学区房)开始贩卖后,这几年靠近学校的房子卖的特别好,去年仅卖房收入就八万两,并带动四周的消费收入,整个一年来下,财政司在这块回收收入,历史性达到三十万。
当但,收入多了,开支也多。
去年东江镇整个开支接近两百万两,其中支持了大员就数十万,大头还是军费开支和造船。
但这已经算是不错,原本造船会更贵,但丁毅有朝鲜和东江源源不断的大木支持,在原料上极大降低了成本。
像郑芝龙造船的成本就比丁毅高出好多倍。
双方同样造一艘两千料战船,丁毅的成本可能只要郑芝龙四分之一,甚至更少。
接着阮文龙又提到工匠,这次让丁毅听了也大喜。
旅顺最早建学校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特别丁毅让所有小孩子都要上学时,大伙更不理解。
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旅顺和皮岛的学校越来越完善,教师越来越多,学科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多。
仅去年有一千多人进入各部门,其中考上工匠就有一百多人,工人三百多人,这代表丁毅自己一年就培养了近五百名工匠工人。
想想他以前每次让阮思青出去抢人抢工匠,一年下来跑多少地方才能抢到五百人,而现在仅一年就培养了这么多,并且还会越来越多。
目前整个东江的工匠和工人数已经达到一万三千,且熟手老手越来越多。
工匠代表生产力,代表科技力,这是丁毅最看重的之一。
在会议最后,丁毅照例宣布,增兵。
银子多了,粮食够了,人口有增,就要增兵。
此次增兵八千,骑兵五千人,水师三千人。
设骑兵师,分为三营,一营正仍然为张经,兼骑兵师师正,领骑一营四千骑,两千老骑兵,两千新兵,驻复州。
骑二营营正袁有才,骑兵三千驻金州;骑三营营正杨小川,骑兵三千驻北沟城。
因为丁毅一直要求步营也要会骑马,各步营也有类似的训练课,所以新骑兵会从骑术比较好的步营中先选,然后再用新兵。
张经外对仍是称‘旅顺参将’。
张经还是负责旅顺、金州,复州三地的防御。(包括南关口,望海堡,归服堡,红嘴堡,复海堡,南信口堡,北沟城,白云城、永宁堡,长生岛和各小堡)
下辖1营向怀来部3000人(南关口),3营马跃部5000人(守望海堡,归服堡,红嘴堡,复海堡,南信口堡,加金州),12营徐威部来3000人(守北信口和长生岛),16营尚可喜5000人(复州和永宁等堡)。35营何小车3000人从皮岛调驻北沟城。
加旅顺内守备军高为民部2000人。
这样旅顺方合计兵马人31000人,旅顺这边的驻军大将全换了驻地。
皮岛这边,毛信7营,3000人,守铁山一线。
沈世魁19营,3000人,在毛信7营南面,铁山左下。
肖永秋8营和陈有时21营各3000,一个驻皮岛西侧,一个驻皮岛东侧。
西可以支援旅顺,东可支援铁山。
何良武23营共四千人,仍分守各岛,
皮岛另有曲海波两千守备兵,驻守巷口,仓库,诸将各住府等要地。
皮岛兵马达18000人,皮岛这边的军将也全部换了驻地。
表面上看,皮岛这边的总负责是丁毅,旅顺的总负责是张经,实际上丁毅每年在旅顺的时间比多,因为他妻子儿女都在。
丁毅不在皮岛时,由沈世魁负责皮岛事务。
另新建水师3000人,先驻济州,在济州用战船训练水师战技,一年后分给水师各营。
济州岛原本的七千兵马,被要求都要参加战船训练,从而保证将来下海能战,登陆也能战。
这样丁毅在东江镇和济州岛两地的兵力总数(不计水师)为53000人,其中骑兵10000。
另有水师五个营,包括专门负责做生意的阮思青水师1营15条船1000人,济州沈志祥水师5营15艘船1000人,和用来训练新的三千水师(加十几条船)。
水师六营佛朗15艘船1000人,来回跑商日朝鲜和旅顺。
守大员的宋飞水师2营15条船1000多人,许尔显水师4营14艘船2000多人。
守旅顺和皮岛的西劳经水师3营35艘船3000人。
水师目前一共有116艘船,其中2营,3营,4营,5营是以战船为主。
水师全军12000多人。
加上日本许必成三千兵马,丁毅的全部兵马,已经达到71000人。
这还没有算登州的和大员驻军。
因为这两边财政都是独立的,不和旅顺一起算。
第597章 自给自足
此次丁毅增兵比较多,一下子征五千骑兵,三千水师。
水师还好点,丁毅的部队出去,打日本也好,打朝鲜也好,经常坐船,原东江兵都曾经当过水师用。
稍微练练就能熟悉,再配上炮手,水手,基本就差不多能打了。
但骑兵比较难练,好在丁毅现在占了金复之间的大片地盘,有了空间练骑兵。
丁毅给各骑兵营正下了目标,在没仗打的时候,要死命的练,咱们有的是马,不要怕。
征兵多了,军官提拔的也多,像这次朝鲜打满清的陈阳表现不错,就提了副营正。
他是东江镇老兵,以前还和丁毅有过节,这都能提副营正,让原东江镇的军官们更加的放心和高兴,也更加的支持丁毅。
鉴于东江镇开支也越来越大,丁毅在会上提议,来年再多种红署和土豆及玉米,以后多吃这些粗粮,把粮米卖与大明。
大明朝此时正是最困难的时候,无论朝廷和地方,都缺粮,一石粮在近的地方能卖一两五银,卖到陕西、河南等地,甚至能达到三两四两为什么不卖?
只是丁毅很少往陕西河南卖,路太远,那边又不是他控制区,所以基本都是在附近周边卖粮。
丁毅回来后,旅顺征兵,集训,配装器甲,提拔军官,忙了好几个月,其间按朝廷要求上交9000两白银征饷,崇祯口头表示了夸奖,并有意令各路总兵,都学丁毅囤田纳饷。
按崇祯的想法,若各军都能自己囤田,自供自足,朝廷的军饷压力会大大减少。
其实在去年七月,朝廷传诏书提拔卢象升为兵部左侍郎,让他去总督宣府、大同、山西的军事。
当时东北关外的大凌河已经失守,但松山锦州仍在,山海关防线仍很牢固。宣府、大同一带则形同虚设。
卢象升在那里大兴屯田,谷熟以后,每亩收成一钟,一年不到储存了二十多万石谷米(这种田能力比丁毅还牛)。在他的努力下,形势渐渐好转。崇祯为此发布指示要九边各地都学习宣府、大同。
加上这次丁毅又交银9000两,崇祯皇帝觉的这事可以继续干下去。
消息传出,各路总兵俱是暗笑,无人理会,要他们囤田可以,九边很多地方都有囤田,但想和丁毅一样纳饷是不可能的,朝廷你不给我银子,还想向我要银子?做梦的?
一直到8月初,丁毅再次来到登州。
从崇祯六年(1633年)开始,丁毅就在登州实施灾民引流,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到现在崇祯十年,整个登莱同样大变样。
登州港口已经经过两次扩建,如今一次可以同时停留十艘以上两千料大船。
杜如海按丁毅的想法又专门在登州港下游又重建一埠口,称之为登州南港。
来往商船,俱在登州南港上下货,丁毅从登州城另修一条大道到这,交通便利,港口边有丁毅造的大车等待,有商人要用,付五钱银租金可用一天,很受商贾们的喜欢。
这埠口建好后,只供来外商船使用,而丁毅的水师,私人的商品都在上游(登州北港)下货,运往各处灾民的船也从北港走,从而保证了丁毅的私密性。
进入登州城后,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自从登莱之乱后,经过数年的休生养息,登州城终于慢慢恢复到原先的模样。
当然,现在城中的人口比起当年还略有不如,因为大部份人口都在登莱各处囤田,建堡,更有部份被丁毅运往济州和大员等地。
要想完全达到当年登州盛况,估计还要好几年时间,必竟丁毅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还是大员和济州。
但登州在大明境内,发展速度却是最快,优势也很明显,若不是丁毅把主要方向放在大员和济州,这边可能会发展的更好。
下午,他在登莱巡抚衙门召集开会,刘元,王卫忠,杜如海,严雄,周有根,方多台,杨端等诸将都在。
杜如海先汇报了一下,登莱两地的基本情况,经过这几年的灾民引流,从登州码头离港,运往东江,济州,大员三地的灾民就达两万多人,其中济州最多,大员其次,能运到东江的,都是匠人手艺人等有一技之长的。
另外登莱地区,被统计入册的总人口为125万,而属于丁毅的人口在6月份是17000多户,4。。8万人(都是这几年外地来的流民灾民)
原本从山东各地进入登莱后,各大路口都有丁毅的人守着,专门收拢和登记,所以每个月都会汇总到巡抚衙门和杜如海这边。
但也有些灾民会从一些小路进登莱,这就要靠下面的底层官吏去下乡查巡才能遇到。
这些灾民会找一些无主无人的田或荒地自己囤田,耕种,留下。(基本都是一些角落没人和穷乡僻壤的地方)
但杜如海曾说,这些不走大路的,很可能是奸细,应统统抓起来。
再说你灾民过来,没什么资产粮食,为什么不经过我们官府救济,自己找地方住下,肯定有问题嘛。
但考虑到确实有些灾民他不识大路,或者就近走小路,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必竟登莱这么大,丁毅的人马不可能每条路都安排好,所以有人摸进来也很正常。
且大部份良田好地,都被丁毅占了,那些人占的也不会是什么好地。
刘元最后和丁毅商量了下,这些灾民也收留,也同样登记注册,加强管控,不必害怕他们是奸细,禁止他们入城府。
因为现在在登莱地区,你不走大路,基本无法到达登州等大城和县府乡镇。
你就是奸细在穷乡僻壤呆着也没啥用。
如今在丁毅引流的光环下,这边每月都有数千流民和灾民过来,登州港天天都有一船船的人往各处运。
登莱现在丁毅自己囤田三十二万亩,分囤兵和流民,囤兵是两万多,有一万多是以前最早的降兵,他们都在这里干了四五年,拥有各千户所军户编制,每人都分到四五亩田。
另有六千多是后来从灾民中选出来的精壮。
加上过来的流民灾民囤田,各种税都不相同。
这边产量比大员和济州都低,平均下来,大概亩税三成左右,丁毅去年实收税粮二十万石。
这是他自己的田收的税,另有登州一百六十二万亩,按百姓粮田亩税五升,士绅等亩征三斗,原本全府可征粮三十四万石。
但去年冬天严寒,百姓和士绅都有很多田地失收欠收,最后丁毅拿到手只有十二万石,少了一半还多。
从今年开始,杜如海用旅顺经验,派人下去指导百姓如何让作物度过严冬,降低损失。
所以去年登州这边共收粮三十二万石,比前年略少。
收入方面没多少变化,加上商铺收入、商品销售收入、矿科收入,堵牌等,全年收入近四十万两,比前年多了点。
主要是今年夏粮欠收,百姓都要买粮,而杜如海卖了一批,略赚了点。
最终登州全年收入白银四十万,得粮二十五万石。
但这边开支同样巨大,主要是军费和人员开支。
丁毅各千户所的囤兵目前是拿粮,不需要银,经过四年多的分田,他们现在每年的粮可以多到卖银。但他们的伙食费(粮是他们自己种的,主要是每几天的肉食和鱼肉等由丁毅出),还有他们的衣甲,兵器,这块开支一年也近五万两。
这边王卫忠和严雄两营兵马(6000人),杨镇(2000人)一年支饷和各种军械物资消耗近十四万两。
前年是六千兵马花了二十万,因为组建新营开始最费钱,需要配齐衣甲武器和火炮大车等。
登州所有吏员,包括工匠医生和老师等,已经突破两千人,一年开支十万。(前年是五万,现在工匠等越来越多,工资发的也越多)
每年引流灾民的请人工资和粥米开支十万两左右。
现在囤堡基本建的差不多,但这一年在兴建水利沟渠,保护农田和提升产量做准备,又花费五万两。
去年全年总开支是四十四万两。
这样去年登州终于实现历史性的盈利。
上次来时杜如海手上只有四十万银,准备好今年再亏空。
现在他收入暴增,又卖了余粮,手上已经有银七十万两
于是从崇祯六年开始到现在,经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