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258章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258章

小说: 明末之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显然,他第一次是试探大员的信用。
  从此宋启文开始帮他们到处寻矿。
  后来宋启文还提醒赵大山,可在大员做铁锅售卖,非常赚钱。
  有多赚钱?
  嘉靖时,大明卖到日本的一口铁锅,以中等计,大概为一两银子,重约三斤左右,耗铁矿按照赤铁矿,褐铁矿,硫化铁矿等各种矿产量不等,像宋启文找到这个是赤铁矿,成品率比较高,可达七成。
  即十斤铁矿石,能得七斤铁料,可做两口铁锅。
  而十斤铁矿石才一钱银子不到,卖一口锅,最少能赚三十………五十倍以上。
  宋启文家族经过商,专营铁料,当然知道这方面的暴利。
  连朱向阳也道,当年郑和下西洋,每个官员带铁锅五十口,兵士带铁锅十口,官员九百人,兵士两千七百人,带了几万口铁锅,非常受欢迎,一口没留下。
  外国人和土著很喜欢铁锅,就是后世到了雍年间(1731)年,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称:西洋人过来的商船,专门买铁锅,少的一百连,多的五百连,甚至还有一千连,更说,不买铁锅的船,十艘里面,只有一两艘。
  当时一连为七个左右,两大五小,每连重二十斤,也就是说,西洋船过来,最少买上千个锅,最多买上万个锅。
  这证明18世纪时,欧洲治铁产量还是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并且这玩意可能比生丝都赚钱。
  铁锅这么重,外国商人动不动带几千上万个,证明他赚钱啊。
  中国的铁锅这么受欢迎,也是因为当时中国治铁技术比较领先,包括丁毅这边,都是用煤练铁,焦炭练钢。
  而英国在1735年才用焦炭练钢,法国是1834年,美国是1880年,德国是1916年,日本是1926年。
  所以明代治铁技术,是冠绝全球的。
  赵大山和姚新汉一听来劲了啊,大员这边年年贴钱,让丁大人消费巨大,他们也整天在逐磨怎么赚钱。
  这边又不产生丝,只有鹿皮,和白糖受欢迎。
  现在可以打铁锅卖?
  而且这边不造炮和铳,工匠们正好有事干。
  为验证宋启文说的话,赵大山接着专门派人到福建沿海调查,果然发现很多外国商船到了大明后,除了生丝、茶叶等,还会买铁锅。
  但不知道是这个时代没人注意到这个暴利,还是福建沿海的铁匠是不是被丁毅和阮思青前几年搞光了,反正铁锅产量很低,所以外国商船到了之后,基本进不到多少货,大部份能买几十个走就算不错。
  并且铁锅价还特别高,一个三斤的铁锅在泉州就能卖到八钱……一两,更别说运到其他地方。
  干呗,这是暴利啊,于是大员开始轰轰烈烈的打造铁锅。


第567章 第一个总代理
  赵大山平时最喜欢学丁毅,一向以自己是丁毅首席徒弟自居。
  更觉的整个东江镇,除了丁毅就是他最聪明。
  事实上,东江镇前期情报司就是他一手建立的,袁田(袁贵)也是他选出来的。
  决定打铁锅后,他就琢磨怎么赚钱。
  大员年年亏损不是个事,现在丁大人正到处要用钱,没有钱怎么练兵,没有兵怎么打天下?
  我赵大山还想当开国功臣呢。
  赵大山很快想到一个办法。
  港口的悬赏任务栏边上,用汉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波斯语,日语,朝鲜语等,所有大员能遇到过的外语,写了个遍。
  任务栏上写着,大员开办了铁锅铸造厂,年产大小铁锅二十五万个。
  这个数字他是略有夸张,其实按宋启文找的铁矿产量来,就是三斤的铁锅也做不到这么多。
  但他相信宋启文还能找到其他矿,并且可以从福建收购铁矿,还会有阮思青从日本运矿过来。
  所以他往高了说。
  然后又道,现在向世界各地招商,每个国家和地区,只有一个总代理。
  总代理和我们签订合同,提交压金,我保证,根据你的需要,全年提供多少铁锅。
  恩,白糖也可以,铁锅和白糖是搭配来,买铁锅越多,白溏也配的越多。
  这些招数当然是丁毅和他说过的,但具体怎么做,让他自己和这边的朱向阳,姚新汉等人商量。
  他这个悬赏任务或者说招商令出来后没多久,一艘西班牙船就到了。
  正是他们的老熟人,大员北部鸡笼港的西班牙驻军指挥官,多尔。冈萨雷斯。
  多尔原本想过来要炮的。
  上次他借炮给明军,指望明军和荷兰人打个两败俱伤。
  不料后来他听到消息,明军打的荷兰人大败,且把荷兰舰队全军覆没。
  这可不得了,当年郑芝龙和荷兰人打过几次,每次就算胜利,也要让荷兰舰队主力逃走。
  丁毅的水师说起来还不如郑芝龙,居然打的荷兰人全军覆没。
  然后神罗皇帝的特使,华蒂斯也专门去了鸡笼港,他们双方是盟国,一起视荷兰为最大的敌人。
  华蒂斯说,他见到了大员上的明军步营和水师,非常精锐,非常可怕,你们一定要和他们拉拢好关系,将来或许可以用来对付荷兰,当然,如果没有必要,我觉的不应该把这样可怕的军队,引到欧洲。
  多尔等华蒂斯走后,马上就想过来要炮和火绳枪。
  但是赵大山收进去容易,吐出来就难了。
  赵大山一和他见面就哭丧着脸:“啊呀,多尔兄弟,真是对不起,装着你的炮和火绳枪的船,被该死的荷兰人打沉了。”
  “。。”多尔嘴角微微的一抽,老子进港的时候,还用望远镜看到我们的那36磅炮,被你们架在炮台上了,做人不能这么无耻啊。
  他决定好好揭穿赵大山的慌言,因为身为高贵的西班牙皇家骑士,是不会说这种慌的。
  没等他开口索要,赵大山直接从身后拿出一个袋子:“火炮和火绳枪,兄弟我是没办法还了,这里一点心意,算是赔偿给你个人的损失吧。”
  “我觉的吧,火炮是西班牙王国的,但是,友谊是我们两兄弟之间的。”赵大山微笑道。
  多尔接过袋子,感觉到沉甸甸的好重,他非常生气,把我什么人?想用银子收买我?
  他重重打开袋子,想把银子都倒在赵大山身前。
  这么重的银子,也就几十两吧。
  “嗯,等下。”多尔一眼看到全是金币。
  上帝啊,不是银子是金币。
  多尔赶紧把袋子收回,心脏不争气的跳动起来。
  “赵将军刚都说什么来着?”他脸红耳赤问。
  “火炮是西班牙王国的,这是多尔兄弟你的。”赵大山微笑:“多尔兄弟你也不可能替西班牙王国干一辈子,将来退休怎么办?我这里随时为你打开大门,欢迎你来帮忙,我们需要世界各国的精英人才。”
  多尔听明白了,亏的是集体和国家的,赚的是我个人的。
  火炮关我屁事,我支援明军打荷兰,被荷兰人打沉。
  多尔好像马上失忆了一般,都不记得有火炮的事了。
  双方再次变的宾主融洽,一片欢好。
  接着多尔提到在港口看到的铁锅代理。
  没错,连他也知道,铁锅在吕宋那边所有国家,包括欧洲都很受欢迎。
  仅吕宋那边西班牙自己的殖民地就需求量很多。
  历史上在1603年,吕宋发生了惨绝人寰大仑山惨案,把当地华人几乎屠戮一空。
  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后,现在吕宋重新又有了两三万华人。
  那边的华人不准碰铁矿和铁器生意。
  所有的铁锅都是西班牙人运过去卖,价格奇贵,为一斤一两。
  即一斤的小锅卖一两,二斤的卖二两,三斤的卖三两,越大越贵。
  和大明的价格比,简直和抢钱一样,当然这种事,多尔肯定不敢和赵大山说,可惜他不知道,丁毅早就记在心上了。
  另外吕宋那边还有几十上百万的土著需要,也是个巨大的市场。
  西班牙到现在也只是征服了北部吕宋,南部一直在抵抗。
  所以多尔立刻看到了巨大的市场和利益。
  他马上道,愿意成为西班牙王国总代理,每年最少要一万口锅,锅的大小,当然是从三斤到五斤都可以。
  不得不说,多尔很有商业眼光,欧洲到雍正时期还拼命过来中国,每年进货数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铁锅,可见他们那边有多缺。
  这个时期的欧洲可能都沉浸在三十年战争中,所有的钢铁资源都用来打仗。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准确说是欧洲现在这个时候的钢铁产量加起来还没明朝巅峰高,明朝巅峰期的钢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多尔做为一个来往于亚洲和欧洲两地的指挥官,又经常到吕宋,敏锐的抓到这个赚钱要点。
  赵大山等他说完后,立刻用一种看叫化子的眼神看着他,似乎在怀疑他有没有这么多银子。
  刷,多尔感受到赵大山眼光的鄙视,顿时满脸通红,又羞又怒。
  “这里到吕宋并不远,只要你能给我锅,我回来就能给你带着满满的银子和比索(西班牙银比索,1比索大概0。7两白银)。”多尔拍着胸脯保证。
  “多尔,我的好兄弟,你是知道的,大员并不属我,是属于我们尊贵的丁将军。”
  赵大山爱莫能助:“这是丁将军定的规矩,想要取得总代理的位置,必须要有十分之一的压金,十分之三的定金。”
  赵大山卖锅之前,先收四成再说,保证了利润。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尊贵的身份,能配匹总代理的身份,每个国家和地区,只有一个。”赵大山长叹:“兄弟你的身份是足够了,但是………”这资金好像有点问题。
  多尔咬牙问:“一万口锅要多少压金,多少定金?”
  “看你要几斤重?可以折成斤来算。”
  “假设是五万斤重,每斤五钱。”
  一口三斤的锅,就是一两五钱,比卖到日本要贵一半。
  比福建也贵。
  但大员这边量多,而多尔卖到吕宋,可以翻一倍,变成三两。
  多尔听懂了赵大山的意思,一万口锅有三斤重,五斤重,或一斤重,甚至有十斤重大锅。
  反正不管多大的锅,算斤数。
  五万斤重,每斤五钱,就是两万五千两白银。
  压金一成,定金三成,就要付四成一万两。
  而按照现在这边的铁矿,五万斤铁锅的成本,大概600…800两之间,仅压金和定金已经大赚回来。
  当然,如果多尔余款也付了,直接就是几十倍的利润。
  而大员这边用工便宜,生番也好熟番也好,用工成本比旅顺便宜多了,扣除挖矿炼矿成本,扣除工匠工资,最少二十倍的纯利润是有。
  就是前期建大鉴炉需要投入大量的银子。
  所以说卖锅是很赚钱的。
  而对多尔来说,他付出两万五千两,卖到吕宋可以翻一倍,得到五万两,扣除运输和人工还有税,肯定也有大量的赚。
  “干了。”多尔很快决定,要争这个西班牙总代理,但是他没这么多钱怎么办?
  找合伙人啊。
  多尔跑到吕宋,找到了时任菲律宾总督科奎拉。(这时华人叫西班牙大吕宋,叫菲律宾小吕宋)。
  总督科奎拉参股,与多尔两人,一起成为大员第一个总代理,西班牙总代理。
  他们决定,每年至少要十万斤铁锅。
  于是赵大山在丁毅走后没多久,就慢慢打开了大员的财源路线,进一步缩小了大员的开支。


第568章 大鉴炉
  崇祯九年(1636年),满清李永芳被剌身亡,进一步剌激了皇太极,他在盛京大开杀戒,斩杀了不少上次入关抢来的汉民,用来杀鸡儆猴,给大明的细作们看看。
  这样一来,人员损失惨重,加上又被丁毅在义州打了一波,而此时他们国内粮价上涨,百姓生活艰难,皇太极终于决定,按原计划,攻打朝鲜,抢夺粮食和人口。
  历史上他打朝鲜是很简单的,想到之后马上集兵就是。
  但这次有讨厌的丁老鼠在,所以皇太极决定好好布置一番。
  首先皇太极派多尔衮带兵重新占领义州,要保证他们进退的线路,不被明军截断。
  这次皇太极下了死令,如果丁毅再来攻,只能守,谁敢出去迎战,斩无赦。
  多尔衮随军带去一万民夫,疯狂建设义州防线,又是同样的挖坑和做碉堡,短短两个月左右,就经营的固若金汤。
  他一边让多尔衮重新经营义州防线,一边在国内派人去蒙古会盟,查户口,编牛录,抽调外藩蒙古兵出征。
  与此同时,朝鲜似乎也感觉到清国对他们的敌意,上次满清打下义州,派鳌拜驻守,结果被丁毅打掉,丁毅走后,朝鲜也没有派兵重新占领,基本等于放弃这个地方。
  果然,如朝鲜所料,没多久,清兵又占了去。
  而且清国那边传来消息,要他们投降,不然就来攻打。
  朝鲜收到消息,一方面紧急向大明丁毅求援,国内也分化为金尚宪、洪翼汉为代表的主战派和金鎏、崔鸣吉为代表的主和派,
  其中前者占绝大多数,以台谏官员为主,后者则以仁祖李倧反正功臣为主,两派争论不休。
  李倧起初偏向主战派,后来在崔鸣吉的反复劝谏下倾向“守和”,按照崔鸣吉的建议派遣译官去清朝,沟通缓和双边关系,图维持兄弟之国”的状态。
  同时,他又按金尚宪的意思,派人去皮岛,通知丁毅,大清国好像要打咱们了,因为你打了他们的义州,大兄弟,当初你可是说好的,唇亡齿寒,要帮咱们啊。
  十月,朝鲜入清的译使朴仁范等所携国书被皇太极拒绝接受,皇太极随后对朝鲜下最后通牒,要求十一月二十五日前送来王子、大臣来更定和议,否则将“大举东抢”。
  李倧对此痛苦地说:“欲为守御之备,则形势如此;欲为羁縻之策,则名士辈皆日不可。贼来而已,将如之何?”表达了他既无力防备清军入侵、又面临斥和派(所谓“名士辈”)舆论压力的进退两难之境。
  最终,李倧顶住朝中斥和派的压力,又派译官朴兰英出使清朝,但在朴兰英北上途中,丙子之役就爆发了。
  这次因为丁毅打义州的事,和李永芳被剌的事,皇太极重修义州防线,晚了大概两个月。
  原历史皇太极是十二月一日出兵,这次拖到次年(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初才出兵。
  崇祯十年(    1637年)二月二日,皇太极命兵部贝勒岳托召集众臣于笃恭殿,宣布将亲征朝鲜,以惩其“败盟逆命”之罪。
  他要求每牛录各选骑兵15人、步兵10人、护军7人、共甲32副,昂邦章京石廷柱所统汉军每甲士1人箭50枝,甲12人,各备长枪1杆,    2牛录备云梯、挨牌各1副,并备齐各种器械及马匹,携半月行粮,于五日集合。
  二月五日,皇太极祭告天地、太庙,“告征朝鲜之由”,列举了朝鲜在萨尔浒之战时“助明来侵”、在辽沈之战后招诱辽民”、在丁卯之役后“屡败盟誓“等罪
  状,甚至丁毅攻义州时,都称有朝鲜相助。
  几番大罪控诉完,大清上下义愤填膺。
  二月九日,外藩蒙古的兵马(主要是科尔沁部)赶到盛京会合,参与讨伐朝鲜。皇太极安排郑亲王济尔哈朗留守盛京,武英郡王阿济格驻牛庄、安平贝勒杜度驻海州,多尔衮守义州,以防备明军丁毅部,严令各城只能守,不能进攻,谁敢像鳌拜那样主动进攻明军,无论胜败,立斩。
  同时令科尔沁部五千蒙军来往于义州和海城之间,以防明军。
  翌日,皇太极祭堂誓师,正式出发。
  …………
  丁毅回到皮岛时,已经是十一月中,朝鲜的使者都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