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229章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229章

小说: 明末之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满清这时好多在大明这边有名的军将,贝勒不用,用明朝默默无名的鳌拜,也是皇太极看到鳌拜的能力,有意培养他。
  在来义州之前,皇太极多次召对鳌拜,和他说如何应付明军,特别是丁毅,让他学丁毅守好义州,不可妄动,鳌拜仔细伶听,好好学习,发誓要在这里,成为明军皮岛外的一棵大钉子。
  8月8日,张经的骑兵分两次,由袁有才带领,从旅顺运到皮岛,来了两千骑。
  这样丁毅手上步骑共一万人。
  经过过去半年多的发展,丁毅的匠作局加快了燧发枪和簧轮枪的制造。
  目前张经五千骑兵,已经有一千配了簧轮枪,其中哨骑是每人两支。
  另有部份簧轮枪在大员赵大山部。
  而步兵用的燧发枪,目前产量每月才三百五十支,进度比较慢,都是一个局一个局的轮换。
  没办法,燧发枪无论材料性能,都远超鲁密铳,以丁毅目前的人力还是主打鲁密铳为主,他和李忠义算过,以他现在的兵力,两年内能全部换到位算不错了。
  而且两年后铳兵全换燧发枪,鲁密铳也丢不掉。
  燧发枪坏了,还得用鲁密铳。
  丁毅的兵马现在出去打仗,有时兵少时,能带两份鲁密铳,就是为了可以替换。
  而燧发枪在两年内,能配齐就算好,想要替换,最少又是两年后的事。
  所以完全要抛弃鲁密铳,估计还要五年左右,这还是他兵力保持不变的计算下。
  如果兵力再多,他五年内也换不掉,必须要有更多的工匠,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人力。
  9日清晨,丁毅亲自带兵,沈世魁,何良武,何小车,袁有才,沈志祥,陈阳等部将跟随,先从皮岛坐船到铁山,然后万余步骑越铁山而过,往义州去,此时已经算是正式在朝鲜境内。
  …………………
  义州城,甲喇章京(后金于1634年把甲喇额真改为甲喇章京)鳌拜正在演武场练刀,今天天热,他光着胳膊练的满头是汗,非常专注。
  鳌拜身强体壮,精于骑射,擅长搏杀,每战都是奋勇当先,后世攻打皮岛,他是首功。
  眼下打皮岛肯定没机会,但他奉命驻守义州,每天也对皮岛念念不忘,勤加修练,研究丁毅。
  练了半个时辰后,鳌拜收刀,部下有人递上毛巾,他一边擦一边问。
  “城外如何了?”
  部下小声道:“已学明人,挖到第二条沟。”
  鳌拜到了义州后,听皇太极命令,就开始学丁毅,先在城墙上造碉堡,用来保护红夷大炮和各种炮,同时也能防明人的铳,再在城外挖沟,挖坑,挖的到处都是。
  普通蒙古百姓和当地朝鲜人天天被召集干活,苦不堪言。
  “走,出去看看。”鳌拜穿了件外衣,骑上马,带着几个亲兵到了城外。
  义州是个小城,蒙古人几万人到了之后,从义州以北开始囤居,城中才住了一千五后金兵和两千蒙古勋贵,大部份百姓都在城外,也有部份在镇江。
  出城之后就能看到到处都有蒙古包。
  鳌拜按皇太极要求,已经命人在北面建房,务必让蒙古人习惯定居,而不是用蒙古包到处游走。
  这边的地势又比较平缓,所以鳌拜正组织人沿义州城南门一线,挖坑挖沟,用来防范明军来攻。
  看到鳌拜出来,几个蒙古旗的都统,副都统,纷纷围过去。
  “天天这么挖坑,这是干什么?”都统索鲁以前是蒙古一个小部落的台吉,现在很不满。
  咱们蒙古人骑射天下,天天在这挖坑是怎么回事?


第513章 唯快不破
  鳌拜笑道:“主要是防明人来攻,听说那明将丁毅丁老鼠,最擅长挖坑,这招防守挺好的。”
  “咱们蒙古人全是骑兵,打的过就冲,打不过就退,为何要守?”有人不理解。
  “大汗也是希望你们能定居下来,不要奔波。”鳌拜好言劝道。
  这时皇太极已经称帝,汉人文臣们已经开始皇上陛下的叫,很多后金人还不习惯,私下依然叫大汗。
  “索鲁台吉,这片土地可好?”鳌拜这时问。
  索鲁点点头:“地是不错,有草有水,就是距离明军近了点。”
  原历史毛文龙这个时候早死了,皮岛的明军也不敢进攻,眼下距离他们的可是丁毅,传说中对大清百战百胜的丁毅,有些蒙古人会害怕,而这边刚到的察哈尔部没和丁毅打过,也没见识过,却不怕。
  “鳌拜大人,我有个建议。”蒙古另一旗都统富哈托道。
  “你说。”鳌拜这时也挺客气的,没历史后期那么跋扈。
  “咱们把囤地再往后移三十里,明军来攻,骑兵在这边打边退,后面的族民们也能撤退。”
  鳌拜想想有点道理,但皇太极让蒙古人驻囤这里,也是为了防备丁毅,家在这里,蒙古人就会死战,家要往后移,他们当然要跑了。
  “等我禀告大汗再说。”鳌拜找了个借口。
  几人话音未落。
  “报”远处有哨骑疯狂的跑过来。
  很快跑到他们面前:“明军来了,明军来了。”
  众人脸色大变,没想到说曹操,曹操就真来了。
  他们以为阿济格入关,明军肯定要去打阿济格,没想到直接来打义州。
  “来了多少人?步骑各多少?还有多远?”鳌拜好像比较兴奋。
  “最少一万出头,骑兵有两三千,其余皆步兵,但马相当多,看到好多步兵都骑着马,因为都带着长枪和盾,大概还有五十多里,他们还有大量骡马,拉着大车,速度不是很快。”
  北沟之战和上次入关战役,鳌拜都没有参加,一听明军有很多大车,他想到皇太极召他应对时,说过的话,明人打仗,以车阵在前,铳炮在后,极难攻破,除非自己本方也有炮,且埋伏好,必可破之。
  他叫了一部蒙古人,这部蒙古兵参加过北沟之战。
  蒙古人说,丁毅的兵马把车拦在前面,防止骑兵冲击,铳兵就躲在后面打,和皇太极说的一样。
  鳌拜问,咱们不是有很多红夷大炮,为何不打明军车阵?
  蒙古人说,那丁老鼠很狡滑,建两个炮阵,前面的炮阵堆的和城一样高,咱们的炮过不去,就打不到他们后面的车阵。
  他怕鳌拜听不懂,还蹲下,用东西摆放给鳌拜看。
  身边牛录章京杜阿这时连忙道:“来的好,咱们正好试试挖的坑。”
  言外之意,回城死守。
  皇太极也让鳌拜以守为主,不要妄动。
  但鳌拜看着蒙古人摆的北沟之战明军阵形,若有所思。
  守住只能无过,但若想建功立业,天下扬名还得打败丁老鼠。
  蒙古人看他这模样,纷纷询问:怎么样,打还是守,还是撤?
  因为现场察哈尔等部都没有丁毅打过,根本没把丁毅当一回事,几个都统的表情,似乎想打丁毅一阵再说。
  只有经历过北沟之战的几个满清、蒙古军官纷纷进言退城防守。
  鳌拜有点不高兴,你说明军来五六万人,我们守是应该的,这才来一万人,还没我们兵马多呢。
  有人道,北沟之战,明军也只有一万多人。
  鳌拜道,北沟是明军守,你们攻,现在是他来攻。
  鳌拜又缓缓道:“丁毅这人擅守,不擅攻。”
  打下金州和复州,都是当时后金兵马少,又没经验的情况下,现在鳌拜把义州经营的和铁桶一样,又有一万多兵马在,当然不怕。
  “我听大汉说,他每次打仗,都喜欢主动选择战场,然后用些挖坑的下作手段,无耻卑鄙。”
  “现在他主动来攻,没时间没机会挖坑使诈,这是个好机会。”
  鳌拜说到最后,脸色严峻,大声道:“都说丁毅百战百胜,那是他没有遇到我,今天,咱们就好好的教训教训他,让他明白,当今天下,论野战,只有咱们大清。”
  现场蒙古部落九成都没有和丁毅交过手,闻言纷纷大叫,愿随大人,决战丁毅。
  鳌拜绝对算是位名将,后期能权倾朝野,那心智也绝对不差。
  他敢和丁毅野战,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再三思考了很久。
  以前丁毅打仗都要先选好地方,然后布置一番,要么炮多,要么坑多,所以几乎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大清每次撞的头破血流,但这次不一样,丁毅主动带大军来攻。
  这就是打败丁毅的机会。
  鳌拜决定自己先选战场,不跟着丁毅走,并且要用丁毅的法子,打败丁毅。
  他派出大量的哨骑打探消息,观看明军军阵。
  哨骑不停的回来,有遇到明军哨骑被打掉的,也有逃回来的,也有赶跑明军哨骑后再跑回来的。
  源源不断的消息传回。
  明军一万多人,骑兵应该在两千左右,步兵和以前差不多,一半铳一半枪盾兵,好像现在铳兵略多了,大概有200辆大车,每辆大车有两匹骡马拉动,另外有差不多两千枪盾兵都骑着马,合计有五千左右的马。
  明军走的比较慢,没带攻城工具,没有随行杂役和工匠。
  鳌拜判断,明军这不像是来攻城的。
  他们大清出大军进攻,都要跟一波杂役,明军来的全是战兵,基本就属于找他们野战的那种。
  “既然是野战,那成全他们。”鳌拜问:“有没有炮?”
  “暂时没看到炮。”
  “听说他们的炮比较小,会不会在大车里,再探。”
  很快哨骑回来报告,明军的炮真在大车里,刚刚过一段坡路,地形不好走,明军们把炮从车里抬了下来,先推车过,再把炮抬回车里。
  “两百门炮?”鳌拜听的脸色微变,因为哨骑说明军有两百辆车。
  “不可能全是炮。”有蒙古都统道:“明军的大车主要还是运粮和运火药炮弹,那会两百车里全是炮。”
  鳌拜一想也有点道理。
  但估计一百门炮可能用的,因为据说明人的车很大。
  “走,集合好了没有,教训明军去。”鳌拜意气风发,信心十足。
  他决定精心安排了一番,这次,必要给明军一个深刻的教训。
  …………………
  丁毅站在铁山堡外,看着大军源源不断的过来。
  正如鳌拜所想,他就是来找清兵野战的,听说守城的是未来满清第一猛将,丁毅就知道,可以不用攻城引他野战。
  皇太极肯定会叫鳌拜死守,但历史上他以大胆和悍不畏死出名,以前他没机会扬名,现在独领一军还不找机会出名。
  所以丁毅故意走的比较慢,给鳌拜出来野战的机会。
  大军过了铁山堡后,一马平川,朝鲜这边的全是平原,比较好走。
  他们的左边就是鸭绿江,此时鸭绿江上,也是连绵的战船,都是丁毅的船队,为他运辎重和粮草。
  眼下从明国境内越过鸭绿江只有两个地方,一个后金常走的现丹东火站附近,还有一个就是现在丁毅所部对面,大概后世丹东市政府北面。
  丁毅的兵马过了铁山后一路往北,半天不到就来到这里,然后在等船队。
  原本他可以派战船走鸭绿江,但他的船大部份比较大,兵马又多,这次马又多,所以选择兵马先走陆路。
  船运辎重和粮草,然后在岸边卸货,装在他们的大车里。
  一路上随时随刻都能看到后金(现要在叫清兵了)清兵哨骑,东江兵也不强驱,靠近就上,不靠近也随他们。
  过铁山堡之后,丁毅指挥兵马在沿岸休息,不到半个时辰,远处有一排船开了过来。
  丁毅用小船运来了大量的火药,炮弹,粮食,火炮。
  为加快速度,他前面推的车,大部份都没装什么东西,以空车增加行军速度。
  只有少部份装了6磅炮,有的装了盾。
  随船运来12磅炮,24磅炮,和大量炮弹与火药,还有粮食。
  东西很快卸完,所有东西装到各大车里,这边路平,马车走的也容易,丁毅的兵马再次往北。
  到中午时,此时距离义州已经不到四十里路。
  呜,就在这时,前面传出长长的号角声。
  接着就看到远处的地平线上,先是几匹马出现,接着马匹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密密麻麻的蒙古和清兵骑兵,像蚂蚁似的出现在他们前面。
  鳌拜这次集合了蒙古与大清骑兵共计一万五千骑,全部都是骑兵。
  清兵步甲也人人带马。
  一万多骑,满山遍野的出现,挡在明军前面。
  丁毅骑着马上用望远镜看,清兵没出现之前,他们自己的哨骑已经来报,远处有大股清骑。
  但明军的哨骑冲不过去,被清骑大队哨骑驱赶,所以看不到后面清兵大阵。
  只是估计那是清兵前锋,有一两千人。
  没想到清兵大军突然出现在他们眼前。
  这边又是一马平川,最适合大股骑兵冲锋,从望远镜看去,一万多骑密密麻麻,和蚂蚁一样密集,非常壮观。
  众将瞬息围到丁毅身边。
  “鞑子胆肥了,敢和我们野战?”沈世魁笑道。
  以前这都是后金兵说的话,这几年丁毅连战连胜,东江诸将也开始膨胀。
  “据情报司的资料,对面领兵的清将是鳌拜。”丁毅道:“这人是镶黄旗的猛将,打仗很凶猛,一会谁要能阵斩了他,必须要重赏。”
  诸将都喜笑颜开,纷纷叫嚷要弄死他。
  众人话音未落,突然,对面的号角声更加的浑厚,接着,轰隆隆,从清兵阵中,左右两翼各有一千骑兵分别掠出,直接往这边左右两翼冲来。
  鳌拜此时正在对面指点江山般的对身边诸将道:“明人打仗,磨磨蹭蹭,有时调个兵马都要好半天。”
  “两军交战,唯快不破,今天让明人见识一下,咱们大清铁骑席卷如风的厉害……”
  在他的洪亮的声音,两千清骑,如卷风而至,速度又快又急,明军这边,都还在用望远镜看他们。


第514章 这可不是好事情
  鳌拜的动作确实让人意外。
  明军这边,包括丁毅在内,都没想到,两军刚入视线,对面立马就攻。
  太快了,这鳌拜打仗和其他满清勋贵不同,和皇太极也不同。
  双方刚进入视线,丁毅都没想到好怎么布阵,对面已经先发制人。
  明军这边谁都没遇到这么快动手的将领。
  一般来说,两军相接,都要先观看对方阵形一番,然后再吩咐下去,如何进攻。
  有的军将甚至可能会后退,或左右移动,寻找适合的进攻或防守位置。
  但这鳌拜好像早就准备好,双方一碰面,什么都不管,立马发动。
  诸将赶紧看向丁毅。
  此时丁毅的兵马一路走过来,兵士们还有点累,没来的及休息。
  “不要慌,摆车,继续往北。”随着丁毅一声令下。
  东江军的大车也缓缓滚动,变化阵形。
  袁有才的两千骑兵率先离开大队。
  前面一排二十辆大车,每辆车间距五米,并不密集,形成一条两百多米的防线。
  其余的车都分在两侧,一字摆开,每边八十辆,足足拉了一里多长。
  骡马继续拉车,慢走,保持阵形,步兵们纷纷下马,把马拉到外面,中间里面才是明军所在,以防马一会慌乱,影响到明军大阵,若慌乱时,可以把马赶出车阵,迎外面冲。
  最后面又是二十辆大车。
  这样整个丁毅八千步兵都被两百辆车包裹在一个长达一里多,宽三百米不到的长方形中。
  所有的大车还是往北去,对着清兵前进。
  袁有才领两千骑离开大阵,看着车后最后一排列好队后,一拉马绳:“走。”
  驾,两千骑兵不进反退,往东边掠过。
  丁毅的骑兵从刚到双岛就开始建立,到现在已经过了近七年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