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209章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209章

小说: 明末之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毅嘴角抽了抽,现在他的钱虽然够用,但谁不想多弄点。
  “登州那边现在战马什么价?”丁毅赶紧问。
  他的不合格战马,比起明朝的战马都要好。
  “市价是20两,实际要出到40两左右。”有人道。
  丁毅想了想,还是算了:“再等等,等马再贵点。”
  “。。”众人。
  看过北沟城后,诸文武又随着丁毅去了长生岛。
  这边的长生船厂经过一年多的建造,于今年三月完工,四月开始造船,历经四个月,第一船千料战船已经出厂。
  这是仿制明朝的大号福船,只是取消一层甲板,总长36。9米,最大宽度是8。6,吃水2。9米。
  新出厂的千料战船被命名为黄河1号,上面共有佛朗机炮4门,12磅炮12门,24磅炮6门,共22门炮。
  全船70个炮手,50铳兵,30枪盾兵,12个水手,核载162人,最大满员300人。
  这船开始以是海战为主,但考虑到丁毅经常要运人口和物资,后来缩小了里面其他空间,增加了运载量。
  原本设计是最大载重200人,硬生生变成300人。
  这艘千料战船,用的都是丁毅阴干了七八年的陈年老木,质量非常好,能用很多年。
  而现在丁毅四百料和以下的船,基本都用阴干一两年的新木头,船用的时间不长,可以用三四年左右。
  千料以上战船将用陈木,增加使用时间。
  在征服朝鲜后,他每年得到三千根适合制造大船的木头,从今年开始,丁毅以每年多给朝鲜一千匹马的要求,让朝鲜再提供五千根木头,朝鲜李倧兴奋的一口答应,五根木头换匹马?大赚啊。但丁毅也有要求,让朝鲜自己送货上门,送到旅顺。李倧想了想,也答应了,还是觉的赚。


第468章 学校改革
  现在丁毅每年有八千根大木过来,他以每年存三千根,用五千根的速度,囤积大木。
  原本皮岛这边自己砍大木的工人有九成转向其他用工方向,所有造船的木头,靠朝鲜提供和用存货。
  丁毅这边只少砍一点用来制炭的木头。
  这艘船出来后,将在旅顺和济州之间来回,专门用来训练水师,因为以后水师会配备大量的黄河号战船,必须要水师官兵提前适应。
  丁毅等人在李织的带领下,上船看了一遍,众水师将领非常满意。
  炮不少,空间大,即能打,又能运。
  唯一的缺点就是船速有点慢。
  但你要了空间炮又多,自然不可能速度也起来。
  因为这个船厂比旅顺那边的船厂还大,丁毅和李织研究过后一致认为,以后旅顺船厂专门造千料以下的船,长生船厂专门造一千料以上的。
  但仅有两个船厂是不够的,济州岛那边,在丁毅的计划中,也要造两个船厂,且更大。
  现在丁毅有钱有人,唯一能影响他进度的,只有工匠的数量。
  如果他工匠足够多,他能一年造五个船厂起来。
  但现在造的再多也没有用,造船工匠太少。
  这个时代造船工匠比铳匠和铁匠还少,还难找。
  丁毅也算有日本和朝鲜的支持,从这两地方弄了不少造船匠过来,还是不够用。
  从长生岛回来的路上,丁毅就一直在想,有什么办法能大量的为自己提供船匠工匠铁匠?
  靠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像自己所想的那样,自己培养。
  这些年他专注军事和经济,很少关心学校,上旅顺之后的第二天,他马上叫来李氏,洪安书,这两人在宋哲走后,是教育司的主要负责人,李氏负责女生,洪安书负责男生。
  教育司现在共有两座学校,一座在旅顺口,这是新学校,去年刚刚完工,能同时容纳五千人上学。
  当时因为面积不够,还毁了二百多亩粮田,把丁毅心痛的半死。
  另一座在皮岛,规模小了点,只能容纳二千学生。
  旅顺这个学校,用丁毅的话说,就是为了卖学区房。
  这几年他在旅顺建了大量的房子,借着上学的理由,去年卖了几千户,当时每户暴卖一百两到三百两,一共卖到八十多万两,好好的大赚了一笔。
  可见学区房在古代也是很有市场的。
  丁毅这番操作把过去几年发给工匠军官医生老师们的高工资,一下子回收了好多。
  这让阮文龙佩服的五体投地。
  可惜也仅仅到此为止,因为旅顺这边没地方建房了。
  他现在两地四十多万人口,旅顺这片就有十万,实在没地方盖房子了,再盖就要毁田,把农田全毁掉,这是不可能的。
  李氏率先向丁毅汇报。
  旅顺学校共有五十个班,共二千四百多学生,学生年纪在十岁到十八岁之间。
  另有五个班是军中扫盲班,即军中军官每年抽一个月来学字,只学字,和简单数学,每年每人都要参加一个月,有的学了好几年了。
  但只要通过考试就不用再来。
  如果认真学,很多军官只要一年就能通过考试,现在军中最长纪录是一个把总,学了四年才通过考试,成为大家的笑柄。
  而军中普通士兵的学习就由军官们回去教,每五天学一课。
  这样下来,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学习,丁毅的兵马基本个个都识字,绝对是整个历史上,识字率最多的军队。
  另外四十多个班中,有五个班两百多人是学制铳,有五个班两百多人学的船匠,另有五个班三百多人学的是造炮。
  还学种田,木匠,缝衣,制甲等等都是一个班一个班的。
  所有班都有文化科,即学认字和简单数学。
  几个班约五百人,主学的是大明朝的四书五经儒家经典,用前任教育司长宋哲的话说,是为丁毅将来培养地方文官的。
  丁毅以前没关注这边,现在才知道这边居然有五百多人主学儒家经典?
  主学个毛啊,当然当副课啊。
  丁毅决定改革,分级制。
  而且听李氏说,仅旅顺10岁到18岁的少年就有上万,这边才两千多人,大家都在排队进来学。
  现在只有旅顺的工匠子女,老师子女,军官子女等高等的才能进来学。
  距离学校远的百姓子女们,都没机会到学校,因为各堡城都有识字的,采取各堡自己教,基本就是识几个字为主。
  难怪我人手不够用了。
  现在像复州,金州,北沟城等都有上万人口,很多也有子女在,都是要建立学校的。
  “我要成立教育部。”丁毅沉声道:“李氏你任部长,洪安书任副部长。”
  两人俱是动容,李氏眉开眼笑,她一介女流,在大明是毫不起眼的存在,但在这里,居然能做官。
  “教育部的主要任务,尽快在复州,金州,北沟城,皮岛,长生岛,还有各岛,全部都要建立学校。”
  “这么多学校啊?”两人大惊失色,没想到丁大人要搞这么大。
  洪安书激动道:“丁大人说过,教育是立国之根本,必须的,必须的。”
  他是大明的读书人,在大明没考到功名,但在丁毅这里,他得到了尊重和重用,他是相当激动。
  当然要建,不然怎么再卖房子,丁毅想着。
  “所有8岁以上,18岁以下的都要上学,没有任何理由。”
  两人凝神细听,李氏突然想到什么,随身拿出一个小本本和炭笔,开始记起来。
  洪安书也赶紧的,果然也带着。
  丁毅看着两人拿本本和书,嘴角微抽,突然想到后世某个大佬说话时,边上一堆人拿着小本本。
  “咳咳。”他干咳几声,继续说了。
  他采用了后世的方法,旅顺建大学,主要是16…18岁之间的男女,学制三年。
  旅顺和金州等其他地方,包括各岛都建小学,主要是8岁到11岁之间的男女孩,学制四年。
  旅顺和皮岛有中学,主要是12…15岁男女孩子,学制三年。
  小学新近读,主学识字,数学,副课有儒学,队列,骑马三门,小学共五门课。
  中学需要到旅顺和皮岛来寄读,每年放寒假和暑假。
  主学识字,数学,地理,副课有历史,打铳(射击),弓箭,队列,骑马。共八门课。
  大学也是旅顺和皮岛才有,每年放寒暑假。
  这时文化课就变成副课了,另按各人选择和学校分配两种,分为制铳,制炮,造船,农事,医学,后勤等不同专业。


第469章 人人皆能成兵
  丁毅的这种学制,一个东江镇少年到大学毕业,基本只学到简易数学,识字,世界地图,国内外历史,然后就是会射箭,骑马,并拥有各种专业技能。
  文化水平估计和后世小学生三四年级差不多,技能相当于后世的职业技校。
  这也是丁毅现在急需的。
  至于科学家,物理化学什么,那不是他现在能考虑的,也不是他现在能培养出来的。
  考虑到选择专业时的平衡,虽然没有专门培养当官的儒学,但所有专业的人,毕业后都有机会当文官。
  必竟这个时代的人都想读书考上官员,而丁毅这边不靠儒学,学什么都能当官,从而保证他们能选择不同的专业。
  而在东江镇,无论工匠还是造船医士,工资都很高,这保证了每个专业都要有人去学。
  按丁毅这么改革,丁毅治下四十多万人,假设以学生2万计,若干年后,就是两万专业人才,并且每年都能出几千人才给他用。
  李氏和洪安书听着丁毅这样的安排,都眼睛大亮,佩服的不得了。
  “虽然前期我们会很辛苦,很艰难,但一旦踏上正轨,照这么进行下去,以后每年,我们东江镇最少都有几千人才出来啊。”洪安书和李氏齐齐叹道。
  “都是人才不敢说,但我相信都能用。”丁毅笑道。
  两人叹服。
  建这么多学校,最大的难点是老师和课程。
  好在丁毅在这边多年经营,一直在教书读字,现在能当老师教教识字,简单数学的人是有很多的。
  “地理用世界地图来教,要告诉大伙,这世界很大,地是圆的。”
  欧州这时已经有相对完整的世界地图,连非州都已经标注进去,虽不够全面,但丁毅打算自己再补一补,把世界七大洲补齐,然后该知道的国家标准一下,就可以当教材用。
  这种学课也很简单,只要让学生知道地球是圆的,各国家具体位置就行,省的很多大明人以为这天下只有大明朝最大,是天朝上邦。
  学地理是让他们看看,大明之外,还有很广阔的领土。
  李氏这时提到男女分班和课程的问题。
  因为之前,宋哲在时,是男女分班的,且女生学的和男生不同。
  按丁毅现在的要求,小学就要学骑马和队列,可能并不适合女生。
  丁毅说,小学都要学,男女生都要学,队列和骑马,只要学会,又不学太精。
  并且小学不分班。
  中学也不分班,中学多了射箭和打铳,女生学打铳,男生即要学射箭,又要学打铳,但女生如果主动学射箭,并射的好,可以加分。
  李氏和洪安书面面相觑,这样以后丁大人治下,个个皆能成兵啊?
  大学后分专业,基本也等于分班,女生优先学医生,老师,后勤,农事等,男生优先学制铳,造炮等。
  丁毅让两人组织学校的老师先准备课程教材,选择老师,建造学校,所有课程和老师选好后,报丁毅过目,有些教材,他可能会添加删减。
  两人一一答应。
  这次学校改革十分巨大,加上要新建大量的学校,估计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到位。
  这样一改革后,原军队的扫盲班就没有了。
  但这些年丁毅一直在扫盲,基本全军七成以上都能识字。
  以后就改到训练司内部进行。
  之前训练司成立的目的,是为升职的军官进行再培训,同时让丁毅一个个认识,接见新的军官。
  有的人一年升几次,就没必要培训多少次。
  以后选批教书先生到训练司,主要负责为军官们扫盲,和以前一样,每年每军官要进去一个月,考试合格后就不用进。
  军士的扫盲,则有各部自己进行,五天上一节课。
  ……………
  两天后,一队船从日本归来,去日本卖火铳火炮的佛朗,沈志祥,许尔显又一次回家,除了带了大量的矿外,还带了个消息。
  他的岳父松蒲隆信想见丁毅,有要事相商,另外丁毅的小公子松蒲信长也快两周岁啦。
  松蒲信长?丁毅听到自己日本儿子这名字,半天无语。
  这名字据说是松蒲隆信取的,也没问过丁毅,看这名字,松蒲隆信的想法很大啊。
  我在日本也有个儿子?丁毅的心情突然变的很奇怪的。
  他常年不去日本,这会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个儿子在日本。
  郑芝龙也有个儿子留在日本,之前丁毅还觉的他有点冷漠,现在想想,自己和郑芝龙也差不多。
  看来又要出去一趟?
  在1633年11月时,丁毅留尚可喜带兵两千驻守石见银山,当时说好,两年后轮换。
  不但尚可喜要回来,那边的兵马离开旅顺两年,也要回来,不然时间长了,人心就容易乱。
  丁毅当下决定,调许必成两千兵马去换尚可喜,同样是两年轮换。
  旅顺这边九月准备,十月底出发,到日本正好十一月,轮换尚可喜。
  又鉴于现在北沟城已建,基本能把后金挡在盖州,丁毅又可以出去浪。
  于是崇祯八年8月中旬,刚刚建好北沟城没多久后,丁毅召集诸将开会。
  这次一开会,丁毅就让阮思青先说。
  阮思青指着桌上的沙盘地图道:“荷兰人占领大员(台湾)后,建了座热兰遮城,1632年完成第一期,现在还在日益完善中,在海对岸还有罗岷西亚堡………”
  现场诸将顿时神色各异,似乎感觉到了什么。
  阮思青在大员近半年,三个月在热兰遮城,两个月跑遍大员西部和北部。
  据他说,现在郑芝龙的移民占据了北部和西部,主要以囤田为主,但是他没有建立有效的行政机构,所以那边的管理不像大明府州,大多都靠当地移民自己处理。
  目前北部大概有一万多人,西部大概有二万多人,约三万多原泉州等地的明人百姓。
  荷兰在西南的热兰遮城有1500兵力左右,并且每年都在变化,因为他不是荷兰官方的部队,是一个公司组织,上级军官福利很好,低层士兵工资很低,很多人都经常不值班,不站岗,到处去赚钱,组织纪律有点差,还有荷兰士兵到福建沿海后,直接逃走不回去的现象发生。
  荷兰人在当地用大量的田引诱明人百姓移民,用粮食引诱原住民,共同为他们种植甘蔗来制粮,目前已经有一万多百姓在热兰遮城四周。
  前几年荷兰人主要经营贸易为主,随着郑芝龙独霸海上,他们向郑妥协,得到了贸易路线和许可,便开始在大员发动征服战争。


第470章 当抢过来
  荷兰人在当地打击敢与反抗的原住民部落(有生番和熟番之分),和其顺从的原住民部落订定协约,确立荷兰人为领主、原住民和移民明人为封臣的封建关系。
  他们把当地所有的田地收为已有,向当地百姓收取高额的地租,每甲田(约合十一亩)年收租为上田十八石,中田十五石六斗,下田十二石二斗。
  说到这里,丁毅示意他停下,然后缓缓道:“我们在济州岛,每亩田收三成,已经算是高税。”
  “大员十一亩田,要交税十八石,税比我们还要多。”
  “而且产量在亩产三石到四石之间,产量非常高,约等于我们东江镇两倍。”
  众将神色兴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