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130章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130章

小说: 明末之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了,私底下也有人觉的是徐让陈这么干的,姓徐的挑拔离间,逼东江兄弟自相残杀,不是个东西。
  反正大伙对陈和徐的印象都不是很好了。
  当然这事和丁毅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丁兄弟第一个为陈有时求情,也算有仁有义呀。
  八月十日,在解决了东江的后顾之忧后,丁毅与徐敷奏各带兵马四千(其中徐又带了水师两千),乘坐数十条船,先绕过登州来到莱州湾,全军在王徐塞前所附近海域下船。
  他们船分两部分,一部份是皮岛和各岛的水师,也是东江兵的水师,大概有三十多艘,留驻在王徐塞前所附近。
  另一部份是阮思青的船队,他们原位返回,饶过登州后,往松江福建做生意去了。
  眼下正是生丝上市的季节,阮思青将去松江见徐氏进购大量的生丝贩往日本。
  王徐塞前所是当地一个千户所,之前被叛军攻占过,叛军一把火毁之,然后退往莱州城外,把莱州团团包围。
  丁毅的兵马先上岸,接着徐敷奏的兵马,船上带了少量的马,大概有五百骑,都是徐敷奏的人。
  骑兵上岸后,徐敷奏一面派出十骑往昌邑方向寻找官军主力,一面派出哨骑往四周查探。
  一个时辰不到哨骑陆续回来,众将结合哨骑的分析,判断叛军主力大概在虎头崖镇,少量在莱州城外,估计有五六万兵马。
  原历史上这个时期的叛军,已经有九万多。
  眼下少了皮岛来的叛军,少了好多。
  丁毅也听的一愣,不明白孔有德从几千人,怎么越打越多,变成五六万人了。
  因为不确定叛军有没有发现他们,当晚他们转驻朱桥镇,留了一小队人马在王徐前塞。
  第二天派往昌邑方向的哨骑回来,丁毅这边也和官军联系上了。
  从官军得到的消息看,叛军主力真是的虎头崖一带,但兵力大概有七万五千,比他们估计的还要多。
  官军现在各路兵马都在昌邑,合计兵马步骑共两万一千人。
  其中有辽东祖宽吴襄部四千多人最多。
  另有天津总兵王洪部、保定总兵刘国柱部、通州总兵杨御蕃部、蓟门总兵邓玘部、登州总兵吴安邦部、昌平总兵陈洪范部、及义勇总兵刘泽清部,几位总兵加起来才一万六千多人。
  徐敷奏闻言,忍不住大笑:“现在总兵不值钱啦,什么人都能当总兵,丁兄弟,以你的精锐兵马,早就该当总兵啦。”
  丁毅下意识要看一眼赵大山,然后省起他被留守在旅顺。
  赵大山要在,马上心领神会,肯定要大声嚷嚷:“尼娘的,这些总兵都在保存实力,有一万兵马也只肯出一千,那像咱们丁大人一样,有三千兵马,都要凑四千,论报效朝庭,丁大人忠心可鉴,日月同赏啊。”
  这家伙最近学了点字,经常在丁毅面前卖弄狗屁,基本说的无人能听懂。
  丁毅正后悔没带赵大山来。
  边上王卫忠憨厚笑笑:“这些个总兵都保存实力吧,丁大人,早知咱们也只出一千兵马算了。”
  丁毅心中大喜,表面却板着脸喝叱:“说什么混帐话。”
  他说着双手抱拳,面向京城。
  “陛下关爱丁毅,更看重咱们旅顺兵马,如今兵乱,当此用兵之际,咱们岂能三心二意,就算倾尽所有,也要报效朝庭,报效陛下。”
  徐敷奏听的动容,丁兄弟什么都好,就是太老实,不知道乱世之中,要保存实力,哎,得找个机会,劝劝丁兄弟。
  他长叹道:“丁兄弟,你老太实了。”他有心多说,但眼下身边有其他好多将领,也怕隔墙有耳,便不再多说。
  严雄嘴角一抽,丁大人老实?恩,的确如此。
  根据官军跟来的信使,山东巡抚朱大典决定八月十三日誓师,兵分三路攻打孔有德部。
  得知东江镇兵马到了,让他们从后侧击,一起配合,力争多杀伤叛军。
  丁毅听完也不动声色,他肯定知道这次会战官军是大胜。
  至于怎么胜的他当然没记下。
  但原本两万一千人都能打的大胜,那他们这八千人还怕什么。
  丁毅和徐敷奏一商量,朱桥镇距离莱州的距离,和昌邑距离莱州距离差不多,当下决定十三日上午同时发兵。
  当天晚饭徐敷奏到丁毅营中吃饭。
  吃完饭后,他走在营里,忍不住道:“昨天下船时我就想问,你这些车子,遇到山地,怕不好走,走不快。”
  原来丁毅的兵马带了大车过来。
  现在丁毅一个局三百多人,会配有十辆大车。
  因为船上放不下,丁毅这次一共就带了二十辆大车。
  这些大车比较大,上下船要好多人抬,徐敷奏昨天就看到,当时就感觉很奇怪。
  旅顺军先把一个大大的箱子抬下来,然后分别抬下四个轮胎,到了地面上后装了起来,就变成一辆车,而且是四个轮子的。
  “徐大哥放心,旅顺营不会延误战机。”丁毅拍着胸脯道。
  徐敷奏想想也是,旅顺皆精兵,怕是难不住他们。
  他又问,这些车有何用?
  丁毅道,平地可以载人,运粮,运炮和弹药,遇到山地,推不动,人可以背着粮食弹药,空车推行。
  徐敷奏又问,这样兵马会不会太累?
  丁毅道,在旅顺时,会有马和骡子拉,这次坐船来的,放不下太多马,所以先这样推着呗。
  但是,丁毅又道,等和叛军打一仗,就有马骡了。
  这次丁毅只带了五十骑,主要是哨骑、他和亲兵用。
  徐敷奏这人也够义气,马上道,我的骑兵给你五十匹马,够不够,不够一百匹。
  他一共带来五百骑,居然愿意给丁毅一百骑。
  丁毅想了想,喜道:“那多谢徐大哥了。”也没客气,收了一百匹马。
  他的车比较大,用两匹马拉一部车,就省力不少。


第291章 多捞好处
  八月十三日,山东巡抚朱大典昌邑誓师,两万一千兵马分三路进发。
  同日,丁毅和徐敷奏也带兵出发。
  路上徐敷奏谦虚的问丁毅,这仗咱们怎么打?
  丁毅想了想,叛军兵马虽然越来越多,但大部都是降军和裹挟的百姓,战斗力反而不如之前了。
  此战官兵还有辽东铁骑助阵,叛军必败,咱们只要守在叛军败退的路上,迎头截杀,必能大获全胜,斩获人头。
  徐敷奏一听妙啊,丁兄弟就是会打仗。
  考虑到叛军败退时,必定会往登州方向跑,丁毅建议,以逸待劳,守住两个必经路线,程郭镇和驿道镇。
  其时,从莱州退向登州共有三条路,中间还有一条往金岭镇去的。
  但丁毅说,常言道围三而阙一,咱们要是堵死了他们的退路,叛军非得跟咱们拼命不可。
  咱们过来是刷功劳的,何必损伤自己的兵马?
  等官军追上来,再一起去打登州就好。
  徐敷奏听的很有道理,当下两人兵分二路,一个去程郭镇,一个去驿道镇。
  丁毅愿意打头阵,守更近的程郭镇,而且程郭镇靠近海边,算小路,估计大股兵马不会走这里,没什么油水,不会有多少首级。
  关键是丁毅先打一阵,对面肯定亡命而逃,后面就容易打了。
  徐敷奏更觉的丁毅讲义气。
  十三日下午,丁毅的带着兵马,拉着十辆大车来到程郭镇。
  孔有德叛军席卷登莱,甚至山东境内,裹挟了大量的人口,叛军越滚越多,很多大的村落镇府,都被叛军攻破,所有财物被一抢而空。
  程郭镇在战场最中间,遭受的伤害更大,丁毅的兵马驻进去,全镇几乎看不到多少活人。
  此时叛军已经得到消息,集兵七万多从莱州往沙河方向去。
  丁毅的兵马占据了程郭镇,很快在程郭镇选择了战场。
  程郭镇进镇的主干道,宽约六米,两边都是水田,原本都种着水稻,和丛林,被叛军经过后,弄的稻田混乱无比,今年肯定要大大减产。
  自登州之乱后,当地的粮价居高不下,丁毅这次都要准备到日本去购粮了。
  他把两司兵马分别安排在大路两侧,路中间放着十辆大车。
  兵马在两边守着。
  另带了十门野战炮,分别在两侧远处选了个高地。
  当天带着全军站了站位置,各部熟悉一下自己要守的地方。
  然后就退回程郭镇。
  徐送的马被丁毅派人骑着,当哨骑用,在前面打探消息。
  接下来就是在程郭镇等着,啥也不用干。
  当晚丁毅召集把总以上开会。
  先说他们此行的目的,一是训练新兵,让新兵见见血,杀杀人,练练胆。
  二是尽量降低损伤,不和叛军死拼,让官军打前锋,打主力。
  三是多捞好处。
  丁毅说,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几乎个个身上都带着银子财物,战后,专门组织人马搜缴银财,一个尸体也不能放过。
  收上来后,统一分配。
  众将大喜,这意味着又有银子分了。
  此外,按顺序优先,抢工匠》战马》衣甲》物资》兵器。
  要知道吴桥兵变,登州之乱,是明末甚至是中国历史上,动用火炮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以前没有,以后也只有丁毅才会有。
  今年五月份的双方野战上,叛军动用红夷大炮五门,大将军炮三百多门,官军动用火炮三十多门,但其中有二十四门居然炸膛了。
  当时的莱州,官府有万历年间收贮的硝和硫磺数万斤,但因为铁料不是很够用,导致官军火力不足。
  知府朱万年在三月收集城里所有金属,最多时每天有五十多工匠在造炮弹,有时因为铁不够,就用铜弹,还是不够用。
  丁毅下令不准抢炮,一是火炮是朝庭很重视的东西,战后肯定会清理收理,二是丁毅拿到火炮也无法带走,必须有船才能运往旅顺,三是他有后续打算,到时不用抢估计也会有火炮。
  所以丁毅要求先抢工匠和战马,然后是衣甲,必竟旅顺制作衣甲需要时间,衣甲有多将来增兵也可以装备。
  众将一一听着,牢记丁大人的吩附。
  丁毅估算着叛军和明军还要在沙河附近打几天,第二天一大早,他叫了路超,带了亲兵一百人,人人带马,一路往招远去了。
  招远就在程郭镇东北方向,距离九十里左右。
  一路过去,到处都是破败的场景,无数良田被损坏,村庄被烧掉,大院被攻破。
  这边算是战役的中心位置,叛军在登州和莱州之间来回,所以遭到的破坏最大。
  而且孔有德被逼反是因为大户,所以他很痛恨大户,每到一处,必要举兵攻破大户富商的大院,一是复仇,二是掠夺银两。
  登莱之间,十室九空,异常惨烈。
  一个时辰不到,丁毅带着人就找到了招远城外的玲珑镇。
  出乎大伙的意外,眼下兵荒马乱的到处见不到人,却在玲珑镇看到大量的男女。
  这些男女个个衣衫滥褛,饥瘦如柴,看到有兵马过来,有的一哄而散,有的还敢围过来,伸手要吃的。
  只见一个十二岁左右的清瘦少年,迎着他们过来,扑通,跪在地上:“求官老爷赏点吃的吧。”
  “让开。”路超大声喝道,但没有赶他走,回头看了眼丁毅。
  少年身后,远远的还有一个女孩,看起来才十岁左右,面带惊恐看着他们。
  丁毅勒住马,看了看他,一挥手,示意手上递点干粮。
  他们出来行军打仗,会带一部份粮米,还会带一部自制的干粮,都是是米饼,面饼什么。
  少年大喜,一把夺过两块面饼,回头跑向那个女孩,递给她。
  不料,边上远处有一个成年男子看到,面露凶色冲向他们。
  丁毅从马背上一摸,左手拿弓,右手拿箭。
  “嗖”一箭射在那男子脚下。
  “啊”那男的吓了一跳,抬头看了眼丁毅这边,转头就跑。
  “走。”丁毅拍马而动,带着兵马进入玲珑镇。


第292章 山东金矿
  穿过玲珑镇后,很快来到罗山,这座山就是有名的玲珑金矿所在。
  原来丁毅是来看金矿的。
  山东境内出名的金矿多,且大部份俱在登莱境内,有些较大的金矿,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才发现。
  丁毅很早就让路超查探登莱两州的矿产地点,结果发现这个时代,最有名的还是玲珑镇的金矿。
  玲珑镇的金矿,最早史书记载从宋朝时(1007)年,由宋真宗派大臣潘美督办,到1078年时,登莱两州的黄金产量占大宋全国89%。
  当时以及后来各朝各代的采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官置场监(官办),第二种是‘由民承买(民办)’。
  第二种就相当于民间老板花钱向朝庭承包,然后自己挖,挖多了就是赚,挖少了就会亏。
  到元朝时,每年产量达到3万两,比宋代极盛时还要高出一倍。
  接着元灭,到了明朝,明神宗开始派太监到全国督金矿,招远矿又开始变成官办。
  一直到天启元年(1621年),熹宗派魏忠贤来玲珑镇亲自督办这里的金矿,但魏忠贤督办了一年就没再管,因为发现官办挖不了多少金,次年官办的事就垮台了。
  然后就转为民办,由当地豪强向官府承包,但明末贪腐成风,登州之乱前,当地豪强以每年一千两银的价格承包招远金矿,价格低的让人发指,等于是豪强和当地官员联手捞大明皇朝的好处,朝庭也无人顾及。
  因为管到这块的,估计都收了好处。
  此次兵乱,孔有德也带兵经过这里,抢了一波后就没管。
  这招远金矿挖了几百年,还没挖完,后世挖到20世纪还在挖,现在轮也要轮到丁毅来挖了吧。
  丁毅和路超选了个高处用望远镜往矿区看了看,现场被挖的像个天然大坑,坑下面到处都是矿洞,眼下官军和叛军在大战,下面居然还有人在淘金。
  有人抬头看到上面有官军,赶紧往四周跑,因为私自淘金是犯罪。
  还有人看到有官军,也不怕,继续在那挖。
  所谓富贵险中求,现在官军和叛军大战,没人管到这里,他们正找机会在挖。
  其中有波人还挺多,有几十个,似乎是当地某豪强在组织。
  他们也看到了丁毅这波人,还对上面指指点点。
  “丁大人,山东境内的确有好多金矿,但现在全部被当地豪强承包,每年上交朝庭一笔费用,最低的才一百两一个,可笑之极。”路超在山东多年,调查的清清楚楚。
  当地豪强和当地官员勾结,低价承包金矿,大伙一起赚朝庭的钱。
  “还有很多很大的金矿没人知道呢。”丁毅淡淡的道:“咱们得找到会寻矿的人。”
  山东这边还有几个大金矿,到建国后才发现,而且很好开采,可惜丁毅不知道在那,但肯定大部份都在这时的登莱境内。
  就在这时,他们听到身后有人道:“干嘛,站住。”
  两人回头,看到之前的那少年,带着一个女孩子正往前挤,但被亲兵拦住。
  原来两人一路跟着他们的爬到山上。
  “让他们过来。”丁毅心中微动。
  那少年一脸喜色,赶紧过来,到了丁毅面前,扑通跪下:“我会寻矿,求官老爷收留我们兄妹二人。”
  “。。”丁毅。
  少年叫宋祥,妹妹是宋茉,两人之前都是莱州豪强于家的家仆。
  他们的父亲是当地矿上工匠,专门帮于家寻矿,炼金,宋祥从小跟着父亲在山东各地跑,帮于家寻金矿,学会了找矿,而且天赋比他父亲还好。
  于家现家主叫于云九。
  他们家族算是莱州豪强,祖上几代人在招远这边多次经营金矿,中间因为官办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