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92章

启明1158-第92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胜捷军若要打胜仗,就一定要跨过那道坎儿,达到当初岳家军的坚韧程度,要让金军再次悲呼【撼山易,撼胜捷军难】,否则就根本不能在河北平原上生存。
  辛弃疾顿时感觉自己肩膀上的任务有千斤重。
  但是他的回答绝对不会因此有所改变。
  “敢。”
  苏咏霖笑着点了点头,表示对他的期许。
  少顷,苏咏霖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笑着问道:“听珪子说这几天你每天都会抽空去他的学习班里听课?怎么,你也对指导司的工作感兴趣?以后想当个指导员?”
  辛弃疾愣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
  “不是的,我只是感到好奇,我感觉胜捷军有太多太多和其他军队不一样的地方,我从没见过任何一本兵书上说起过需要对士卒进行如此深刻之教化,我想不通,就想到源头看看,源头,当然就是指导司。”
  苏咏霖点了点头,知道辛弃疾感到疑惑的应该就是胜捷军对士兵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也就是上等人和牛马之间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一些矛盾的理论。
  那可是直指社会本质和阶级本质的理论,是有着极其明确的指向性和指导意义的。
  作为一个受到传统儒家教育长大的人,也是当前胜捷军群体当中少有的真正的知识分子,辛弃疾对此感到疑惑乃至于惊恐都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看来,他的疑惑大于惊恐,应该是因为比较年轻,而且胆子大,所以有这样的反应。
  要是个老学究听到这些内容,恐怕就不是这个反应了。
  于是苏咏霖笑了笑。
  “你是不是感觉这样做很危险?把那种思想传授给士兵,你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
  “我……”
  辛弃疾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说道:“将军,我以为,行军用兵之道,在于训练,在于严格的军令,要让军队做到令行禁止,这才是强军之道,而其余的东西……似乎不是最重要的。”
  说老实话,辛弃疾第一次听胜捷军的政治教育课的时候,那是相当惊讶。
  他组建赤斧营是从济南本地招兵,但是也从军队里调拨了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兵进入,作为军官骨干尽快拉起军队。
  在那个时候,他就意识到胜捷军的不一样。
  训练内容并不完全是他说了算。
  他可以对赤斧营的专业训练内容做规定,但是除此之外,胜捷军对练兵进程是有一套专门规定的。
  专业训练之余,必须要保留一定的时间用来进行另一个层面的训练,这是所有胜捷军部队都必须要遵守的条例,任何兵种都不能改变这些条例。
  扫盲识字课程已经很让他吃惊了,晚上的篝火大会就更让他吃惊。
  他们讲的都是一些过往的残酷话题,那些事情作为一个自幼生长环境优渥的知识分子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辛弃疾同情他们,但是看到他们哭得那么凄惨,多多少少有些难以理解,不理解他们到底为什么哭得那么凄惨。
  感同身受是不存在,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感觉到,除此之外想要感同身受只是一种奢望。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赤斧营的新兵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拧成了一股绳,在各种意义上都具备极为强大的凝聚力,互相之间抱有高度的认同,并没有因为出身籍贯不同而产生分歧。
  这让辛弃疾相当的惊讶。
  于是他开始深入了解在士兵当中流传的这些思想的具体内容,得知这是一套关于上等人和牛马之间的理论。
  理论的核心在于以官僚和地主为代表的上等人群体根本不把老百姓当做人看,他们只是牛马,除了生产就是生产,没有任何人生意义。
  他们就应该一直工作到死,什么都不要想,乖乖的作为生产的工具而存在,最好连吃饭喝水都不要。
  可是胜捷军认为这是不对的。
  生而为人,就该有他的价值,除了生产,还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去做。
  可以吃饱肚子,可以穿好看的衣服,住舒适的房屋,享受更好的精神物质产物,不必总是吃苦受罪。
  他们是可以这样的,之所以现在没有,是因为他们遭到了不公平的剥削和压迫。
  他们所生产的物资被极大的剥削走了,他们没有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他们无法储蓄,无法对抗风险,这一切都被上等人们夺走了。
  上等人利用他们的权势和暴力从百姓手中夺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东西。
  留给他们的只有无穷无尽的苦难和暗无天日的处境。
  这是不可以的。
  胜捷军是农民的军队,大家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反抗这种不公的待遇。
  为了反抗这种不公的待遇,大家要团结一心,用手中的武器拼出一个未来。
  碾碎所有上等人和自以为是上等人的蠢货,把这个世界改造为可以让所有人平等相待、安居乐业的世界。
  让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上等人,也再不会出现牛马,可以吃饱肚子,可以读书识字,过上好日子。
  辛弃疾感觉自己的精神遭到了剧烈的冲击。
  他回想起了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见到的那些人间悲剧,那些吃不饱肚子的苦难农民,那些凄凄惨惨的饿殍。
  他一度认为那是因为金国残暴的政策所导致,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推翻金国,让南边的大宋光复中原,这样就可以救国救民了。
  但是从胜捷军的这套理论之中所感觉到的东西来看,似乎这并不仅仅是金国的问题。
  因为这套理论当中有一条,说【上等人并不仅仅存在于金国,也存在于整个天下,不分国别】。
  这套理论稍微剥开一点去看,不就是说南边的大宋国也有上等人,那么既然胜捷军要和上等人作斗争,不就是说……
  胜捷军将来也会把宋国当成敌人?


第183章 辛弃疾急切地想要寻找到答案
  辛弃疾对于胜捷军的这一目标感到不可思议。
  但是他随后又联想到苏咏霖这个出身宋国却来金国造反并且明确表示不信任宋国的人……
  他忽然有了一种极强的既视感,可是他又不敢直接询问苏咏霖。
  于是来到东平府之后,他打听到新成立的部门指导司正在广泛培训名为指导员的人才,好像就是专门负责这部分理论工作的,于是他就前往旁听。
  田珪子没有阻拦,让他跟班旁听。
  在旁听的过程之中,辛弃疾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这套上等人和牛马的理论,意识到他所猜测的并不假。
  胜捷军并不认为他们的敌人只是金国女真人,而是将一个名为上等人的群体看作敌人。
  上等人不单单是女真人,也包括所有为非作歹的汉人、契丹人、奚人,甚至不单单是金国,南边的宋国,西边的西夏,甚至还有西南的大理国,都有上等人的存在。
  胜捷军的斗争方式是团结被当做牛马的农民们,唤醒他们的战斗意志,解开他们的锁链,让他们得到解放,并且加入胜捷军,一起战斗。
  胜捷军的最终目标是利用穷苦农民的力量掀翻所有上等人,建立一个真正不再有上等人和牛马之分的国度,让人们安居乐业,共享太平。
  掀翻金国夺回中原只是第一步,之后,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而为了实现这个共同的理想,掀翻金国女真人的政权作为大家的基业就是必须要办到的。
  为此,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也要掀翻金国政权,初步建立属于全体穷苦农民的国度。
  所以说,胜捷军并不是单单为了反金,而是有更大的图谋?
  宋,西夏,大理,都在胜捷军的目标范围之内?
  而且似乎还不仅仅是如此。
  上等人?
  官僚和地主豪强?
  都是敌人?
  胜捷军到底要干嘛?
  辛弃疾在这一阶段是恐惧大于疑惑的。
  他怀疑自己加入了一个奇怪的恐怖组织,因为这种激进的思想和传统儒家思想的一些内容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
  可是胜捷军军队之中那种蓬勃向上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氛围却让他更加的困惑了。
  这样一个充满了友爱和欢笑的团体,就算是他也能感觉到蓬勃的正能量,所有人进入这个团体之后都会在短时间内被这样的氛围所同化,变得开朗,愿意谈笑。
  完全没有普通军队里那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死气沉沉的氛围。
  更不用说胜捷军的士兵们和百姓相处极为融洽,军队集体出动帮助百姓干农活干杂活都是常态。
  而这也是儒家思想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的一种表现。
  大同社会是传统思想所认定的最高等级的理想社会,为历代儒客所推崇,其理念就是天下为公,一切都是公有,为天下人服务。
  权力也好,财物也好,食物也好,都是公有,即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一点,辛弃疾在其他地方没有见到,但是在胜捷军内部却见到了。
  胜捷军讲究一个一切缴获归公,一切财富归公,然后由胜捷军组织进行公正科学的分配,分配模式受所有人监督。
  除了正常的兵饷和战功受赏之外,胜捷军士兵们没有其他的财富来源,可是他们的生活却得到了极大的保障,并没有忍饥挨饿的情况存在。
  光一个一日三餐就已经可以凌驾于其他所有军队之上了,更不用说其他的一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如衣物、汗巾等等,胜捷军都可以给士兵提供。
  从这些情况上来看,辛弃疾确定胜捷军的确是做到了【缴获归公,也用于公】这样一件事情。
  没有士兵认为缴获归公是一项不合理的规定。
  或许他们在其他军队里都是把缴获当做自己的私产,而进入胜捷军之后,就开始认同缴获归公理念。
  上至苏咏霖下至刚刚入营的新兵,只要在军营中,他们的吃穿用度几乎一样,没什么不同。
  苏咏霖能吃到肉,士兵也能吃到肉,苏咏霖能吃到干饭,士兵也能吃到干饭,只有个别的部队因为训练强度不同,所以饮食方面和一般军队略有不同,待遇较好,比如赤斧营。
  这也是军规所认同的。
  军官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凌驾于士兵之上。
  只有在战场上和训练场上士兵才有听令行动的义务,日常生活中士兵是相对自由的。
  辛弃疾基本没有见到胜捷军中有军官打骂士兵或者对士兵使用私刑的情况。
  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犯了错误,都是军法司的军法官严格按照军法进行惩戒,并且将具体情况通报全军知悉,没有任何隐瞒。
  惩戒之后,情节不重的话,需要军官或者士兵写悔过书,在自己的部队内当众宣读,表示自己认清了错误,然后全军鼓掌,欢迎他改过自新,回到这个大集体中。
  这一页就这样揭过去了。
  问题要是严重的话,就不会那么简单。
  胜捷军内决不允许任何军官对士兵使用私刑,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问题会非常严重。
  之前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一名训练军官因为几个新兵连续三次懒惰、不愿意早起训练而气急,从而动手殴打他们,事情传开之后,军法司立刻介入,并且第一时间报告给了最高统帅苏咏霖。
  苏咏霖立刻放下手里的事情亲自前来参与处理。
  最后的结果是把那名军官撤职,使之成为普通士兵,书面检讨五百字,并且在全军面前做检讨,罚清理军营粪便三个月,还要当众向那几名被打的新兵道歉。
  而那几名新兵也因为不遵守军规遭到了惩处,道歉之后被撤销军籍,遣回原籍,家属取消军属待遇,军属收益全部收回,终身不得再次进入胜捷军、农会组织内工作。
  等于把他们拉入了黑名单。
  然后把这个处理方案公之于众,当时在胜捷军内部引起了很广泛的讨论,大家都认为这样的处理结果能服众,所以普遍认同。
  这也对军官和士兵起到了间接的教育作用。
  这是胜捷军和其他军队完全不同的地方,也是和大同思想最接近的地方,越是深入了解这支军队,参与到军队的运行之中,辛弃疾就越是能感觉到这里就好像一个微缩的大同社会。
  可是他们的指导思想并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那个奋斗者的思想。
  甚至于苏咏霖这个开创者对儒家思想并不尊重,甚至会出动军队强行攻打曲阜县城,用武力胁迫孔家人出任曲阜县令。
  这毫不尊重圣人的行为,让辛弃疾十分震惊,也完全想不通。
  为什么偏偏是这个人让大同社会无比真实的接近了现实呢?
  这种矛盾感让辛弃疾极为困惑。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为什么它如此的接近大同社会,却又好像和这一切格格不入似的?
  辛弃疾急切地想要寻找到答案。


第184章 我的一切,就在其中
  辛弃疾觉得他在指导司内所得到的答案还不够完善。
  那是一种成型的成体系的思想,可以指导接下来的行动,却并不能解除他的疑惑。
  他迫切的想要知道这种思想的根源到底来源于何方,为什么会诞生。
  因为看出了辛弃疾在思想上的混乱,苏咏霖把自己最早给自家人还有工场里的工人们上课所用的资料整理了一下,交给了辛弃疾。
  “看看这些吧,我和你一样,也是从小读圣人经典长大的,但是我现在却要走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些,就是我改变想法的根源,希望你看了之后,可以找到解决你的困惑的答案。”
  辛弃疾看着那厚厚一叠纸张,伸手接过,点了点头。
  “我会全部读完的。”
  “嗯,我的一切,就在其中。”
  苏咏霖拍了拍辛弃疾的肩膀。
  辛弃疾点了点头,回到自己的住所,把这厚厚的一叠纸张摊开来,开始一张一张的细细阅读。
  他很快就惊讶的发现这并不是什么长篇大论,而是一些苏咏霖的亲身经历。
  他把自己从小到大走过看过的地方、人、事件记录下来,类似于民情咨文,这厚厚的一叠纸张几乎全都是这些内容。
  辛弃疾一开始有些疑惑,这和他那种格格不入的思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关系呢?
  可是耐着性子看了一张纸之后,辛弃疾忽然明白了。
  这是苏咏霖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近乎于他自己为自己写的自传,写的是别人,也是他自己。
  他作为一个生活优渥锦衣玉食的官家大少爷到一个叛逆的造反者这一角色转换究竟是为了什么,他究竟尽力了怎样的思想转变,缘由全都在这里了。
  第一张纸一看起来就挺有年份的,记录的是苏咏霖九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南下贩私盐,在松阳县见到很多吃不上饭的人的事情。
  那个时候苏咏霖怜悯他们,想把身上的钱都给他们,让他们吃饱肚子,但是他的父亲阻止了他。
  他的父亲对他说,你能救他们一时,让他们吃上一两顿饱饭,但是之后呢?
  你能管他们一辈子饱饭吗?
  这一群人你或许管得了,但是吃不上饭的人成千上万,咱们贩私盐虽然赚得多,也养不起成千上万的人。
  所以,他的父亲让他收起良善之心,只对可以利用的人施以恩惠,对无法利用的人则不要管太多,因为他们早晚都要死。
  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用的人身上,让对自己而言最有用的人活下来,收取他们的忠诚,获得他们的效力,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那些一看就没有什么用处的泥腿子,则不要有多余的关注。
  苏咏霖对父亲的看法十分不满,他认为这样的看法是有问题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