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790章

启明1158-第790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前和范文八的家境也不错,都是高官家庭出身,耳哈尔和华说的家境只能算一般富商家庭。
  当然,他们都不是农民出身,普通农民出身的人也基本上不可能被邹亚娜选择去明国学习。
  只是邹亚娜没想到的是,正是他精心挑选的这些家境还算不错的既得利益者们,接受了明国的熏陶,绝大部分都成为了他的掘墓者。
  对于茶全的倡议,林前和耳哈尔没有犹豫,点头支持,表示愿意全力支持这一改革法案,他们不在意财富和土地,更在意的是革命带来的成效与荣誉感。
  范文八稍稍犹豫了一下,也点了点头,表示支持。
  倒是华说思来想去,试探着问道:“全都交出去的话,我家里人口多,二十多口人总是要吃饭的吧?”
  茶全笑了笑。
  “当然会保留最基础的生产物资,不可能全都拿走,那像什么话?明国的同志们是有经验的,我们要打破剥削,但是我们自己不能成为剥削者,革命又不是暴乱,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就算是地主家庭,也是有较为温和和极端低劣的,对于低劣的,民怨极大的,直接处理掉,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他们的民望还不错,且愿意接受我们的赎买政策,那么就可以协商。
  看看他们一家人保留多少财产能够保证生活无虞,就把那部分留给他们,剩下的按照市价购买拿走,分配给其他缺地少地农民,这都是明国同志们十多年的经验,很好用。”
  提及明国方面成功的十多年的经验,华说于是没再纠结,点了点头,支持这个提议。
  于是在接下来的土地改革法案的商讨之中,明国方面以安南中直辖尚书丞高天路为首的政务参赞团队就把明国当年经过很长时间摸索得来的土地改革法案拿给茶全等人看,向他们介绍了明国的土地改革经验。
  “只要地主士绅愿意合作,那么就按照赎买政策进行,也不必以杀人为最后目标,而对于地主阶级的赎买政策中,首先需要按照每人每日吃饱肚子所需要消耗的口粮和上中下三等田地平均亩产粮食量和粮食种类进行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留足可供他们自食其力吃饱肚子需要的田亩数量,其他的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购买,如此,可相当程度上降低地主阶级的反抗力度,可以让并不想鱼死网破的中小地主选择与我们合作。
  但是对于赎买政策覆盖到的地主阶级家族本身,也需要进行一番甄别,那些民愤极大、欺男霸女作恶多端的地主家庭,无论是否愿意接受赎买政策,都应该予以公审,否则损伤的是绝大多数农民对我们的信任。
  我们的政权依靠农民建立,军队来自于农家子弟,赋税来自于农民缴纳,没有农民的支持,我们的政权就不能支撑,所以为了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我们必须要顺应民心,严惩地主阶级。”


第1620章 大明版本的海上丝绸之路
  高天路是河北人,曾经是战士,后来转业成为农会指导员,投身农民工作。
  后面,他在土地改革工作中大放异彩,在山西、关中的土地改革行动中立下不少功劳,逐步积累功勋升任县令、知府,最后成为行省主官。
  在土地改革方面,高天路是绝对的专家,而且他的工作手法并不粗暴。
  和当年非常普遍的喊打喊杀的粗暴工作手法相比,他的工作手法更显柔和、理智,并不以杀人为最终目的。
  他认为革命不是暴乱,大家也不是土匪头子山寨大王什么的,虽然要有热情,也不能失去理智,要以理服人,建立一套全新的规则,而不是单纯的破坏之后留下一地鸡毛。
  于是他的工作成绩很不错,且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微小。
  因为他的理智和冷静,他被苏咏霖看重,在一任河北之后,被调职到安南中直辖统辖全局,建设大明国家力量向东南亚地区辐射的基地。
  他在安南的工作成果非常不错,已经初步建成了红河平原上的大明国家储备粮基地,建设了数量很大的集体农庄。
  这些农业方面的成果大大增加了大明国每年的粮食储备数量,所以高天路的政绩非常显眼。
  这一次让他带队来支持占城国的战后建设,可以彰显大明对占城国的重视。
  他所提出的一系列工作办法和注意事项是新任的占城民主共和国的高层领导们闻所未闻的。
  因为注意到了治理国家的难度和治理国家人才的匮乏,茶全决定组建以范文八、林前为首的政务小组,全天候跟随高天路后面学习。
  等后面占城国草创完成之后,茶全还想要组织一些复兴会内部的干部跟着高天路在后面学习治国理政的知识,现在大家伙儿都会打仗,但是对治国理政实在是缺少办法。
  高天路对于这些小老弟们的求知欲是很高兴的,没有藏私,把自己多年总结的一些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这些小老弟们,希望他们能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崭新的民主共和国。
  这不仅是苏咏霖嘱咐他的,他自己也很想要看到占城民主共和国的建立以及兴盛,因为这将证明苏咏霖世界革命理论的可行性。
  此前,关于苏咏霖提出的世界革命理论,复兴会内部多有一些质疑的看法,觉得这样搞对于大明来说意义不大,且并不能保证在大明可以生存的理论在国外也能生存。
  但是苏咏霖一力坚持,遂在大理、占城、高丽等地都提前部署了复兴会组织。
  在大理和高丽,复兴会组织的成果有限,因为没能及时拉起来足够的武装,成立时日尚短而大明就动手了,所以未能体现出世界革命理论的可行性,对于这个理论的成果帮助不大。
  但是占城不一样。
  大明并未策划占城复兴会分部的活动,也没有给他们下命令让他们什么时候展开革命行动,占城复兴会的行动是有自主权的。
  且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和军事联合在一起的组织,从一开始就掌握了武装力量,发展的非常便利,是其他几个国家的复兴会组织所没有的优势。
  因为这个优势,占城复兴会的革命行动有了依仗,且进行的非常果决,茶全虽然有所不足,但是在决断问题方面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大心脏。
  本来高天路还以为没有明军的帮助,茶全只能守城等待明军来援才能击溃邹亚娜的强势军队,但是没想到他们靠着自己的少量兵力就以少胜多,击溃了邹亚娜,一战打出了威名。
  以至于明政府和明军都对这支年轻的队伍刮目相看,认为他们很有前途。
  苏咏霖得知消息以后非常高兴,以最快的速度指示安南中直辖方面尽其所能帮助占城复兴会站稳脚跟、建立民主共和国,并且指导他们建国,让他们可以少走弯路。
  占城民主共和国一旦站稳脚跟、确立了对全国范围内的统治,那么就会成为苏咏霖世界革命理论的最直接的成果。
  他们的成功将会直接扭转目前明国复兴会对世界革命兴致缺缺的情况,使得这个理论不再是理论,而是成为现实。
  占城革命成功之后,苏咏霖再要动用资源推动更多的国家发生革命,内部反对力量将大大减少。
  所以苏咏霖对占城民主共和国的期待是非常高的。
  现在看起来,这些年轻有为、生机勃勃的占城复兴会员们的确很有组织力和战斗力,接下来只要能够进一步增强专业性,掌握治国能力,占城民主共和国的发展将是显而易见的。
  而占城的革命如果成功了,高天路觉得对于大明来说就是一次极大的鼓舞,那么接下来对蒲甘王国、真腊王国和三佛齐王国的行动也就不该是纸面计划了。
  当前的东南亚地区,除了被明国收服的安南之地、被消灭的大理国之外,主要就是蒲甘王国、真腊王国和三佛齐王国这三个规模较大的有统一性质的国家以及其下属一些半独立的小国、部落。
  这三个国家在中南半岛和印度洋、南海一带有很强的存在感,苏咏霖力主打造的大明版本的广州通海夷道即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就是通过这三个国家的影响区域建成的。
  海上丝绸之路一旦打通,就可以直接通向中东,进而连接非洲、欧洲。
  就当前来看,洪武五年六年间,苏咏霖就开始安排人力物力远行中东、非洲、欧洲,力图打通海上丝绸之路,并且在沿途各地找寻适合大明的路上中转站,以增强大明的国家影响力。
  而在八年之后的今天,这一计划的确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
  过去数年间,一直到洪武九年的时候,这一计划都还在探索、绘图阶段。
  从洪武十年开始,隶属复兴会世界联络部的大明国家航海司才终于给出了一份详细的行动报告,并且开始展开行动。
  根据这份详尽的海上报告,海上丝绸之路在大明还是主要以泉州、广州两地作为出发地,然后途径安南之地,开始进抵海外。
  主要路线是首先抵达占城国,接着是三佛齐国、蒲甘国、犀那国、细兰国、注辇国、南毗国、故临国、古尔国、麻嘉国,然后抵达最终目的地勿斯里国。
  对于这些古代国家的国名,苏咏霖有相当一部分一开始是搞不懂的,但是通过手上的地图做了对照,便大致知道这些古国的“身份”。
  比如犀那国,就在孟加拉国一带,是当地的古国。
  细兰国则是指斯里兰卡岛。
  注辇国在印度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控制着印度南部沿海地区。
  南毗国在印度西海岸地区。
  故临国则在印度西北部沿海地区。
  古尔国自然就是被大明揍了一顿然后服服帖帖的古尔王朝,他们的南部疆域也濒临印度洋。
  麻嘉国则在阿拉伯半岛地区靠近红海海岸的地方,似乎是个港口城市或者国家。
  最后的目的地勿斯里国则在埃及地区。


第1621章 萨拉丁
  根据商船队最高指挥官、世界联络部副主任赵阳的报告显示,他们选择沿途中转站地区的一个标准就是当地较为平静,政治比较稳定。
  只有局势较为平静、政治较为稳定的国家才便于沟通和协商,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政治上的平稳来降低风险。
  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不过就目前来看,他们选择的沿途地区的确都较为平稳,但是问题在于,最终的目的地却有些混乱。
  苏咏霖最初的目的地就是指向埃及地区。
  因为苏伊士运河尚未开通,若要抵达欧洲,要么走非洲路线,向南绕过好望角,然后再向北抵达欧洲,这段路线太长,苏咏霖不想选择。
  于是他选择走埃及路线,把埃及当作中转站,再从地中海直达欧洲,把大明商品倾销过去。
  当时的欧洲人之所以要走好望角,也是无奈的选择。
  因为宗教原因,多次十字军东征把他们和埃及地区的国家关系打成了血海深仇,一座耶路撒冷成为了好几个世纪的战场绞肉机,两大宗教的信徒们为了这座城市的控制权流干了鲜血。
  后面欧洲虽然有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从狂热的宗教信仰中逐渐清醒过来,但是他们和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血海深仇已经无法化解,想要向东探索走埃及的路子,还是有点小风险的。
  大明则不然,大明和阿拉伯也好,和欧洲也好,没有历史包袱,没有历史纠葛,纯粹只是一个外来客。
  在他们眼里,大明是一个富的流油且拥有大量他们迫切需要的商品的商人形象,不涉及到任何政治和宗教的纠葛,自然无事一身轻。
  所以苏咏霖希望借助和埃及地区的现有政权打好关系,利用埃及国土做中转站,从地中海抵达欧洲倾销商品,进一步建立和欧洲人的关系。
  事实证明,苏咏霖的设想是正确的。
  虽然也是经历了一段小小的风波就是了。
  被称作勿斯里国的埃及在大明进行民主共和改革的同时,也经历了一场较大规模的兵变。
  一个拥有很强实力的旧王朝高官背叛了他的君主,推翻了旧王朝,另立了新王朝。
  大明商船队抵达勿斯里国的时候,正好撞上了勿斯里国内乱时期,一度面临风险,全靠商船队的武装力量进行自我保护。
  但是这个建立新王朝的权力者似乎很重视来自大明的商船队。
  了解到了他们来自东方的瓷器之国、并且有官方身份之后,他立刻安排重兵保护商船队,将他们安置在一个安全、静谧的地区,一应饮食待遇非常之高。
  在勿斯里国好吃好喝且不付钱的住宿了两个月左右,那位建立新王朝的权力者似乎解决掉了所有的麻烦,神色轻松的亲自来见赵阳。
  通过同行的麻嘉国商人的翻译,赵阳向他通报了自己的姓名和官方身份,而那位权力者也通报了自己的姓名和官方身份。
  然后苏咏霖才知道此人正是代表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十字军大战的著名帝王萨拉丁。
  萨拉丁对赵阳十分重视,并且非常友好,亲自设宴邀请赵阳和他的其他官方友人,向他们表示两个月来不能相见的歉意,又赠送给他们整整两箱子金币,作为谢罪礼。
  这两箱子金币被赵阳带了回来上交给国库,苏咏霖抽空去了看了看,据说这种金币叫第纳尔,很有些分量。
  萨拉丁以私人身份赠送的私人性质的礼品就如此贵重,可见其人之大气。
  当然最让苏咏霖在意的还不是萨拉丁的财富,而是宴会过去之后的第三天,萨拉丁主动邀请赵阳等人去参观他的阅兵式。
  他在自己的国都开罗附近举行了规模庞大的阅兵式,声势浩大。
  赵阳留心数了数,一共是一百四十七个军事方阵,有骑兵,有弓弩手,有肉搏部队,军容严整,盔甲、旗帜鲜明,颇具气势,至少看上去这个样子就是精兵的样子。
  根据萨拉丁自己的表述,大概意思就是他周边的国家的君主没有一个人能够和他在军队力量上进行较量,赵阳也留心观察了一同前来参加阅兵式的其他高官打扮的人的面色。
  有人欣喜自豪,有人面带震撼之色,有人则略显忧虑,眉头紧锁。
  但是他们面对萨拉丁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是恭敬的神色,在萨拉丁的面前,他们没有其他的表情。
  于是赵阳判断,萨拉丁的确是这一地区最强的强权代表者,拥有如此规模和精锐的军队,的确不是什么水货。
  赵阳描述说他所看到的萨拉丁的轻骑兵都是娴熟的弓箭手,掌握弓骑战术,前进和后退都很有章法,一看就是受过严格训练的部队,打起仗来绝对是一把好手。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重骑兵。
  骑士们披着锁子甲,连颈部和面部都有防护甲,头戴锅形或圆锥形头盔,外加护鼻罩,用剑和矛作战,武装到了牙齿,气势很强。
  赵阳评价说这样的军队展开冲锋的话,一定会对敌人造成巨大的威慑,一般训练两年以下的军队是无法对抗如此军队的。
  这样一支重骑兵的训练和维持所消耗的物资,大概能够训练维持十倍左右规模的步兵,由此就能看出萨拉丁的确很有钱,进而折射出他对自己国土的控制和税收户籍制度的完善。
  一支强大的重骑兵部队所能体现出来的东西是非常之多的,没有优秀的税收户籍制度和治理能力,他绝对养不起一支重骑兵。
  而这就意味着萨拉丁治下的勿斯里国有着较强的国家实力,可以和明国交往,被明国视作这一地区的代表政权。
  当然了,在明军面前,赵阳有把握,明军有十几种方法让这些精锐的士兵全军覆没,就算不动用最强的火器,明军也能打败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