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741章

启明1158-第741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原来是这个原因?所以这件事情才走到如此奇怪的方向上来?”
  孔茂捷的脸上有点绷不住了。
  “对,这也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我没想到他们不读书,不学无术,以至于事情居然能够走到这个方向上来。”
  苏咏霖摇了摇头,笑道:“但是该说不说,这个事情虽然有些奇怪的走向,但是最终的指向,却正好是我所想要的,眼下这场大辩论外人不知真假,但是对我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分辨同志与否的机会。”
  孔茂捷愣了片刻,然后便像是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强撑着身体走到了一旁的椅子边上,一下子瘫坐在上头。
  冷汗顿时浸湿了后背,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整个人就像是刚刚激烈运动完一样,不停的喘息。
  “面对我的时候有那么紧张吗?”
  苏咏霖哭笑不得的向孔茂捷递上了一块毛巾,孔茂捷接过,擦了擦自己的额头。
  “过去还没有,但是近几年,我明显感觉到了您的气场越来越强,越来越让我不敢直视,就刚才这一会儿,您要是冲我发火,我估计得当场吓死在这里。”
  “不至于吧?”
  苏咏霖无奈笑道:“我觉得我为人还是挺随和的,一点也不凶啊,基本上也没怎么发过火,怎么就让你吓到这个地步?”
  孔茂捷顿时无语。
  为人随和,一点也不凶——指发动三次大清洗,总共处决、惩治违法犯罪的阶级敌人超过十万人,流放阶级敌人的亲眷家属超过五十万人,俘获战败敌人总量过百万、使之成为大明建设大潮一块砖。
  为人随和、一点也不凶——指建国十一年来使国家领土增加七倍有余,灭大国、小国、敌对部落数十,将明国影响力恢复到超越前唐天可汗时期,声威赫赫宛若天上人。
  孔茂捷顿时感觉苏咏霖真的很谦逊,谦逊到了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其他人眼中心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过去他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因为骄傲使人堕落,但是现在他们觉得苏咏霖多少应该具备一点自我认知,好让他清楚自己到底到了什么样的地位上。
  别老是这样凡尔赛,很难受的,真的。
  “主席,我觉得以后这样的话您还是少说几句比较好。”
  孔茂捷擦了擦额头上的汗,一脸郁闷。
  “怎么了?我说的不对吗?”
  苏咏霖很好奇。
  孔茂捷差点被苏咏霖的反问给噎死。
  无奈之下,他只能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总而言之,这就是您的一次策划,您本人完全没有想过要立太子,对吧?”


第1514章 无欲则刚
  这个问题在苏咏霖听来听没有必要的。
  但是归根结底,这也是自己的问题,也该有个明确的回复。
  他需要一群相信自己的人,而信任,不是一朝一日培养起来的。
  “那是当然,我怎么可能背叛我自己的事业。”
  苏咏霖摇头道:“我一早就宣布了我要用中央会议制度取代皇权的,这一次你们搞出来的七人决策小组也给我提供了一些灵感,我觉得你们搞得很有趣,很有意义,可以参考。”
  “七人决策小组?”
  孔茂捷很好奇。
  于是苏咏霖把对田珪子说过的话又对他说了一遍。
  孔茂捷顿感惊讶。
  “您原来已经考虑到了这个地步吗?”
  苏咏霖点头。
  “嗯,我刚刚还在考虑,等之后时机成熟,这套制度开始运行之后,我就把决策权交给决策小组,我也加入进来,但是我掌握否决权,你们决策的没有问题,我就不说话,要是我觉得你们搞得有问题,我再来否决。”
  “这样的话……”
  “我不可能永远掌舵大明国的,就算我真的做了皇帝,我也会死,大明国的未来依然不是我能决定的。”
  苏咏霖缓缓说道:“所以,我就想着应该提前锻炼一下决策小组的能力,我把决策权让出来,交给你们,你们尽力施为,我只管保证大明国的总体方向不会歪,具体的决策,我就不参与了。”
  孔茂捷认真的考虑了一会儿,觉得苏咏霖说的倒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就算到时候苏咏霖真的交出了决策权,不参与决策的过程,但是只要否决权在他手里,只要他掌握了一票否决权,那么他一样能够主导大明国的走势,只是作用不再那么纯粹。
  但是大明国依然不会走歪,依然不会堕落,他是大明最后的安全阀门。
  而且这样一来,就等于说苏咏霖并未脱离国家治理,并未退居二线,他依然是无可置疑的国家领导人,这套制度如果真的可以运转下去的话,孔茂捷觉得是很有搞头的。
  “也就是说,这一套制度等于是集体决策,但是一票否定,是吗?”
  苏咏霖点头认可。
  “对,这既是缓冲机制,也是纠错机制,缓冲的话,主要还是考虑到你们都没有真正承担过那么沉重的责任,所以要给你们一些适应时间,让你们能够完全适应这种日常。
  纠错的话,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集体决策也是会犯错误的,不管参与到集体决策的人有多么丰富的经验和聪慧的脑袋,都有可能犯错,而那个掌握否决权的人必须要考虑到大家都犯错的可能性。”
  “原来如此。”
  孔茂捷点了点头,完全理解了苏咏霖对这套制度的设计。
  顺着苏咏霖的思路继续下去,他认真思虑了一阵子,感觉就目前来看,这套制度要是运行起来,的确很有前景。
  比起单纯的立一个太子做国本来看,这套制度明显更有新意,立太子做国本就等于是绕路回到封建时代了,那肯定不行。
  集体领导的话,颇有地方上搞集体经济的架势,更有新时代的寓意。
  而且这个制度要是运转的良好,也可以多方面兼顾多数人的利益,充分考虑到一切可能性,具备自我纠错的强大能力。
  不过对于那个掌握最终否决权的人,似乎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这个人用得好,这个制度可能就运转的好,这个人要是出了什么问题的话……
  问题可就很大了。
  仓促之间,孔茂捷也想不出什么针对这个制度的改进方法,便决定照着这个路子先走一段,等走一段真正了解之后,再来商讨改进措施。
  于是他再看向苏咏霖的时候,就真切的感受到了他面前的这个男人的可贵与伟大。
  他真切地为这个国家着想,为大多数人着想,甚至于为此愿意让出权力,不要个人和家族的尊荣,完全跳出了历史的局限性。
  对于这样一个人来说,是没有谁可以打败他的,因为他连权力都能让出去,是真真正正做到了没有私心这件事情的人。
  所谓无欲则刚,面对一个能够克制欲望的人,又有什么办法能够打败他呢?
  反正孔茂捷是想不出来了。
  事已至此,孔茂捷也觉得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他之前所担心的一切都被证明是不存在的,苏咏霖还是那个苏咏霖,没有变过的苏咏霖。
  “此事,是属下鲁莽了,未曾理解主席的用意,冒犯了主席,还请主席不要怪罪。”
  “我怎么会怪罪一个纯粹的革命者呢?”
  苏咏霖微笑着抚慰了孔茂捷,使他感到无比的宽心。
  两人谈到了差不多要结束的时候,周翀来了,一来,就看到苏咏霖和孔茂捷笑眯眯的盯着他看,顿时就给他看懵了。
  苏咏霖和孔茂捷花费了很多功夫才给他讲明白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包括刚才孔茂捷的经历在内,给周翀听的有点郁闷。
  “感情我白纠结那么久了?”
  和孔茂捷一样,为了在苏咏霖面前有说话的勇气,周翀给自己做了好一段时间的心理建设,甚至觉得自己可能有生命危险。
  但结果却大大的出乎意料。
  “你算什么?我都快和主席面对面对峙了你知道吗?刚才我被吓得有多惨你知道吗?”
  孔茂捷很是不屑的看着周翀,显然对他十分不满意。
  但是不管怎么说,苏咏霖最关注的两个人还是挺住了,站在了正确的地方,并且表现出了维护革命成果的勇气。
  苏咏霖很高兴。
  话虽如此,但是敌人的存在也是显而易见的。
  “原来这个事情还真是有人刻意引导啊……”
  周翀了解此事内幕之后,和孔茂捷一样陷入了沉思之中。
  “现在想想倒也觉得正常,主席从昏睡到醒来,前后七个时辰而已,就能让人开始担心主席不能理政而要准备继承人了?”
  孔茂捷很是不爽地说道:“保不齐又是某些贼心不死之人准备趁此机会做点什么大动作!比如那帮子所为的江南老人!”
  当初乔丰和鲁甸事件爆发之后,孔茂捷才知道自己自始至终都被蒙在鼓里的事情,于是一种巨大的耻辱感袭上心头,差点没给他气死。
  自此他就对所谓的【江南老人】没什么好感。
  周翀和孔茂捷都算是后起之秀中的代表性人物,两人都不是跟随苏咏霖起兵作战的江南旧部,但是都在现今朝堂和复兴会组织中占据高位,掌握了很大的权力。
  乔丰和鲁甸为代表的江南老人势力抬头并且开始追求权力之后,这两人也是首当其冲,被自动的成为他们的打击目标,以至于孔茂捷那个【中都鬼见愁】的名号一度成为了笑话。


第1515章 苏咏霖颇为顾虑
  第三次大清洗行动中,孔茂捷和周翀都等于是被苏咏霖雷霆果断的行动给救了的。
  若没有苏咏霖雷霆果断的行动,这两人还不知道会被乔丰和鲁甸等人玩弄到什么程度。
  也因此,事后,孔茂捷和周翀加强了斗争意识,开始对身边、部下那些出身苏咏霖江南旧部的人提高警惕,甚至是敌意。
  不过因为苏咏霖果断的行动,使得江南老人集团在第三次大清洗中损失惨重,一大批人因为犯罪而被清洗掉,剩下来的都属于手脚干净的,所以一直以来也没什么问题发生。
  本来孔茂捷和周翀都觉得这个事情应该告一段落了,结果却发现事与愿违,这个事情貌似还没有走向完结。
  根据苏隐的暗中调查,得知这一次立太子的闹剧最早来自于吏部发生的一次争论,两个吏部官员之间的一场争论引起了广泛关注,由此引发了更加广泛的讨论。
  支持立太子的和反对立太子的成为两个集团,互相阐述他们的不同思想,隐隐有对立的趋势。
  苏隐进一步调查,最后得知最开始公开表态支持立太子的官员李乐和他的上司、吏部右侍郎潘勇建来往较多,甚至于潘勇建还单独请他吃过饭,对他相当欣赏。
  两人的第一波争论之后,潘勇建曾经站出来制止两人的争论向争斗的方向发展。
  但是据当时目睹此事的人说,潘勇建没有谈及任何立太子与否的事情,只是以暧昧的说辞让两人不要动粗。
  而完全没有出乎苏咏霖意料的是,潘勇建的身份就是苏咏霖的江南旧部,最早跟着他北上山东作战的老人,曾经制盐工场的工人。
  而根据苏隐进一步的深挖,苏咏霖很快便得知潘勇建并没有他表面看上去那么平和。
  曾有人听到潘勇建表达过对于现状的不满意,并且曾流露出对复兴会组织部侵夺吏部职权的不满,还曾有人听到过潘勇建私下里调侃当时还是组织部代理部长的周翀与吏部尚书狄辽。
  潘勇建认为狄辽是组织部的仆人,连带着整个吏部都成了给组织部打下手的小厮,还说吏部干脆改组成为组织部的档案资料室算了。
  其实平心而论,苏咏霖并没有觉得潘勇建所说的不是实情。
  随着朝中复兴会员的数量增大,复兴会的规模和权势也不可避免的膨胀起来,且在相当一部分程度上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侵夺了原有朝廷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就拿组织部和吏部来说,原本的设计是双方井水不犯河水,组织部管复兴会,吏部管朝廷官职,泾渭分明。
  但是实际运行起来,因为吏部的很多官员本身也是复兴会员,也要受到组织部的管理,所以在新人提拔和新官选任的问题上,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组织部的影响。
  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组织部对吏部的这种影响力越来越大。
  第二次大清洗到第三次大清洗期间,由于当时的实际需求,组织部和吏部召开过多次联席会议来安排被拿下的官员和复兴会员的职位补充。
  因为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被拿下的官员和复兴会员数量很大,需要补充的数量也很大,所以这样的会议召开过很多次,以至于本来的权宜之计在后面的运行过程中成为了惯例。
  到如今,吏部还真的有种橡皮图章的感觉,往往是联席会议作出决断,然后两方面回去各自登记造册。
  而在联席会议上,组织部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周翀公平公正的名声太大,大家都信服,吏部几乎没什么话语权,乃至于朝廷官职方面也是联席会议说了算。
  吏部方面不是没有过反对。
  潘勇建说狄辽是组织部的仆人这种事情绝对是在污蔑狄辽,狄辽好歹是一部之首,怎么可能心甘情愿自己的职权被其他部门侵夺呢?
  他多次提出过反对意见,向周翀提出过抗议,甚至当面争取,也向苏咏霖反映过这个事情。
  不过在苏咏霖看来,这件事情未必不是他所希望的事情。
  复兴会刚一成立,苏咏霖就想过用组织部来取代吏部,不过当时旧势力依然有一定的规模,所以苏咏霖保留了吏部。
  在当时,组织部是自己人,吏部是为了拉拢迷惑旧官僚士绅们的势力而保留的,苏咏霖的计划就是用组织部续续图之,逐渐把控吏部实权。
  经过第二次和第三次两轮大清洗之后,旧势力已经被铲除殆尽,内部敌人也被铲除了一部分,在苏咏霖看来,这正好是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的机会,所以提前给狄辽放了风。
  狄辽表示会服从集体的利益,但是希望苏咏霖顾及一下吏部官员的心情,不要让他回去之后无法向同僚和部下交代。
  于是苏咏霖为了兼顾吏部官员的心情和利益,也许诺虽然吏部最终会合并到组织部当中,但是扩大之后的组织部还是会保留吏部原有的职能,他们做的事情内容不会改变,只是要改换一个名义。
  简而言之,吏部官员不需要担心被“毕业”。
  狄辽这才偃旗息鼓,没有继续和周翀顶牛。
  虽然说是革命战友,但是涉及到政治利益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那么洒脱,他们会关注家国命运,但是同样不会无视自己的利益。
  苏咏霖虽然有着无上的威望,但是在涉及到政治利益的改革中,也会面临一定的阻力。
  这让苏咏霖颇为顾虑。
  连他都会遇到这样的阻力,那么他之后,改革者所会遇到的阻力只会更多,老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还真不假。
  每个制度一旦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产生一个依附于此的利益集团,解释若想要对这个制度下手改革,必然会遭到这个集团的抵制。
  所以改革才会那么的难啊。
  正好现在周翀就在场,苏咏霖便向他提起了这个事情。
  “最早同时设立吏部和组织部,本身也是权宜之计,现在该扫清的阻碍都已经扫的差不多了,所以在我看来,就已经是我们开始一系列政治改革的时候了。
  我想着,直接把组织部和吏部合并起来,都是管理人员升迁的事情,就不要分出来两个部门,以免事到临头互相扯皮推诿,权责不清晰,狄辽是个好同志,他为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