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724章

启明1158-第724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往两个国家开始干仗的时候,对对方的了解甚至连皮毛都没有,也难以找到真正对对方有所了解的人。
  当年朝鲜壬辰卫国战争的时候,明帝国对日本的了解非常匮乏,甚至连对方领导人的名字都不知道,还根据之前的一些谣传,认为对方所有领导人都姓【平】,完全不了解日本的指挥系统。
  日本就更不了解大明了,否则也不会出现想要以朝鲜为跳板鲸吞大明的想法,丰臣秀吉甚至还说要把首都迁移到宁波,把他们的天皇迁移到宁波去过舒服日子。
  两个激情对线打生打死的国家之间完全不知道对方的底细和实情,乃至于对最高领导层都没有多少了解,可见情报收集的难度到底有多大。
  于是孙子兵法里才会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年头,能够做到知己知彼,不是战争标配,而是战争顶配,顶到不能再顶的那种,类似于电脑游戏中的地图全开、上帝视角。
  人类历史上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战争都是没有这个条件的。
  更有趣的是,两个陌生国家最主要互相增进了解的地方,除了通商的市场之外,就是战场,打仗打得多了,才会对对方有更多的了解。
  比如西汉和匈奴。
  大明在此之前和古尔王朝没有任何官方往来,没有任何官方层面的交流,甚至于商业贸易都不是直接展开的,主要依靠二道贩子,就是两个从未认识过的陌生国家。
  但是这并不妨碍双方开战。
  苏海生和韩伟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然后把具体消息通报给镇守葱岭的姜良平,安排姜良平那边没什么问题的话最好也派人帮帮场子之类的。
  因为战场距离中都太远,所以苏咏霖给了苏海生重要的临机专断授权,允许他根据突发状况灵活行使权力。
  只是涉及第三国,这个事情就必须要告诉苏咏霖一声,然后该怎么做怎么做,不能贻误战机。
  此番作战明军本来没打算出动多少人马,觉得两万人足够让花剌子模国跪下喊爸爸,但是现在多了一个参与者,两万人可能就不太够用了。
  明军方面已经要求西喀喇汗王国国王马斯乌德至少整顿两万人马随同明军一起出征,现在本身决定增兵至三万人,凑个五万人的联军。
  花剌子模国方面才被西辽干废了主力,短期内凑不出太多的军队,现在主要就是看古尔王朝那边到底能凑出多少人来。
  这将直接影响大明对古尔王朝的实力推测,也将直接影响到大明未来在安西和北庭两个行省的驻军人数规模。
  受到粮食生产和运输问题的直接影响,大明在西域之地无法长期保持十万以上的军队规模,随着两大行省的安定,第二兵团和第六兵团的军队正在有序组织撤退。
  未来大明在西域两大行省的驻军计划其实也就是根据聚居点来的,因为西域能生存人的地方并不多,主要就是绿洲,所以大明驻军也好,交通道路也好,都是随着绿洲来建设的。
  如此一来,安西行省和北庭行省广大地区在未来都将是无人区或者少人区,自然也不需要太多军队留下来驻守,现在是有行军存粮支撑,耗费巨大但也是也能维持。
  未来一旦进入常规状态,在生产建设兵团搞起来之前,数量太大的军队是无法立足于当地的。
  所以苏咏霖还是打算在安西行省和北庭行省留下数量不多的军队,由第二兵团和第六兵团共同承担守备职责,不单独设立主战兵团驻守,以减轻军事负担。
  这个问题上,苏咏霖和参谋总部充分参考了当年经营西域、中亚十分成功的唐朝的策略。
  唐朝极盛时期,也就是开元、天宝年间,在西域的正规驻军人数约四万五千人,分属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看似数量稀少,而疆域广大,四万多人控制者百万平方公里的广大疆域,很难达成目标。
  实则不然。
  唐朝极盛时期,国威远播四海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天可汗的名号也绝对不仅仅只是名号。
  从长安出发到中亚地区,在并非本国直属领土而是羁縻势力范围内的诸多小国、部落都对唐帝国俯首称臣,一旦出事,他们是有出兵义务的。


第1476章 他想要的是输出理想和新生
  唐帝国在西域、草原经营得当,国威远播四海。
  凡是遇到征战的事情,唐帝国非常善于利用当地国家、部族的兵马来作战。
  所以唐军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扩大化的概念,这个概念囊括了所有听从唐政府指挥作战的包括正规唐军在内的草原、西域各部落、国家的军队。
  长安天子一声令下,西域和中亚之地能为唐帝国奋起一战的士兵数量不会少于十万。
  他们不是汉人,也不是唐帝国直接管束的帝国臣民,但外出征战打的都是唐军旗号,在敌人眼里,他们就是正儿八经的唐军。
  他们所到之处,就是唐军所到之处,他们所控制的地方,就是唐帝国控制的地方。
  所以唐帝国才能以区区四万五千名士兵的规模控制西域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之不超脱唐政府的统治。
  就算是安史之乱以后唐帝国已经在事实上失去了经营西域的能力,但是其强大的余威依然让西域白首兵坚持奋战四十二年。
  其背后少不了当地各大部族的力挺,没有这些部族因为帝国余威的惯性和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力挺措施,白首兵们也坚持不了四十二年。
  当然了,时过境迁,大明所面对的一切其实都和当初完全不同了。
  处在气候温暖时期的唐朝经营西域和中亚,面对的不仅是武德爆棚的雪域帝国吐蕃和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这两大统一帝国政权,还有无数心怀不轨的大小部落族群,经营难度非常大。
  尤其是与唐帝国纠缠一生的吐蕃帝国,更是唐帝国经营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终生难题,两大强权对西域的争夺贯穿始终,直到唐帝国的中衰和雪域帝国的落寞。
  双方谁也没有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而明帝国处在一个气候寒凉时期,虽未到小冰河时期,但是也远逊于隋唐温暖期的平均温度,在这种自然环境的“虐待”之下,统一的雪域帝国没有了。
  唐朝时期能够时刻威胁河西走廊这一重要通道的吐蕃帝国现在废拉不堪。
  他们没有统一强权,仅存的人口大部分都在拉萨河谷里,一盘散沙的上层领导者天天念经看日出,过着佛系的可持续性吃人生活,着眼于剥削压迫农奴,对于重回当年勇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向往,也没有那个能力。
  百万人口撑不起一个雪域帝国。
  如此,明帝国需要在西域维持庞大兵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没了。
  再然后,中亚地区也没有一个大规模的统一军事强权存在,现有的国家不是小规模新兴国家就是垂垂老矣四分五裂的老大帝国。
  比如古尔王朝和塞尔柱帝国。
  所以有些时候苏咏霖也在感叹,觉得这个时代真是一个大家一起躺平摆烂的时代,整个欧亚大陆上的文明国家就和约定好了一样,大家一起摆烂。
  老牌强国四分五裂,新兴小国底蕴不足,结果被蒙古帝国从东亚犁到东欧,成就一个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强权,影响深远。
  而毫无疑问的,现在的明国国力远强于蒙古帝国。
  若是苏咏霖真的学习蒙古人那样放手去打,以战养战,骑兵开路,那么他有把握能让自己的军队从白令海峡打到英吉利海峡,把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犁一遍。
  没那个必要罢了。
  没有交通革命而追求庞大国土,只是在等待四分五裂,与其追求无法治理的土地,不如转而追求理想的输出。
  苏咏霖不想和蒙古帝国一样输出死亡和恐惧,他想要的是输出理想和新生,输出一套全新的人类法则,带领全人类走出蒙昧。
  所以西域驻军不需要很多人,安西行省和北庭行省各留一个军的军队就差不多了。
  剩下的,就是输出理想和新生,靠着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缔造一个又一个新生的政权。
  而在此之前,需要用大明的革命军队把旧时代的抵抗力量狠狠的收拾一遍,尽最大可能削弱他们的力量,为革命力量的发展和生存创造环境。
  所以当苏咏霖得知古尔王朝准备介入中亚局势的时候,苏海生已经亲自统领三万明军和两万西喀喇汗王国的仆从军出发了。
  此时是洪武十一年三月初。
  根据之前诸多军事情报的汇总,苏海生方面得知古尔王朝大约动员了六万左右的军队北上参与这场战斗,可见其对于花剌子模国土以及河中地区土地的垂涎程度。
  根据当地人的一些传言,苏海生得知古尔王朝军队的战斗力比较强,有不少能征善战的将领,据说在更南边打得顺风顺水,国家疆域颇广。
  就这些真假难辨的情报,苏海生并不感到担忧。
  他对亲自领兵和他一起出征的西喀喇汗王国汗王马斯乌德笑道:“郭耳国虽然兵多将广,可尽管如此,他们也未能从辽人手里夺取他们想要的东西,可见他们的能耐也就那么多了。”
  马斯乌德当然是符合苏海生的说法,但是多少有点担忧,觉得苏海生只带三万明军是不是有点太少了,是不是多一点比较好。
  苏海生直接摇头。
  “兵不在多,而在精,郭耳国军队人数虽然多,但是他们绝对不可能比大明军队还要精锐,兵力越多,需要的粮食就越多,容易造成的混乱也就越大,我感觉这一次花剌子模国最大的敌人甚至可能都不是我们,而是郭耳国的军队。”
  苏海生还是很了解封建军队那一点点的德行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古尔王朝的军队进入花剌子模国境内之后,就开启了无牵绊游乐园模式,毫无纪律可言。
  他们一边走,一边烧杀抢掠,但凡行军路上看到有人类聚落,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冲上去一顿抢掠,一边抢劫财物和粮食,一边蹂躏当地居民,放声大笑,毫无任何人性可言。
  大军主帅、古尔王朝苏丹吉亚苏丁的弟弟希哈卜丁对此丝毫不在意。
  比起花剌子模国平民的生命,他更加在意的是自己有没有得到这群强盗部下所得到的财物当中最珍贵的一份。
  就算抢劫,我也要处在第一的位置上,就算所有的一切都是抢来的,我也要拿到最好的。
  希哈卜丁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态度。
  而且这一次的行军作战,因为出国作战后勤问题艰难,所以本身就是花剌子模国方面答应提供粮草给古尔王朝军,所以在希哈卜丁看来,不过是提前拿到一些本来就可以拿到的东西。
  古尔王朝军军纪败坏、四处抢掠,这不仅给当地平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让花剌子模国地方的豪强地主、官员吏员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国家内部军队当然会稍微顾忌一下本国权贵豪强,不去侵犯他们的利益,但是其他国家的军队就没有那么好的想法了。
  而且在古尔王朝军看来,老子们是来救你们的,现在问你们要点粮食要点钱财要点女人怎么了?
  于是不单单是平民,比较有权有势的地主豪强们也成为了古尔王朝军的掠夺对象。


第1477章 量花剌子模之物力,结古尔王朝之欢心
  显而易见的是,古尔王朝军对于花剌子模国产生了极为强大的主人翁意识。
  以至于有些军队就专门趁夜偷袭这些地主豪强之家,烧杀抢掠一通,就带着大量粮食和钱财、女人跑走了。
  第二天白天地方官员来了一看,好家伙,房子烧没了,人都烧成焦尸了,一个活着的都没有,死无对证了等于是。
  还有一些特别嚣张的部队,就在人家官员面前烧杀抢掠,一点不在乎,官员组织,他们就把官员打个半死丢到泥地里面,然后哈哈大笑,继续抢劫,肆无忌惮。
  因为在行军途中的种种不法行为,以及过分的烧杀抢掠,花剌子模国地方诸多官员都向中央方面提出了强烈的不满和抗议,希望中央能稍微束缚一下这些无法无天的强盗。
  可是中央又有什么办法呢?
  阿尔斯兰是万般无奈之下才提出让古尔王朝军来帮忙抵抗明军的,一切代价都已经准备好了,连国土和国格都不要了,只为了生存。
  现在这一切都是代价,是国家继续存在下去的代价,是他继续掌握权力的代价,为此,他将不惜一切代价。
  于是他只是传令地方务必要忍耐,要约束自己人,要【量花剌子模之物力,结古尔王朝之欢心】,要竭尽百姓和土豪的一切所有,让古尔王朝的大爷们感到满意。
  这样才能让他们留下来,帮着他们抵抗即将袭来的明军。
  对于阿尔斯兰的这种态度,花剌子模国内部明显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一派反对,支持的比反对的人少。
  支持派基本上都是阿尔斯兰的死忠,是他的亲信,被他提拔起来,自然跟着他的步调走。
  反对派则主要出身豪强权贵之家,有自己的家族势力散布于地方,正在遭受古尔王朝军的巨大威胁,甚至有的已经遇难。
  他们普遍认为古尔王朝军军纪败坏,肆无忌惮,现在就已经给花剌子模带来了那么大的灾难,那么之后还会带来什么?
  他们都不敢想!
  之后不管他们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对于花剌子模难道有什么好处吗?
  从此花剌子模人就是二等公民,就要惨遭更加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要被拿走更多的东西,甚至于连生命都保不住,而且不仅仅是平民,连他们这些权贵都可能会成为鱼肉!
  这怎么能接受?
  他们一大群人思来想去,顿时觉得事情还有转机。
  反正这仗还没有打起来,要是他们及时跳反,带着花剌子模国的军队从背后袭击古尔王朝军,联合明军打一仗,会不会有更好的结局呢?
  明国人要问罪的是阿尔斯兰这个人,又不是整个花剌子模国的朝廷,他们作为官员,未必会遭受同样的对待,不是吗?
  有人感到忧虑,就有人拿出西喀喇汗王国的例子来做对比。
  西喀喇汗王国曾在西辽的胁迫下出动三万军队一起进攻明军,一战之后被明军大破,损失惨重,但是明国并未问罪西喀喇汗王国,而是承认西喀喇汗王国为藩属国。
  现在西喀喇汗王国都能背靠明国耀武扬威了,这难道不是最好的未来吗?
  据说西喀喇汗王国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把辽国都元帅萧斡里剌抓了起来献给明国,以此挽回了局面,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样学样呢?
  这些权贵们早就对阿尔斯兰有诸多不满意的事情,所以就在暗地里行动起来,竭尽所能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另一方面,天网军密探将古尔王朝军在花剌子模国境内烧杀抢掠肆无忌惮的事情告诉了正在行军的苏海生,这就让行军到河中府地区的苏海生多少有点想法。
  “郭耳国的军队如此倒行逆施,花剌子模国的百姓应该不会毫无反应,乃至于权贵官员都不会没什么反应,我觉得他们肯定会发生矛盾冲突,如果我们急速前进,说不定就看不到这样的好事了。”
  马斯乌德对苏海生的想法感到好奇。
  “您的意思是?”
  “不如我们暂缓行军,缓慢进军,正好也给后勤方面喘息之机,如今正值春耕时节,我也可以让军队帮助本地农民耕种土地,抓紧农时,减少对生产的影响。”
  苏海生咧嘴一笑:“说实话,我现在感觉速速进军与之决战并不是什么好事,郭耳国的军队如此倒行逆施,必然在其国内引发混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