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713章

启明1158-第713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莫名其妙被揍了一顿,不过到底也没受什么伤,还因此得到了偌大名气以及苏咏霖的慰问,这让胡强非常高兴。
  看起来,这件事情会成为长久的笑谈,为人所津津乐道。
  这没什么不好。
  接下来,复兴会妇女部和复兴会组织部正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演员招募工作,扩大戏剧团的规模,建设多个戏剧小组,减轻单个主力演员的负担。
  而全国巡演计划也正式敲定。
  从八月份开始,戏剧团兵分三路,分别往东、往南、往西出发,前往全国各个主要城市、人口较多的乡镇地区进行巡演。
  计划是一个城市巡演基本巡演五天,看看反响,反响好那就加演,反响不好还要反省自我。
  但是就当前中都的盛况来看,只要戏剧团维持这个表演的质量,就算表演次数不多,也足以给民众带去深刻的影响,必然会在当地掀起观剧狂潮,且受到广泛的欢迎。
  说到底,这个时代留给民众享受的休闲娱乐活动实在是太少了,民众几乎只是生产的工具,鲜少有娱乐活动。
  处在雏形状态的各类戏剧杂耍也不是普通民众能够随便观赏的,那是达官贵人和大都市市民阶层才能享受到的,普通民众天一黑连灯都点不起,要么上床睡觉,要么夫妻互动之后再睡觉。
  没别的事情可以做。
  而现在,这种精彩的戏剧表演正式面向民众开演,苏咏霖觉得民众不喜欢戏剧表演的可能性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话虽如此,戏剧团不断的强化自身、增加表演剧目也是很有必要的,抱着老本啃很没有意思。
  推陈出新是让一个艺术品类长久存在并且不断发展的前提。
  所以除了《白毛女》、《半夜鸡叫》、《地主家也没余粮》、《壮丁阿贵》和《十三将士归玉门》这五个主打剧目之外,苏咏霖还要求戏剧团创作更多的剧本。
  之前戏剧团的剧本主要是赵惜蕊带着一帮复兴会员打磨出来的,速度比较慢,但是内容很精细,苏咏霖也抽出一点点时间帮了他们一些忙,所以这些剧本的质量都很高。
  而脱离在民间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故事小说从头创作一些有批判封建制度意义的剧本,还是比较难的。
  赵惜蕊说了自己的难处之后,苏咏霖却联想到了之前中都的整风运动和明国官员的官僚化倾向,进而想到了一个名为《醉官图》的故事。
  于是他决定抽出一点时间,亲自创作这个名为《醉官图》的剧本,然后让戏剧团把这个剧本演遍大江南北。
  不仅要让民众看,让他们看到官僚的丑恶嘴脸,还要让大明的官吏们也组团去看,看了以后还要写观后感。
  这不仅是在批判旧王朝官僚制度的丑恶,也是在警告新时代大明朝廷的官吏们,千万不要走上官僚化的道路,否则,你们随时都有可能是下一个梦中的“宋登阁”!
  整个六月、七月,戏剧团都在中都为四面八方来客进行五个剧目的表演,受限于人力因素和场地因素,一天四场雷打不动已经是最高演出水准。
  尽管如此,也天天都是宾客满座,天天都有很多人想要抢到座位票号却根本抢不到,不断的抱怨,不断在民情咨询室内说这类问题,希望戏剧团可以加演。
  最后逼得民情咨询室方面贴出告示,说民情咨询室主要用来反应社会各阶层矛盾的事情,类似于想看戏剧却抢不到座位号票这种事情实在不是他们能够解决的。
  请勿咨询。
  其实别说民众,很多中都官员、复兴会员也很喜欢戏剧,也非常想看,但是他们同样也搞不到座位号票。
  有人托关系走门路想搞一张票,但是无论是谁来问,都是一句话——来排队就有票。
  不排队?
  想得美!
  眼看着戏剧团计划大获成功,苏咏霖也的确非常高兴,不过更让他高兴的还有另外一件事情。
  自四月第三兵团发动第二次北伐之后,苏咏霖就在关注着北伐的消息。
  一开始传来的消息并不乐观,主要是草原茫茫,找不到敌人,大军不断向北行军,却找不到有价值的敌人,物资损耗比较大,前进难度也渐渐变大。
  当时即有人建议撤退了,认为继续下去意义不大,没什么太大的作用,敌人说不定已经跑到了军队追击不到的地方。
  但是苏咏霖没有答应,鼓励韩景珪继续北伐,一定要实现战略目标,一定要打到北海去。
  于是北伐军继续北上,终于发现了一波小规模的部落驻地。
  一个冲锋,韩景珪打了第二次北伐的第一场胜利,然后抓了不少俘虏,再通过对俘虏的审讯,搞清楚了他们一直都在搜寻的敌人的方位。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韩景珪传消息给同样北上索敌的钟学民,两支军队齐头并进,遂于五月中旬在北海之畔发现十余万林中部落族群栖息于此。
  他们在这里依靠相对丰美的水草资源生活,目前来看勉强还能生存下去。
  而且很显然,这些人没料到明军会出现在这里,面对明军的突然袭击,他们慌乱之下仓促抵抗,却根本不是明军的对手。
  一场大战,明军骑兵再度大获全胜,杀死抵抗者五千余,余者全数俘获,还获得了二十余万牛羊,取得了一场不错的胜利。
  但是从他们所拥有的财物来看,这显然是一群落魄之人,这些牛羊马等牲畜就算尽力繁殖,也根本不可能让他们熬过今年寒冬,等今年寒冬时节,他们必然继续南下,以求生路。
  但是现在就被明军消灭掉了,等于解决了今年冬天的隐患。
  接着根据审讯结果,韩景珪和钟学民得知更西边的位置还有一些部落聚居,规模不小,更加富裕。
  去年大部分林中部落的人决定南下的时候他们没有跟着走,而是一路往西,据说抢了不少好东西,今年又回来了。
  不错,这卖的一手好队友,效果那是相当的不错。
  钟学民率领五千铁骑星夜奔驰前往,一鼓作气大破该部落联盟,杀死敌军四千余,俘获八万余众,缴获牛羊四十余万,可见其富庶。
  洪武十年五月十九日,韩景珪和钟学民在北海之畔立下大明国界碑,宣示北海属于大明疆域,归属大明统辖。
  接着,他们又在国界碑边上竖起了旗杆,升起了大明国旗,让大明国旗飘扬在北海之畔。


第1452章 南洋探险大发现
  在北海驻军休整的时候,韩景珪和钟学民一起商量,打算在北海建立长期的巡逻骑兵制度,以确保大明对北海的实际拥有。
  他们认为每个季度最好都派兵来北海巡逻,一旦发现有不明部落接近北海,就该警惕起来。
  这寒冷的气候,一旦有什么部落接近北海,必然会进一步南下,进一步南下就会直接威胁到大明的边疆安稳,这是讲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明国国防政策所不愿意接受的。
  但是考虑到路途遥远,长期的巡逻骑兵制度估计会造成不小的军费支出,也不知道枢密院和参谋总部会不会批就是了。
  不管怎么说,第二次北伐也算是获得了不错的战果,韩景珪和钟学民很快领兵从北海返回。
  他们带着二十万俘虏和五十余万牛羊马,以及更大量的各类物资,一路快快乐乐高高兴兴的返回了大同。
  这个消息很快被飞骑报告给中都。
  苏咏霖得知北伐获胜的战况之后,非常高兴,对于俘获二十万人口还有五十多万牛羊马的消息之后,他更是高兴,下令给北伐军全军将士予以嘉奖和表彰,根据战功拟定升迁条目等等。
  同时,韩景珪也成为继张越景和苏绝之后的大明第三位上柱国大将。
  随后,苏咏霖得知韩景珪等人提出的北海巡逻骑兵制度。
  对于这个制度,参谋总部在辛弃疾的支持下表示认同。
  他们觉得北海那么远,如果没有有效的巡逻制度,占据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也不能及时知晓北部草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需要提前防备之类的。
  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巡逻骑兵制度,就能提前发现一些军事威胁,从而占据战略主动。
  而枢密院则从军事物资消耗的角度提出反对,认为北海本身更像是一种象征,距离华夏本土那么远的情况下想要彻底占据本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所以当作荣誉就可以。
  大明当控制的草场已经足够了,不管养马还是养牛羊,都已经足够了。
  而且无论之前历朝历代,能够做到大明这样对北方草原有几乎主宰的程度的,根本没有过,大明已经是开创了历史上的第一次。
  数次大战,草原上几百万定时炸弹式的敌人已经被消灭的七七八八,再也不能对大明造成任何威胁了,大明北疆至少可以保证三五十年的安全。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巡逻机制,或许是一种浪费,大明应该认真考虑一下战略收缩的事情,以减少高额的军费支出。
  主导军事问题的两大部门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争论,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做出决定的还是苏咏霖。
  苏咏霖表态支持。
  “北海既然已经竖起了大明国界碑,升起了大明国旗,那么就是大明领土,不管能不能实际用上,既然是大明领土,就不能视若无睹,觉得他毫不重要,这不是正确的做法。
  巡逻不需要太多人,五百人也好,一千人也好,一个来回,不需要太多钱粮支出,但是却能让将士们辛辛苦苦拿下来的战果得到维持,不至于损伤将士们的心。
  更重要的是,在北海维持军事存在,能够及早发现从各地迁移到北海附近的部落,能够始终保持大明北疆的警戒,避免让一些部落做大,成为大明的心腹之患,我觉得这是有必要的。”
  苏咏霖表态支持,那么这件事情也就没什么好继续商量的了。
  韩景珪的提案得到了认可,参谋总部和枢密院将携手制定一套可以长期维持的北海巡逻机制,长期为大明【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提供预警。
  属于蒙古帝国的巨大威胁已经被苏咏霖掐死在了摇篮之中,但是没有了蒙古帝国,谁知道会不会又在目前草原一家独大的格局当中出现某些意料之外的变数呢?
  警惕是有必要的,提前为未来做准备也是有必要的,在大明的军事科技和生产科技完成革命性的变革之前,谁也不能保证没有意外发生。
  一如他于洪武八年开启的南洋北洋两大航线探索的计划,这就是在为未来做准备,且主动迎向未来的行动。
  大明要走出去,要主动走出去,要去发现更广阔的大世界。
  洪武九年年中,两洋探索计划准备完成,正式启动出发,扬帆而去。
  这场注定比郑和下西洋更加有意义的航海行动由复兴会世界联络部负责主导,大量对大海怀揣着梦想的富有冲劲和探索精神的复兴会员们兵分两路,向着未知的世界探索而去。
  在这场探索之中,北洋航线的探索难度非常大,也非常危险,因此苏咏霖对他们有着相当的宽容度,允许他们失败,允许他们返回。
  南洋航线的探索难度在苏咏霖眼里就没有那么大了,所以苏咏霖非常期待南洋航线能尽快获得一些成果。
  事实证明,南洋航线的探索难度真的不算大。
  因为在洪武十年的六月中下旬,南洋航线探险船队总负责人、航海司副主事李秋棠就向苏咏霖传来了两个好消息。
  他在南洋地区有两大发现。
  第一,在流求大岛西北部一处地区,他发现了一处金矿。
  第二,他的南阳探险船队在当地人称之为吕宋岛的岛屿上发现了规模很大的金矿,而通过和当地土著的一些交流,他们还发现了铜矿的存在,且这个铜矿的规模之大,远超他们之前的想象。
  随船队行动的专业矿产团队已经给出了矿脉非常庞大的结论,他向苏咏霖建议立刻派遣更多的采矿团队携带专业设备前往流求大岛和吕宋岛进行进一步的勘探。
  如果可以的话,他强烈建议苏咏霖尽快在这两个地方办设采矿工场,尤其是吕宋岛的铜矿,对于大明目前缺铜的现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苏咏霖得知此事以后,非常高兴,立刻找来林景春和时征,下令财政部和工部抽调专业采矿专家和经济专家动身前往当地,对矿脉规模还有预估产值进行进一步的准确判断。
  如果南洋探险船队的预估没有问题的话,大明就要开始在流求大岛和吕宋岛上设置采矿工场,宣布主权了。
  对,宣布主权。
  本着没有政权宣布拥有就当作是大自然伟大馈赠的精神,苏咏霖得知流求大岛上没有政权存在,也得知吕宋岛上没有政权存在,两个大岛上只有原始部落类型的势力存在。
  都是地方性的小势力,不存在什么政权核心申明之类的麻烦问题,所以这两处大矿产的存在自然而然被苏咏霖视作大明国有。
  林景春得知南洋探险船队发现了大规模铜矿和金矿,大喜过望,立刻拉着时征就去选拔人手,紧赶慢赶着,三天之后就让他们从天津港乘船南下,直奔流求大岛去了。


第1453章 苏咏霖很特殊
  一旦涉及到金银铜铁之类的事情,林景春总是能迸发出无比强大的行动力。
  涉及到这些贵重金属的事情的时候,他整个人就是一个鼓足劲儿往家里搂钱的守财奴形象,完全不像平时的冷静、收敛、睿智。
  不过遇到这种等级的金矿和铜矿,还基本上等于无主之物,苏咏霖自己也很难控制情绪。
  矿产就等于是财富,拥有更多的可以长期开采的矿产对于大明来说意义非凡。
  他一开始并不知道吕宋岛上没有正规的政权,他对这个时代的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并不了解,以为这些地方或许是有一些政权存在的。
  不过现在他知道了,在这个时代,这些地方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主之地】,谁先宣称,那就是谁的,没有任何道理可讲。
  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大明获得数量庞大的金矿和铜矿,更有助于大明直接开拓海外聚居地,到时候顺势移民过去,直接将当地同化为大明领土,倒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当下最重要的还是矿产,发现矿产,拿下矿产,设立采矿工场,把金矿和铜矿全部开采出来,然后变成沉甸甸的金子和铜钱。
  虽然暂时无法得到美洲白银,但是用吕宋和日本的黄金、白银微做个替代,也能勉强发起一场不那么完善的货币改革行动。
  且吕宋岛上的大铜矿也能为缺铜的大明国提供重要的矿产支撑,未来突破科技所需要用到的大量铜资源也就有了来路。
  苏咏霖把这个消息公布了出去,在朝野内外引起了一阵热烈议论,官员们热烈讨论流求大岛和吕宋岛上发现的金矿与铜矿,然后又反过来夸赞苏咏霖的先见之明和之前的坚持。
  之前开启北洋南洋航线探索计划的时候,朝野内外反对的声音一点都不小,很多人都认为这样做不会有收益,只是在白白花钱而已。
  加上当时黄河工程还没有彻底结束,是苏咏霖坚持要把这个事情推进下去,力排众议,最后达成了计划的实现。
  而现在,计划给了他充分的回馈。
  朝野内外那些曾经提出反对意见且最终也并不支持的人终于闭嘴,不再发表任何反对远洋探索计划的言论。
  果然,在实实在在的利益面前,人的理智还是会回归的。
  于是苏咏霖重重松了口气。
  南洋探险船队已经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了,巨大的支出已经看到了回报的可能,不过北洋探险船队目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