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6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直到自己来了,问题居然还是拖着,没有实际深入的解决,广州复兴会甚至连正常该做的土地改革工作都没有做好。
从官府到当地复兴会,都有失职的问题,都有不作为乃至于懒政的问题。
或许他们并没有贪污腐败,但是懒政,一样是他不能接受的。
而更让苏咏霖感到不满意的,是广州的行政团队与复兴会组织团队是当初朝廷吏部和复兴会组织部一起选拔出来的。
为什么泉州的复兴会团队做的非常好,而广州的复兴会团队却做不好?
他们的不作为和失职,是否也显示出了朝廷吏部和中都复兴会组织部在选人方面的问题呢?
这些事情自己并没有听说,也没有得到有意义的报告。
天网军设置在当地的行动组到底是没有注意到,还是把过多的精力都放在对外收集情报,而忽视了对内的侦查工作?
种种问题从表面上来看不过是一个州的政务推行不畅,但是从苏咏霖的角度来看,那就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府、复兴会再到天网军三个层面上的问题。
是全面的问题所在,不单单是某个人的问题。
看起来,这数年间他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具体事务上而不是各机构的运行方面,已经使得某些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
苏咏霖当场没有雷霆震怒,也没有说自己要做什么,而是假装将此问题轻轻带过。
他打算给他们最后一次机会,看看他们能不能警醒自身。
同时也要观察一下到底是哪些人认真办事,哪些人滥竽充数,哪些人真的学到了东西,哪些人心怀不轨。
自上次大清洗过去数年之后,某些人又开始懈怠了,某些人觉得有机可趁,又开始蹦达了。
全国的官员干部队伍里,有一些人可能从来就不是什么理想主义者,只是风云际会稀里糊涂,他就混入了队伍里面。
苏咏霖开始暗暗打算,但是明面上,他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对广州官府、复兴会组织的督促,要求他们做出检讨。
颇有些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感觉。
但是这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数日之后,整顿了一下自己掌握的一些讯息,苏咏霖再次开启了会议,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其他角度的看法。
“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注意到了这件事情的另外一个特殊的角度。”
苏咏霖开口道:“岭南地区本来开发就晚,人口也不多,实际上不管是农业人口还是商业人口,都是不足的,总体来看,商业人口更加不足,难得有那么多愿意做生意愿意出海的商业人口,为什么要限制他们?
反正咱们也是要大搞海贸的,强行让向往海洋的他们回去耕种土地,只会让他们不满,天下永远也不会缺少愿意耕种土地的人,但是敢于想着大海扬帆起航的人,却并没有那么多。”
苏咏霖从另外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了这群广州市民们的可贵之处。
他并不打算将他们全部强制赶回到土地上做农民,而是打算发挥这群人的长处。
在他的计划里,是要建立一条相对稳定的大明国自己掌控的通往外国的商业航道的,这条航道自然需要很多的海外聚居点,海外聚居点需要人常驻。
这不就是最合适的一群人吗?
不仅是他们,还有泉州、杭州的一部分人,也对海外有着莫名的向往,是这个年代极为少见的拥有“海洋之心”的大陆居民。
第1351章 广州通海夷道
在这个年代,能从农业社会里面拖出来一群向往着海洋、愿意在大海里折腾赚钱的人,不容易。
这种海洋之心对于大陆民族来说,确实难得。
尽管出现这种海洋之心的原因多少让人觉得愤慨,但是既然出现了,他们本身也不太愿意回到农业生产当中去,那也没必要强逼着他们回去。
开拓海洋同样是大明未来的国家战略。
所以苏咏霖没有在意这个问题。
而是直接开始和广州市舶司的人员就目前可以掌握的航道进行分析,为大明完全掌控的航道做前期准备工作。
一旦开始建设对航道的掌控,到时候居民聚居点和海外驻军基地都是要安排上的,移民到海外居住也是必经之路。
“就目前可以得知的是,早在前唐时,广州这边就有一条成熟的,号称为广州通海夷道的航道,从广州出发,可直抵黑衣大食国的国都,数百年间,通道未曾断绝。”
广州市舶司的官员拿出一份一看就上了年头的时人手绘地图,将这份地图交给苏咏霖。
苏咏霖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门道,便拿出自己携带的世界地图对照着看,才稍稍看出一些模样来。
大体上便是从广州出发,沿着东南亚海岸线,通过马六甲海峡,再前往孟加拉,然后绕行整个印度,折向西北方向前行,过霍尔木兹海峡,便可以抵达目的地。
除此之外,这条航线还能通往埃及和非洲,间接和欧洲产生关联,联通亚欧非三大洲,途经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国商品带向全世界,卖出堪比黄金的价格。
苏咏霖看过之后,缓缓点头,十分感慨。
“古人的确做了不少错事,但是正确的事情也做了不少,这条航道的开辟对于我们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将来若要把海贸做大做强,我们就要把这条航道牢牢控制在手里。”
“控制在手里?”
于兴言开口问道:“您的意思是,动用水师控制航道?”
“那是自然的。”
苏咏霖点头:“海贸航道,对于我们来说,对于从业者来说,便是生命线,哪有自家生命线自己不去掌握在手里的道理呢?
大明水师强悍,难道只用来看守门户?窝在港口里不出去?怎么可能呢?水师……不,海军!海军是开拓兵种,不是守户之犬!”
苏咏霖手握成拳,一拳捶在了桌子上,沉声道:“自己的生命线,必须由我们自己掌握在手里,这是黎民百姓的福祉!
他们用税收养起来的海军,必须要为了他们的幸福生活而战斗,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这条航线若能牢牢掌握在手,对于我们来说,意义实在是太大了!”
接下来,苏咏霖便开始阐述自己的想法。
很简单,就是沿航线周边地区的人口聚居点和驻军基地。
大明需要挑选这条航道沿线陆地上地理位置重要的地方作为大明的驻军基地,不仅要建设海军港口,也要建设居民聚居区,然后派驻陆军戍守,以此为支点和海军一起捍卫海贸航道。
这些海贸航道沿线上的支点兼具海军港口、陆军基地、市民城池、农民农耕区和商人自由贸易区等多重功能,所以不仅需要陆军和海军,也需要相当数量的人口。
这些支点就等同于大明的海外领土,需要人口去经营,去生产,为当地驻军提供粮食,也为沿途经停的各国商人船队提供一些商业性质的服务,赚取一些费用。
这样的支点海港城市,苏咏霖打算建立十几个。
当然不是短时间内建立起来,而是慢慢来,先让水师船队带领专业航海人士前往航线沿途进行侦测,挑选合适的地区。
若是无人荒地,那就派人开发,占领,自然而然就是大明国的。
若是有人那就再说,花钱买下来也不是不可以。
这些支点城市一旦建立起来,其实不单单可以用于商业航海,完全也可以以此为后盾,在当地发展复兴会组织,作为复兴会发展壮大的支点,形成一条沿着商业航道而形成的思想传播链。
这条传播链一旦形成,便能够将明国的影响力辐射到商业航道沿线,大大增强明国在全世界的存在感和影响力。
苏咏霖是很期待那样一天的到来的。
对于苏咏霖所阐述的对未来的一些设想和成果,广州市舶司的官员们和财政部的官员们十分在意,并且引起了他们的广泛思考与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认为苏咏霖所描述的未来很有意义。
只不过这其中需要投入的钱财或许不是一个小数目,或者说,是一个堪比黄河改道工程的大数目,从无到有建立居住点和驻军点到底有多花钱,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
于兴言委婉地提出这一点,希望苏咏霖多做考量。
苏咏霖对此只是连连摇头。
“要想马儿跑得快,又不想让马儿吃上好的精饲料,世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若要得到,就要舍得投入,每年海贸能给大明带来那么多的钱财,可是只是钱财又有什么用?
钱又不会繁衍生息,花出去才有意义,大明国内能用到钱的地方就那么多,钱太多,只会让钱变得不值钱,若要维持一个良好的局势,把钱花出去,从外面的世界获取更大的回报,本身也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于兴言听了,缓缓点了点头,再没有提出什么反对意见。
其余的官员们也是一样,再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苏咏霖在为政之道上并不独断专行,在复兴会内部也推行内部民主,倡导会员们对决策的质疑和询问,号召大家踊跃质疑,踊跃提出补充意见。
不过从立国开始,苏咏霖所做出的判断从来没有犯过什么错误,一直都是正确的。
大家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苏咏霖所做出的正确判断所带来的好处,也因此,大家对苏咏霖所做出的判断有着相当强大的信任度。
他这样说了,那么我们按照惯例提出一些有的没的,接着就要这样相信,并且要努力推进,然后,就能得到好的收益。
不管苏咏霖主观上如何的反对个人崇拜,但是客观上来说,整个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对他的个人崇拜已经无可避免的建立起来了。
朝廷内部、复兴会内部还有军队内部都是如此,哪怕在民间上,给苏咏霖建立生祠的地方也并不少。
跟着他,按照他说的做,就能成功,就能赢,就能活得更好。
谁不愿意?
看着官员们眼中对他毫不掩饰的信任乃至于一丝丝狂热的情绪,苏咏霖感觉到了这种他并不喜欢的情绪存在,他想要做点什么,可思来想去,他还是没有去做。
他的革命本来不是这个时代应该出现的存在,是他强行把这个概念带到了这个时代,作为革命理念的来源和革命事业的正当性的象征,苏咏霖本人对这个国家和这份事业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他好,革命就好,他不好,革命就不好。
这一切真的就那么简单。
在他没有把握让革命事业成为一种可以被这个世界和这个时代接受的存在之前,他无法回归到一个正常人的身份上。
他必须以一种近乎神明的存在引导人们向前,以确保无数人流血牺牲开创的事业不被颠覆。
至于这个时间的长度究竟是需要他穷尽一生,还是运气好能够留下一些属于他自己的时间,那可就真的无法捉摸了。
苏咏霖自己也不知道。
第1352章 他高估了自己的对手
这场会议结束之后,苏咏霖秘密召见了在岭南地区活动的天网军第三行动组组长马子昂,向他问责。
苏咏霖要问他为什么没有把广州地区出现的一些问题上报到中央。
马子昂对此感到很不安,向苏咏霖谢罪,然后说出了他的难处。
“自洪武六年开始,天网军总部就开始命令第三行动组把主要调查方向从岭南内地转移到岭南以南的各国内部,尤其是南越李氏,还有占城国,也包括真腊国,最远的,还有三佛齐国。
不仅如此,第七行动组在川蜀行动的时候,也有一定数量的第三行动组密探前往支援,人手进一步减少,虽然第三行动组也有侦察地方官员违法行为的职责,但是人手上确实有很多不足,因此……”
“这都是天网军总部的要求吗?”
“是,这都是天网军总部的明确要求,第三行动组是听从命令办事。”
苏咏霖听了马子昂的解释,感觉略有些无奈。
密探间谍的培养其实不比培养一个干部要容易,甚至在天网军成立早期,很多骨干人员都是复兴会干部转职过去的。
且除了苏隐等少数创始人是自小受到苏家培训做专业间谍的,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能做到现在这个地步,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
目前整个天网军体系内的密探人数其实并不多,十三个行动组,总人数还不到六千。
之所以天网军的眼线能遍布天下,是因为很多天网军密探往往能在他所处的行业之中或者环境之中找到合作者,在他们知情或者不知情的状况下让这些外围成员帮忙。
至于成员的增长,主要就是靠老带新,推荐加入,密探们从外围成员中挑选优秀的、能力很强很有天赋的发展为正式的天网军密探。
早期明国经费紧张,也没有足够的人手能办事,天网军的人才培养主要靠自己,一直到洪武五年,天网军下属的密探培训学校才由财政部秘密拨款,秘密组建起来。
一系列天网军外围成员被推荐到培训学校里学习,一些密探本人也选择到学校里接受深度再教育,提高业务水平。
到此为止,天网军才有堪称是稳定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大家忙里忙外,都是希望为大明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密探,对外刺探敌国情报,对内揪出贪官污吏叛国者。
只是人数目前来说还是有限,培养速度没那么快,很多方面都是人手紧缺。
且他们当然也有办不到的事情,否则朱元璋就能靠锦衣卫治国了,带英也不至于在拥有军情六处那么“赫赫有名”的情报组织的前提下还被苏联渗透的单向透明。
说穿了,情报组织挽回不了国家的灭亡,特务头子再强,也不过是一把匕首。
于是苏咏霖伸手扶起了马子昂,叹了口气,无奈道:“我也是对你们有太大的期待了,很多时候,官府和复兴会方面不能给到我的讯息,我只能寄希望于你们,相比于外部的威胁,我更关心内部的混乱。
说白了,我完全不认为现在还有哪个国家能够从外部威胁大明的安全,大明军队足以碾碎他们,我所担忧的,无非是内部的一些混乱让我们不攻自破,所以我才需要你们。”
马子昂面色羞惭。
“属下无能,才让主席忧心。”
苏咏霖摇了摇头。
“这不全是你们的问题,也有我的问题,情报虽然重要,但是总有情报办不到的事情,子昂,你不要太自责,我会想办法给你补充人手的,总而言之,外部要刺探,内部更要紧盯。”
“我明白了。”
马子昂点了点头,转身离去。
他离开之后,苏咏霖思来想去,觉得还是有必要将这件事情视为重要的国家隐患。
和干部问题一样,目前来看,整个明国内部问题主要就体现在干部人数不够且素质良莠不齐这件事情上,很多地方上的问题都可以归咎于这个原因。
而这个原因又要牵扯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苏咏霖起事成功速度太快,完颜亮神一般的操作让金国崩溃太快,以至于苏咏霖没有足够的时间培养足够多的干部,就要开启治国进程了。
最开始,苏咏霖是打算抓住完颜亮作死的窗口期使得革命站稳脚跟,在山东一带或者中原地区建立一个和金国对峙的政权,用五年或者十年的时间强大自我,打败金国。
他当时确实也有短期内撕碎金国政权的想法,不过他自己都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最开始发现金国有崩溃趋势的苏咏霖曾经激动过,但是很快就回过神来,感觉这未必就是绝对的好事。
金国人坚持的时间要是长一些,那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