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655章

启明1158-第655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不再是腐朽的封建军队了。
  从现在开始,他们是象征新时代的革命军队了。
  他们不再为了杭州城里的那群老爷们而战,而是为了革命事业而战。
  将老爷们打翻在地,让牛马们翻身做主,这是他们的使命。
  连消带打把自己控制的军队变成了明军之后,张栻很快就把他们调入城中,接手城池各处重要城防设施。
  因为沈该的命令到位了,张栻作为平章军国事的权力和地位也已经明确了,所以原先的城防部队没有丝毫的抗拒。
  他们老老实实的接受了换防命令。
  于是杭州城城里城外的一系列城防设施与重点地区的军事驻防都被张栻掌控了。
  而原先属于沈该的那支军队被他打乱重编,编入了自己直属的军队之中。
  沈该军队当中的中高级军官不用他说,他们自己也准备润了,除了各自的亲兵之外,对其他士兵毫不在意,不管不顾,张栻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反正他们不在乎。
  不明所以的中低级军官们一脸懵逼的被上级军官抛弃,被打散重编到张栻部下,迷迷糊糊开始接受张栻的指挥。
  话虽如此,但是限于人手问题和时间问题,他来不及吞并周麟之的那支部队了。
  可要是不吞并那支队伍的话,又会有其他方面的担忧。
  思来想去,张栻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假装趁机“公报私仇”,把原先隶属于周麟之的部队放在了杭州城东北方向上布防,不让他们进入杭州城,而让他们直接对上那个方向上的明军。
  对于这个安排,周麟之很生气,在不明所以的部下们的诉苦声中找到张栻,问他要个说法。
  张栻面色冷静。
  “我是在给他们逃跑的机会,他们要是进了杭州城,就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了,反正你部下那些高级将官都要跟你一起走,剩下来的我也没兴趣指挥他们,就让他们逃跑好了,这不是他们所希望的吗?”
  周麟之气得脸色涨红。
  “张敬夫,你是在公报私仇,对吧?”
  张栻冷笑出声。
  “没错,我就是在公报私仇,那又怎样?你能拿我怎样?周茂振,你记着,我才是平章军国事,我才是大宋目前的首相,国家危如累卵之际,留下来与国同休的是我!不是你!
  你要是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看法,可以,我退位让贤,这个职位留给你,你来做平章军国事,你来守杭州,我走,怎么样?你要不要接下这个职位?你敢吗?”
  张栻把自己的官印拿了出来,直接放在了周麟之面前,怒斥周麟之,并且开始撸袖子,准备对周麟之重拳出击。


第1323章 国旗
  周麟之被张栻的气势所震慑,不敢言语。
  俗话说狠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张栻现在就是这个不要命的疯子,在大家眼里,张栻什么都做得出来。
  连杭州城他都愿意守,自家人都住在了杭州城里,打定主意全家族和杭州共存亡了,基本上就是满门忠烈了。
  到了这个地步,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敢做的?
  惹恼了他,鬼知道他能干出什么事情来?
  说不定当场拔刀让自己血溅五步都是可能的。
  周麟之还有想活下去的心愿和打算,也有对未来生活的畅想。
  他的家人枝繁叶茂,第三代子孙嗷嗷待哺,他还打算等到了日本之后在日本也要做一番事业,成就一番在江南不能成就的功业。
  所以,他并不想死。
  他从一些往返日本与江南国的商人那边听说日本现在的局势并不安稳,地方和中央的矛盾很尖锐,中央内部也不安分。
  似乎有一个强权人物正在试图统一政府的权威,并且准备对不听命令的地方势力进行打击,为此做了不少努力。
  但是听说他的反对者也不少,所以日本国内有不少人正在进行物理上的交流,彼此之间征战不休,国内政局不稳,所以周麟之觉得此时的日本一定很虚弱。
  面对一个虚弱的小国,他们这群人冲过去,难道不能做出点什么事业吗?
  该说不说,这帮准备从高丽润到日本的人多数都打算抱团取暖,甚至已经有些人商量着要集合大家的力量,在日本身上撕一块土地下来成为他们自己的,然后说不定还有鸠占鹊巢的可能性。
  只要远离明国,他们认为自己在日本也能称王称霸。
  要是将来还有称王称霸的可能,现在为什么要招惹一个疯子?
  看着怒发冲冠且即将上来对自己重拳出击的张栻,周麟之怂了,选择了退缩。
  他转进如风,退避三舍,充分体现了大宋忠良的“优良传统”,逃出了张栻的官邸。
  然后对外表示这是平章军国事张栻的命令,他极力抗争,极力劝诫,但是张栻心意已决,甚至对他拔刀威胁。
  他无能为力。
  沈该退位之后一心一意准备自己的逃跑计划,对这件事情没什么兴趣,张栻和周麟之狗咬狗是他们之间的事情,沈该不干预。
  于是乎这件事情就那么定了。
  原属周麟之亲信统领的两万宋军被安排在了防御明军驻军的第一线上,面对成天进行战备训练的明军,他们瑟瑟发抖,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支军队的中上层军官为此十分烦恼,一边加速准备自己的逃跑计划,一边又不断安抚、欺骗麾下士兵和基层军官,让他们错误的认为这次换防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根本不需要担忧。
  因为明国和明军确实没什么动静,所以军队暂时没有什么动乱,高级军官们也争取在军队这边露露面,表示自己还在,表示自己还没走,以此换取士兵的安分。
  但是私底下,他们也是真的在认真准备自己的逃跑计划,他们才不要和大头兵们同生共死,大头兵只有为他们争取逃跑时间的价值,没有别的任何价值。
  整个张栻接掌权力的行动期间,杭州城大体上还是稳定的。
  官僚们搞逃跑计划搞得飞起,军队的人事变动也相当激烈,但是民间对此始终没有什么提前了解的渠道。
  一切都像极了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
  洪武八年的五月间,明国处在战争的准备阶段,没有什么实际动作,而从六月开始,明国开始有了实际的举动。
  首先是六月初二日,考虑到国家即将完成基本上的统一,所以苏咏霖下令朝廷对国旗进行研究,把大明国旗的事情写上日程。
  他在内阁会议上首先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了阐述。
  “过往历朝历代,只有国号,而无国旗,充其量把国号写在旗子上,便成了国旗,但这未免太过于仓促、不妥,需知自古以来,旗帜和各类标识一直都是很受重视的。
  从上古时期开始,便有图腾之说,上古帝王会选用强悍的飞禽走兽作为自身势力之图腾,用于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挥舞旗帜向前,便能增强战斗时的士气。
  而往后历朝历代,也出现过一些个人或者组织以统一的旗号作为各自的象征,用以凝聚人心,发动起事,但是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旗号,似乎并未出现过。
  这对于我大一统之国是不利的,一个国家,该有一种统一的意识,该有一个统一的旗号来象征此意识,以此为国旗,使之遍布国土,使每一国民都能见到国旗,产生身在此国长在此国之意识,自然而然认同我大明。”
  苏咏霖认为值此华夏神州即将一统之关键时刻,需要一面旗帜来凝聚人心。
  大明需要这面旗帜来宣示河南河北并无区分、江南江北固为一体,宣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汉夷,都是大明疆域、大明子民。
  一面共同旗帜的重要性,是很多人都不曾意识到的,苏咏霖将之提出,将之交付讨论,便在朝廷范围内引起一些议论。
  不过终究这不是什么伤筋动骨的大事,所以并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只是就这面旗帜到底该怎么设计产生了不少争论。
  有些人建议使用文字,有些人则建议使用图案,有些人建议旗帜上体现出山川壮美,有些人则建议旗帜上出现英雄人物。
  苏咏霖将这些讨论交付国务会议,将整个朝廷、整个复兴会组织都纳入初步讨论,然后很快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比如大部分人都认同旗帜上使用图案而非文字,理由是图案比起文字拥有更加直观的视觉冲击力,不需要让人阅读文字之后再去思考含义,直接就能通过图案认识到含义。
  且使用文字的局限性很大,最直接的局限性就是神州大地上还没有那么多具备读写思维能力的识字人口,扫盲依然是大明目前最艰巨的文化使命。
  再有就是全世界范围内识得汉字的人也不多,挂上带有文字的旗帜他们未必明白,而图案则一目了然,告诉他们这就是大明的旗帜,他们看到了自然就明白,还特别方便传播。
  于是国务会议很快达成一致,认定国旗采用图案作为基本组成,不使用文字。
  接着就是国旗上图案的内容,这也是核心讨论点。
  有人希望是山河壮丽之美,有人希望是古来英雄豪杰,有人希望是某种动物的象征,有人希望是历史的某种具现化。
  这方面,大家讨论的非常激烈,国务会议上互相争论的人非常多,各地的观点也都非常激烈。
  比如壮美的山川那么多,到底要把哪个或者哪些放在国旗上?且山川壮美多有地域性,用黄河还是长江?用泰山还是嵩山?
  经过一个多时辰的争论之后,大家率先就把这个建议否决掉了。
  接着是英雄豪杰人物的图像,大家争论不一,而唯一能得到所有人认同的就是苏咏霖的图像,而苏咏霖直接摆手拒绝。
  “我一个人可不能代表大明,你们也不要把我当做什么神明一样顶礼膜拜,完全不需要。”
  苏咏霖拒绝了,那么这个建议也就被否决掉了。
  接下来动物的象征,历史的具现化等等,也被很快否定,不被接受。
  而越到后面,会议的讨论方向就开始朝着明国的国家属性去了,很多人都提出是不是可以从明国立国的过程中找一些特殊的存在来作为明国的象征。
  这个方向很受苏咏霖的认可。


第1324章 我们的使命
  苏咏霖综合听取了国务会议的意见之后,心里有了想法,然后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山川河流,英雄人物,飞禽走兽,还有过往的历史,这些都不可避免的有些局限性,代表一部分人,一个地区,一部分人可以接受的喜好等等,这并不能代表我们的整体。
  国旗的意义是凝聚一个整体意识,是应该得到所有人都认同的一个一个存在,同时也可以代表所有人的一个存在,它不该有地域性,不该有什么特殊性,而应该具备普遍性,为人所普遍接受。”
  明国有什么是全体国民都能普遍接受的存在呢?
  不属于任何具现化的存在,没有任何地域属性,却能在心底里成为一种全民认可的象征。
  答案显而易见。
  革命。
  大家是因为革命而凝聚在一起,因为革命而获得自由,因为革命而成功建国,因为革命而走到如今。
  一路走来,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他们,他们比谁都清楚。
  于是所有人的意志都得到了统一。
  以革命为主要方向,构筑全新的属于明国的国旗。
  苏咏霖提了几点意见。
  第一,以红色作为国旗的主色调。
  因为红色是为建立明国而战死之烈士的血的颜色,是生命的颜色,因为他们的前仆后继,才有了如今的大明国,所以大明国绝对不能忘记他们。
  第二,国旗上应该有日月同在。
  日月是明国国号之来源,是【日月光芒所及之处,皆生民之乐土】的立国誓愿,是他们这一辈开国创业者的宏愿,不该忘怀。
  至于具体该怎么将大明的国家意志浓缩在一面旗帜上,就该是发挥大家的力量的时候了。
  洪武八年六月初五日,苏咏霖下令面向全国群众征集国旗草案,将这一命令通过官府和复兴会双渠道下达明国的每一个角落。
  他力求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大明要准备自己的国旗了,并且为此集思广益,听取大家的意见。
  国旗草案征集令下达之后,到六月中旬,苏咏霖正式对张越景、赵玉成下令,要第一兵团和第七兵团进行战术准备,主力进攻军队开始进入战备状态。
  驻军在杭州城外的周至所部也得到了苏咏霖的密令,要求他们竭力协助苏长生、张栻,尽可能实现对杭州的占领。
  苏咏霖自己从六月二十日开始亲自视察刚刚组建完成的神机第二营,他进驻军营整整三天,亲自指导部分士兵使用火器,看他们操练对火炮的使用和与肉搏军队的联合作战技术。
  六月二十五日,苏咏霖下令调集虎贲禁卫军第一师和第四兵团第十军这两支部队,将他们聚集在中都近郊展开全面战备。
  然后苏咏霖开始布置自己南征之后的中都政局,做了一系列的布置,安排了很多事情。
  他还把辛弃疾留下,让辛弃疾盯紧北面草原,以防草原上的某些人因为苏咏霖南征、长期不在中都而产生某些不该有的幻想。
  汪古部和塔塔儿部暂时是可以相信的,因为他们和明国的商贸往来日渐紧密,内部也被明国的密探渗透的差不多了。
  但是更北边的草原上还有数量繁多的草原部落,他们的行动可不受制约,难说他们会不会有什么特别行动,不可不防。
  留下辛弃疾坐镇中都,苏咏霖才能放心的南下。
  六月二十八日,苏咏霖正式下达战区动员令,下令战区各行政官员按照大明战争动员法动员当地民众加入民夫队伍,在战争发起之前完成动员准备,命令一旦下达,就要立刻开始战争。
  六月二十九日,苏咏霖亲自投入到了中都地区、山东地区和两淮地区的战争动员命令当中,亲自负责了一些动员方面的调令,且要求枢密院对各地军事仓库进行全方位的检查。
  六月三十日,苏咏霖下令给朝廷吏部、中都复兴会组织部,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优秀的、精干的各级官员、复兴会员组织起来,等江南一旦完成占领之后,就要立刻推进江南的全面的土地改革。
  七月初一,苏咏霖下令给中都司法三司,要求司法三司准备组建实力强大的联合司法队准备跟随他一起南下,在占领杭州之后对江南国官僚权贵展开全面审讯。
  七月初二,苏咏霖下令参谋总部调派优秀作战参谋团队前往各参展军队当中担任参谋长的职位,预备给各部队提供足够的战术指导。
  七月初三,苏咏霖下令中都朝廷和复兴会总部进入战时状态。
  七月初四,苏咏霖离开中都城进入军队之中,换下皇帝服饰,穿上军装,担任此番南下灭宋战役总指挥一职,开始履行自己战役总指挥的职权,和士兵同吃同住,并亲自监管虎贲第一师的训练内容。
  七月十四,苏咏霖主持召开大军内部的大比武活动,至七月二十日结束,全军的战斗热情被调整到最高,士气昂扬。
  七月二十一日,苏咏霖得到汇报,称从中都到两淮地区的进军路线已经准备妥当,于是苏咏霖于七月二十二日召开全军誓师大会。
  他在誓师大会上进行演讲,公开声称这是自【前唐安史之乱以来】中华大地再度归于一统的实质性战争。
  他公开声称自安史之乱以后,全国范围内就没有实现过实质上的统一。
  前唐灭亡之后,从五代十国一直到目前,都处在一个实质上的分裂、战国状态之中。
  唐亡之前便是遍地节度使,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