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6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咏霖的看法和辛弃疾的看法汇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逻辑缜密的推断,这个推断符合大多数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所以很快,这场发生在下半夜的深夜会议就为这件事情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就是以马永康和吴挺为首的川蜀外地势力是真的想要投降明国,利用明国强大的军力求得生存。
否则,他们必死无疑。
于是,苏咏霖得出了一个结论。
时不我待,这场仗,要打。
“关中本地仓储若是不够,那就从河东还有大同两个行省调运,其他的不说,苏海生应当立刻与吴拱商量投降的事情,尽快确定对川北地区所有交通要道、军事要塞的占领,这是一切的前提!”
于是参谋总部下达了指令,苏咏霖亲自署名盖章,向苏海生传达了重要的指令,赋予他临机专断的权力。
怎么跟吴拱合作,如何确定吴拱的诚意等等,这些,都要交给苏海生来判断,来处理。
川蜀攻略计划很早就在参谋总部的沙盘上推演过很多次,而这一次,是意料之外的实操。
意外总是比明天来得更快,机会如果就在眼前,必须要大力地把握住它!
这则命令快速传递出去之后仅仅一天,川蜀分部的消息也送到了中都,苏咏霖看过之后颇为感慨。
原来徐通通过他那边的情报分析,认为川蜀局势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如果继续执行之前的既定策略,那么会多出许多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徐通十分不建议的。
所以徐通希望苏咏霖下一个决断,让齐鲁兵团提前下场,提前行动,在川蜀进入战国时代之前,一锤定音。
“徐通这小子还是看得通透,很有战略眼光,他说得很对啊,幼安,我看再过不要多少年,他甚至可以从一线军队里推出来,能到参谋总部里面来工作了。”
“有战略眼光的人的确应该站在更高的地方做更长远的事情。”
站在苏咏霖身边的辛弃疾对此感到很有趣,笑道:“这样的人才可遇而不可求,培养是很难培养出来的,主要还是靠先天,其实打仗打得越多,我越来越意识到很多事情真的要看天分。”
苏咏霖叹了口气。
“是啊,勤能补拙,却补不了天分,有些事情真的不能不信天分这两个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句话基本上就已经断绝没有天分的人成为名将的可能了。”
“有天分的人固然重要,但是放到国家层面来看,优秀的执行体系才是最重要的决胜之所在,比起单个的天才,我以为还是千百个受过严格教育和训练的可以严格执行朝廷命令的执行者更加重要。”
辛弃疾笑道:“而这,对于我们的教育又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我么为此投入大量的钱财和精力,当然了,就算是天才,也要接受教育,否则又怎么能发现自己的天才之所在呢?”
“说的在理。”
苏咏霖笑了笑:“所以说,教育真的是很重要的事情啊。”
辛弃疾闻言,略微思考了一会儿,权衡一番,才缓缓开口。
“教育既然十分重要,那为什么之前我听说您把学部提出的教育普及计划给否决了呢?这是个很好的计划,且完全按照之前会议上您提议的大家都认定的方法作为基础来设定。”
苏咏霖扭头看向了辛弃疾。
“你也知道了?”
“朝廷内外都传遍了,不少人不理解您的想法,明明您一直都是把教育看得很重要的,朝廷再怎么困难,也要搞识字班,也要让民众都能读写识字。
但是这个计划明明利国利民,可以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能够让人们发挥聪明才智,让大明不缺人才,为什么您又要否决呢?”
“恩,我是打算下一次会议的时候解释一下的,不理解的人确实很多,但是我认为我是对的。”
苏咏霖缓缓道:“很多人都只看到了普及教化的好处,却没看到坏处,长期来看普及教育是必然的,可是学部的计划是十年之内完成普及。
还是我所最终设定的三级普及计划,这种行动过于激进了,我必须要予以阻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不仅对国家不利,对于被培养出来的孩子们也非常不利。”
“这……我不理解。”
辛弃疾低声道:“您是怎么想的?让年轻人和学龄幼童读书习字,怎么也不能算是坏事吧?您常说教育之国之根本,这难道不是您所希望的吗?”
“本身并不是坏事,但是这世上的所有事情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和国家相关的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应当联系在一起考虑,幼安,我应该对你说过西夏高官张元和宋军好水川之败的事情,你还记得的吧?”
“记得。”
“张元身为宋人,还是科举士子,为什么要背叛宋国转而投靠李元昊?”
“当然是科举失意,报国无门,又自持才华,所以……所以……”
辛弃疾愣住了,话没说完,便略有些惊愕的看向了苏咏霖。
十年普及,教化普及,苏咏霖叫停,张元投敌……
辛弃疾的大脑快速转动,将这些事情联系到了一起,得出了一个让他感到十分吃惊的结论。
第1276章 明国的需求还不够
辛弃疾是个聪明人,稍微点拨一下,他就明白了苏咏霖的意思,苏咏霖对此是毫不怀疑的。
“您的意思是……”
苏咏霖叹了口气。
“我也不是什么功课都没做过就直接否定了这个计划,我找来了民政部给出的人口增长数据,让内阁给我做了一个人口增长预计和受教育人数的增长预计。
最后内阁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了详细的计算,按照学部提出的普及方案,结合民政部估计的大明人口增长速度来分析,我看到了很有价值的推算。
学部的这个计划是按照我之前设定的计划作为基础来执行的,朝廷投入大量资金,耗费大量心血,在县、州、行省分别设立三个等级的学府。
学龄幼童大约五六岁入学开蒙,在每一级别的学府经过至少三年的学习,然后接受层层学府的选拔和考核,最终从行省学府脱颖而出。
这是我设定的未来计划,也是他们这个计划的基础,如果完全按照这个计划来执行的话,那么大约在十年之后,平均每年就会有差不多二十万以上的高级人才从行省级别的学校结业。
而十五年左右,这个数字会上升到三十万,二十年以后,这个数字会达到五十万,再往后,这个数字就要超越七十万,八十万,最后超过一百万。
幼安,我问你,每年,一百万掌握丰富学识的高级人才会从学校里面结业,朝廷打算让他们做什么呢?成为官员?参军?经商?做工?
这些行当加在一起,每年,能承担一百万人的工作需求吗?如果不能,这些人就要回家耕田种地了,除了耕田种地这个行当,没有哪个行当能够承担每年一百万人的工作需求。
我们耗费那么多心血和钱财,传授那么多重要的专精的知识,终于把人培养出来了,结果没事情做,只能让他们回家务农,这种极大的落差感,你能稍微感受一下吗?”
面对苏咏霖的问题,辛弃疾沉默了。
他不得不承认苏咏霖所说的很有道理。
一个人从五六岁开始学习,经过至少九年的教育之后,掌握了十分丰富的学识,整个人的思维也全然不同于幼时,已经可以开眼看世界,并且知道了世界之广阔和自己的渺小。
然后官府告诉他,好了,你们已经学有所成,回家务农去吧。
这感觉……
只能说不是很愉快。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辛弃疾要是自己这样掌握丰富学识的人只能回家种田,就算是没有这些年的经历,他大概也会产生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想法吧?
“如此说来,张元他……”
苏咏霖点头。
“他考不上宋国的科举,没有其他的门路可以谋生,又不愿意认命,转身便投靠了西夏,然后给宋国带来了好水川之败,宋君臣集体震惊,最后开创了一个殿试不黜落考生的规矩,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之后呢?之后发生了什么?之后就发生了宋廷从始至终都没有解决掉的冗官,耗费宋大量钱财,导致朝廷增设了太多太多毫无意义的职位和流程。
宋国根本不需要培养那么多的后备官员,它消耗不掉,用不掉,只能让他们毫无意义的皓首穷经,熬到白头,所以这些情况,我在建立大明的时候都有考虑在里头。”
辛弃疾已经理解了苏咏霖所说的,并且认为他说的是对的,所以无话可说。
苏咏霖却好像想到了什么似的,忽然笑了出来。
“就眼下来说,培养出来那么多有丰富学识的学子,他们能做什么呢?有愿意做什么呢?就拿宋的科举来说,多少学子寒窗苦读,可是朝廷所需要的人始终就那么多。
几十万人竞争三年一度的几百个名额,多少人为了一个名额皓首穷经,有用吗?说到这里,我反倒真的觉得封建统治者很有些前瞻性。
他们知道自己不可能要得了那么多官员,知道自己养不活那么多人上人,所以不发展教育,搞愚民政策,这样才能让他们统治的更长久。
人付出那么大的努力和心血学习知识和本领,到头来却要去做文盲都能做好的事情,大方向上暂且不论,我们就从个人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一个人来想想,这个人会怎么面对这种现实?有人会认命,不假,但是也有人不会认命,比如张元。”
看着苏咏霖的眼睛,辛弃疾意识到自己想问题想的实在是有点太简单了。
“如此说来,旧王朝不发展全民教育,反而是正确的决策了?”
“对他们来说是的。”
苏咏霖开口道:“反正他们只想着更好的剥削享受,不发展教育,牛马更多,上等人更少,享受的时间就越多,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必须要从根本的角度上看问题。
张元的事情,宋国的冗官,其根本原因在什么地方?就在于朝廷,乃至于整个国家,并不能给那么多的掌握丰富知识的读书人以充分的发挥他们才能的岗位,朝廷和国家要不了那么多的读书人,养不起!”
“……”
辛弃疾沉默了一会儿,无奈地点头认可:“您说的的确是这样,朝廷要不了那么多的官员,养不起。”
“所以说,朝廷真的是缺少人才吗?不缺的,一个落第士子投靠西夏,都能把宋军打成那样,足以说明人才对于一个旧王朝来说是绝对够用的,甚至溢出的,他们的发展状况和科举制度,是完全匹配的。
你让他们普及教化,养出那么多的读书人,却不给他们出路,让他们怨天尤人,最后,他们会怎么做?他们会把这个王朝送走,换一个新的,上等人从来不傻,他们知道他们要什么。”
苏咏霖顿了一会儿,深吸了一口气,开口道:“而我们更要知道我们要什么,我从来不否认普及教化的重要性,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给人才准备足够的岗位让他们可以发挥才能,否则,就是为李元昊们做了嫁衣,害人害己。”
辛弃疾面色沉重的点头。
“您的苦心,我已经完全了解了。”
“我们不能愚民,我们要让每一个人都掌握学识,发挥出自己的价值,然而在当前阶段,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够用了,更大规模的普及教化维持在消除文盲这一阶段,已经足以应付大明目前的需求。
若要持续发展教育,就要求大明国可以提供足够人才们发挥才能的岗位,而岗位不是平白无故诞生了,需要发展来提供,这就是我常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可是这样的情况并不正常吧?大明不能止步于此吧?”
辛弃疾开口道:“普及教化是迟早的事情,不是吗?”
“当然是,只是根据当下的情况来判断,我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在十年内就能为那么多受教育的人才提供足够的岗位。”
苏咏霖苦笑道:“发展是硬道理,却也是特别困难的一件事情,我竭尽全力在推动,可眼下,我没有十足的把握,我不能给后人埋坑。”
说着,苏咏霖又向前走了几步。
“我是有明确的计划的,我投入那么多钱搞火器,火器研究出来了,很多新东西就出来了,比如焦炭,还有质量更好的钢铁。
制造火器、炼焦、练出优质的钢铁,这些都需要匠人,需要很多很多的匠人,这就提供了需求,有了需求,我们才可以放心的培养人才。
比如工科学子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结业之后,就不会担心没有事情做从而不得不回乡耕种田地,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以至于最后怨恨大明。”
辛弃疾闻言,思考一阵,明白了个中原委,遂长叹一声。
“看来有些同志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
苏咏霖苦笑。
“他们的本意是不坏的,甚至是为人们着想的,立足于千年万年的事情,教育和农业一样,都是国之根本,只是国家要做的不单单是普及发展教育。
发展教育对于大明来说并不难,我们可以做到,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不给他们提供岗位,我们不能让他们寒窗苦读那么多年之后,发现自己的所学毫无用武之地。
那不仅仅是对他们生命的辜负,也是对朝廷投入大量资金资源、花费大量时间构建起来的这样一个教育的现状的辜负,更是对累死累活耕田种地给朝廷缴纳赋税的农民的辜负。”
第1277章 老子赌爆他!
对于苏咏霖的看法,辛弃疾沉默良久,最后选择了认同。
苏咏霖则对这样的状态表示无奈,并且认为这是无奈之下的举措,发展真的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就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那么多年来我不断给工部砸钱,就是希望他们可以弄出一些朝廷所需要的东西,同时带来岗位上的需求,可是七八年过去了,进展相当有限。
目前能够拿得出手的成果,也就是炼焦,炼钢铁和制造火器,这三样是真的和过去有了质的不同,其他方面我也投入了很多钱财,只是目前还看不到什么成果。”
辛弃疾主要着眼于军事发展,并未考虑到国家基础发展的这一系列难题和苏咏霖所着眼的方向,对于科技发展方面的问题不甚关心,所以也没有想到这一系列的问题。
苏咏霖那么一说,辛弃疾才意识到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是联系在一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看来专门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门人才去做,我这样的人,还是搞搞军事算了。”
他有些惭愧地摸了摸脑袋。
苏咏霖笑着摇了摇头。
“有心就是好的,国家应该欢迎任何人的建言献策,不管是什么方面的,你能关注这些事情,我很高兴,之后你也可以适当的多关注关注,别一头扎在军队里什么都不管了,军队想要打仗打得好,还要看后勤够不够好。”
辛弃疾点头。
“我知道了……之前未曾想到这一类问题,也未曾意识到发展的困难,以及发展带来的成果。”
“发展是硬道理,这不是一句空话,这是关乎治国理政的要道。”
苏咏霖严肃道:“虽然目前大明的发展程度不高,但是光是炼焦冶铁和制造火器这三方面,就已经给大明带来了很大的需求,大明需要更多的掌握技术的匠人去制造,这就是需求。
之后要是再出现一些什么更多的成果,需求就会更大更大,同时,大明开疆拓土了,更多的土地和民众需要治理,那么就需要更多的官员和吏员,需要复兴会会员。
大明通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