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6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涪州,再下一步就是重庆府,紧随其后,就是泸州,然后,成都平原直接就在明军面前,成都门户洞开。
这是当年刘备入蜀的路线,也是建立在蜀地的政权多次被覆灭时敌军进攻的路线。
成都还能怎么办?
吴璘的追悼会上,满朝文武神色怪异的看着目瞪口呆的赵不息,心中思绪百转千回。
赵不息算是彻底傻了,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连之前抚棺痛哭收买人心的法子都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使用了。
而在这个极为敏感且诡异的档口,还是马永康站了出来给赵不息解除了暂时的危机。
方法还是和之前一样,拿明国的革命政策和清算政策说事儿。
投降?
明国要的是你的命。
有的官员觉得压力太大,大声的嚎哭,一边骂明国残暴,一边骂苏咏霖残暴,一边骂宋军无能,不能保护他,白白浪费他的付出。
他明明不想抵抗,明明想要投降之后继续过好日子,继续做人上人,可为什么该死的明国和苏咏霖就是不答应?
为什么一定要我死?凭什么一定要我死?
哪里来的狗屁道理这是?我做人上人哪里碍着你了?
他们疯狂的宣泄,疯狂的怒骂,把苏咏霖从祖宗十八代骂到了孙子那一代。
因为他们觉得苏咏霖会断子绝孙。
马永康听着他们的咒骂怒斥之后,冷冷地笑了笑。
“诸君日日夜夜咒骂苏咏霖,难道能把苏咏霖骂死吗?骂不死他,他就还能统兵前来要了诸位的命!”
骂当然骂不死苏咏霖,这只是他们的愿望罢了,可要是愿望能那么轻易地实现,明国就根本不该存在。
所以最后他们还是要认清现实,知道自己面临着什么,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虽然他们对赵不息非常不满意,但是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们没有想着推翻赵不息主动求和,而是继续尊奉赵不息做他们的皇帝,维持着成都朝廷这个摇摇欲坠的透风漏雨的破屋子的存在。
先把破屋子支撑起来,不然破屋子都没了,他们就要面对疾风了。
赵不息面临的最直接的麻烦算是解决了,可是更多的麻烦还在。
比如明军,还有宋军本身。
当务之急是要抵抗明军,不能让明军真的攻破重庆府和泸州,真的就深入川蜀平原直面成都,必须要阻挡他们。
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
吴璘活着的时候,军队尚且会因为吴璘的一句话而听命令,然而吴璘现在已经不在了,他死了,军队是否还会听命呢?
赵不息产生了严重的不安情绪。
出于这种情绪的考量,赵不息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把陆(禾兆)、齐修伟、谢庆生和杜刃四人换掉,换上自己信任的人来做将军统兵,这样才能安心。
可他们现在他们都统兵在外,稍有不慎,不就是个黄桥兵变的现实版吗?
就不知道大宋的太祖皇帝究竟在谁的心里活着。
所以,该怎么办呢?
赵不息最擅长的是经济工作,搞经济他还是有一手的,比如搞出个交子崩溃敛财。
政治工作上虽然比较菜,但也不是完全不行。
只有在军事上,他是真正的完全不行且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之前都是委托吴璘进行,可是现在吴璘没了,他失去了一个可以信任的统兵者。
既然没有信任的统兵者,他就只能自己来,不说打仗,至少要把兵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自己来的前提是要获得彻底的兵权,让军队彻底成为天子之兵,统兵者都是自己信赖的人,而不是动不动就问自己要钱的人。
怎么获得彻底的兵权呢?
要说吴璘在去世前可能也是想到了这个关节,所以给赵不息提了个醒儿,主要是为了让他能够针对性的驾驭四大将,如此就能驾驭军队。
但是吴璘或许是病重了,还是没有抑制住那么多年来南宋高层说话喜欢拐弯抹角的惯性,给赵不息的建议在赵不息看来就有点问罪的意思。
本来赵不息就打算把几个他觉得不太能信任的家伙一勺烩了,现在这种状态下,赵不息的思想愈发的激进。
赵不息想到了一个针对兵权的很好的操作方法。
他决定以祭奠吴璘为理由,让四支军队的主将带着他们的亲信回来,然后将他们的兵权拿掉,再派自己信任的人去接管驻守在外地的军队,然后调动这些可以信任的军队去抵御明军入侵,一气呵成。
就跟把大象放进冰箱里一样,只要打开冰箱门把大象推进去,就解决了,整个过程需要什么精细的谋划吗?
并不需要。
他们来了,被控制住了,然后当着他们的面宣布解除兵权,然后再派人去接掌兵权。
整个过程用得着三五天吗?
完美!
第1263章 吴相公会说这种话?
因为吴璘没了,所以赵不息没有可以信任的人。
这个计划他也不想找其他人商量,直接就让枢密院颁布命令给四大将,让他们带着亲信回来祭奠吴璘。
战事没那么重要,可以先放一放,主要是祭奠吴璘比较重要,你们快点回来,别耽搁了。
九月十日前后,四大将分别得知了吴璘的死讯,并且得到了朝廷要让他们赶快回去祭奠吴璘、送吴璘最后一程的命令。
四大将里面,齐修伟脑子相对简单,对吴璘的感情也最深,得知吴璘去世之后,大为哀伤,也没怎么细细思考,直接就下令副将暂时统兵驻守当地不要动弹,自己带着亲信返回了成都。
杜刃为人比较优柔寡断,虽然有用兵的能力,但是在决断方面需要有人帮助,所以吴璘给他搭配的副手就是性格果断坚毅的偏将冯果。
面对这道命令,杜刃有点犹豫不决,于是询问冯果该怎么办。
“眼下正是剿灭贼军的关键时刻,朝廷却命令我们回去奔丧,这不太妥当吧?”
冯果也觉得不太正常,但是也有别的想法。
“吴相公是提拔吾等的恩人,若是不回去祭奠他,恐旁人有所非议,而且也会引起朝廷猜忌,如今吴相公去世,朝中知兵之人寥寥无几,对于吾等而言,能为吾等说话的人也没有了,问题还是很严重的。”
“那……”
“若我所料不差,这一次让吾等回去祭奠吴相公,恐怕就是朝中某些人在试探吾等是否忠诚,若是不回去,问题会很大。”
“那回去?”
杜刃皱眉道:“可是之前……”
“之前军中出现威胁朝廷给钱的人,吾等未能压制,以至于朝廷对吾等产生不信任感的可能也是很大的,你是想这样说,对吧?”
冯果看着杜刃,点头道:“既然如此,那就让我回去吧,我回去,不管出了什么事情,你都能为我说话,保我一命,不是吗?”
杜刃一听,顿时有些担忧。
“话虽如此,可是……”
“别可是了,这可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不能不回去,也不能全回去,我回去是最好的,理由也很充足,你留下吧。”
冯果做出了决定,而素来听从他的意见的杜刃也没有阻拦他。
谢庆生没有杜刃那么优柔寡断,还需要有人来帮他,他一直心思细腻,遇事喜欢思考,这一次也思考了。
思考的结果就是这可能是朝廷对他们的试探,回去了就算通过试探,不回去就会有危险。
但是吴璘已经不在了,也有一种可能是朝廷不信任他们,想要收回他们的兵权,不让他们继续统兵。
谢庆生思来想去,觉得后一种可能性更大一点,因为此前因为钱的事情,军队闹过事,他心里也不痛快,所以消极怠工了一阵子,吴璘骂过他他才出兵作战,拿下了遂宁府。
难道是要秋后算账?
谢庆生仔细思考,细思极恐,于是决定派自己的副将回去吊唁吴璘,自己继续留在这里统兵,观望局势。
最后轮到了陆(禾兆)。
陆(禾兆)的想法就更多了,而且一直在成都留有眼线,对于成都局势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觉得这对于自己来说很重要。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的,通过对成都局势的观察和消息的收集,在得到朝廷诏令之后,陆(禾兆)感觉问题有点严重,感觉朝廷对他们这些人全面的召回是有问题的。
如果没问题的话,为什么川北军区那位吴玠的侄子吴拱没有被召回呢?
驻守明国关中的齐鲁兵团根本没有南下的趋势,一直都在保持日常训练模式,边境整体很安稳,吴拱稍微回去吊唁一下是没问题的。
可朝廷没有召回他,只召回了四大将。
有问题,有很大的问题。
看起来,似乎是之前的一系列事件加上吴璘去世的事情让朝廷对他们产生了不信任感,想要拿下他们的兵权,换上值得信任的人。
得出这个结论之后,陆(禾兆)就觉得很不愉快,觉得自己为朝廷血战那么长时间,到头来朝廷却没有说给他什么,反而要收了他的兵权。
在这个情况下失去兵权,和成为他人案板上的鱼肉又有什么区别呢?
内有起义,外有明国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失去兵权,和自己找死没有什么区别。
陆(禾兆)仔细思考了一下回绝这个命令的后果。
自己有两个州的基本盘,嘉定府这边也在找人做代理,这里完全是自己的地盘,有人有粮,相反成都朝廷才是危如累卵,他倒是想看看这帮人到底有没有胆量让自己付出些什么。
于是他决定以激战正酣不能脱身为理由,派一个亲信回去代替他吊唁吴璘,以此看看朝廷到底是个什么想法。
四大将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最后,只有齐修伟一个人哭着喊着回到了成都吊唁吴璘,而杜刃那边派来了重要副手冯果回来,谢庆生和陆(禾兆)都只派来身边的亲信,在军中职位也不能算高。
三个没回来的人理由都很简单,说是战事紧张,贼军嚣张,回不来,希望朝廷可以原谅,老上司在天之灵也可以原谅。
赵不息大怒,马永康却大惊失色。
“陛下为何要召回四将?”
马永康觉得赵不息的行为很有些不可思议,这个关键的敏感时刻,大家的精神都很脆弱,神经紧绷,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有什么局势上的变动,尤其是军事上的事情。
结果你居然做了这种事情还不让我知道?
马永康只觉得自己的血压有点控制不住了。
可赵不息完全不觉得自己做的有什么问题。
“吴相公去世前曾告诉我,这四个人都不可信任,需要全部撤换掉才可以,之前他们不听命令,威胁朝廷,现在我要把他们都撤换掉,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马永康愣住了。
“吴相公会说这种话?四大将可都是跟随吴相公征战已久的大将,若非信任,怎么可能推荐他们出征呢?”
“吴相公自信能够驾驭他们,但是吴相公已去世,还有谁能镇住他们?若不换人,我怎么能确保他们继续听从朝廷的命令呢?”
赵不息皱眉道:“明国已经打进来了,我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兵权,平定内乱,然后准备和明国决战,现在,我绝不容忍有人不听命令!更何况还是领兵大将!”
马永康觉得自己的血压真的要突破防线了。
“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轻易动大将的兵权啊!临阵换帅本就是兵家大忌,更何况还是一口气四个!陛下,此四人虽然有些骄纵,可他们应该也不是会违背朝廷命令的那种将领啊。
吴相公虽然去世了,但是吴相公的儿子,吴挺,不是还在吗?吴挺已经三十岁了,和这些将领多有交情,就算有什么事情,让他出面,也好过直接夺了大将的兵权啊!”
第1264章 大家互不侵犯
赵不息细细一想,感觉马永康说的还真的有点道理。
但是他还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既定方针。
“大敌近在眼前,我必须要掌握全部的兵权,而且现在四大将里面有三个推脱不回来,这就是典型的有异心!我怎么能忍受?”
马永康顿感大事不妙。
“陛下,您……”
“我要斥责剩下三将,让他们立刻回来,否则,就当作叛乱处理!”
马永康眼前一黑,极力阻止赵不息这样乱来,可是还是没用,赵不息坚持要这样做,不停任何人的劝告,连吴璘的儿子吴挺前来劝告都不管用。
马永康无奈之下默默将自己的家人送到成都乡下的大山里让他们躲起来,告诉他们川蜀局势平定之前千万不要随便离开安全的地方,接下来,川蜀会有大乱的。
虽然齐修伟回来吊唁吴璘了,但是赵不息因为恼火,还是把他革职看管起来了。
然后赵不息挑选了自己的堂侄赵信前往接管齐修伟所部的军队,然后立刻把那里的叛军解决掉,再把军队带回来。
然后他下令斥责其余三将,命令他们立刻返回成都述职,如果不回来,那就立刻停止军饷和粮草的供给,并且把他们当作叛逆处理,他们留在成都的家人也会面临危险。
三人派回来吊唁的使者也被赵不息判刑关押起来,不让他们返回。
这个命令传达出去之后,引发了陆(禾兆)、杜刃和谢庆生的极大不安与恐慌,然后就是强烈的愤慨。
他们为了成都朝廷拼死拼活的,一点反意也没有,不过是因为担心所以本人没有回去,结果居然成了叛逆?
回去是什么下场?
齐修伟已经生动的演示给他们看了。
至于家人?
不回去可能朝廷还会投鼠忌器,回去了,就是案板上的鱼肉!
所以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陆(禾兆)、杜刃和谢庆生再次拒绝了返回,并且上表给成都朝廷,表达自己并没有任何背叛朝廷的想法,只是不能理解为什么皇帝突然间如此不信任他们并且要认为他们是叛逆。
他们完全不能接受这个局面。
至于停止供给军饷和粮草的威胁……
陆(禾兆)并不担心,因为他有一大群地主跟随,只要稍微动动手指,就会有人给他送来粮草和军饷。
此时此刻,陆(禾兆)十分庆幸自己有这样的准备。
而杜刃和谢庆生就没有这样的准备,所以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愤怒,然而有军队有武器装备在手,粮饷?很难得到吗?
于是赵不息成功把三名将领逼得和他离心离德。
此时此刻的川蜀内有顽贼兴风作浪,外有明军步步紧逼,交子崩溃,社会经济遭受重创,人心浮动,军心不稳,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赵不息和成都朝廷成功的把原本安稳的川蜀之地变成了一副人间地狱的模样。
从农民到地主,从手工业者和小商人到金融从业者与大商人,乃至于官僚阶层,就没有一个阶层是安稳的,就没有一个阶层没有遭到赵不息和他的朝廷的坑害。
赵不息和他的朝廷成功脱离了所有人的支持,成功成为了不代表任何人利益的朝廷,整个川蜀稳定了一百多年的体制在赵不息的操作下,仅仅一年多,就四分五裂濒临崩溃,川蜀社会面临着全方位的重组。
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赵不息依然不认为自己正在遭遇灭顶之灾,他依然觉得一切正在往好的方向转变。
得知三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之后,他非常生气,一怒之下下令把三将的家人全都抓起来,扔进牢狱里,以此威胁三将,再敢有什么异动,他就会杀人。
吴挺大惊失色,连忙劝阻,并且用性命担保三将并无逆反之心,赵不息却不理睬他,只是下令让吴挺担任成都驻防军队的将领,统领这支军队,随时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