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602章

启明1158-第602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对于成都朝廷对平民自耕农阶层的重税打击,他们并没有什么意见。
  反正朝廷越是打击,他们手里的土地就越多,不仅土地多,还能当更高的官掌握更多的权力,能做到这个地步,他们对成都朝廷也算是满意的。
  少数还有些良心或者有些忧患意识的官员上表向成都朝廷表示这一政策可能造成川蜀农民的不安和困顿,乃至于引发新一轮民变,后果将十分严重。
  一旦民变爆发,成都朝廷内忧外患,极有可能被明国和江南伪朝趁虚而入。
  但是赵不息已经不能回头了。
  大明洪武六年十月,金秋时节,川蜀自耕农群体遭受到了来自上层统治者的沉重一击。
  原先有的赋税,其税率被成都朝廷提高了百分之六十。
  原先没有的赋税课目被成都朝廷增加进入,比如骡马税,比如筑屋税等等等等,一口气增加了二十一个原先没有的课税种类,噶韭菜噶的丧心病狂。
  原先还算是客气的盐价大幅上涨,从原先的二百三十文每斤直接升到了三百四十文每斤。
  川蜀地区是铁钱区,使用铁钱而非铜钱,而此时此刻江南的官方汇率稳定在铜钱比铁钱一比二,也就是说川蜀盐价从一百一十五文铜钱上涨到了一百七十文铜钱。
  一口气涨了五十五文钱每斤。
  要知道川蜀之地有井盐生产,原先就不是什么缺盐的地方,北宋时期川蜀的盐价很低,到南宋,因为沉重的战争压力而大幅度提升了盐价,尽管如此,川蜀的盐价相较于南宋统治核心地区还是略低一些的。
  可现在一切都变了。
  农民们一觉醒来发现盐价已经腾空而起翱翔九天,并且他们多了二十一个需要缴纳的税种。
  川蜀自耕农阶层顿时感到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了他们的脑袋上,原先虽然困难但是还可以支撑下去的日子骤然变得紧张起来。
  官府税吏凶神恶煞的向着他们而来,手里拿着棍子、鞭子甚至是钢刀,凶恶的要求他们把家里所剩不多的钱财、粮食、布匹交出来,作为一介牛马理所应当奉献给主人的贡品。
  种粮食的税就不说了,丁税什么的也就不说了,现在连挑水用牲畜建筑房屋什么的都要交税。
  有些地方靠近山区,上山砍柴打猎需要交税,贩卖野味需要交税,屠宰牲畜需要交税,使用堆肥都要额外交一笔税。
  原先尚且平静的日子骤然被打破,税这一个字重达千斤,压断了自耕农们的脊梁骨,把他们压的倒在地上喘不过气来。
  其实赵不息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顾及到川蜀平民的日子。
  他作为较为熟练的财政工作者,深知赋税到什么程度才会逼死人,所以他召集一批财政工作者联合制定了一些课税项目之后,也精细的制定了税率。
  税目确实增多了,但是收的比较少,一个税目一个税目看起来的挺吓人,但是加在一起,一个农民其实也就需要多交个一百多不到两百文铁钱,赵不息觉得这个并不会把农民们逼到绝路上。
  如此一来,在他的设想中,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剥削平民自耕农,也不会让他们因为走投无路而奋起反抗,这种堪堪把他们逼到绝境边缘却又留下一线生机的税率,对统治者来说是最好的。
  然而作为上层精英官僚,长期脱离群众的生活经历让赵不息不能真正了解到这个社会的底层运行逻辑以及执行命令的底层官吏们到底是如何执行他们的政策的。
  他听说过有人欺上瞒下,却不知道具体是怎么个欺上瞒下的方法。
  他只了解他这个层级的中高层官吏是怎么糊弄朝廷的,并不知道底下的办事官吏是怎么糊弄他的。
  赵不息规定的增收税目严格执行的话,总共也就多收一百五六文铁钱的样子。
  但是落到实际操作层面,底下的小官小吏们为了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直接翻倍都算是有点良心的。
  没良心的直接翻两番,然后再往上各种添加,以此满足层层剥削的办事官吏们的胃口。
  办事官员们需要利润,更下头的小吏们也需要利润,他们层层加码,一个税目按照朝廷规定只需要缴纳七八个铁钱,经过办事官吏们的层层加码,到了农民面前就是二十五六个打底,有些地方直接飙到三十个铁钱。
  一来二去,空手套白狼的成就就达成了。
  官吏们含泪血赚百分之一百、二百,而平民自耕农则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掠夺走了几乎全部的积蓄。
  某些贪婪残酷到了极点的官吏甚至连该地区农民来年的种子粮都掠夺走了,完全不管人的死活,只顾自己的快活。
  好不容易有直接开抢的机会,怎么能放过这个机会?
  只要我赚钱了,任他洪水滔天,反正背锅的是朝廷,刁民们才不会知道到底是谁把他们逼上绝路的。
  原先赵不息是想要在平民自耕农饿死与饿不死之间寻找一条灰色路线,在这条路线上反复横跳,把农民们玩弄于股掌之中,让他们想要造反却又心存一线希望而不敢反。
  如此就能最大限度掠夺财富来满足成都朝廷的需求,也不会酿成惨痛的后果。
  可是这种手段操作起来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对于朝廷和官员的要求太高。
  别说封建政府,近代政府乃至于现代政府都不敢说自己一定能玩好,所以一旦颁布实施,这一手直接就玩脱了。
  大量农民在短短一个月内就面临着破产的局面,凶残的税吏们掐着他们的脖子让他们交税,可是他们已经拿不出任何钱来了。
  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当地地主老财们笑呵呵的带着铁钱和地契过来了,笑眯眯的给农民们提供现场买卖土地的服务,告诉他们只要点头画押,立刻就能拿到足以缴纳赋税的铁钱。
  当然,土地就要归地主老财们所有了。
  你们要不要这项特殊服务呢?
  要的话,就马上画押。
  不要的话……
  被官府抓起来严刑拷打可不管我的事儿哦!
  官吏们和地主老财们配合默契,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轻而易举就把农民们的命根子给掠夺走了。
  支付原低于市场价格的贴钱给农民们,当场拿走土地,到手的贴钱还没焐热,又给税吏们抢走大半。
  然后他们勾肩搭背扬长而去,一边唱着哥俩儿好,一边分赃。
  农民们跪在黑黢黢的草屋里,捧着手上少得可怜的铁钱,欲哭无泪。
  只有自耕农受伤的世界诞生了。
  没了土地,没了房屋,没了立足之地,破产农民们被迫踏上了流亡之路。
  以至于马永康带着大理国愿意和成都朝廷秘密进行蜀锦贸易的好消息回来的时候,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流民遍地哀嚎遍野的场面。


第1209章 先熬过这个寒冬再说
  面对饿殍遍野流民遍地的惨状,马永康大惊失色。
  他连忙询问随行官员们,随行官员们也一脸懵逼不知道怎么回事。
  他感觉到大事不好,立刻赶往成都拜见赵不息。
  “大理国愿意做蜀锦生意?”
  赵不息对此感到十分惊喜,忙问道:“他们不担心别的什么问题?价格呢?他们有没有大肆压价?”
  “大理国主段正兴表示只要私下里秘密进行就可以,他们那边的人会管好自己的嘴,我们这边也只需要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明国和伪朝都不能奈何我们,毕竟距离远,他们鞭长莫及。”
  马永康开口道:“至于价格,他们也没有太过压价,只是希望我们可以降低两成左右的售价就可以,因为他们也要承担风险,对于这一点来说,臣以为这并不过分,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赵不息缓缓点头。
  “确实,只是降价两成的话,并非无法接受,只要他们需要的数量足够多,对于朝廷来说还是获利颇丰的。”
  说着,赵不息沉闷依旧的脸上终于久违的露出了笑容。
  “太好了,燃眉之急总算是解决了,马卿,你是不知道这些日子朝廷有多难过,如此一来,朝廷终于不用担心没钱用了,军费,养官的费用,地方的费用……终于能解决了!”
  马永康闻言沉默了一会儿,又想到了成都府周边所见所闻,不由得开口问道:“官家可知成都府周边流民骤起、不得安生之事?”
  “流民骤起不得安生?”
  赵不息皱起眉头:“当真有此事?为何?为何没有人将此事通报给我知道?要是当真如此,那我……”
  说到这里,赵不息一愣,顿时明白了些什么。
  马永康也没有再说什么。
  他很清楚,赵不息不久之前还是个官员,虽然脱离群众,但是官员之间的脏事他应该知道的不少,和自己一样,深知官员欺上瞒下手段乃至于他未必就没有操作过此类事件,更何况他还是个财政官员,负责过盐务工作。
  盐务工作里头到底有多少弯弯绕,只有从事过的人才知道。
  “臣一路返回成都,官道上都有大量流民。”
  马永康叹息道:“虽然朝廷缺钱,但也不至于做到这个地步吧?眼看着天气越来越冷,万一流民大量冻饿而死,绝望之下他们会做什么,就真的不是朝廷能决定的了。”
  “不,这不是我原先想要做的事情,我做了算术,若是底下人真的认真执行朝廷指令,是绝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的。”
  赵不息连连摇头,然后面露怒色道:“除非有人试图以此牟利,欺上瞒下,在朝廷的规定税率之上另行摊派!”
  “这样的事情从来也不会少,官家难道不知道吗?”
  马永康摇头道:“底下官吏少有奉公者,多是为自己谋利的小人,当前局势,外有明国虎视眈眈,若是内部再出现王小波李顺故事,那么朝廷会变成什么模样,官家当真做好准备了吗?”
  赵不息沉默许久,深深叹了口气。
  “若没有你带回来的好消息,我就算知道了这件事情,怕也是不能扭转局面,因为你带回来了这个好消息,我才有回转的余地,马卿,这都是你的功劳。”
  “全赖陛下洪福齐天。”
  马永康低声道:“那么是否收回成命?”
  赵不息再次沉默了许久,久到马永康站的腿都酸了,赵不息才开口。
  “都放出去了,收回也就显得没有必要,而且与大理国的贸易眼下还不知道能持续多久,一旦出现变故,想要再次颁布此类政策,就真的要激怒蜀民了,所以……暂时收回一至两个加征课目,稍微缓解一下民间状况吧。”
  马永康长长一叹。
  “但是那些已经流亡的农民已经失去了土地,土地基本上也到了本地大户手中,那些农民又该如何生存呢?”
  赵不息看了看马永康。
  “你觉得呢?”
  “吃进去的肉没有吐出来的道理,想让那些大户把土地吐出来还给农民,几乎不可能,唯有勒令他们不得继续掠夺土地,且需要在冬日搭建粥棚、施粥以确保失地农民不会冻饿而死,等开春朝廷财政宽裕,再想办法。”
  马永康给赵不息想了一个不算办法的办法,先熬过这个寒冬再说。
  赵不息觉得眼下也确实没有别的办法,所以只能听从马永康的建议。
  随后朝廷颁布命令,取消几个税收科目,然后严厉禁止大小官吏在朝廷规定的税额之上另行摊派。
  又斥责某些地方官员粗暴之举酿成流民遍地,严重影响民间稳定,遂勒令地方官员收拢流民使之归乡。
  接着出台政令限制地主豪强巧取豪夺地主土地,不得再有类似事件发生,又要求大肆收割农民土地的地主大户搭建粥棚,在来年开春之前都要施粥以确保失地农民不会饿死。
  朝廷会在政策颁布之后立刻派遣巡查御史四散而出,严厉监督各地官吏,使他们不得擅自摊派,也会监督大户,看看他们有没有搭建粥棚保障失地农民的性命。
  若是没有,一定要严惩。
  这个命令颁布下去之后,赵不息觉得情况应该能得到控制,于是放下心来,之后,成都朝廷恢复了朝廷控制的成都锦院的工作与生产,重新开始了蜀锦的织造,准备搞一大笔钱来缓解一下朝廷的困局。
  赵不息认为这些命令颁布下去之后就能在相当程度上遏制住流民情况的继续恶化,可以让局势趋于稳定,然而对于朝廷来说,放出官员吏员下乡抢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想要让嗜血的群狼收手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好不容易有机会吞吃民众血肉,这些嗜血狂徒又怎么会轻易收手呢?
  反正朝廷在成都,皇帝在皇宫,又不会亲自来监督他们办理这些事情,办不办不还是他们说了算?
  至于让大户们搭建粥棚施粥给失地农民们这件事情,基本上也挺搞笑的,如何操作完全是大户们说了算,朝廷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和措施,有太多的空子可以钻。
  赵不息完全低估了官僚们的贪婪和大户们的奸诈,他依旧沉浸在度过危机之后朝廷财政充足、可以办很多事情的想象之中。
  他不会知道自己还将面临什么,更不知道成都朝廷有限度恢复蜀锦贸易的情报很快就传到了中都,摆在了苏咏霖的书桌面前。


第1210章 蜀锦走私案
  洪武七年正月初二,大明国的新年假期还没有过完,苏咏霖接到了川蜀地区天网军传来的消息。
  大理国正在和成都朝廷秘密展开蜀锦贸易,成都锦院已经秘密复工,正在大批量生产大理国需要的蜀锦,而之前堆积库房的一批蜀锦已经发了过去。
  双方都很谨慎,类似的事情完全没有对外宣扬。
  会发生这种事情并不会让苏咏霖觉得奇怪。
  因为蜀锦贸易真的很赚钱,非常赚钱。
  尤其是当下这个禁令生效期,正常的渠道被堵死,只能走不正常的渠道,若是能以较低的价格拿下一批蜀锦,然后转手一卖,那就是百分之好几百的利润,绝对能让任何人眼红。
  大理国作为一个边陲小国,财政也不怎么宽裕,想要获得这部分收益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然而这对于苏咏霖来说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借口,一个在成功击破川蜀宋军之后向大理国发起进攻的好借口。
  往小了说你这就是贪婪,往大了说就是对中原王朝怀有二心,是悖逆之行为。
  打你没商量。
  苏咏霖于是下令让天网军负责大理国方面情报收集的部门展开行动,与此同时也开始筹划组建复兴会大理分部。
  赵匡胤要不起的这块土地,他要,宋统治者觉得入不敷出的这块土地,他觉得很不错,大渡河拦不住他的步伐。
  拿下大理国经营大理国,不仅可以获得当地的一些战略资源,还能直接把手伸入东南亚,对东南亚一带展开经营,便于之后进一步南下。
  “大理国敢于无视大明禁令,直接和大明对着干,也不知道他们自己是否掂量了他们自己的斤两,是否做好了准备,若是没有做好准备还敢这样做,那就是纯粹的愚蠢!”
  苏咏霖下诏,要求临安朝廷斥责大理国,勒令大理国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否则后果自负。
  当然了,无论他们是否这个时候停手不再行动,也不会影响苏咏霖决定覆灭他们的决心。
  他们已经上了小本本,下不来了。
  本来苏咏霖觉得这件事情也就这样了,但是没过几天,苏咏霖便得知了这件事情的后续。
  还是川蜀地区的天网军密探,他们得知除了一批蜀锦向南前往大理国,还侦查到了一批蜀锦向北行动,前往川北地区。
  他们不知道这些蜀锦去了什么地方,没追上,但是怀疑和关中行省有关系,所以暗地里联系了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