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5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底层办事官吏们更愿意讨好自己的上级,粉饰太平,歌舞升平。
面对成都街头出现失业人群的时候想到的不是解决,不是上报,而是隐瞒,只要隐瞒不让上级知道,那就岁月静好,万事大吉。
所以当街头开始出现失业人员的时候,他们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所以没有行动,也没有向朝廷报告街头发生了什么,脱离群众的高官们也什么都不知道,后知后觉。
当街头失业人员开始因为饿肚子而小规模偷盗、抢掠的时候,他们当中的极少数人觉得可以行动了,但大部分人却十分消极,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横竖只是几个刁民闹事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抓起来完事儿。
当街头失业人员结成团伙进行集团犯罪并且大有把事情直接闹大的趋势的时候,办事官吏们面对成群结队的刁民们感到恐惧,觉得他们或许可以做点什么,但是他们人手不足,很多事情已经做不到了。
等洪武六年七月成都爆发一千五百多人参与的米骚动的时候,当成都城内七家米店遭到民众暴力抢夺、多名粮商被愤怒的民众拳脚相加干死的时候,底层办事官吏们意识到他们当初或许可以做点什么,可是已经太迟了。
面对民众的怒火,他们束手无策。
成都城内发生的米骚动很快就强化爆发了。
原本是数个抢掠团队共一千五百多人对七家米店的抢掠行动,但是这些人抢到米粮之后,原本慑于官府威慑力不敢行动的其他成都居民也蠢蠢欲动,在黄昏时分加入了米骚动的队伍当中。
一千五百多人的骚动队伍很快扩充到五万多人,整个成都城内都遍布抢掠米粮的队伍,且一开始是抢掠米粮求生存,但是很快就演变成了对一切肉眼看得见的东西的抢夺。
成都城内的多条商业街和多家店铺遭到毁灭性的冲击和抢掠,甚至还有人放火,骚动之中,也有不少民居遭到了冲击,一些民众被抢劫,被杀死,情况十分混乱。
而成都城内的最早的一批米骚动行动者在抢夺米粮之后害怕成都朝廷的报复,所以就逃出了成都,他们的出逃将成都发生米骚动的消息带到了周边城镇。
于是米骚动扩大化了。
米价翻倍上涨的地方绝对不仅仅只是成都而已,除了成都之外的很多城镇的米粮价格都连着涨了三个月,势头十分凶悍,而这些地方的失业工商业人员也被米粮价格折磨的痛不欲生。
成都米骚动的消息传来,打开了他们心中暴怒的阀门,怒火开始喷涌,人们开始向米粮店铺发起冲击。
那些大腹便便面容丑陋的粮商们很快就被暴怒的失业者们挂了东南枝,粮食被抢光,店铺被烧光。
洪武六年七月上旬,继成都发生米骚动之后,广都县、灵泉县、郫县、金堂县、晋源县、江原县、平泉县等县的县城纷纷爆发规模不等的米骚动,大量失业人员参与进来。
之前工商业越发达的地方,失业者就越多,失业者越多,米骚动的爆发强度就越大。
且一开始米骚动全部都是针对米粮店铺的行动,然后就开始发展成为对商业店铺的无差别攻击。
参与者从数百人到一千多人不等,也有个别县城出现两千多人的大规模骚动,他们将城中米粮店铺抢掠一空,将可恶的粮商杀掉,进而抢红了眼,失去了理智,对城镇进行大肆破坏,甚至出现了零元购行为。
官府对此束手无策,一些胆小的官员甚至躲在官衙里不敢出来,除了派人向成都求救之外别无他法。
而到七月中旬、下旬的时候,米骚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由成都府向汉州、彭州、怀安军、简州、隆州、眉州蔓延,各地都因为米价的普遍上涨而导致民怨沸腾,最终引发米骚动。
这一波大规模且持续蔓延的米骚动将川蜀政权的上层统治者吓得不轻。
尽管他们在心理上已经脱离群众很远很远了,但是民众的怒火一旦爆发,是可以用物理方式缩短上层和底层之间的距离的。
他们第一次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群体性暴动,心中充满了不解、担忧和恐惧。
赵不息刚刚登基不久,正忙着和高官们处理军队扩编的事情,视线都放在军国大事上,根本没空顾及这些小事,然而当小事骤然扩大变成大事的时候,赵不息也慌了。
成都城内民众的愤怒呼声甚至可以传到赵不息的耳朵里。
他连忙找来了满朝文武大臣进行商议,询问解决这件事情的方法,大家商讨来商讨去,直接把这件事情定性为了造反。
是别有用心的人在造大宋的反,造好不容易浴火重生的大宋朝廷的反,这是非常恶劣的一件事情,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接受的事情。
这绝不是简单的民变,这是一群米贼!
必须要出重拳!
于是吴璘提出的方法得到了普遍认同——出兵镇压。
倒不是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马永康的一名部下提到一点,说他最近听到不少风声,说这些在城池里面闹事的乱民都是些失去生计的原先的机户和商铺中的从业人员,因为纺织工厂和大量商铺的倒闭,让他们没了生计,不得已上街闹事。
他们原本只是想有口饭吃,朝廷给他们一口饭吃也就是了,另外可以用过去朝廷使用的老方法——一旦出现生活没有着落的流民群体,那就把他们全部招募入军队管起来,总好过打打杀杀。
“吴相公眼下正是需要扩充军队的时候,陛下下诏让这些乱民归顺朝廷,酌情编入军中,则万事大吉,何苦大开杀戒呢?”
第1203章 他们无法成功
赵不息想了想,觉得这名官员说的很有些道理,新朝刚刚建立就大开杀戒,有损民望,对成都朝廷的长久统治不太好,如果可以通过怀柔手段解决问题,他觉得也不错。
但是吴璘坚决反对。
“没有粮食吃,可以等待朝廷官府赈济,可以由大户开粥棚放粥,活命的方法多得是,然而这群刁民却成群结队冲击米店,还破坏商铺、劫掠财物,可见不是一般人,而是彻头彻尾的刁民、米贼,必须要坚决镇压。
不让他们见见血,他们就不知道朝廷的威势,只有让他们见了血,他们才知道朝廷的威势,朝廷施展过威势之后才能出面安抚,如此恩威并施,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赵不息想了想,觉得吴璘说的也有道理。
若是不进行惩处直接招入军队,只会让他们觉得朝廷软弱可欺,以后想做什么直接再来一次米骚动就好了,哪里需要其他的努力呢?
不行,绝对不行!
如此一番考量之后,赵不息确定了自己的针对性方针。
出动军队镇压,把领头的米贼杀光,剩下的乌合之众再酌情挑选充入军队,扩充军力。
之后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一律招募加入军队管束起来,稍稍给些粮食养着,省得他们到处闹事。
马永康倒没有反对吴璘的镇压意见,但是他还是有所担忧。
“明国和伪朝断绝我内外交通商路,蜀锦不得出,以此为生计者损失惨重,此次发生如此事件,也并非吾等所愿意看到的,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军队可以招募流民,但是军队招募的流民终究有限,蜀锦不得出,我朝难以增加军费,朝廷开支困难,长此以往养兵费用不足,也不能继续扩军,明国和伪朝所作所为,无非是为了将吾等困死在川蜀。”
赵不息不懂军事,但是对财政还是挺熟悉的。
“只是万万没想到他们居然能够断绝蜀锦商贸,且力度之大,居然真的让吾等束手无策,大量蜀锦堆积府库不得出,没了销路,蜀锦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群臣对此愁眉不展,对于未来的情况十分担忧。
最后还是马永康提出建议,说可以找大理国商量一下,若是可以的话,他们可以通过大理国的渠道把蜀锦卖出去,价格低一点也可以,只要能卖出去那就是大胜利。
赵不息无可奈何,只能点头同意,让吴璘和马永康分头行动。
吴璘使用军事手段,通过物理方式解决眼下的困境。
马永康就去搞经济,为成都朝廷突破明国的经济封锁出一点力气。
不得不说,吴璘在军事上还是很厉害的,他指挥的军队虽然大部分才训练数月,也不是乱民可以对抗的,驻守成都的军队一朝出动,很快就把局势控制住了。
他挥军进攻出现米骚动的城镇,逮捕、剿杀参与骚动的“暴民”,军队结成军阵,刀枪弓弩齐备,进攻有度,防守有方,面对只会乱打一气的失业者们,宋军的优势显露无疑。
他们对待失业者毫不留情,把他们当做练兵的耗材进行杀戮,一时间杀的人头滚滚尸积如山。
米骚动发起的当日,徐通等人就在徐武等人的保护下趁乱离开了成都,返回了临江县大本营。
那种混乱之下,他们无能为力。
尽管听说成都城内有人饿死的消息之后,徐通就认为成都会发生动乱,但是没想到这场动乱迅速扩大,并且很快变得恶劣起来。
为了自身安全的保证,他们顺利离开了成都,返回到了安全的地方,然后召开了会议。
当时,根据天网军搜集到的消息,成都府周边七八个州、府接二连三爆发了米骚动,参与者越来越多,很多官员、粮商被愤怒的失业者打死,米骚动的规模迅速扩大。
所以有些人建议川蜀分部可以派人快速进入米骚动发起的城镇将这些失业者组织起来,引导他们掀起反抗浪潮,扩大组织影响力的机会就在眼前,怎么能坐视不理呢?
但是徐通在会议上作了发言,表达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成都朝廷很快会发起针对这群失业者的讨伐行动,他们会失败,他们不能实现他们的目标,究其根本,这是一场失业的城市工商业平民为主体发起的抗争行动。
城市工商业失业者数量少、力量弱、没有根基,没有固定根据地,且他们一旦发起行动,将直接面对统治者的根据地,面对统治者的最强武力,几乎没有缓冲。
成都朝廷军队固然不如大明军队善战,可是士兵和平民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他们没有成熟的领导者,更没有团结饱受压迫却并不至于眼下就没饭吃的的自耕农群体和佃户群体,只靠自己进行流寇抢掠式的抗争。
没有纲领,没有明确长远的目标,没有纪律约束,就不能持续性的抗争,而与之相比,成都朝廷军队则有着明确的目标和纲领,还有强有力的统治和精细的指挥,谁能获胜,谁会失败,一目了然。”
徐通做出这个结论的时候还没有传出成都朝廷出兵作战的消息。
当时,米骚动正在不断的扩大规模,就算是临江县这种较远的地方都出现了米骚动的消息,并且听说也有人蠢蠢欲动。
所以一些人认为这是发起行动并且一举掀翻成都朝廷的好机会。
他们认为成都朝廷刚刚建立,统治力不足,根基不稳,米骚动的出现会成为掀翻他们的最好时机,所以复兴会必须要在这个过程中闪亮登场,发挥领导作用,这样才能在混乱之后占据有利地位。
徐通说得有道理,分析的也很到位,但是川蜀分部内的一些同志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米骚动将埋葬成都朝廷,就像当初的江南西路大起义摧毁了江南西路官府当局一样。
当初江南西路尚且还有临安朝廷予以干涉,调集兵马前来围攻,这才打败了当初的起义者们,而川蜀之地现在已经没有临安朝廷可以进行干涉了。
所以这个时候正是发起大革命,趁着成都朝廷立足未稳的时候掀翻他们的时候。
但是亲身参与了江南西路革命全过程的徐通对此予以了坚决的反对。
第1204章 米骚动的失败
对于现在就参与到这场米骚动当中的意见,作为川蜀分部主任,徐通表示反对。
副主任周蔷对自己的老搭档的判断感到些许疑惑,但是在长期的合作工作之中,他认可徐通的能力和眼光,所以他并未反对徐通的意见,没有支持川蜀分部内部的激进意见。
于是徐通的建议得到了通过。
当前不要莽撞出动,现在正是充分了解川蜀社会和民间的时候,通过这场动乱观察川蜀民间和官方,找到介入进去的突破口,那么要不了多久,真正的机会就会摆在他们前面。
什么是真正的机会?
徐通没有明说。
但是没过多久,他的判断就被证明是正确的。
吴璘真的很强悍,他统帅的军队也比川蜀分部一些同志想象中的要能干,宋军的确拉胯,但是其中精锐只有面对明军精锐的时候才会体现出拉胯的一面,面对起义,他们相当强悍。
而川蜀分部的成员们因为生活在明国,自然而然把明国军队和乡村的村民自卫队给带入到了川蜀社会之中,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误认为川蜀民间百姓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可以对抗军队。
任何一个时代,平民都难以和经过训练的军队对抗。
更别说是数量稀少的城镇工商业失业者们发起的运动。
这场抗争运动在吴璘的攻势下很快落入颓势,吴璘感到十分轻松,甚至还有闲心思把刚刚训练没多久的新兵蛋子们送上战场好好磨练了一下,见了血,杀了人,培养了杀气。
同时,吴璘也通过这场战斗把新兵蛋子们平时遭受压迫产生的怨气好好的释放了一下,给他们杀人放火劫掠当地的机会,使得军队内部的矛盾得到了缓和。
这场米骚动没有成功,反过来却让宋军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强化。
抗争者们虽然十分勇敢,但是一盘散沙的他们也完全没有联合起来,每个州每个县的抗争者抢到米粮之后几乎都没有想要联合其他地方的反抗者,安于现状,大口吃饭,只想着做一个饱死鬼,没有更多的想法了。
宋军往往只用一个营数百人的军队就能把一个县的【米贼】剿杀殆尽,顺便烧杀抢掠屠戮乡村,可谓是“威风凛凛”。
在吴璘的凶狠攻势之下,洪武六年八月中旬的时候,波及成都府周边七八个州府的米骚动算是基本上结束了。
这一波米骚动虽然人数不少,但是没有形成有效的军事力量和吴璘抗衡,所以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
这场米骚动带来的影响就是对成都府及其周边七八个州府的城镇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正常发展,更让这些地区前前后后死了五万余人。
有死在骚动里头的大户人家,但是更多的还是平民。
一波杀戮之后,成都朝廷算是在整个川蜀地区亮相了。
只不过这初次的亮相给人的印象就是那么的别致,属实让人难以接受。
他们用血腥钢刀彰显了自己的存在,让不少地主大户们看到了成都朝廷的力量,意识到成都朝廷还是拥有强悍武力且可以维护统治的秩序,如此一来,他们对于成都朝廷的疑虑和轻视也被打消了不少。
至少他们对吴璘的畏惧是真实的。
威势已经彰显过了,成都朝廷就开始着手进行善后工作,把被军队破坏得一塌糊涂的地方稍微整顿一下,然后宣布募兵命令。
所有生活没有着落的壮丁都可以加入军队,进入军队可以吃粮食,虽然不至于吃的多么好,但至少不会被饿死。
保守破坏的地区那些生活没了着落的民众也没有多余的选择,拖家带口加入了军队,成为了“大宋”军队的一份子。
尽管不久之前他们还遭受了“大宋”军队的进攻和杀戮,但是转眼之间,他们也就成为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