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5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研究的道路,不让他们沾染和政治相关的问题。
苏咏霖尊重孙子义对政治的疏离态度,没有强求孙子义加入复兴会,也一如既往的信任他,将枢密院的职权托付给他,他也兢兢业业,没有任何做错的地方。
所以眼下孙子义做这个职位算是非常成功的。
洪武三年之后,孙子义成为朝廷高官中唯一一个非复兴会员,还执掌军队后勤大权,地位非常重要。
所以有人提出过对孙子义身份的担忧,建议苏咏霖把孙子义调任闲职,换一个政治上可靠的复兴会员执掌枢密院后勤大权。
但是苏咏霖表态支持孙子义,认为孙子义做枢密使做的很成功,没有犯错,为了政治身份而打压一个有功之人,不是革命者应有的态度。
事实上从洪武三年大清洗之后,复兴会从暗地里全面转移到明面上活动,全面占领朝中重要职位,已经成为事实上主导明国国政的主体政治力量。
不过朝中也并非只有复兴会员,也有通过科举做官的大量非复兴会员。
他们在大清洗之后对朝廷一度怀有担忧,怀疑朝廷在此之后会完全以是否为复兴会员来考察官员和提拔官员,因此对于加入复兴会甚至怀有一种焦虑感。
而苏咏霖全面收紧了进入复兴会的名额,提高要求,使得加入复兴会具有了相当的难度。
在此时期,正是因为孙子义的存在和频频露面主持枢密院工作,才让这种焦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
孙子义还为此隐隐成为了朝中非复兴会员群体的精神支柱。
硬是要说朝中有些什么人和孙子义关系不好,也只能说是财政部的人。
因为枢密院是要钱的祖宗,财政部总是掏钱的那个。
掏钱的面对要钱的,总归是不太爽的。
“只能坚持半年吗?”
林景春南下之后,留守中都的财政部负责人是右侍郎柴元明。
此时他面露不满之色,开口道:“孙枢密,去年军需会议我记得已经给你们留足了战争所需了,就算南下战争耗费颇大,历年军需积蓄加在一起,怎么也不止军队半年所需吧?”
孙子义无奈的笑了笑,摊开双手,温和的回复。
“只是一场南下战争当然不至于,但是去年年中黄河险情的时候,财政部临时借调了山东、河北二行省的军需仓库,几乎搬空,那可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柴侍郎忘记了吗?”
“……确有此事,不过此事非我经手,我不太清楚到底用了多少,居然搬空了吗?”
柴元明看向了苏咏霖,开口道:“主席,若是如此的话,我觉得此时此刻发起南下蜀中的作战并不妥善,黄河工程已经到了最紧张的时候,而且每年黄河险情都不小,耗费物资钱财远超想象。
更兼今年南下作战,新增加的兵团需要大量财政支出,新建立的几个行省也需要不少财政拨款恢复生产建设,正是用钱的时候,现在再次发起战争,实在不是正确的选择。”
第1196章 禁止蜀锦贸易
柴元明的表态意味着财政部并不支持当下就发动入蜀作战,这是很重要的表态。
而对此,苏咏霖持一样的态度。
花钱的地方太多,川蜀一旦拿下花钱的地方会更多,会给明国的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苏咏霖并不想这样做。
而且现在南下,吴璘的抵抗会非常激烈,若是能用特殊手段削弱吴璘的抵抗力量或者干脆摧毁吴璘的抵抗力量,岂不更妙?
“这个我是知道的。”
苏咏霖点了点头:“现在进攻川蜀当然不明智,而且我们也没有必要现在动兵,川蜀是困龙之局,只要打不出来,他们会自己把自己困死,只需要断绝蜀地内外商路,效果不会比直接动兵差。”
“断绝商路?那……蜀锦呢?”
柴元明开口道:“蜀地最有名气的除了一些茶叶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蜀锦了,而且很多番邦客商所需要的也是蜀锦,如今正是我们掌控市舶司的时候,若是停止蜀锦供应,恐怕不太合适吧?”
这就是最重要的破局之点。
这就是苏咏霖的目的。
“要不然呢?这种情况下,财政部进入蜀地接收蜀锦织造庄子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继续和他们做生意,只是资敌而已。”
苏咏霖摇头:“番邦要蜀锦,就告诉他们现在没货,用别的顶替一阵子,等咱们腾出手来收拾掉川蜀之地,再给他们蜀锦,好货不怕晚,蜀锦他们做不出来,必须要买我们的。”
“明白了。”
柴元明想了想,又问道:“那么现在关中、河西和川蜀商人之间的茶马贸易……”
“一时会有些损失,但是我们底子厚实,他们底子薄,坚持不了多久,这部分贸易损失终究是个小数字,牵扯到一些人的话,让他们打报告上交财政部,财政部派专员前往核实,而后由朝廷酌情弥补,前后时间不会很长。”
“明白了。”
柴元明没有再多说什么。
就关中那种规模的商业贸易,对财政部来说确实只是一个小数字,算不得什么要紧的事情。
打一场全面战争当然要把财政部搞到元气大伤,但是只是一场小规模的经济战争,财政部扛得住。
打经济战看的就是谁的血条厚实,或者谁有更多的补血渠道,这一点大明有很多,还有极其广阔深厚的农业基本盘作为蓄水池。
而川蜀却没有什么。
他们有的只是虚假繁荣的商品经济,一旦被封锁经济通道,蜀地商品卖不出去了,蜀地民怨沸腾,能搞死他们。
对于江南伪商品经济的脆弱性,柴元明这个财政部二把手是非常了解的。
几年前为了戳破这种虚假繁荣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问题,大明也经历过一次不大不小的经济危机。
好在这些都是过去式了。
眼下大明已经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大明的经济基本盘已经稳固且十分厚实,任何国家想和大明搞经济作战,面对大明庞大的农业基本盘那都是有心无力。
就眼下川蜀之地的经济形势,就算是诸葛亮再世,如果蜀锦贸易被封锁,他也找不到破局之法。
当年面对着刘备死后季汉损失惨重元气大伤的局面,诸葛亮说了一句话——【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蜀锦是三国之中的硬通货,不管是魏国还是吴国,他们的统治阶级对于蜀锦的渴求是非常庞大并且无法抑制的。
高官显贵们需要蜀锦装点门面彰显身份,需要用蜀锦来体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需要蜀锦做衣服做被褥做披风做一切,甚至蜀锦也能当钱来用。
曹丕甚至为此专门下诏劝诫官员不要购买蜀锦,说这样做就是在资敌,就是在危害国家利益。
但是一点用也没有。
士族高门和地方豪强为了彰显身份、满足自己的欲望,对蜀锦这种高档硬通货该买还是买,曹丕越是劝阻,他们买的越快活。
反正死的也不是他们的人,天塌下来也不能阻止他们用蜀锦装逼。
靠着蜀锦,诸葛亮打了一场漂亮的堪称奇迹般的经济仗。
他直接把季汉的直百钱和蜀锦挂钩,规定任何人和团体都只能用直百钱购买蜀锦,由此稳定了直百钱的面值,给了市场以庞大的信心。
直百钱在刘备去世之前是以刘备本人和季汉政府的信誉作为支撑的,否则一枚直百钱只有四五枚五铢钱的重量,无论如何也无法当做一百枚五铢钱来使用。
刘备死后,直百钱信誉大跌,几乎不能使用,季汉政府财政顿时陷入枯竭的境地,而在这危难时刻,诸葛亮这一手稳住了直百钱作为一种信用货币的存在,直接扭转了季汉濒危的财政局面。
蜀锦和直百钱挂钩,要买蜀锦必须要用直百钱。
吴魏两国怎么获得直百钱?
用一百枚足色五铢钱或者一百枚五铢钱等值的季汉政府认可的货物来换。
每交换一枚直百钱,季汉政府含泪血赚九十六枚五铢钱。
这不仅稳住了当时季汉政府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还为之后南征孟获、北伐关中奠定了经济基础。
经济稳定了,诸葛亮手中有钱了,那么季汉这个政权就稳定了。
因为吴魏两国统治阶级对蜀锦的渴求而使得堪称战略物资的蜀锦不能被封锁贸易,所以曹魏没能成功打击季汉的经济,也无法困死季汉,反而还在连年征战中不断为季汉输血,可谓资敌界的表率。
季汉直百钱不仅在季汉国内流通使用,在曹魏和孙吴国内也是响当当的通行货币,三国之间因此实现了货币的流通,季汉噶韭菜噶的不要太快活。
诸葛亮凭什么能用一州之力抗衡曹魏甚至还能反攻五次?
因为他真的有钱。
他的钱哪里来的?
大部分都是曹魏给的。
等于曹魏花钱请诸葛亮来攻打自己。
我打我!
谁能做到?
苏咏霖举起双手投降,放弃这方面的竞争,退出这方面的赛道。
因为他是真的做不到。
他的政权对蜀锦无感。
之前有限度的做蜀锦生意主要还是想要在南宋和西夏、草原之间当二道贩子。
西夏和草原上的贵族们喜欢蜀锦,需要蜀锦来装点门面,在其他贵族面前给自己撑面子。
明国垄断了双方商路,当然也想进一步做中间商,赚个差价,所以才搞起了这个贸易。
而整个中都朝廷内部除了完颜亮时期积攒下来的蜀锦之外,整个六年都没有购进过哪怕一匹蜀锦来用。
苏咏霖本来想用蜀锦给赵惜蕊做几身衣裳,也被赵惜蕊用【大明刚刚建立需要勤俭节约】为理由拒绝了,那之后蜀锦就更没有什么卵用了,全被苏咏霖卖给草原部落换马匹去了。
明廷目前对蜀锦的定义是可以赚钱的东西,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的想法,朝廷的任何官方行动也没有使用到蜀锦的地方。
说到底,喜欢蜀锦的统治阶层被苏咏霖成规模的消灭掉了。
而苏咏霖猜测,川蜀官员之所以敢于拥立一个皇帝公开和明国还有江南国对着干,除了对临安朝廷背叛宋皇室的愤慨以及恐惧,接下来的依仗估计就是蜀锦的生产和拥有。
他们估计也是知道当年诸葛亮靠着蜀锦赚军费干曹魏的故事,所以觉得只要掌握了蜀锦的生产和销售,不怕不能拿捏明国和江南国。
蜀锦贸易只要继续做下去,他们必然不会担心没有钱用,而只要有钱用,他们就能继续为所欲为,可以继续练兵、征战。
但是如果蜀锦贸易被断绝呢?
如果整个川蜀的贸易都被断绝呢?
会有人代替苏咏霖收拾这个莫名其妙的蜀宋政权的。
第1197章 川蜀的经济危机
统一了共识之后,中都朝廷定下了一个基调。
即对江南国的请求予以否认,并且要求江南国配合明国实行对蜀锦的销售禁令,全面停止对蜀锦的采购,直到蜀宋政权倒台、川蜀之地重新恢复正常为止。
说实话,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沈该和临安朝廷一度认为这不太可能。
因为蜀锦这种东西别说外国人,自己人但凡有点身份的,也没有不喜欢的。
这东西有钱的人还不一定能买到。
因为没有一定的身份,你都不好意思穿上来彰显自己的身份。
穿上蜀锦制作的衣服、使用蜀锦装点门面,不仅意味着家里有钱,更意味着权势和地位,这是在社交场合彰显身份满足虚荣心的最佳手段。
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多年积累出强大口碑力量的蜀锦不仅有外销的强大力量,也有内销的强大力量,属于内外通吃的绝对硬通货物,用它当财物当钱用都有很多人愿意使用。
忽然说要暂时断掉蜀锦贸易,这……这简直太好了!
沈该一早就想这样操作了,但是就担心明国不愿意,结果明国居然愿意!
其实这一波赵不息在成都登基,损失最大的就是明面上操控蜀锦生产的临安朝廷还有暗中操控部分蜀锦织造庄子的临安朝中高官。
临安朝廷在成都有成都锦院这个国营工场专门织造最高端的蜀锦,大部分是皇家享用,少部分流出宫廷,那价值完全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朝廷部分高官也掌控了一部分蜀锦的织造,部分他们自己享受,部分直接售卖出去,内销或者出口,都有大把大把的人追着要。
那真是含泪血赚。
随着赵不息的登基,所有川蜀之地的蜀锦织造庄子院子全都被赵不息宣布收归成都朝廷所有,成为成都朝廷直接掌控的第一笔正式财政来源,将为成都朝廷源源不断的提供大量钱财。
临安朝廷和临安高官显贵们损失惨重,无不骂娘骂的面红耳赤,就差没有提刀杀向成都把赵不息挂上吊杆鞭尸一百万次了。
沈该和朝廷中人商量的时候就提到过要限制蜀锦贸易,打击成都朝廷的经济来源,但是他们担心江南国这边封锁了,明国那边不乐意。
结果明国居然也愿意封锁——难道他们对蜀锦也没什么需要吗?
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对蜀锦的市场封锁就将获得通过,江南江北协力,把蜀锦封死。
就算不能完全封死,就算还有走私的家伙存在,但是只要官方渠道给它封死,绝对能重创蜀锦产业,重创成都朝廷的经济命脉。
不仅如此,苏咏霖还要求临安朝廷配合他,从现在开始对蜀中进行物资禁运,对成都朝廷进行最强的经济封锁。
具体行动方式就是从粮食到铁器到布匹到其他一切蜀地需要从外面购买的物资全面禁运,且封锁蜀地内外交通,陆路水路一同封锁,任何可以进出蜀地的通道全部封锁。
北面和东面大明就能进行封锁,绝不让川蜀之地的一个人通过。
而稍微南边一点的位置就要靠江南国了。
如此一来,成都朝廷会自己把自己给困死,内乱会比外敌更加可怕,蜀中民众会自发组织起来,反抗这个让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朝廷。
如果当年诸葛亮没能让蜀中百姓吃饱肚子,蜀中百姓也绝对不会愿意花费那么大的代价养一个土朝廷、土皇帝,甚至还要出人命去配合他们的北伐政策,他们会起义。
同理,如果成都朝廷不能让川蜀民众吃饱肚子,会有人揭竿而起和成都朝廷激情对线的。
正式的禁令就从洪武六年四月开始。
说老实话,明国和江南国可能会通过军队的物理手段实行物资禁运、蜀锦封锁以应对成都朝廷的建立这种事情,成都朝廷不是没人提过,但是没有得到重视。
因为首先长期形成的惯性让大家普遍认为蜀锦是全天下最硬实的硬通货,没人不喜欢,只有人得不到。
当有人提出明国可能针对蜀锦做点什么的时候,就有人拿出了当年诸葛亮的例子,认为蜀锦质量过硬,没事,就算他们的朝廷想要封锁,架不住有钱人想要。
三国之间打出狗脑子,可是统治阶级不还是照样买蜀锦?
只要贵族统治阶级想要,再怎么封锁都没用。
他们没料到的是,明国没正儿八经的有钱人,而真正有钱的,也是真的不需要蜀锦。
所以明国直接用军队把北面和东面的蜀道给封了,断绝蜀锦贸易,放弃全部订单。
江南国控制区也一起配合明国,放弃全部订单,禁止一匹蜀锦流出川蜀。
明军的军事进攻没来,经济进攻却已经悄然而至。
靠着蜀中的农业,一时间蜀中绝对不至于没饭吃,绝对不至于饿殍遍野。
但是蜀中上了规模的商业却会因此陷入巨大的危机却也是真的,上了规模的工商业人口会面临大规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