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573章

启明1158-第573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宋的财政收入总额约在四千八百万贯,而明国的财政总收入在洪武四年已经达到了五千六百万贯,恢复十分显著。
  预计在未来数年之内还将不断提升,有望在十年之内进入一亿贯总收入时代。
  与此同时,粮食总产量也是年年提升,年年增长,产量上升势头十分强劲,目前完全看不到头。
  目前明国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还估计,待黄河改道工程胜利完成之后,这波农业生产的上涨趋势还将迎来一个新的高峰。
  届时明国的农业生产收入将创造一个南北宋都望尘莫及的新记录。
  苏咏霖的革命行动砸碎了农民身上的枷锁,让人们回到了自己原本应该处在的位置上进行农业生产,这是符合实际的做法。
  由此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全面恢复,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繁荣。
  然而苏咏霖也清醒的认识到,这不是什么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而是在腐败的政治、残酷的剥削压迫之下被压抑和破坏掉的原本应该具备的农业生产力的恢复。
  中原大地正在恢复它本该有的繁荣与昌盛,而并不是生产力革命。
  若是沉溺于这样的成就,那么等到这波恢复进程结束之后,农业生产扩大化带来的蛋糕也就无法继续扩大了。
  而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随着战后婴儿潮的出现和持续,最迟四十年,明国必将迎来严重到足以影响政权持续的社会危机。
  这和社会意识形态没有关系,而是纯粹的生存危机。
  所以在当前,明国的任务就是要在四十年的窗口期内完成必要的生产力革命,必须要把社会生产力向前推动,不管用什么方式,最好能一只脚踏进工业革命的门槛。
  否则苏咏霖领导下的革命事业也就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下一次,也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不仅需要以苏咏霖为首的革命政权本身具备的推动力,也需要庞大的外部需求所带来的外需拉动。
  两架马车并驾齐驱,才能拉着古老的华夏大地冲出泥沼,奔向新世界。
  所以苏咏霖政权的历史责任也就很明确了。
  其一就是维持革命性,在解放人们的同时,凝聚出庞大的内向推动力,竭力发展科技,奋力朝着新世界奔跑,摆脱旧历史的牵扯。
  其二就是推动人们的觉醒和觉悟,打开国门向外看,引领大航海时代,利用大航海时代带来的庞大外部需求,从外部产生强大的吸力,拉动明国社会的进步。
  内外一起发力,推动明国真正出现生产力的革命性跃进。
  第一点苏咏霖一直都在做,并且觉得自己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目前的农业繁荣就是明证。
  而第二点,就是他现在需要做的事情。
  单纯的商业竞争,再来十年明国也是搞不过南宋的。
  但是谁规定我一定要和你在你的赛道里搞单纯的商业竞争?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在商言商这种事情,那只是软弱的阶层所产生的的美好幻想而已。
  商业,也要为国家的政治和军事目标服务,脱离国家保驾护航的商业是不可能长久成功的,单纯的竞争不过,必然引发国家力量介入。
  而现在苏咏霖就要用强大的明国国力介入到这场商业竞争之中。
  他要通过军事手段夺取泉州和广州,用物理方式终结掉南宋的商业优势,然后把这种优势转移到明国身上来。
  “泉州和广州对于南宋的意义绝对不仅仅只是税收高而已,这两个地方更是世界的窗口。”
  苏咏霖用了一个新奇的词汇来形容泉州和广州,这引起了在场官员们的兴趣。


第1147章 这个钱只有明国能接着赚
  苏咏霖挺早以前就把自己所知道的世界地图展现在了复兴会员们的面前。
  而在场诸位除了孙子义之外,都是复兴会员,所以他们也都知道这个世界并不仅仅只有明国宋国西夏高丽日本等等周边国家。
  就算是孙子义因为长期跟随苏咏霖,虽然不是复兴会员,但也对所谓【世界】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明国高层基本上都有一个被苏咏霖塑造起来的世界观,知道世界之大,知道除了他们所熟悉的国家之外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国家,知道中东,知道西亚,知道北非,知道欧洲。
  在苏咏霖的世界地图中,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乃至于欧洲,这些地方也都被标示出来。
  且根据苏长生安排在泉州、广州等地的天网军密探传回来的消息,基本上可以确定南宋和这些地区的六十多个大小国家都有贸易往来,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如此频繁的贸易往来之下,南宋官方也和中东、北非的一些政权有一些往来,互相之间也有使者进行接触,不过接触的目的也只是接触一下,知道外面有这个国家罢了。
  南宋政府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应付明国了,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其余国家打交道。
  饶是如此,因为世界各国对中国本土产品的旺盛需求,对瓷器、丝绸、茶叶、铁锅等等物品的旺盛需求,使得泉州、广州即使在明宋战争时期也维持着高强度的船只停泊率。
  大量财富源源不断的通过港口和市舶司流入民间、朝廷,使得富商、权贵等上流人物们越发的富裕,生活越发的奢侈,越发的过上了难以想象的豪奢生活。
  当然,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他们一定会被明国清算掉。
  苏咏霖最为关注的,还是根据天网军密探回报的消息显示出来的——泉州和广州简直就是这个时代的世界大都会。
  尤其是泉州,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很多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人定居在这里。
  阿拉伯人、北非人、欧洲人、印度人、东南亚诸国人、日本人还有高丽人,纷至沓来,纷纷在这里定居。
  他们出身不同,身份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官僚、商人、旅行家、僧侣、传教士等等,各行各业的人都随着商船往返泉州和本地。
  因为人数众多,且停留办理商业事务的时间长,很多人干脆就在泉州定居、生活。
  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在泉州购置土地、建立“蕃坊”,然后各自推选出德高望重能够服众的“蕃长”负责日常的管理,也负责和南宋官府打交道,处理税收事宜之类的。
  他们还建立为各自子弟所准备的“蕃学”,培养各自的子弟。
  还根据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聚居区设立寺庙、修道院等等,传播自己所信仰的宗教。
  方方面面都显示出这些人大有将泉州当做第二故乡的趋势,且来人越来越多。
  他们带来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文化产品、宗教信仰等等,各种各样的外部文化和宗教信仰在泉州、广州等地落地生长,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一个相当繁荣也异常复杂的经济、文化局面。
  而在苏咏霖看来,这对于明国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经过大革命和大清洗之后,明国基本上把旧官僚、旧地主士绅和依附着他们的大小商人清扫一空,几乎整个社会阶级都重塑了一遍。
  于是乎可以拉动大量商业需求的旧统治阶级被明国成体系的消灭掉了,国家内部的整个商业需求大大下降了,所以商业贡献的税收也就大大下降,连带着整个商业规模的萎缩。
  明国目前的的商业政策具体来说就是依托自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保守商业政策,且基本上以国营为主,民营为辅。
  民间有规模不小的商业行为,但主要集中在餐饮、零售、手工制造等等行业,这也是正常百姓所主要能接触到的商业行为。
  国家主要经济行当都是财政部主导之下的国营状态。
  比如制盐行业、冶铁行业,比如酿酒行业,比如畜牧业,比如织造业,比如书籍刊印行业,比如造船业乃至于冷饮行业等等等等,基本上都处在国营状态之下。
  财政部下面有专门的部门负责这些商业行当的管理,包括大量手工工场在地方的设立也是财政部负责主管,这些部门负责管理这些行当在全国各地的原料生产、运输、成品制造和发售。
  可以说这一部分所获虽然颇丰,但商业总收入在整个国家税收收入当中的比重并不算很大。
  主要民间需求也比较小,商业需求拉动不起来,也就很难发展起来,政府目前的主要任务还是恢复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和开辟荒地之类的,商业贸易并不是国家的主要任务。
  也就是说明国目前并没有足够的内需,也缺少相关的管理人才,对于整个世界贸易行当来说了解的不多,这也就意味着明国缺少这方面的管理经验。
  苏咏霖并不希望自己未来南下一统之后会因为缺乏管理经验而把南宋已经搞得不错的海外贸易给搞砸了。
  一个优秀的成熟的受到广泛认可的商业交易地点从成立到繁华,过程中投入的财政和行政成本以及一切的配套设施成本那是难以想象的巨大。
  泉州和广州都被南宋搞得很不错,也被那些人傻钱多的狗大户们所认可,要是因此而遭到破坏,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苏咏霖还是希望通过和平方式接管这两个重要的港口,并且开始介入市舶司的管理,派遣官员和那些外国商人打交道,积累足够的经验,为将来一统全国打个商业经济的基础。
  别的不说,之前好不容易谈成的商单被南宋市舶司给搅黄了这件事情至今还让林景春耿耿于怀,也暴露了明国在商业方面的不足。
  为了一雪前耻,林景春非常支持苏咏霖的政策,他强烈支持现在就把这两个港口搞到手并且积累海外商旅人脉关系。
  明国需要将他们的认知从【和南宋做生意】转移到【和明国做生意】,让他们接受这个事实,并且通过安全方面的保障,让他们的商业信心不要动摇。
  事关未来的数百万贯钱甚至更多的商业税收,苏咏霖希望无论如何都要保证这些海外商贸关系的稳定,不要因为明宋之间的战争而影响到这部分的收入。
  但是吧,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是特别的要紧。
  因为他们需要的商品,只有中国能生产出来,其他地方买不到,想要仿制也根本办不到,因为这套生产技术还被牢牢把持着。
  现在,只有明国具备一口吞掉南宋并且将它的一切全部掌握的能力。
  所以这个钱只有明国能接着赚,其他人想都不要想。
  “林部堂说的很对,拿下泉州和广州对于咱们的意义就是把南宋的海外贸易优势转移到我们自己身上,加剧南宋内部的矛盾激化,并且进一步增强我们自身对海外商贸的管理能力。
  我常常说走出去走出去,但是这个走出去不是只有三个字那么简单,海外商贸要搞起来,说简单也简单,说难却也十分困难,我们要吸取南宋的好的经验,摒弃他们不好的弊端,争取把泉州和广州成功的拿下来。”
  苏咏霖敲了敲桌子:“这不仅仅关系到打击南宋,也关系到大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须知我们目前的商业规模是比较小的,各种意义上都不是南宋方面的对手。
  消灭南宋之后该如何对待南宋的商业,尤其是海外商贸,这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做得好了,咱们能赚到比南宋更多的钱,做不好,咱们想要继续走出去可就难了。”


第1148章 全新的挑战开始了
  赚钱是个很重要的话题,现在明国虽然没到缺钱的时候,但难说未来做点什么的时候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南宋能赚钱,这个事情是大家普遍承认的,不能因为南宋反动、罪恶就忽略他们赚钱的本领和玩转海外贸易的本领。
  该学的还是要学,该抛弃的就彻底抛弃,在实际政务上绝对不能做二极管。
  官员们点了点头,对苏咏霖的看法表示了理解。
  然后苏咏霖便要求林景春做出一些准备。
  “市舶司这个东西咱们过去没有过,也没有过设置管理的经验,所以接管了广州和泉州的市舶司之后,需要尽快熟悉那边的工作。
  我会要求南宋方面提供一些帮助给我们,但是我们自己也要有所准备,你这边尽快牵头成立一个财政部直接管辖的市舶管理司,挑选一些年轻精干的官员补充进去。
  需要任何相关的书籍就提出来,我会安排天网军那边为你找全,然后你要组织这些官员恶补这方面的知识,不要到了那边一问三不知,惹人笑话。”
  “我知道了。”
  林景春点了点头,眼中满是兴奋地光芒:“这要是搞好了,那可是大笔大笔的钱财,几百万贯钱的收入增加,能办多少大事啊!”
  “你也别高兴得太早。”
  苏咏霖笑道:“想把这笔钱安安稳稳的吃进肚子里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市舶司的运转且不说,那些蕃国商人所需要的商品很多都是我们无法生产的,还是只有南宋方面才能生产出来并且销售。
  我们只是掌控了港口和市舶司,可能还是需要和南宋方面的商人进行合作,而这个合作如何进行,如何理清其中的利害关系,以及如何防范咱们的官员遭到腐蚀,这都是很严重的问题。
  在咱们彻底控制南宋的商业贸易之前,如何在南宋和蕃国之间做好这个第三方的工作,维持市舶司和港口的持续运转,对于咱们来说还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到时候如果有问题,我建议你这个财政部尚书直接进驻泉州,就地处理事务,这些事情要是都处理好了,咱们也就等于把持住了南宋的经济命脉。
  到时候平定南宋之时,掌控了经济,那么战争难度就会大大降低,战后的平稳过渡也会相对简单一些,个中利害,要搞清楚。”
  林景春闻言,认真的思考了一会儿,觉得苏咏霖话里有话。
  “控制南宋的商业贸易?您的意思是我们要对南宋的商人们下手?”
  “商业战争也是战争,但是军事上打不赢,就别指望商业上能赢。”
  苏咏霖冷笑道:“战后,咱们完全可以利用军事上的优势组织商队南下进入南宋市场,强行收购那些外商需要的商品的生产方,以此把持南宋的对外商贸命脉。”
  “这……他们能答应吗?”
  “我说了,军事上打不赢,商业上就等着全军覆没好了,有本事,他们尽管可以反抗我。”
  苏咏霖摇头道:“若只是掌握了港口和市舶司,还是会被南宋商人和他们背后的官僚权贵把钱赚走,但如果掌控了生产方,我们就能把一切掌握在手里。”
  林景春明白了苏咏霖的意思。
  不仅要在军事上打残南宋,在政治上控制南宋,还要在经济上把南宋吃得一点不剩,在全面南下灭宋之前,就可以通过这种手段把南宋的经济命脉掌握在手。
  如此,南宋就不剩下什么了。
  那些外贸商人说白了要的是商品,要的是质量杠杠的商品,好带回去赚钱,至于商品是谁提供的,不重要。
  如果他们足够聪明,他们就知道自己不应该在意这个问题,更不允许在意这个问题。
  如果他们在意,那就滚出泉州,永远别想再来了。
  如果还敢做点什么,那就要做好葬身大海喂鱼的准备。
  林景春彻底明白了苏咏霖的意思。
  “既然您这样说,我就全明白了,该怎么做,我也知道了,泉州和广州的事情,一开始我肯定要过去,到时候泉州广州两地跑一阵子,把具体的问题都搞清楚再说……不如现在就可以准备着了,反正也快了不是吗?”
  “先别急,这八字还没有一撇,整个事情尘埃落定到咱们进驻泉州和广州至少还需要三五个月,而且你们进驻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