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529章

启明1158-第529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刻整顿军队,目前至少先整顿个两三万,后续继续派兵!我要把整个江南西路踏平!踏平!!”
  赵昚恼火至极,不停地口出粗鄙之语,甚至说出了要把当地从贼之人斩尽杀绝诛灭九族的话。
  什么石要过刀人要换种之类的作法在他看来都颇为仁慈,不这样做就不能彰显天威浩荡!
  赵昚咬牙切齿的说出如此狠毒之言,可想而知他已经愤怒到了什么地步。
  枢密院臣属战战兢兢,被皇帝的杀气震慑,但是不管心里怎么想,赵昚正在气头上的时候,他们不会触霉头。
  于是他们立刻按照赵昚的要求整顿临安禁军,准备集中临安禁军大军驰援京湖战区。
  然而这个命令刚刚传达下去没几天,刚刚重建完成的临安禁军正在手忙脚乱准备出征、枢密院官员正焦头烂额调配物资的时候,九江大军和鄂州大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先后传到了临安城。
  带来消息的是九江大军和鄂州大军的溃兵,他们神色仓惶的汇报了大军战败全军覆没的消息,使得赵昚愣在当场,久久说不出话。
  整个枢密院和文官政府也被吓到了,迟迟无法做出反应。
  又全军覆没了?
  刚刚组建完毕的九江大军和鄂州大军,这才组建完毕多久,又全军覆没了?
  六万大军,说全军覆没就全军覆没?


第1057章 早知如此,我就该学苏咏霖!
  面对两支大军全军覆没的消息,赵昚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愣住许久,才回过神来。
  他的怒火被点燃了,如火山爆发一般喷发出来。
  “周赟和王顺是干什么吃的?六万大军啊!六万大军啊!说覆没就覆没了?怎么覆没的?为什么会覆没?贼军是有十万大军还是怎么的?十万大军包围他们打,把他们打到全军覆没的?”
  赵昚的怒气终于不能克制,召开朝会,对着与会群臣一顿祖安输出,骂的群臣低着头如同孙子,骂的自己面红耳赤双目充血,骂到声嘶力竭嗓音沙哑依然不肯停止。
  最后他怒吼着要把陈康伯撤职,要把整个枢密院的决策层干掉,还要把尚书左丞和尚书右丞罢免。
  说他们全都是误国之臣,亡国之臣,加在一起逼着他赵昚变成了亡国之君。
  他有心振奋大宋国势,那么努力地处理政务,那么努力的付出,结果面对的却是一群低能儿,连最基本的执行都做不到。
  花那么多钱养他们干什么?
  “你们这群硕鼠!光拿钱不办事!是不是非我要把我气死才肯罢休?你们还能干什么?除了拿俸禄吃饭之外,你们还会干什么?
  小妾一房一房的纳,房屋一间一间的盖,土地一块一块的抢!天下的财富都是你们!不是我的!什么普天之法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看你们各地都是各自的主人!一个个的都是土皇帝!
  我是什么?我就是一个玩偶,一个提线木偶,在你们看来我就是可以被你们肆意操控的万物对不对?!你们说对不对啊?!”
  赵昚的怒火不能遏制,甚至说出了让群臣感到非常恐惧的话语。
  “早知如此,我就该学苏咏霖!把你们这群废物全都罢黜!全都抄家!然后全都流放到雷州去!终生不得返回!换一条狗坐在你们的位置上都比你们能成事!”
  赵昚拍着桌子怒吼连连,似乎真的要学习苏咏霖对群臣开大了。
  结果宣言说完了,一口气没上来,直接背过气去摔倒在地上抽抽,把群臣和身边宦官吓得魂飞魄散,赶快上前给他顺气。
  好不容易给赵昚顺气了,赵昚急火攻心,一阵猛烈咳嗽,又晕了过去不省人事。
  朝堂上又是一阵鸡飞狗跳,群臣赶快寻找太医让他们来抢救赵昚。
  赵昚不省人事,太医院群体出动紧急入宫为他诊治,得出的结果是气坏了身体,只能慢慢调养身体,用温和的药物和食物慢慢滋补,绝对不能再动怒。
  且不知道何时才能醒过来,眼下只能用参鸡汤喂食他,让他调养身体,缓缓恢复,而在此期间,动怒操劳都是不能的,否则就要损害寿命,这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事情。
  南宋不能失去赵昚,至少现在不能。
  群臣无奈,由尚书左丞叶义问主持召开了一场会议,大家互相商议着眼下的情况该怎么办理问题。
  照理来说皇帝突然晕过去不能执行权力,群臣应该请出储君太子进行商议,请太子暂时代掌皇权,这是最合理合法的做法。
  这个时候不能顾及皇帝和太子之间敏感的关系,太子必须要站出来稳定人心。
  可问题的关键是赵昚登基几年来一直都无暇顾及太子的事情,群臣也精神紧张,年初才刚刚提起要立太子的事情,到现在还没有个结果,也就是说南宋目前并没有太子。
  赵昚嫡长子赵愉目前只是皇长子,没有太子的名分,不能出来稳定人心。
  一群官员商量来商量去,只能请出没有跟随赵构一起出逃温州的太上皇后吴氏。
  眼下的临安城里,她的地位最高,也最能代表皇室和皇权,请她出来撑撑局面无论怎么说也说得过去。
  而且就算以后赵昚醒了,知道他昏迷期间是太上皇后在代表皇室,也不会有什么多余的想法,对于群臣来说是最安全的。
  叶义问做出了这个决定,被群臣称赞为“老成持重”。
  于是太上皇后吴氏被群臣请出来,作为紧急时刻的南宋皇室代表,参与群臣会议。
  在她的见证下,在赵昚昏迷期间,南宋朝廷成立由尚书左丞叶义问、尚书右丞沈该、参知政事周麟之、枢密使陈康伯、枢密副使虞允文和胡铨等六人组成的最高决策小组来代行皇权。
  这六个人组成的决策小组一致同意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任何政治经济军事决策都可以拥有和皇帝的命令一样的法律效力。
  这个决策得到了朝廷的一致认同之后,六人小组开始办事。
  他们立刻开会商讨目前的危局,并且由虞允文提出了目前他们最大的问题——他们大大低估了农民军的战斗力,大大高估了九江大军和鄂州大军的战斗力。
  “贼军经过数次围剿而没有覆亡,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贼军,他们有了战斗经验,战力大增,而我军多次覆灭,多次重建,主要兵员多是新兵,而不是老兵,缺乏作战经验。
  贼军休养生息一年多,必然经过精心训练,骤然暴起发难,一鼓作气,九江大军和鄂州大军都没有预料到贼军会主动发起进攻,遂手忙脚乱,便有了这样的败绩。”
  虞允文算是比较明智的,明智的分析出了农民军现在处在一个“战斗力较强”的状态,而京湖宋军多为新兵,并不是他们的对手,这场失败不是意料之外的。
  陈康伯面色很差,连连叹息。
  “尽管如此,他们未免败的太快了!贼军三月初出兵,他们三月中旬就遭遇败绩,以至于朝廷几乎无法反应,这哪里是战败,这分明是一触即溃,一溃千里!”
  胡铨沉着脸看着京湖军事地图,思量片刻,说出了自己最大的担忧。
  “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不想再提了,但是诸位,你们一定要注意到贼军这一次不同寻常的主动出击,一路是九江,一路是鄂州,这两地,不仅能够切断长江水道,还能切断襄阳大军的退路。”
  胡铨伸手指向了地图上襄樊二城的位置:“鄂州大军和九江大军一旦战败,襄阳大军后路不保,前有明军,后有贼军,实际上,襄阳大军已经进退失据了。”
  胡铨这话让六人小组的其他人反应过来,一起围着地图看,越看越是心慌。
  襄阳要是丢失了,京湖就完了,京湖完了,南宋也就差不多到头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农民军了,而是位于河南的明军河南兵团,谁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趁火打劫。
  以明国的国家属性和对南宋不加以掩饰的恶意,六人小组觉得明国有百分之一百零一的可能会趁火打劫。
  “贼军此番主动出击向北,威胁襄阳,目标极有可能就是襄阳,而襄阳正当着明国河南地,一旦明军出动,那……”
  沈该面色惨白的看着其余五人:“那该如何是好?”
  沈该的话说的很难听,但是并非没有可能,相反,可能性极大。
  六人小组不敢做出如此可怕的推断,但是他们知道眼下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其他,正是立刻派兵驰援京湖,稳住京湖局势。
  襄阳大军只有四万余人,必然不能同时抵抗明军和农民军的前后夹击,必须要派人解围,维持京湖战区的存在。
  六人小组加紧行动,调兵遣将准备出征。
  但是到了六人小组成立的第三天、赵昚还没有醒过来的时候,襄樊方面主将王彦的求援书便抵达了临安。


第1058章 六人小组
  王彦这封求援书的到来给六人小组带来了不亚于火星撞地球一般的震慑。
  明军南下进攻襄樊,与北上进攻之江南西路农民军形成南北夹击合围襄樊之势。
  目前抵达襄樊的农民军人数约在两三万,明军人数约在四五万,襄樊宋军四万人正在努力固守襄樊二城,决不屈膝投降,但是希望朝廷尽快来援,解除襄樊的围困,不要让壮士绝望。
  明军南下了?
  这就意味着明国居然对南宋不宣而战?
  这个消息送到临安之后的第一时间,六人小组是不敢相信的。
  虽然之前沈该提出了猜测,并且认为明国一定会南下,但是现在得到了证实,最不愿意相信的反而就是他。
  叶公好龙了属于是。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王彦没有必要撒这样的谎。
  他作为襄樊主将,撒这样的谎对他没有任何好处,所以这只能是真的。
  明军南下了,明国对南宋不宣而战了,第二次明宋之战已经开打,而这一次更加凶险。
  因为明军的目标不再是江淮,而是南宋中部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襄樊。
  襄樊扼守南宋腰脊,是南宋中京湖战区的北面屏障,是阻挡明军南下的重中之重,其战略意义等同于淮河之于江淮防线。
  第一次明宋战争让南宋失去了淮河防线,守江必守淮的战略已经不可能实现,江南面临着巨大的战争压力,只要长江防线被突破,临安就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以至于临安朝廷不得不在江南地布置大量军队来作为应对。
  现在明军第二次南下、发起第二次明宋战争,那么明军的目标就是襄樊吗?
  襄樊太重要了,一旦襄樊不保,整个京湖就不保,京湖不保,南宋中部地区就完全暴露在明军攻击范围之内。
  更可怕的是江南西路农民军与明军打起了协同战术,这几乎可以认定是农民军投靠了明国,如此明国只要攻克襄樊,就能轻而易举攻克京湖地区,然后和江南西路连成一片。
  湖广、江西不保,南宋中部大片国土不保,直接被明军拦腰打断,如此江淮之地和川蜀之地互相不能联络,只能各自为战。
  南宋几乎等于是亡国了。
  这仗还怎么打?
  “怎么会这样?不可能啊!明军怎么会南下?一点点迹象都没有!这不正常!这不正常啊!!!”
  沈该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时间不能冷静,双手抱头坐在椅子上怀疑人生。
  叶义问和周麟之差不多,也坐在椅子上双目空洞怀疑人生,且深切地感觉到这个世界的恶意。
  他们不太能接受这个局面。
  与他们三个比起来,枢密院三人组相对冷静一点,但也只是相对。
  胡铨一拳捶在了桌子上,怒喝连连,痛骂明国不守信义背信弃义,明明签订和约,居然对藩属国出手,此等不仁不义之国居然是最强的国家,简直是老天无眼。
  陈康伯坐在座位上看似冷静,但是他的双手死死绞在一起,足以显示他内心的极度不安。
  虞允文数次深呼吸,内心思虑百转千回。
  六人小组经历了段时间的宕机之后,被陈康伯招呼着起来做决策。
  “现在的局势已经容不得我们做出任何的错误决定了,也容不得我们再有任何的犹豫,我建议,立刻调发禁军精锐、江淮精锐和川蜀精锐三支大军支援襄樊。”
  陈康伯的建议让其余五人眉头紧锁。
  显然,陈康伯的建议是总体战的建议了。
  他这样做就是要求南宋放弃一切幻想,调动全部的精锐驰援襄樊,解开襄樊围困,在襄樊和明军打一场决战,一口气决出胜负。
  在其它人看来,这个计划未免太过于冒险了。
  周麟之就强烈反对。
  “陈相公,且不论大宋集中精锐和明军争锋能否获胜,单说各地精锐一旦抽调,那么其所面对的明军一旦发起进攻,又该如何?”
  “明国还在修黄河,出动一支军队攻打襄樊实属不易,他们应该没有发动三方面军队同时南下进犯大宋的能力。”
  陈康伯缓缓道:“而且我也不是要抽调全部的军队,抽掉一半,只是一半就可以,若不抓紧时间驰援襄樊,襄樊一旦崩溃,大宋是个什么下场,诸位不会不清楚吧?”
  “应该?”
  周麟之摇头道:“军国大事,【应该】二字如何服众?陈相公,你是枢密使,怎么能如此不严谨?”
  陈康伯沉默了一会儿,叹息道:“那么,诸位相公又有什么好办法呢?”
  好办法不常有,提出反对的人更不可能常常有,反正宋朝又没有规定提出反对者同时也必须提出可以执行的动议,那当然是嘴炮随便打,没有任何后遗症了。
  可是眼下不是打嘴炮的时候,问题迫在眉睫,皇帝昏迷不醒,必须拿出一个章程来应对,否则襄樊不保,南宋亡国在即。
  沈该试探着开口。
  “能否派人和明国商量一下,这仗不要打,签订和约可以吗?”
  沈该的建议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其余五人的强烈反对。
  陈康伯更是反对急先锋。
  “眼下这个局势大宋可有任何能够拿得出来谈判的筹码?如果没有,那就等着被人宰割好了!明国已经割走了一半的淮南,难道现在我们还要交出一半的襄樊之地吗?”
  沈该的建议被直接否决,连一向稳妥的叶义问都不能接受这个选择。
  叶义问思忖再三,终于开口。
  “陈相公,你能保证明军不会在其他方向发起进攻吗?”
  陈康伯闻言苦笑。
  “叶相公,这个问题,恐怕连苏咏霖都没有办法准确的回答你,他自己都未必能保证他不会更改作战计划,行军作战,哪有成规?”
  叶义问闻言,沉默了许久没有开口。
  周麟之继续开口反对。
  “襄樊乃国家重镇,朝廷投入大量军费修缮城墙,挖掘护城河,使其无比坚固,城内存粮不少于三年,明军就算想要攻取,也需要三年的时间,不需要那么紧张吧?”
  胡铨立刻反驳。
  “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那么关键的事情,怎么可能依靠这种推测?明军善战,我们应该做好襄樊明天就要被攻破的准备,以此急速驰援!而不是在这里坐等三年!”
  周麟之被胡铨驳斥得说不出话来,只能涨红了看向叶义问。
  “叶相公,你说呢?”
  叶义问看了看他,没说话。
  胡铨立刻表示自己支持陈康伯。
  “眼下可以确定的是,明军集合大军要攻取襄樊,而襄樊是绝对不能丢失的,不说集中全部的主力支援吧,立刻派兵支援也是必须的,诸位相公,咱们必须要做点什么了。”
  陈康伯点头。
  “我支持我自己提出来的办法。”
  胡铨也表态。
  “我也支持。”
  六票已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