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463章

启明1158-第463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苏咏霖知道赵玉成扛过了宋军围剿、甚至一波反攻吞并宋军数万,还果断拿下了几乎整个江南西路的时候,他真的很高兴。
  他一手教出来的赵玉成几乎等于是他的徒弟,这个小他两岁的年轻小伙子在短短数年间完成了属于他自己的蜕变,从一个地主家庭的接班人一路成长为了坚强的革命战士。
  舍弃家业,舍弃舒适的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在大山里和敌军周旋,只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不服输的信念。
  而后,他终于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和超越,超越了曾经的自己,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这很好。
  苏咏霖当时就提笔给他写信,祝贺他的成功,同时告诉他,南宋一定不会放松对他的围剿,他越是发展壮大,南宋就会越发的狂躁,到最后甚至可能不管不顾出动全国军队来围剿。
  到那时,他依然会面临重重考验。
  明国内部正在进行各种改革,包括政治方面和军事方面的,还有黄河正在修缮,西夏正在吞并,短时间内无法抽身南下吞并南宋,希望赵玉成可以理解,并且坚持。
  南宋体量太大,一个消化不良的明国不能贸然吞并它,否则会撑死。
  当然,他们要是可以南下北上打通海路或者陆路上与明国联系的路线,就能得到直接来自明国的支持。
  苏咏霖会竭尽全力给他一定的支持,只要他能撑住。
  赵玉成回信给苏咏霖,表示自己都知道,也做好了长期奋斗的准备,大不了到时候再回罗霄山上打游击,反正只要他还活着一天,就绝不会让南宋朝廷好过。
  他会竭尽全力为明国牵制南宋的注意力,竭尽全力吸引南宋的视线,不让南宋在大明国消化不良的时候做出什么恶心的事情。
  总之,苏咏霖尽管放心便是。
  苏咏霖一直维持着和赵玉成的通信,通过信件,苏咏霖也会给赵玉成一些指导,赵玉成也会给他介绍一下近期发生的事情。
  赵玉成很欣赏徐通,觉得徐通是个很有潜力地年轻人,很有些军事才能,所以用他统兵,他总能立下战功,所以提拔很快。
  苏咏霖之前才刚刚听说徐通提拔了师帅,现在就得知他不仅打败了戚方,还一波反攻到了南宋老巢,据说又把赵构吓跑了。
  好家伙,这年轻人可以啊!
  苏咏霖决定给他们来一波集体授勋,并且在复兴会内部给他们提干。
  同时,苏咏霖关注起了这个叫做徐通的年轻人,感觉他真的很有些名将的味道。
  这个徐通和当初的自己差不多,一样的胆大,一样的决然,那边顶着戚方的进攻,自己居然主动冲上去和宋军换家了。
  好胆气啊!
  苏咏霖在之后的会议上把这件事情分享给了大家伙儿,大家伙儿纷纷感到惊异,觉得这个年轻人很不简单。
  同时也感觉到了南宋腐败的内政和虚弱的军队,以及极度混乱的上层建筑。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会员都提出了是否可以对伐宋进行准备。
  苏咏霖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伐宋的准备一直都在进行,修黄河,吞并西夏,经营关中、辽东,山东反腐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对伐宋进行准备,宋是一个大国,我们必须承认,想要吞并宋,需要很多时间。”
  苏咏霖并不支持现在就对南宋开战,哪怕现在的明军可以做到,他也不支持。
  他需要的不单单是一片土地,他需要的是一片没有被打成废墟的,多多少少还有点经济规模的土地,这样可以快速稳定南宋的几千万人民,不至于让他们的生活没有着落。
  所以,他需要时间来准备。
  不过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时间的确在他这边,不在南宋那边。
  不单单是此消彼长的国力,还有另外一些情况也在不断地推动着双方实力的越拉越大。
  比如火炮项目的成功。
  自中都总务局时期开始,从立项到样品成功试射,前后差不多五年的时间,可以量产和列装军队的火炮终于试验成功了。
  期间的各种曲折,真的是很困难,工匠们仅凭着苏咏霖提出的一些停留在纸面上和口头上的解决办法,愣是把火炮的科技点给他点亮了。
  他们按照苏咏霖的思路,一部分人朝着燃料使劲儿,一部分人朝着炼铁炉子使劲儿,兵分两路攻关。
  不知道中间出现了什么奇妙的思想碰撞和头脑风暴,一群工匠愣是靠着一些土到不能再土的炉子炼出了焦炭。
  他们点亮了土法炼焦的科技点,成功练出了较为原始和初级的焦炭。
  燃料组获得了胜利,炼铁炉子组也获得了很大的进展。
  他们加高了炉子的高度,增强了炉子的厚实程度,增强了炼铁炉子的封闭性,并且按照苏咏霖的思路,在吹风的时候不吹冷风,吹经过处理的热风。
  兵分两路分别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之后,他们将劳动成果合二为一,结合改进之后的灌钢法,终于炼出了一炉远超以往强度的钢铁。
  这炉钢铁成为了第一门样品的主要原料。


第919章 火炮峥嵘
  因为依旧不放心这批新铸铁的强度,工匠们还是老老实实采取铁芯铜体的方式来铸炮。
  最后铸出了十门炮身长一丈左右的铜铁合金炮。
  根据苏咏霖的要求,这些炮的炮身以炮尾最厚实,而后往上不断变薄,炮口处则相对最薄。
  其炮身呈圆筒状,整体安置在厚实的木架子上固定好。
  又因为炮很重,接近两千斤,若要运输,则更加需要相当庞大且载重量很大的车辆。
  苏咏霖闻讯来视察的时候,瞧见匠人们正在准备试射。
  根据之前的经验,因为巨大的发射后坐力,所以基本上发射的时候需要挖个坑把炮放置在坑内,借助大地的力量吸收后坐力。
  最开始试验的时候苏咏霖没说,工匠们也没在意,光秃秃一根炮管子就拉去试射,结果恐怖后坐力差点没把负责发射的工匠坑死。
  现在他们懂了,试射的时候一定要挖坑掩埋炮身,加固,这样才安全。
  他们把五门炮塞入铁弹,炮口对准了大约二百米外的由他们搭建起来的试射城墙,点燃引线之后就躲开了。
  然后大家伙儿一起堵住了耳朵。
  苏咏霖期待已久的画面终于出现了。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响声,五颗铁弹轰然发射而出,朝着远处的城墙飞驰而去,狠狠地砸了上去。
  苏咏霖拿着千里眼往那边一瞧,好家伙,瞬间给干出五个大坑,尘土飞扬。
  那是结结实实的狠狠地一击,一般的城墙估计挨不了几次轰击就要垮塌至少一部分,除非是那种特别强悍的天下坚城,才有可能对抗这样可怕的战争兵器。
  但是只要射击的次数够多,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火炮。
  苏咏霖握紧了拳头,大喊一声好。
  工匠们和身边的随从们随后大喜过望,相互拥抱庆祝起来了。
  这一路走来也确实是不容易,他们耗费了很大的心血才终于完成了如此强力的战争兵器。
  就苏咏霖来看,这个炮身要是能再加长一些,差不多就是明朝末年的战争神器红夷大炮了。
  虽然此时的火炮很初级,只是初露峥嵘,糟糕的稳定性和射击精度使它只能用来射击大规模不会移动的目标,比如城池。
  甚至于因为强烈的后坐力,发射的土坑都给震出来不少泥土,以至于原定的射击方向出现了偏颇,每一次射击之后都需要重新矫正设计角度,发射起来非常耗费时间。
  这些问题都是早期火炮的大难题。
  但是相较于单纯的铁火炮可能出现的炸膛问题,铁芯铜体的构造使火炮的安全性增强了很多。
  而且它的威力真的很强。
  它的直射方式使得冲击动能大大增加,火药爆炸产生的爆炸动能也远非木制结构的弹性动能所能相比。
  传统城墙那种构造方式应对一般动能的轰击和投石机式的下坠式轰击很有效果,所以投石机很难摧毁城墙。
  但是面对火炮直射的轰击方式,传统城墙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在一定的时期内,传统城墙将兵败如山倒,根本不能对抗显露峥嵘的火炮。
  现在的实验就是证明。
  所以尽管问题多多困难重重,苏咏霖还是决定继续推进实验,确定它一次性的最高射击次数,并且针对后坐力的问题想方设法进行改良。
  然后计算它的最远射程和最大有效射程。
  等这些都确定之后,就可以选派优秀的士兵前来操练,等优秀的士兵熟悉了火炮之后,就能把火炮带上战场了。
  火炮的量产计划也已经确定,财政部会给火器司专款拨付,虽然大明的财政远远不到宽裕的程度,但是火器司完全不需要担心钱的问题。
  他们只需要担心能不能按时按量按质完成苏咏霖交给他们的任务。
  为了嘉奖工匠们和火器司的官员们,苏咏霖决定提升火器司的级别,升级为火器局,直属工部,不与其他任何部门并列。
  火器司主事邱远升职火器局主任,有绕开所有渠道、直接上表给苏咏霖并且求见苏咏霖的权利和资格。
  匠人们也将根据贡献大小记下功劳,获得升迁的机会,并且获得丰厚的物质奖励。
  这是苏咏霖给工部的匠人定下的奖励机制,这皇帝也不差饿兵,苏咏霖清楚理工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所以科举考试里都有理科和工科的考试。
  考出来的学生也会大量进入工部钻研全新的技术,眼下火器司里就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匠人是科举考试出身的,剩下的才是传统匠人。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整个工部的匠人都将拥有较高的素质,拥有整理传承的能力,拥有科学的思维,而不仅仅是依靠经验积累来推动科学进步。
  明国对工匠的待遇是相当不错的,从最开始编制进来算起,他们已经有了吏员的身份,今后也将依据各自的贡献和成果获得升迁,靠着他们的技术成为全新的技术官员。
  若是有很好的发明创造能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甚至可以和文官、武将一样获得正常的国家奖励,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苏咏霖笑呵呵的鼓励他们,让他们再接再厉。
  不过苏咏霖并不会满足于眼下这样的情况。
  既然钢铁的质量勉强达标了,产生了质量飞跃,那么就要继续推进合格钢铁的生产,推进钢铁质量的继续上涨,并且还要推进更多式样火炮的生产。
  苏咏霖觉得自己可以着手推进军队的火器化了。
  “此类火炮威力巨大,长于攻坚,但是短于机动、速射,除了攻坚战之外,用途并不很大,所以我希望你们还能研制出较为轻便且射速可以提高的火炮,比如这样。”
  苏咏霖拿出纸笔,按照记忆中弗朗机火炮的式样画了一张图,重点画出了其子母铳的设定,引入了定装弹药的概念,将子铳和母铳的概念告知给工匠们。
  苏咏霖希望这种式样的火炮可以跟随大部队一起机动行进,并且在军队野战的时候也能使用。
  重量相对较轻,可以通过木轮车随军一起行动,作战的时候可以相对快速的装填、发射,在一定的射程内对敌人军阵造成打击。
  “当前军队的作战模式主要是军阵对攻,军队和军队之间结成军阵互相冲击、厮杀,因此虽然火炮发射不了爆炸的雷神炮,可是实心的铁弹一样可以摧毁敌人的军阵,你们想想那个画面。”
  苏咏霖描述了一下火炮发射实心铁弹摧毁严密军阵的方式。
  一颗铁弹呼啸着冲向敌人的军阵,以超高速直接贯穿军阵,灼热的气息和强大的爆炸动能将撕裂一切阻挡在它面前的血肉之躯。
  只要打中一次,基本上就能摧毁一个密集军阵。
  这是火炮的专属能力,现有威力巨大的远程武器投石机是办不到这一点的。
  若是投石机就能做到这一点,或许军阵也不会发展到现在,或许空心方阵早就诞生了。


第920章 手搓火绳枪的猛男
  古代军阵之所以长期维持在一个实心方阵的状态之中,就是因为投石机和重型火炮一样,太笨重了,行动极其不易。
  其装填发射需要的时间太长,准头基本靠蒙,也只有在对付大型不能移动的目标上才能发挥作用,基本上不可能在野战战场上所有发挥。
  野战战场上还是弓弩和军阵称雄。
  所以可以跟随军队行动的、可以作用于野战战场上的轻型火炮的诞生就很有必要,那将有助于在战场上直接摧毁敌人的军阵和信心,打掉他们的战斗意志。
  说不定还能直接改变战争的形态。
  虽然苏咏霖最想要制造出来的还是可以打出开花弹的火炮,可惜以目前的技术来看,雷神炮这类爆炸火器还无法用重型火炮发射。
  重型火炮超高的膛压会在炮管内部直接摧毁一般的雷神炮,未伤人,先伤己,七伤拳了属于是。
  若要加厚雷神炮的外壳到可以发射的地步,那估计打出去不是哑炮就是裂成三五瓣,不说毫无意义吧,基本上也算是炸了个寂寞。
  所以打可以爆炸的开花弹的话,还是投石机扔雷神炮或者用大火箭的方式发射比较好。
  而火炮的话,打实心弹是目前最好的选择,除非有一日冶铁技术继续进步,亦或是大明点出了后膛炮和底火技术的技术点。
  但是也不是说不能用火炮打开花弹。
  苏咏霖就知道一种古老的迫击炮,炮身很短,炮口很大,像个大铜钟,以此减少膛压,就能打开花弹了,但是射程和精度嘛……
  有点鸡肋就是了,还不如现如今明军熟练使用的投石机好使。
  所以目前来说实用的轻型火炮还是以弗朗机炮为代表,子母铳的概念虽然降低了射程和威力,却让快速机动、快速装填和高频率发射成为可能,使之成为一种野战炮,能够配合野战军队。
  工匠们看着苏咏霖绘画的较为生动的火炮式样,听着苏咏霖的讲解,互相传阅,互相看了看对方,然后默默点头,在新任火器局主任邱远的带领下表示他们一定会完成苏咏霖交给的任务。
  苏咏霖很开心的把这个重要任务给交给了他们。
  想象着未来攻城用重型巨炮,野战用弗朗机轻型火炮的场面,苏咏霖感觉灭宋在军事层面已经没有问题了。
  南宋的城墙挡得住投石机,挡得住轻重火炮的轮番轰击吗?
  他们的军阵经得住火炮的降维打击吗?
  全新的战争形势即将到来,南宋,准备好了吗?
  苏咏霖十分期待那样的场面。
  火器局视察的差不多之后,苏咏霖就去视察了一下炼铁工场,看了一下工匠们炼焦的现场。
  能搞定炼焦当然好,但是当他闻到那刺鼻的气味,看到那挥之不去的浓烈烟雾之后,就意识到要是继续让这些炼焦工匠没有防护的工作,怕是过不了一阵子就得全躺在病床上。
  土法炼焦固然可行,但是因此产生的污染可是很可怕的。
  怪不得前一阵子偶尔能在皇宫里闻到怪怪的味道。
  得把炼焦工场和炼铁工场迁移到中都城外稍微远一点的地方了,不然早晚得给中都城整上空气污染,大家都要得上呼吸系统的疾病。
  看着这刚刚起步的工业,苏咏霖便意识到伴随着工业的起步和生产力的飞跃,环境污染也紧随而至,各种环境污染才会出现的病症也会随之出现,对古代医学和人均寿命造成巨大的冲击。
  不过和飞速发展的社会比起来,环境污染在新兴资产阶级和统治阶级眼里根本不算个事儿。
  可是苏咏霖终究不是什么无良的资本家,也不是什么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