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435章

启明1158-第435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昚重建十万军队的计划推行起来困难重重,各种缺钱,现在完成进度还不到五分之一,等全部完成,估计还要几年的功夫。
  这几年间明国最好内乱不止,明皇苏咏霖最好不断的折腾,把明国折腾的疲惫不堪,折腾的要死要活,这样是最好的。
  这样南宋就能得到喘息之机了。
  不过,赵昚在得知苏咏霖厉行反腐的时候,心中却有些羡慕。


第865章 搞清楚你的核心竞争力啊赵官家!
  别人不知道,赵昚却是知道的。
  反腐从来都是皇帝权势的象征,只有拥有强大权力的皇帝才能冒着得罪官僚集团的风险展开反腐行动,一般权势比较弱的皇帝是没有这个能耐的,大臣们根本不怕他。
  而有些时候,贪腐的甚至就是皇亲国戚,就是皇帝的自己人,要查贪腐,就要查到自己人头上,牵连太大,根本办不到,只能听之任之。
  不是每个皇帝都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冒着朝廷混乱的风险来一场坚决的反腐斗争的,因为有些时候贪腐的人就是他们的统治根基,动了就是自掘坟墓,根本动不得。
  而且更多时候,皇帝这般的作为也不单单是为了肃清社会风气,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让更多符合自己心意的人上位。
  所以,这本身就是绝对权势的象征。
  赵昚对此非常向往。
  在做皇帝以来这段时间里,赵昚多次下达政令,调拨款项办理战后事务,竭尽全力修复战争给南宋带来的创伤。
  可以说是政绩斐然的。
  但是那也只是看上去政绩斐然,实际上赵昚知道自己所推进的一系列行动基本上是进展缓慢的。
  很多时候明明预算的钱是够用的,等过一段时间以后,又有钱不够用的奏表递上来,请求继续拨款,否则事情难以推进。
  修城池,修道路,修房屋,买粮食赈济灾民等等,明明钱是够用的,但是用着用着就不够了。
  赵昚很生气,下令严查,却查出来一堆敷衍之辞,什么城池损坏程度远超想象,什么灾民人数远超想象之类的。
  这些都是屁话,谁信谁是傻子。
  他当太子的时候就知道一些大宋朝廷办事的规矩。
  比如要办事情的时候,往往是钱款尚未出国库,就要被负责官员拿走两到三成。然后底下一级一级的办事官员层层瓜分。
  你拿一点,我拿一点,大家一起瓜分国帑,最后等钱到了要办事的人的手上时,已经寥寥无几。
  办事的人不甘心。
  凭什么你们能拿,我就要老老实实办事?
  不行,我也要拿。
  于是他们再拿一点。
  等最后真的需要办事的时候,钱还剩下两成就谢天谢地了。
  所以大宋朝廷每每决议要办大事的时候,最后的结果总是不如意,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问题,然后一堆人互相扯皮,推卸责任,甩锅给别人。
  可是赵昚知道,归根结底,还是钱出了问题。
  钱为什么出问题呢?
  被人贪了呗!
  还能怎么出问题?
  赵昚不是不知道大宋官场的陋习,也不是不知道这里头到底有多大的猫腻,要是把这群贪官污吏全部拿下,换上一群清正廉洁的官员,那么大宋朝廷办事的效率能立刻提升十倍,大宋立马就能富国强兵。
  那个效率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这可能吗?
  赵昚苦笑连连。
  别人不清楚,他还不清楚啊?
  要反腐,首先就要冲着赵构来。
  就他那位养父、传给他皇位的那个人,他的所作所为真要按照大宋律法来看,砍十次头都不为过。
  赵构的所做作为那是相当的够劲儿,他不仅自己主动从财政拿钱,还不断问赵昚要零花钱,这都不够,还要赚外快。
  赵构赚外快的方式就很有趣了,他承袭了西汉馆陶公主和东汉十常侍的优秀传统,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帮人办事。
  具体方式就是有人想要当官或者升官,那就和赵构身边的人结识,出钱和对方进行友好的交流,达到初步互信的条件之后,再出钱打通赵构的关系。
  赵构收到钱,确认无误,就会在赵昚前来拜见他的时候,向他“推荐”一些“经世之才”,让赵昚予以任用。
  赵构倒也没有插手具体的朝政和军事问题,不推荐这方面的“人才”,他推荐的往往是国家工程方面的人事,牵扯到财政。
  赵昚不想答应,但是毕竟没有涉及到军队、行政等敏感问题,他的皇位又是赵构让给他的,他实在没有底气和赵构顶牛。
  十次里面,起码有八次他都要答应,剩下来两次他实在是不想答应,实在是无法忍受,赵构看他的表情不对劲,自己主动退让了,不和赵昚真的闹不愉快。
  一拉一扯之间,赵昚就这样给赵构治的死死的。
  底下贪官污吏到底有少人是在为赵构办事,是在为赵构敛财,他不是不知道,但是他能怎么办呢?他还能对赵构的钱袋子下手?
  一个政治正确的“孝”就把他给压得死死的,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所以他是真的很想反腐,很想把贪官污吏们收拾一下,可是他办不到。
  每每念及此,他都觉得心里有一根刺,扎的他很疼,疼的很难受,也很无奈。
  于是在张浚又来找他汇报重建军队的进度的时候,赵昚就对张浚说了些心里话。
  “德远,你说苏咏霖杀了那么多贪官污吏,会不会引起什么动乱啊?”
  张浚眨了眨眼睛,好一会儿才意识到赵昚这话是什么意思。
  他低下头想了想,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
  “苏咏霖乃开国皇帝,威望很高权势很大,他想反腐,想惩治贪官污吏,是绝对可以办到的,至于动乱……那种规模的,估计不至于。”
  “不至于啊……”
  赵昚惆怅的叹了口气,缓缓道:“真好啊,德远,你说咱们若能惩治一批贪官污吏,大宋的局面会不会也好上很多呢?那些混账东西贪污国帑的事情,我不是不知道,可是却要装作不知道,好难受啊。”
  张浚知道皇帝的想法。
  他未尝不想这样做,他也痛恨贪腐,但是思来想去,他还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是不行的。
  所以他决定说一个赵昚肯定读过的《资治通鉴》当中的历史故事来回答赵昚的问题,剩下的,就让赵昚自己去想明白。
  “魏孝武帝西奔后,北朝魏分裂,西魏受控于宇文泰,东魏受控于权臣高欢,当时,行台郎中杜弼对朝中文武贪腐的情况很不满,便向高欢提出建议,要求反腐,整顿吏治。
  但高欢却回答说贪腐的事情他都知道,可是现在,他不能追究,杜弼很是不解,就询问他为什么,高欢解释说,贪污的陋习由来已久,这他知道,但当时的局势,是天下三分。
  往西,是宇文泰控制的政权,高欢部下很多将领的家属都在他那里,往南,还有南朝梁国的武皇帝萧衍,他当时正在大力推进礼乐教化,声威很高,中原文士多向往之。
  高欢觉得自己如果不给手下人一些甜头,那么将领们怕是都会往西跑,投奔宇文泰,文士们都会往南溜,投奔萧衍,到时候,高欢还能靠谁来打天下、稳定势力呢?”
  赵昚听后,冷静地看着张浚。
  “资治通鉴,我是读过的,德远,你是想劝我说如今北明强势,我大宋弱势,我若不能给部下官员一些甜头,则他们都会往北逃?”
  张浚当然就是这个意思。
  北明强大、南宋弱小,这是天下人都看在眼里的事情,而且北明绝对有覆灭南宋的能力,这也是天下人看在眼里的事情。
  南宋之所以还能吸引人,无非就是相较于北明的“宽仁政策”,是人上人们所追求的天堂,如果你连最后的“宽仁政策”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
  大家还不如直接去投靠北明,老实点,收敛一点,最后还能成为胜利者,搞不好还有更大的政治收益。
  何苦在你这南宋成为失败者、成为北明统一之后的二等公民呢?
  搞清楚你的核心竞争力啊赵官家!


第866章 陛下,水至清则无鱼
  当然,有些话张浚不能说的那么清楚明白。
  他必须要说的委婉一些,用故事的方式告诉赵昚,这是较为高明的觐见方法,总比直接指着赵昚的脑袋骂他无能要好得多。
  混了那么多年官场,这点做官的本事张浚还是学会了的。
  所以他的话就比较委婉。
  “倒也不单单是如此,陛下,这个故事还有后续。”
  张浚开口道:“高欢解释了自己的立场之后,杜弼还不死心,某次高欢准备领兵出征,杜弼又上书,希望在进攻外敌之前先除掉内贼,否则战事不会顺利,恐会有倾覆之危。
  高欢问他内贼是谁,杜弼就说是劫掠百姓欺男霸女的骄兵悍将、国朝勋贵,高欢听了,就让士兵们亮出刀剑,让出一条路,叫杜弼从刀剑丛中走过来,具体说说他的主张。
  杜弼一路走过来,只见士兵们怒目圆瞪,杀气四溢,而刀剑寒气逼人,心中愈发震恐,等他走到高欢面前时,已经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了,生怕被生气的士兵当场砍死。
  高欢这才解释,说如今刀都没有砍出来,你就已经吓到这个地步,而你所弹劾的那些勋贵可都是在如此险境之中九死一生活下来的,他们虽然可能会有贪腐,但我关心的事却更重要,所以还是算了吧。”
  赵昚沉默不语。
  张浚看赵昚沉默不语的样子,才缓缓开口道:“那之后,杜弼再也不敢提及反腐的事情,这件事情也就此作罢,高欢的地位一直很稳定,并且为他的儿子高洋取代魏国建立齐国奠定了基础。”
  赵昚又沉默了很久,才抬起头看着张浚。
  “德远,你的意思是,这件事情我不能做,就算我想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做,做这件事情的人一定会被贪腐之辈害死,是吗?”
  张浚没有否认,而是非常笃定地点头。
  “陛下,水至清则无鱼,苏咏霖仗着自己的权势、威望,固然可以厉行反腐,但是除了他,还有谁能这样做?
  这一次的反腐,是他自己动手的,也正是因为他自己动手,才能对那些贪官污吏进行如此凶残的打击,换了别人,谁敢?
  只有苏咏霖本人有这个威望和能耐,其他任何人都不行,反而会被贪腐之辈群起而攻,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而且陛下,苏咏霖如此行为,也绝对是有个限度的,超过限度,百官震恐,也就没有人敢为他办事了,到时候没人敢做他的官,他又能如何呢?”
  张浚的话,赵昚不是很认同。
  “难道有官位放在这里,还有人不愿意做?”
  赵昚冷笑一阵,开口道:“我便不信,就算我再怎么严苛,还能严苛到刘鋹的地步?可是尽管刘鋹如此荒谬,愿意做官的人还是源源不绝。
  他的麾下,满朝公卿宁愿做阉人也要当官,前后两万余人自宫当官,你说,没有人愿意做官了?德远,这我是真的不信!”
  张浚没想到赵昚居然如此反驳他,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该怎么说比较好。
  少顷,张浚才反应过来。
  “可那样做官的官,完完全全只是为了权势和钱财,绝对不会为国为民做任何事情,所以才会那么快被我太祖皇帝灭国,陛下,小人做官,仅仅只是为了私利,是没有治国为民之心的。”
  赵昚沉默了一会儿,对张浚的这种说法无言以对。
  他承认,能够狠下心来阉了自己也要做官的人,绝对会利用手中权势尽可能的为自己谋私利,就和历朝历代为祸天下的宦官一样,要都是那种人当官,国家就完了。
  “尽管如此,大宋的局面难道就要一直维持下去吗?就真的不能有所改变吗?朝廷拨出去办事的钱,能有两三成真正用来办事就已经谢天谢地,长此以往,怎么得了?”
  赵昚悲戚地看着张浚。
  张浚也沉默了很久,好一会儿才说道:“陛下的忧虑,臣知道,可是陛下,北明太强了,强到了令人恐惧的地步,如今苏咏霖这样厉行反腐,正是北明强大和他个人权势威望十分高涨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他不担心没有人为他做官,他不担心有人敢于起兵反抗他,这是根本原因,而将同样的事情放到大宋,陛下,您说,大宋能够没有如此的忧患吗?”
  赵昚无言以对。
  张浚知道这样干脆的打击赵昚也不太好,于是只能给赵昚画饼。
  “陛下也不必太过灰心,苏咏霖如此作为,必然引起很多人的担忧,明国人心不稳,发生动乱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当明国发生内乱的时候,大宋迎头赶上,当大宋国势振奋的时候,陛下的机遇就来到了。”
  赵昚看着张浚。
  “会有那么一天吗?”
  “一定会的,苏咏霖残暴不仁,屠戮官吏如鸡狗,必然引起天下人的恐慌,天下离心,则大宋北返中原之日也就不远了,陛下请放心,臣就算拼了性命不要,也一定会为陛下带来这样的局面!”
  赵昚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点头。
  这场君臣之间的问对暂时就放在了这里,张浚和赵昚谁也没有再次提起。
  几天以后,戚方和邵宏渊的奏表一前一后来到了临安。
  戚方的奏表来的早一些,先被张浚看到,张浚得知邵宏渊不听命令,仗着和自己的关系强行出兵,以至于战败,导致损兵折将,这让戚方非常生气。
  他对于整个战争有着清晰的谋划和决断,对罗霄大山内的贼军实施了很彻底的封锁,相信他们很快就会耗尽物资,不得不出山和他们决战,到时候就是以逸待劳的局面。
  可是邵宏渊偏偏不相信,硬是要出兵作战,结果打了败仗,损失惨重,损兵折将数千人。
  这上哪儿说理去?
  张浚一开始还有点生气,觉得邵宏渊不知好歹,背弃了他的信任,让他遭受不利。
  但是出于对邵宏渊过往战绩的信任和对戚方的怀疑,张浚没有单纯相信戚方,而是决定再等一等,看看有没有其他的消息送到。
  还真有。
  邵宏渊的奏表就比戚方的奏表晚来了三个时辰,送到枢密院之后,张浚第一时间观看。
  结果发现邵宏渊的奏表上写的是关于戚方消极对待战争、有养寇自重之嫌疑,并且当他多次提出要出击贼军的时候不给他提供任何帮助,连向导都不给。
  不仅如此,罗霄大山内的贼军拥有不错的武器装备,甚至连盔甲、弓弩都有不少,完全不比他的军队差,所以邵宏渊怀疑戚方暗中和贼军做生意,用军械换取钱财,大发国难财。
  甚至邵宏渊还认为戚方有通敌之嫌疑,将他进兵的消息提前告诉了贼军,以至于贼军有了准备,否则贼军不可能那么轻松地就击破他的攻势,让他损失千余兵马。
  对于后面这个通敌的嫌疑,张浚认为这比较主观,没有证据不能轻易相信,但是对于邵宏渊所说的戚方消极剿贼和与贼军做生意的事情,张浚觉得可信度比较高。
  但是不管怎么说,剿贼再次失利是显而易见的。
  张浚有点心虚,觉得这件事情不能让赵昚知道,否则他肯定非常生气,到时候甚至可以问罪自己,让自己再次失去权力。
  这种恐慌的情绪让张浚坐立不安,走来走去,心乱如麻。
  良久,张浚冷静下来,断绝了主动上表向赵昚请罪的想法。
  自己还要中兴大宋北伐中原,还要为大宋争取到北返中原的机遇,还有更大的大事要做,绝对不能在这里倒下!
  于是张浚决定把这两份奏表摁下来,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