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4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现在条件较过去稍好一些。
过去一个村农会最多只能搭配一个指导员,这个指导员要负责很多事情,写报告当会计,很多事情需要亲力亲为,乃至于有的指导员三两个村子来回跑,疲于奔命。
而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复兴会能抽出比较多的人手,一个农会能分配到两三个拥有相当文化基础和数学基础的复兴会员,帮助农会处理刚开始的一系列繁杂事务。
之后,他们也会负担起农耕技术传播、扫盲、组织农民进行活动等重要的任务。
苏咏霖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对复兴会的基层工作还是较为满意的,在没有涉及到贪污问题的前提之下,他的这一设置会给整个明国带来极为强大的基层动员能力。
这种动员能力能让他实现修黄河的重大工程,也能让他在未来推动灭宋的历史进程。
考察了刚刚建设农会的村庄之后,苏咏霖还前往已经建设的较为成熟的农庄中视察,视察当地农会的运行情况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第819章 大明国爱我,我爱大明国
对于苏咏霖所考察的这些新农村地区来说,现在的日子比起苏咏霖带兵解放他们之前实在是天壤之别。
过去想要吃顿饱饭都是难事,现在吃饱饭已经不是什么值得羡慕和夸赞的事情了。
苏咏霖对这些村庄的生产状态、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扫盲的成果做了考察,对看到的成果还是较为满意的。
这个村庄的农会会长还有指导员全程陪同苏咏霖走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让苏咏霖看到了这个村庄的全貌。
走了一圈,苏咏霖得知现在村庄内的耕地比起大明建立之前多了四成,这几年也新添了不少孩子,村庄的人口有所上涨。
因为苏咏霖轻徭薄赋的福利政策的实施,农民们积累了比较多的粮食,基本上不会再有饿肚子的情况出现,吃粮食吃饱不是大问题。
国家的粮食储备制度也运行到了这里,每年税季开始之前,都有县中专门人员下乡征收粮食,同时按照市场价格支付给农民一些铜钱,然后税吏们下来直接收铜钱。
这个过程中增加了农民的钱币储备,使得农民也开始具备储蓄能力和消费能力。
苏咏霖推动的道路建设计划也在这个县落实了,好几个村庄通往县城的土路被修建起来,较之过往,大大减轻了农民前往县城的难度。
在方便村民们前往县城消费的同时,村子里也有些人响应朝廷的家禽饲育计划,将朝廷为军队采购之后多余的家禽送到县城去卖。
“这两年进到县城里买东西或者做小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了,村东头老马家老刘家就是去县城里贩卖鸡鸭,赚了不少钱,现在都把家里孩子送到县里的县学读书去了。
村西头赵家家里的婆娘会手艺,经常编一些小东西,也让家里人挑着到县城去卖,也能换一些钱回来,总之能换回钱的人不少,去县城买东西的人也不少,这在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农会会长笑呵呵的向苏咏霖汇报村庄内的变化,苏咏霖连连点头,对此很是满意。
然后他看向了该村的指导员李灏。
“村子里的工作做得不错,除了生产,我还比较关心扫盲的事情,扫盲的事情进行得怎么样了?村中成人和孩童是否已经都能认字了呢?”
李灏点了点头。
“陛下说过,扫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村子里稍微稳定下来之后,咱们就商量着搭了一个棚子,也能防晒防雨,就当是教室了,就给村里人从常用字开始扫盲。
孩童学习的快一些,成人学习的慢一些,每天能抽出半个多时辰跟着咱们认几个字,写写画画,几年功夫下来,村子里的人认字也都认的差不多了,一般的朝廷公文已经没有阅读障碍了。”
苏咏霖对此很满意,伸手拍了拍李灏的肩膀。
“做的不错。”
李灏高兴的脸都红了。
“对于成年人,因为忙于农务,教授他们认字就到了极限了,对于幼童,则可以以蒙学的水平教他们认字、读书,增加他们的文化水平,现在村中幼童基本上都在咱们的棚子里认字读书,农民们都很高兴。”
“可不是,以前认字读书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村里的好人家才能省吃俭用挤出一点钱给家里娃娃送到私塾里读个一两年,认了不少字了再回来,主要也是为了能读懂朝廷公文,省得叫人诓骗。”
农会会长王二虎一脸的心有余悸:“陛下是不知道,当年咱们这里的金贼官吏那叫一个坏啊,坏到骨子里了,仗着咱们看不懂朝廷公文,使劲儿骗咱们。
后来咱们才知道,朝廷要加税,只加个三五十文,结果到了咱们脑袋上,就变成了二百文,那帮混蛋骗了咱们多少钱粮啊。”
苏咏霖对此也是深有感触,于是也拍了拍王二虎的肩膀。
“是啊,不认字,就不能避免被人诓骗,不读书,终究不能明白更多的道理,可惜,现在我还做不到让你们都能读书,明白道理,是我对不住你们。”
“可不敢这样说。”
王二虎激动地脸也红了:“咱们这些地里的泥汉子能认识几个字,能把肚子填饱了,就是天大的幸事了,不敢再想更多了,这些都是陛下给咱们的,咱们心里有数。”
“这是你们应该得到的,只是过去有些坏人把这些东西从你们手里抢走了,现在我把这些东西抢回来,还给你们,守着你们。”
苏咏霖笑道:“尽管如此,你们自己也要争气,胆子要大一些,要是还有人想把这些东西再抢回去,你们就要敢于朝他们亮刀子,要守护好自己应得的东西,不能畏缩。”
“哎!知道的!知道的!谁敢抢走咱们的地,咱们就跟他们拼了!”
王二虎兴奋地搓着手。
“好了,带我去那个棚子看看吧,我想看看孩子们是怎么读书的。”
苏咏霖提出要求,他们当然不会拒绝,于是两人领着苏咏霖往教学棚子那边去。
走了一段路,隔着一段距离,苏咏霖就听到了孩童朗诵的声音。
【日月所照临,是为大明国,大明国爱我,我爱大明国】
【一或口明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没有强的国,哪有富的家】
听了一阵,苏咏霖走上前,站在稍微远一些的地方看着一座简单的挡雨棚子下面,一群幼童围在一名年轻人身前,年轻人用木炭笔在一面石板上写下一个一个的字,然后带着幼童们朗诵。
他一个字一个字的教幼童们怎么念,然后一句一句的念,念上五六七八遍,再给幼童们解释每一个字的意思。
解释完了,再让幼童们拿起纸笔开始在纸上写字,他一个一个的看,一个一个的辅导,非常认真。
苏咏霖缓缓点了点头。
给幼童启蒙的教材,苏咏霖考虑过三字经,觉得这是很好的启蒙教材。
不过他随后想到了三字经充满了忠孝节悌等儒家道德文化要求,甚至是愚忠、愚孝,要求幼童从小遵从儒家那一套等级观念,从小给孩子灌输这种东西,只能教育出一群摇头晃脑注重等级观念的儒家文人。
这不符合大明国在未来的需求。
所以苏咏霖主持复兴会相关负责人编写了大明国自己的启蒙教材,将对于未来大明国的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家国观念融入了蒙学教材当中,脱离了儒家传统的教化内容。
至于一些正面的好的道德教育,单独列出来,不和儒家那套体系产生什么联系。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美好的道德品质是人类理所当然的追求,自然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跟儒家没什么必然的联系,非要把这些美好品质和儒家价值观牵扯在一起,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第820章 果然还是掀桌子来的快
对于如此这般的启蒙教育,苏咏霖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启蒙时代让人们产生家国观念,知道家和国之间的联系,而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家族观念,这对于未来破除儒家的超稳定社会结构体系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通过启蒙教育,从新生代开始做出改变,把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从家族时代引领到家国时代,超越一家一姓之桎梏,使人们产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这非常重要。
虽然家族观念确实狭隘,但是在那个封建政府只顾自己不顾民间的时代,家族聚在一起抱团取暖保护自己也是无可厚非的行为。
因为有一个不负责任只要权力的朝廷,所以古人才会有浓厚的家族观念,被朝廷欺负的时候至少可以全家族一起出力,人多了,官府也会忌惮一些。
而如果朝廷可以承担责任了,得到民间的信任了,不再肆意妄为、只要权力不要责任了,那么家族自保的观念自然而然就会衰落下去。
总而言之,打铁还需自身硬,苏咏霖认为大明朝廷若要破除儒家的超稳定社会结构体系,就必须要对自身进行全方位的革新,以上层建筑的革新努力带动基层社会的大变革。
不过说到底,这个教学环境确实是有点差。
“除了这个棚子,没有更好的地方能当做教室了吗?”
苏咏霖看着这个略显破败的棚子直摇头,询问站在身边的李灏。
李灏摇了摇头。
“村子里条件也没多好,大家也就刚刚能吃饱没多久,有余钱都拿去买吃穿的,或者存着以备不时之需,村子里倒也想着给孩子们搭个好点的屋子来当学堂,但是实在拿不出钱来。
就现在这些还是县里挤出钱来给咱们配备的,县里财政艰难,能给幼童准备笔墨纸砚已经很不容易了,也就是咱们村子人少,臣还听说有些村庄因为人多,甚至有两三个人合用一支笔的情况。”
苏咏霖听后默然无语,缓缓走了几步,深深叹了口气。
“还是钱不够,底子薄,要是底子厚实点,咬咬牙,笔墨纸砚还是能给够的,搭个遮风挡雨的木屋子倒也不算难,可现在……”
想了想林景春脸上的皱纹、额头上的抬头纹还有逐渐稀少的头发,苏咏霖实在不想继续逼迫他拿出更多钱来了。
“陛下,臣也知道大明国用艰难,现在还在修黄河,拿不出钱来,咱们苦一阵就苦一阵,总归有过上好日子的时候,到时候该有的都会有,现在咱们就咬咬牙,坚持下去吧。”
李灏政治觉悟很高,带动着王二虎一起上来展现他们的政治觉悟。
苏咏霖看着两人一脸诚恳,笑了出来。
“这不是你们的错,也不是你们能够解决的,是我的职责,职责所在,我责无旁贷,你们放心,给我几年时间,遮风挡雨的木屋子,桌子椅子,还有笔墨纸砚,都会有的。”
苏咏霖说的不是套话,他没打算骗任何人。
现在的财政艰难,是因为明帝国要做的事情很多,而且尚未完全掌控全国人口,还没有完全控制全国生产。
根据人口普查和数据推算,苏咏霖认为生活在明帝国国土之上的人口起码有六千万,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因为沦为佃户、隐户而不能由朝廷直接掌控。
这一部分人口都在地主士绅的自留地上,在他们的农庄上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财富基本上都被地主士绅阶层所攫取,朝廷能从他们手上得到的赋税数量相当稀少。
所以相当一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收税难、收税慢的现象。
对于这群家伙,苏咏霖当然有很多办法,包括立法强逼他们不能收取佃户们更多的赋税,逼迫他们吐出佃户和隐户。
但是在苏咏霖派下的税吏和司法人员到位并且开始行使权力之前,一切还都是原本模样的。
苏咏霖手上还是缺少能够执行他的意志的基层官员,只能把这个政策以中都为中心缓缓铺开,一些偏远地区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执行这样的政策。
所以苏咏霖也觉得有点好笑,政策制定好了,无法执行,那和没有制定有什么区别?
或许也正是如此,所以《明律》制定完成版布天下之后,才没有在天下造成多大的波澜——根本没有足够的人手去执行,地方上还是老样子,说不定还在嘲笑他订了法律却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执行。
所以,果然还是趁着大好良机掀桌子来得快。
发动一场干脆彻底的果决行动,干脆彻底的把他们全都铲除掉,早日把农民们救出苦海。
完成革命之后所得到的直接受益必然可以让这些农民的生活好上不少,而直接掌控税收人口之后所得到的大量税收、粮食绝对可以支撑起黄河大工程,还能增加苏咏霖的储备。
扫清内患之后的隐性收益会让整个明国都受益匪浅。
固然会有一些阵痛吧,但是扫除顽疾和身上的吸血虫之后,明国就能轻装前进了。
所以如果有人敢在这个时候挑衅明国的话,他就会让这些家伙好看。
权衡利弊之后,苏咏霖心中的意志更加坚定了。
准备离开村庄之前,苏咏霖还去了一趟村农会的办公室,在村农会里翻翻看看,看看他们记载的一些村子解放之后的重要文件,在翻看这些重要文件的的时候,苏咏霖发现了一件小事。
“这上头错别字可不少。”
苏咏霖拿起了一份记载全村所有人家户口人数和财产数量的文件,看着上头好些个错别字,还写得歪歪扭扭,一看就是出自村民之手。
复兴会员不掌握一定的读写能力是不可能放任他们毕业的,这是硬性要求。
果然,李灏接过来一看,就把这份文件递给了王二虎。
“二虎,你自己看看,写成什么样了都?我稍不注意你就写错字?不是教了你很多遍了吗?怎么还写错了?”
“这个……”
王二虎脸色有些窘迫:“大概是咱的脑子不好,脑子笨,学了就忘学了就忘,事情还多,想不起来问,这……”
李灏只能无奈的摇头,拿出笔一个字一个字的教他订正。
看着两人一个教一个听的模样,苏咏霖笑了笑,摇了摇头,正准备继续看下去,却忽然间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关键点。
从头开始学习认字读写是一个挺长时间的过程,不是三两天就能完成的。
尤其是大规模扫盲的时候,面对的是大量已经过了高效率学习成长期的成年文盲甚至是中老年文盲,想让他们掌握读写能力,比让幼童掌握读写能力更难。
苏咏霖的统治集团的成员们包括士兵们都是脱产人员。
尤其是官员和预备官员、复兴会员们,他们脱盲的时候,是脱离生产一心扑在学习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集中学习,掌握读写能力也就不是难事了。
就算是士兵们同样需要从事繁重的军事任务和训练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咏霖为了让军队士兵识字,采纳了辛弃疾的建议。
行军的时候,让士兵们背着识字板,后面的士兵就能一边走一边看着前面士兵背后的识字板上的字,行军走路也不耽搁学习,大大增加了士兵们学习的时间。
平时整个军营也全都挂上了写满字的条幅,字不离眼睛,每天上午下午两次集中学习。
如此强化的识字训练肯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让士兵们快速脱盲,快速成为有读写能力的文化人。
他统治集团的部下们能够很快脱盲,成为文化人,是因为有着集中学习的条件,而一般的村庄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821章 现在的礼部尚书,可是孔拯啊
想要实现全方位的扫盲,让人人都能识字,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