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372章

启明1158-第372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这官军杀人可不管你有没有罪过,但凡是看到了,只要不爽,或者一时兴起,当场就给你来一刀。
  自古以来做了官军刀下亡魂的人还少吗?
  “官军杀人不讲道理,不管你是不是无辜的,当年赵官家因为赣州人惊扰了他老娘,恨不得杀光所有赣州人,但凡官军过境,你别说一般百姓,就算是当官的,都怕。
  一般遇到官军过境,当官的都会把官军需要的物资放在城外头,然后关上城门,死死关着,就是不让那群官军进城,直到官军走了老远,他们才敢打开城门。
  为什么?怕啊!当官的见多识广吧?为什么连他们都不敢放官军入城?很显然以前出过官员放官军入城结果官军大闹的事情,说不定当官的自己都被杀了,官军跟你讲什么道理?手里的刀子才是道理!”
  徐通和村民们讲了很多相关的事情,把村民们说的心有戚戚,一个两个都吓得不轻。
  他们想起之前狂热的时候他们做的事情,想起被他们活活打死的吉州知军和庐陵县令,还有无数死在他们手上的贪官污吏,不由的一阵后怕,哪儿都不敢去了。
  讲通这个道理,就能暂时安稳人心,不至于让山中恶劣的条件引起大规模的逃跑现象,然后,就有了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
  “话虽如此,但是我觉得我们也没有必要怕他们。”
  徐通一开始说的村民们心有戚戚胆战心惊,可忽然间又说不用害怕,这就引起了一些村民的不解。
  “会长,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一会儿说官军可怕,一会儿又说没必要怕,为什么呢?”
  看着村民们不解的表情,徐通笑了笑。
  “很简单啊,咱们不是连续攻破了四个县城,杀了几百号贪官污吏吗?官军虽然凶狠,不也被咱们打败了吗?”
  村民们齐齐愣住,然后互相看了看,不由自主的互相点头称是。
  徐通拔出了自己的刀,看着雪亮的刀身。
  “所以官军虽然凶狠,但也是人,人被杀,就会死,只要我们手里有刀,官军难道就不怕吗?他们怕,比咱们害怕他们更怕,因为咱们人多,他们人少,咱们数千万,他们最多不过几十万!”
  “数千万?”
  村民们竖起了手指头掰来掰去,左看看右看看,也不知道怎么算千万级别的算术。
  而这就涉及到一些比较深刻的内容了,对于这样的内容,是需要循序渐进的。
  徐通就带着他们一边建设自己的家园,一边从头开始告诉他们什么是牛马,什么是上等人,上等人又是如何通过吸食牛马的血肉肥硕自身不劳而获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创造性的往政治宣传当中添加了明国的内容,用明国现行政策对比南宋的政策,让事实更加血淋淋。
  “你们知道在明国,农民交地租需要交多少吗?”
  “不知道。”
  “还在租地耕种的农民最高只需要交四成地租,而不租地耕种有自己土地的农民只需要交一份农税给朝廷就可以了,按照每亩地交税,一亩地交二升,没有其他任何苛捐杂税。”
  一听这个,村民们纷纷惊讶了。
  “不可能吧?”
  “还有这种好事?”
  “会长你别骗我们了。”
  “世上哪有这样的良善朝廷?”
  徐通摇了摇头,对此感到悲哀。
  他学了历史,知道很多古代王朝的农业政策本都是轻徭薄赋,只是后来随着时间的变迁与统治阶级的腐化,农民压力越来越大。
  但是光就农业政策来说,王朝初期农民的压力并不大,十税一和十五税一的政策往往都能运行好几十年。
  但是宋可能并非如此。
  “我就是从北边明国过来的,我会不知道这种事情?北边明国的皇帝陛下颁布了诏令,要求土地所有者不准向租种土地的佃户征收超过四成的地租,违令者需要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
  而自己拥有土地的农民根本不存在地租这回事情,只要在每年税季向朝廷交一份农税就可以了,其他的一应赋税全都没了,对了,就算是征发服劳役也给钱。”
  村民们更加惊讶了。
  “真的假的?”
  “做劳役还给钱?”
  “不都是只管饭不给钱的吗?”
  “我还听说有的地方连饭都不管,两三天才给一顿吃的,饿死了不少人呢。”
  “是啊,我表舅就是,从那个不给饭吃的工地上跑回来,躲在山里躲了一年多才避过风头,但现在也改了名字了。”
  村民们七嘴八舌讲述自己的遭遇和所见所闻,徐通听着,等他们说完了,徐通又开始宣传明国的事情。
  比如明国皇帝带领军队夺取土地之后把土地分发给农民,又建立农会让农民自己管自己的事情。
  明国农会有不小的权力,县府都不能随意下乡征收赋税,只能按照规定由税务部门在税季对接农会,完成税收征取,其余的事情都不能做,下乡强制征税更是想都别想。
  各级南宋政府施加给农民的各种苛捐杂税被农会全部废除,连乡村内的地主豪绅都被一并铲除,土地都归了农民。
  对于农民来说,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土地和减免赋税来的实在,他们最在意的、至少是目前最在意的还是土地和减免赋税。
  要是收下来的大部分都属于自己,该有多好?
  每一个农民都这样想过。
  “在明国,农民打下来的粮食确实大部分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徐通的这句话就让很多村民不相信。
  “以前遭灾,咱们求着主家减免一些租子,主家都向我们哭穷,说他家里都没有余粮,上下都要打点,根本没粮食什么的,要是明国皇帝真的那么好,估计都吃不饱吧?”
  徐通大笑了一阵。
  “这种鬼话你们也相信?我问你们,你们每年交给地主多少租子?”
  一个村民举起了手。
  “咱们那儿是四六开,咱们四,主家六,这都算可以的了,周边好些地方都是三七开,还有二八开的,太黑了。”
  “你们那儿有多少佃户?”
  “大概四百多户吧。”
  “你们光靠这四成就活下来了,那你们为什么觉得收了四百多户人家六成粮食收成的主家会吃不饱?主家多少人?该不会有一千人吧?那估计想要吃饱是有点难。”
  这话说的那个村民就有点尴尬了。
  “这个……我也不清楚……”
  他当然不清楚,他要是清除,就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不会有这样的疑惑。
  由此可以看出,地主士绅们满嘴的鬼话到底有多强的欺骗性。
  谎言需要被戳破,真相需要得到声张!


第736章 第二波农民起义爆发了
  就算皇帝山穷水尽了,地主家也不会没有余粮。
  这一点,所有复兴会的会员都知道。
  所以对于这种谎话,他们非常愤怒,也非常了解。
  “主家最多几十口人,算上仆役护院,百多号人算多的了,收了你们那么多粮食,居然吃不饱?这话你们也信?”
  徐通怒道:“地主士绅嘴里有一句能信的话吗?一句都没有!他们所求的不过是更多的租子,想着往死里面压榨咱们!让咱们吃不饱也饿不死,这样就会乖乖做他们的牛马,一辈子累死累活供着他们花天酒地!”
  徐通把南宋农民明面上需要交的税和实际上交的税列举了一下,告诉村民们他们交了多少税,而这些税又到了什么地方,被谁侵吞了。
  村民们面面相觑,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情,他们觉得很茫然,很不解,感觉过去的一切忽然间变得非常陌生。
  农税说完,徐通又说盐税。
  “你们吃盐难吗?觉得盐贵吗?”
  “当然了!”
  一提到这个,村民们好像比粮食更加有怨言,纷纷说盐太贵了,太苦涩了,质量太差了,又很难买。
  还有些人则说自己买过比较便宜的私盐,质量也更好,从此就不太想买官盐。
  但是有些时候官府查的严,甚至要入户检查用盐,看到白净的盐就说这是私盐,要惩罚,只有那种苦涩泛黄还带着点湿润的盐才是官盐。
  官盐和私盐居然意外的通过这种方式区分开了!
  徐通听了,就点了点头,开口道:“那你们知不知道在明国,同样的一斤盐,盐价最高的地方也就卖到十二文钱,靠近产盐区的地方盐价常常只有五六文钱?”
  “多少?”
  村民们一听,全都愣住了,一个两个好像听说了什么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一样,满脸的不可置信。
  “不可置信是不是?但是这就是真的,明国的盐价就是那么便宜,你们知道你们买盐为什么那么贵吗?”
  徐通笑着开口道:“一斤盐的价格里,九成都是税,甚至不止九成,全都是税,因为每个人都要吃盐,靠着盐税,朝廷里的上等人们获得了极为丰厚的钱财,花天酒地,为所欲为!
  而反观明国,明国农民根本不会为了吃盐而烦恼,买盐那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不仅便宜,质量还好,我在宋国很多地方住店吃饭,都觉得口味太淡,尝不到盐味,而在明国,没有这样的情况,我甚至觉得明国人口味太重。”
  村民们听着这些超乎他们想象的事情,他们茫然,他们疑惑,他们还会忍不住的畅想。
  徐通就会说明国皇帝陛下派遣他的部下们前往各地建立农会,不仅给农民分发土地,还会给农民配置房屋农具,生产用的牲畜也会尽量调配,让农民们可以快速的恢复生产。
  恢复生产还不算,明国皇帝还会让农会的指导员免费教所有人认字,很多农民都是在生产的间隙跟着指导员学习认字,从文盲变成半文盲,再从半文盲脱盲。
  明国的官员从来不敢打骂部下、百姓,因为这是被严格禁止的,如果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地方上的司法官员会教他做人,他会失去职位权力,甚至失去自由。
  明国皇帝陛下还会派遣专门的收购人员去农村里向农民收购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给的都是清清白白的铜钱,收购完毕之后,税吏来了,农民就用铜钱交税,不用交粮食,也不用交损耗费用。
  明国现在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一天都能吃上两顿饭,还都是干饭,能吃饱肚子,不会饿肚子,虽然说吃到好吃的配菜或者油水什么的比较难,但是两顿干饭是绝对能吃上的。
  明国皇帝陛下还派人在各地兴修水利,很多水利工程被修缮一新,或者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老百姓灌溉土地变得容易了很多,不用走老远,走五六里地挑水去灌溉田地。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徐通挑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切切实实能享受到的朝廷政策改变之后的优惠,以及他们被解放之后较之原先轻松不知道多少倍的生活。
  他们不再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腰,脸上能看到笑容,眼睛里怀着对未来的渴望。
  随着徐通的讲述,这些活在南宋朝廷编制的大网之中的村民们似乎也有些不一样的想法了。
  徐通把明国描述成为了一座闪亮的灯塔,让所有人都知道明国就在那儿,该有的一切都在那儿,隔着一条长江,正有人过着远比他们更加幸福快乐有盼头的生活。
  这必然会给这些农民们一潭死水般的境况带来一些改变。
  赵玉成和他的一百零八名同志竭尽全力发展罗霄山区农民军力量的时候,南宋方面也并非毫无反应。
  因为农民军在吉州发起了起义,连续摧毁四个县城的防御,杀死官员上百名,连带着吉州知军都被干掉了,吉州大乱,这一变动引起了大规模的连锁反应。
  赵玉成是果断带着农民军南下西进,进入了罗霄山区经营根据地去了,但是被他们摧毁了统治秩序的吉州并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
  没有赶上第一波造反浪潮的农民们可没有就此罢休。
  隆兴府最开始知道有人造反的消息并不晚,四月底就知道了。
  他们立刻派人去调查,得知江南西路出现了叛乱,席卷了四个县,但是造反的农民军很快就离开了造反地,据说一路向南,具体方向不知。
  这还得了?
  一支造反的乱军,杀了那么多官员,毁了四个县,然后居然就不见了,这算什么?
  必须要查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隆兴府官员继续派人追踪,然后又去视察受损的四个县,发现了一地鸡毛,非常恼火,进而他们得知那支叛军好像是遁入深山不知踪迹了。
  罗霄大山地域广大,地形十分复杂,支离破碎,想要搞清楚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那群叛军到底在什么地方,实在是难上加难。
  既然他们没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暂且就没有必要召来大军,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地鸡毛,急切的需要人来处理,来擦屁股,所以隆兴府方面只是派驻了一些小部队和小官小吏负责擦屁股,驻扎在被农民军席卷的四个县。
  接下来除了派人进入罗霄大山打听消息之外,他们就没有更进一步的举动了。
  有人询问江南西路方面的官员要不要把消息告诉临安,这个建议也被否决了。
  因为当时明军一路南下威胁临安的消息传到了这些地方,明军大获全胜,宋军兵败如山倒,宋地方官府也对这场战争把非常悲观,甚至有人做好了万一临安被攻破、皇帝死难的准备。
  当时他们都觉得临安自己都保不住,哪有功夫处理地方上的【小规模】造反叛乱呢?
  他们自己的主要精力也都放在明宋战争身上,所以就暂时不向临安送消息,自己内部消化掉这场叛乱,维持地方稳定,不要继续出乱子。
  接下来该怎么做,就要等明宋战争的局势明朗了再说。
  要是朝廷还在,再把消息传递到临安,到时候是出兵剿匪还是安抚什么的再说,反正朝廷肯定要再出一笔钱,大家还有的捞。
  要是朝廷不在了,明军做了当年金军一样的事情,那还管什么地方叛乱啊?
  这群官员就是这样的想法,居然不曾对这场造反行动做出更大的反应,而是一直拖着,这一拖就拖到了五月中旬。
  复兴会起义之后的第二波农民起义爆发了。
  这场农民起义就不是复兴会领导的了,而是地方农民自主发起,起因是地方上的统治失序。


第737章 向临安狂奔的赵构
  复兴会领导下的农民军席卷四县,杀死了很多地方官员,摧毁了统治机构,抢夺了府库,让地方官府不能继续维持铁拳姿态震慑农民。
  而那些派驻来的小官小吏和宋军小兵似乎完全不曾在意这样的变化。
  他们不认为上官派他们来是为了拯救当地百姓的,而是认为这是一次发财的好机会。
  所以他们不仅没有很好的维持秩序,居然还在当地作威作福,欺压百姓。
  而眼看着当官的被杀了一大票,农民们心中积攒已久的怨恨和愤怒顿时如火山喷发一样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没过十几天,吉州农民发起了第二波起义。
  一些在地方上有名望的农人聚众起事,短短数日大小起义军十几支都建立起来,总人数超过十万,都在疯狂的攻城略地,将吉州残余的官军势力打的全军覆没。
  他们或许没什么战术战策,但是地方官军也没有,双方就是单纯的拼人数。
  农民人数多,官军人数少,就那么简单。
  于是在五月底,吉州官军彻底失败,地方上的官吏、官军几乎被起义军杀光,吉州彻底成为起义军的势力范围,起义军拖家带口的规模也扩充到了三十万的级别。
  吉州没了宋军,起义军却不会停止前进。
  他们南下南安军,北上袁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