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3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他也在自己的床头悬上一颗苦胆,效仿勾践。
当然卧薪就有点难为人了。
赵昚挺喜欢软床,不喜欢硬床。
开始几天他逼着自己睡木板床磨砺心志,结果睡了几天愣是睡不好,腰酸背痛不说,还给折腾出了黑眼圈,感觉这样下去甚至要影响处理国务,太耽误事儿了,于是他就把硬床换回了软床。
苦胆倒是一直悬在他的床上,每天早起舔一口,品尝那种苦到极致的味道,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明国硬塞给他的耻辱。
开始几天他真的这样做了,带着满口满心的苦涩反思自己,和史浩制定计划,想象着未来如何执行计划,又如何解决横在眼前的难题。
但是尝了几次苦胆之后,他觉得这苦胆实在是苦到了心里,实在是难受,于是赵昚就觉得尝尝苦味就得了,当时的苦也能提醒自己,没必要一直苦下去。
这样一想,他很快就说服了自己,然后就让身边宦官准备了饴糖,尝完苦胆之后赶快漱漱口,接着含一块饴糖在嘴里,嘴里美滋滋,心里乐滋滋。
这就是所谓的先苦后甜吧。
雪耻计划订立完毕之后,赵昚又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希望,他重新奋起,没有如同某些朝臣以为的那样一蹶不振。
他非常勇猛的在七天之后重新开始理政,重新开始自己的执政,履行作为皇帝的责任。
赵昚还是有决心的。
他不仅仅召回了张浚一人,还把之前被赵构和汤思退等人排斥的主战派大臣系数召回。
他召回了王大宝、胡铨、王十朋、汪应辰、陈良翰等张俊一派的主战派臣子,又在当朝大力贬斥主和乃至于主降派的官员。
之前的风波中力主投降且嗓门极大的一群人被赵昚打击报复了。
那些阴谋和赵铁使赵顽使接触的大臣也被他调离职位、调离临安乃至于远放岭南之地。
赵铁使和赵顽使也被他更换了住所,从此生活在赵昚的严密监视之下。
一场不算是政治风暴的政治风暴就在赵昚不动声色的人事行动之中开始了。
从五月底到六月初,赵昚一共罢免了十七名官员的职位,又降低了二十三名官员的职位,还把二十七名官员调离临安,驱逐到了岭南艰苦之地担任县令等官职,形同流放。
他们空缺出来的职位就全部被赵昚用来安置主战派的官员。
被罢免的官员当中并不缺少高官。
比如汤思退就被罢免了,他帮助明军完成割地使命回朝之后,就被弹劾了。
赵昚看汤思退不顺眼,觉得汤思退虽然没有和赵铁使赵顽使接触,但是他是个纯粹的主和派,谈到议和头头是道,谈到抗争如同痴呆,这样的人要他何用?
帝国首相怎么能让这样的人担任呢?
赵昚新提拔的一些官员明白赵昚的意思,绝口不提汤思退在这场战争当中的一些贡献,而是把过去汤思退身上一些捕风捉影似有若无的事情拎出来批判,对着他一顿猛攻。
汤思退莫名其妙成了众矢之的,还没来得及还击,就得到了皇帝的诏令,给了他一个过得去的名号,和一个提举道观的闲差,让他回家养老去了。
汤思退北上之前不祥的预感居然真的就应验了,他就真的成为了高官显贵之中第一个出局的人。
虽然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赵昚的行动未免有点太快了。
汤思退之后就是沈该,沈该和汤思退不说穿一条裤子,也算是睡一床被子,两人心意相通,在赵昚眼里就是狼狈为奸。
临安面临危险的时候,两人没有任何贡献,只知道装哑巴,什么也不做,全是史浩一人在撑着,勉为其难撑起局面。
要你们何用?
于是沈该也被弹劾了,还说他生活作风有问题,挺大把年纪还纳了十六岁的小妾,为老不尊,不配做宰辅高位成为百官之表率。
这就纯属没事找事打击报复了。
但是没办法,要打击报复的是皇帝,是一言以决生死的皇帝,沈该还能怎么办呢?
于是沈该也混了一个提举道观的闲差,回乡养老去了。
枢密院原先的临时负责人叶义问和周麟之被认为在这样一场失败中碌碌无为,没有军事才能,配不上枢密院的重要职位,于是被调任地方做地方行政官员了,不再出现在中央。
他们空缺下来的职位被重新进入临安朝廷内的主战派官员们填充。
这段时间内接二连三赶回临安的之前被排挤的主战派官员们也接二连三的被任命为高官,掌握很多实权。
比如张浚就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成为大宋王朝的军事主官。
著名主战派大臣胡铨被任命为同知枢密院事,成为大宋王朝的军事次官。
陈康伯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成为大宋王朝的首相。
接着史浩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成为仅次于陈康伯之下的次相。
继而又任命同为主战派大臣的王大宝出任礼部侍郎,任命陈良翰出任兵部侍郎,任命汪应辰出任吏部尚书,任命陈俊卿担任户部侍郎。
当然,赵昚也没有忘记最后时刻依然坚持抵抗的三个有勇气的年轻小官。
他决定给他们一些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于是他把虞允文、陆游和韩元吉三人全部调入枢密院,成为枢密院编修,参与到枢密院的日常事务当中。
第719章 你王权又不是士大夫
这场堪称宫廷政变的政治变动是赵昚在战后发起的第一次也是规模超大的政治行动。
他行动迅速,待主战派臣子们抵达之后,赵构【回銮】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将主和派政府一举拿下,实现了主和到主战的无缝切换。
赵构统治下占据主导地位的主和派政府遭到雷霆打击,被颠覆。
赵昚主导下的主战派政府正式上位,开始对大宋王朝的政治军事进行全面掌控。
张浚抵达临安之后就被赵昚亲自任命为知枢密院事,总领枢密院和大宋兵权,在皇帝赵昚的支持下,他可以对军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人事任命完成之后,赵昚面对这个【众正盈朝】的局面非常高兴,便召集他们在一起开了一个会议,就此次战事中大宋惨败给明国的事情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并且针对性的拿出应对措施。
对于这场惨败,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想法。
张浚首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此番大败,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沿边军备之松弛荒废是其一,朝廷官员麻木不仁胆怯不敢战是其二,整体战策规划混乱不堪、前线将领无法互相配合是其三。”
张浚开头就列出了南宋必然战败的三大理由,得到了与会众人的一致赞同。
然后张俊就和他们一起把这个问题掰开来谈论。
“沿边军备荒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自与金国之协约之后就出现的问题,中兴大将麾下能征善战的军队在长期所托非人的耽误之下,也逐渐荒废了训练,失去了往日的战斗力。
更别说军械方面上上下下的敷衍了事克扣经费,以至于刀枪不锐利、易生锈腐蚀,弓弩要么是木料不过关,要么是弓弦不合格,根本拉不开,或者一拉就断。
军官不经过严格的考核,只看谁能得到枢密院文臣的看重就授予重要的领兵军职,有些甚至是靠贿赂上官换来了军职,这样的人担任军职,难道是为了整顿军队备战吗?
士兵也是,很多老弱病残充斥在军队之中,吃空饷的情况非常严重,吃空饷的军队是一般军队,没有吃空饷的老弱病残叫做精兵,真正的可以作战的军队呢?又有几成?”
张浚把自己了解到的实际问题讲了出来,群臣纷纷点头。
胡铨也痛心疾首的向赵昚汇报自己所知道的一些问题。
“据臣所知,建康都统司都统制王权素来有贪腐之名,麾下军队吃空饷的现象十分严重,甚至有传言称建康都统司明面上的七万军队被他和会下大小将官吃空饷吃的不到一半,由此可见军中贪腐现象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赵昚紧锁眉头,心中怒火高涨。
此战结束之后,赵昚就通过各方面综合消息,基本上得知了和明军开战以来的全程细节。
前线两大都统司虽然都战败覆灭了,但是刘錡所部好歹还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抵抗,扬州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丢弃,算是保住了大宋最后的尊严,尤其是刘錡本人还因为战事积劳成疾病死,也算是因公殉职了。
所以赵昚没有追究刘錡战败的责任,让其功过相抵,本人不予奖励,家人不予责罚,一切如旧。
接着按照朝廷惯例为刘錡置办丧事,但是没有大操大办,算是给了刘錡面子,这一页就算是揭过了,大家互不相欠。
但是建康府守将王权是真的该死。
这混蛋在明军进攻建康府之前就跑了,把部下姚兴力留下来守卫江宁城,结果江宁守军在开战前夕追随王权的脚步一起跑了,只剩下不到四千的守军面对明军两万兵力,很快全军覆没了。
姚兴力力战身亡,被赵昚追赐,追封为太尉,以太尉之礼重新下葬,荫及子孙。
而王权这个混蛋则逃到了池州都统司那边,求得池州都统制李显忠的保护。
李显忠算是这一战之中表现最好的宋将了,不仅率军主动出击试图夺回建康府,还在野战之中勉强与明军对抗。
虽然最后依然战败,不过好歹保证了军队的撤退,也保全了池州,没有让明军更进一步入侵摧毁宋军的沿江防线。
所以赵昚在战后决定提拔、奖励李显忠,严惩王权。
他任命枢密院编修虞允文前往建康府调查取证,调查王权战前犯法吃空饷和战事亡命奔逃的罪过,准备一旦查实罪无可恕,那就斩了。
赵宋家法不杀士大夫,可你王权又不是士大夫,你还想怎样?
尤其现在王权的朝中靠山全都倒台了,主战派全面执政,你王权还想逃?
赵昚一声令下,就让李显忠亲自捉拿王权到临安来,李显忠受赏,王权下狱,准备处死。
当然,除了王权之外,让赵昚恼火的还有湖州战败损兵折将并且直接导致临安被围困的殿帅赵密。
但是看在赵密的确是抵抗了几日没有望风而逃、且本人也已经六十一岁,加上杨存中不计前嫌为他求情,赵昚最终没有杀他,而是将他贬为庶人,夺去一切职务优待,全家发配雷州,不准回乡。
接着王权和赵密的部下,按照职位高低和过错大小也被一一处置,有下狱论死的,也有贬为庶人的,还有降职留用的。
总而言之军队里赵密和王权的派系算是就此崩塌了,南宋军队内部的小山头为此崩塌了两个。
接连处理了王权、赵密两员高级将领,虽然达到了拨乱反正杀鸡儆猴的效果,但是军队问题依然非常严重。
首当其冲的就是此战的损失问题。
对这个问题,实干主义的史浩拿到了一手数据,向赵昚报告。
“根据具体战报,此番大宋迎击明军南下的军队为镇江、建康、池州三个都统司和临安三衙禁军部分,其中镇江都统司额定兵员四万,建康都统司额定兵员七万,池州都统司额定兵员一万七千。
除了三大都统司,参战的临安三衙禁军人数在五万人,先期北上镇江者两万,后期北上湖州者三万,再加上前后动用的水军士兵约六千人,综上所述,此一战,不算最后没有开战的临安之战,大宋共有军队十八万三千参与了此战。
而相对应的,作为进攻一方,明军出动的具体兵力,根据和约签订之后其主将周至的相告,为马步军五万,水军一万三千,总兵力为六万三千人,几乎等同于我军的三分之一。
而在战损方面,明军的战损目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军的战损是可以统计的,此战之中,镇江都统司除了一万人镇守扬州没有覆灭之外,余者在淮南和江南分别覆灭。
朝廷禁军五万人,其中两万人与镇江都统司的溃兵一同覆灭在湖洑镇,另外三万人覆灭于湖州,三支军队除了目前统计到的总人数不到五千的溃兵之外,只有扬州一万守军回到了江南。
建康府方面,根据部分溃兵的交代,除了覆灭在江宁城中的四千人和覆灭于水上的建康水师,建康府军队几乎没有和明军正面交战就全部溃散了。
池州方面,李显忠以一万军队进攻建康府,与明军遭遇,之后败退,他自报损失在两千左右,保全了池州都统司的主力,所以如果他没有说谎的话,池州都统司尚且完整。
也就是说,建康都统司和池州都统司加在一起损失了六万九千余人,算上镇江都统司和三衙禁军的损失人数,这一战,大宋损失兵力在十四万四千余人。”
第720章 赵昚的野望
将整体报告汇报完毕之后,史浩没有继续往下说,他自觉地留出时间给皇帝和群臣回味这段数据里体现出来的问题。
果然,上到赵昚,下到负责会议记录的枢密院编修韩元吉和陆游,每一个人的面色都非常差。
韩元吉和陆游本来是奋笔疾书的,听到这个数字之后,直接停下了笔,一脸不可思议的抬起头,彼此对视一眼,又看向了不远处御座上的皇帝和新任的朝廷高官们。
他们不能接受南宋以十八万的兵力进行防守,却被六万明军打成了筛子这样的一个事实。
更可怕的是,这几乎是一个被打成了全军覆没的局。
以超过明军三倍的兵力,被明军打成全军覆没,明军还直捣首都,一路畅通无阻,南宋军队兵败如山倒,几乎没有几支敢于正面对抗的军队,面对明军无不望风而逃。
几乎可以说南宋军队基本上就是一群废物了,根本不能保家卫国,给出了那么多军费,吃了那么多饭,却养出了一群废物。
这让他们情何以堪?
诚然,建康府的情况不实,根本没有七万人的兵力,但是就算他王权吃了四万人的空饷,大宋一战损失十万兵力的事实是不可扭转的。
一战,损兵折将十万,这是大宋账面上额定兵员数目的四分之一,是全国所拥有的军队数量的四分之一。
明军只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动用六万军队,就把宋军四分之一的军队消灭了。
而明国军事力量的总人数,就目前明国自己公布的,约在四十万,与南宋相当,本次出动的总人数约七分之一,根本不到全国动员的地步,对于明国来说甚至可以算作小打小闹。
所以,双方在军事上的差距一目了然,这种恐怖的差距让南宋君臣从头顶到脚底都嗖嗖的冒着冷气。
这种情况,差不多可以和当年金军南下侵略北宋的时候相提并论了。
当时金军也是那么犀利,北宋百万军队被金军十几万打的屁滚尿流,最后丢了首都,丢了皇帝和皇族,也丢了半壁江山,底裤都输没了。
如今比起当年稍微好一点的是,明国没有一定要攻克临安全灭南宋统治阶层的目标,只是为了讹一笔钱用来修黄河。
从他们现在的表现来看,他们真的没有别的目标,真的从一开始就只是想要讹一笔钱去修黄河而已。
但是南宋却凭借自己的本事硬生生把只要付点岁币修黄河的局面打到了向明国称臣纳贡割地的局面,不可谓不是神级操作。
最初的震撼过后,皇帝和群臣都回过味儿来。
意识到当前这个局面必须要做出改变,如果真的继续让军队就那么摆烂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张浚毫无疑问是火气最大的那个。
“有罪之人必须惩处,该杀的必须要杀,杀鸡儆猴,杀一儆百,整顿军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