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357章

启明1158-第357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守不住。
  盐税是南宋非常重要的财政收入,也是人生存所必须需要的物资,官员们没有想到明军水师居然开始对盐场进行打击。
  而且既然他们对嘉兴府的盐场进行打击,难说不会对其他地区的盐场进行打击,要是沿海地区的主要盐场都被明军打击控制了,那么南宋就会面临极为严重的盐慌。
  四川虽然有井盐,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这还不是唯一的坏消息,还有坏消息。
  明军水师封锁了苏州洋,全面拦截从世界各地来往临安的船只,将船只夺取,船上人等全部驱赶到岸上,引发了一阵难民潮。
  他们失去了生计,损失惨重,向地方上的南宋官府求助,官府头大如斗,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于是只能把锅往临安甩。
  可是临安自己也非常困难。
  从明军控制苏州洋开始,已经好些日子没有一艘携带物资的船只可以从苏州洋抵达临安了,临安城内正在面临较为严重的物资短缺,并且短时间内看不到解决的方法。
  而这种情况所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临安城内很多东西开始涨价。
  因为这股涨价浪潮,有些奸商试图抓住机会发国难财,明明并不缺乏来源,却一起跟着涨价。
  首先上涨的是粮价。
  对于封建王朝来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出现动乱或者什么不安分因素,粮价总是第一个上涨,就像是坏时代的前兆一样,只要粮价上涨,动乱就会立刻出现。
  这一次也一样,苏州洋被封锁的消息传来,临安粮价应声上涨。
  明明临安的粮食大部分并不是靠着海运抵达的,陆运水运才是大头,但是不要紧,嗅到了商机的奸商们还是第一时间集体上调了粮价,开始催动市场恐慌,想着趁乱发一波国难财。
  这些粮商往往有自己的渠道,知道明军暂时不能真正威胁临安城,知道临安城还是安全的,但是临安人一定会恐慌,不趁此机会赚一笔,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粮商们开始行动,市场开始波动,民间开始不稳,抢购粮食的浪潮开始出现。
  其他商户眼看着粮商发财,自然也不甘示弱,立刻也开始了涨价行动。
  比如油价,比如布价、比如炭价,临安市场上的物价就跟赛跑选手听见发令枪响似的,一声令下全线上涨,一个个争先恐后,就怕自己吃亏。
  很多生活物资上午去还是几文钱一斤,下午去就变成了十几文钱一斤,价格的上涨势头那叫一个销魂夺命。
  价格涨上去了,临安居民受苦了。
  临安居民一天平均能挣一百文钱,看起来不少,但基本上就是月光族,挣的钱和花的钱一样多,没什么存款,也没办法存款,物价平稳的时代尚且能换取温饱,物价一旦出现波动,他们的生活就难以为继。
  于是民间对此怨声载道,十分不满,还有在各大商铺门口破口大骂大打出手甚至动手争抢的,引起一场又一场民间纠纷,让负责管理的临安县府也是颇为头疼。
  临安县令汇报说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恐怕会影响到整个临安城的稳定和民心。
  赵昚对此头大如斗,一方面下达政令严禁百姓日常所需物资涨价,派人抓捕了一批肆意涨价的奸商,打压了一波物价,接着又派人去嘉兴府和沿海地区了解情况,做进一步的考察。
  而这些事情一旦发生,都不是好解决的,都会非常棘手。
  赵昚刚刚做皇帝,对此经验不足,只能拉着大臣们不断地考量,左思右想,思考破局之策,时间花费了不少,办法却没有想出来几个,颇有些摆烂的风范。
  物价倒是用行政手段强行控制住了,但是商户们不满意了,开始缩减售卖规模,每日定量售卖,卖完即止,以至于市场上出现了百姓拿着钱却买不到东西的情况。
  于是乎临安城的地下黑市陡然热闹起来。
  正是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为很多商户的背后牵扯到达官贵人,赵昚再怎么下令,也不能解决实际困难。
  南宋政府于是就在这边摆烂,而明军的行动也不含糊,四月二十二日,明军先锋抵达长兴县,直接袭破了长兴县,长兴县转瞬即下。
  下一个目标,就是湖州。
  二十三日夕阳时分,明军先锋抵达湖州府城。
  湖州府城早些时候是乌程县,北宋时为了庆祝吴越国王归顺,遂把乌程县东南一十五乡划分出来设置归安县,二县同城而治,也共为湖州首府,人口充裕,物产丰富。
  明军抵达湖州的时候,殿前司统帅赵密已经带兵在府城驻扎了一阵子了,也费了不少心思布置城防,在城外安置了不少用来防备明军的军事设施,做足了准备。
  奈何准备做足了,宋军却没什么战斗意志,城外一些设施在丘陵高地上的军事设施本来可以很好的护卫湖州府城的安全,但是当明军列阵发起进攻的时候,宋军总是很快溃散。
  明军进攻的套路就没变过,大火箭和雷神炮加上普通的石块轰击,然后是步兵列阵进攻。
  宋军在远程攻击的时候往往可以坚持还击,对明军造成一定的威胁,然后当明军发起步兵进攻的时候,宋军总是抵挡不住,很快溃退了。
  用这个方式,一天不到的时间,四月二十五日,明军先锋就推进到了府城城下,看着城头慌慌张张的宋军,二话不说就开展了攻城作战。
  扬州没有攻打,主要是为了加快战争的进度,减少粮食损耗。
  湖州必须要攻打,是为了借助湖州掌控的水道直接南下到临安,而且湖州的宋军兵力远超过扬州,不把这支部队收拾掉,周至寝食难安。


第705章 明军兵临临安城
  指挥部一声令下,明军主力立刻开始了攻城大作战。
  大火箭、雷神炮、巨大的石块等远程攻击兵器漫天飞舞,使劲儿往城里面砸,攻城器械推动着往城下钻,护卫着士兵们抵达城下,开始蚁附登城发起进攻。
  明军的进攻非常坚决,而宋军的防守从一开始就不是很坚决,数次被明军杀上城头,要不是赵密拉出自己的亲卫精锐上城防守做表率,估计没两天功夫府城就要被攻破了。
  可是这样也不能扭转局面,明军自打开战以来就压着宋军打,宋军很快就被明军打的没有脾气。
  而且雷神炮和大火箭的威力真的很大,也不知道会落到什么地方。
  有些落下来的位置就非常刁钻,直接落在城墙上,轰隆一声,周围一圈宋兵都给炸的血肉横飞,稍远些地方的宋兵也被炸的七荤八素爬不起来。
  明军的远程打击给了宋军十足的威慑,也给了城中宋军军官十足的威慑。
  该说不说,能在三衙禁军当军官的都是有本事的,不仅有点真实的军事本领,那当官捞钱的本事也是十足十的,大头兵不说,军官过的日子个个都非常优越。
  这样好的日子,让军官们平日里就有强烈的优越感,也觉得自己和大头兵从来不是一路人,因此,在共同的死亡威胁之下,军官们往往有着更加强烈的求生意志。
  明军攻城围三缺一,把南边城门空了出来没有安置军队,所以自打攻城战开始,就不断有军官带着自己的亲信趁着夜晚翻墙逃跑。
  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以至于到四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的时候,甚至出现了白日里翻墙逃跑的情况,引得城内宋军军心浮动。
  赵密试图弹压,却起到了反效果,导致城内没有成功逃跑的军官们发动了下克上行动。
  他们不敢和明军殊死一搏,却敢对着赵密露出獠牙,不仅说明他们的懦弱,也可见赵密是多么的不得人心——殿前司前任总帅杨存中的去职据说就有赵密从中出力。
  他一直都想要坐上殿前司总帅的位置,为此甚至不惜捏造杨存中的罪状,而杨存中担任多年殿前司总帅,德高望重,深得军心,赵密仓促上位,仓促带兵出战,根基不稳,遂有此祸。
  四月二十八日,城外明军正在猛攻湖州府城,城内赵密的亲兵和叛军也在激烈的对战,这种奇怪的现象同时发生在城里城外,倒也是一桩笑谈。
  结果自然不用多说。
  明军硬生生攻破城墙,杀入城内,周至麾下勇将荆天佑率先登城,拿下了先登首功,激励了明军的士气,打开了府城大门,明军遂大举入城,一举攻破湖州府城。
  赵密和叛军原本正在激战,一看府城不保,被吓得魂飞魄散,一时间什么都忘掉了,赶快一起从南门逃命。
  但是明军骑兵已经从城外开始向南城门合围了,他们的速度很快,很快就抵达了南门,对正在亡命奔逃的宋军溃兵实行了拦截行动,杀的人头滚滚。
  最后,只有赵密和少量亲卫因为骑着好马速度够快才侥幸逃脱,大部分禁军都被明军击杀、俘获,这支禁军等同于全军覆没。
  湖州府城被攻破,临安门户洞开。
  周至大喜过望,没有多做停留,四月二十九日,他就整顿军队开始顺着河道南下,骑兵则奔驰在先,兵锋直指临安城。
  也就是在四月二十九日稍晚些时候,临安城因为一波又一波溃兵的归来而得到了湖州失守、明军顺流而下直取临安的消息。
  这一消息彻底引爆了临安城内的不安氛围,多日以来被高物价和高压宵禁统治压得痛苦不堪的临安市民们轰然爆炸,集体向外逃亡,无论如何也不要和赵宋皇室一起在临安成为俘虏。
  当年开封的事情他们虽然不是经历者,却是听闻者,尤其在一年多以前赵宋皇室们集体返回临安城的事情之后,当年开封城内发生的事情再一次成为临安街头的头版头条。
  大家都开始回忆当年开封城内的官民是怎么被金人苦苦折磨之后又不断受到凌辱和威逼的,并且很快达成共识。
  绝对不能留在临安,赶快跑,再不跑就来不及了!
  之前那一波慌乱潮流其实已经跑了不少人,这一次更是不可遏制的外逃狂潮。
  之前还能说是谣言,官方没几个人动弹相信的,全都尽力弹压民间恐慌,所以临安的秩序还是很好地保证了。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这一次是真的,明军真的已经快要抵达临安了。
  别说百姓了,很多为朝廷服务的无品级小吏、杂役武装等等都已经开始收拾行装要和家人一起逃跑了——为了那一点点少的可怜的俸禄,不值得,真的不值得。
  百姓和小吏们大量外逃,城里的守军士兵其实也开始了外逃。
  消息传来,军官们也十分恐慌,一时间没有顾及到士兵们,于是一些士兵赶快找到自己的家人,混入茫茫人潮之中跑路了,往西边跑了。
  等军官们终于得到朝廷的指示要关闭城门整顿城内秩序的时候,连三衙禁军都跑了一些,军官士兵都有,更别说逃跑的民众、吏员和部分实在是害怕的低品小官儿了。
  朝廷那边乱了一阵子,但是到底还是有消息传来,说要彻底关闭城门,整顿全城秩序,没有命令不准出家门,私自出家门当做造反论处,一律处死。
  光有法令颁布还不算,真的由宫廷禁卫出手,杀了一批人,震慑了人心,快速平定了城内的秩序。
  这个命令是赵昚颁布的,但是主要是宰辅们商量出来,让六神无主面色惨白的赵昚点头允许的。
  更加精确一点的话,这个命令就是史浩想出来并且要求赵昚同意的。
  汤思退和沈该已经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或许他们也想到了当年金军兵临开封城下时那些朝廷里的高官们是个什么下场。
  所以面对史浩的强烈要求,他们已经没有了与之争论、彰显权势的想法了。
  王纶这枢密院首脑早就因为战局失利而被赵昚解除了职位,枢密院暂时由皇帝直接提领。
  所以现在汤思退和沈该惊吓过度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情况下,等同于史浩一个人执掌大权。
  或许史浩自己都没有料到,四月二十九日晚间到四月三十日午时之间的那几个时辰,他实际上成为了南宋最有权力的人。
  史浩是宰辅团队里唯一还能维持冷静并且做出合理判断的人。
  这段时间里,连之前最雄心壮志不甘认输的赵昚都六神无主心乱如麻不能思考,全靠史浩提出意见,然后被他采纳。
  史浩提出了好几个很中肯的建议。
  其一,要求临安进入全面警戒状态,皇宫禁卫代表皇权出现在临安街头巷尾执行最严格的警戒命令,但凡有人没有缘由出现在街头,一律视作细作逮捕、处死。
  其二,立刻召令在沿海地区布置防务的两万军队回到临安协防,放弃海防,直接巩固临安城的防御,一切以保住临安城为最高准则,不得有误。
  其三,请出正在临安颐养天年的杨存中出面,把目前临安城内所拥有的军队统一整编,除了皇宫禁卫之外一概整编为御营,以杨存中为御营指挥使,全面负责临安防务。
  其四,城内所有物资全面进入调配状态,一应物资不准私人买卖,只准官方分配,一应人等必须要通过为城防付出劳力换取食物和必须的生活用品,钱是没有用的。
  这四个建议被赵昚采纳并且颁布执行之后,临安城的秩序才稍稍有所安定。
  老将杨存中德高望重,声望很高,他出面统领临安城内的军队,临安城内的军队对他是服气的。
  看到他没有走,又打开仓库用钱赏赐士兵,城内军心才逐渐安稳下来。
  有了军队托底,临安城再怎么乱也乱不到哪里去,军队的武力是秩序的最佳保护伞。
  史浩的行动很快稳定了临安城之前混乱到了极点的状态,但是也同时让临安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警戒状态之中。
  而在这样的警戒状态之下,五月初一,明军先锋抵达了临安城外。
  自南宋小朝廷流亡到江南之后,作为名义上的行在实际上的首都的临安城第二次被外国军队逼近、威胁,摇摇欲坠。


第706章 我只是不想做投降之君
  明军先锋部队抵达临安之后,先是在临安城外做侦查,并且堂而皇之的打起了大明战旗,绕着临安城绕了一圈,向临安城内的宋守军炫耀武力,彰显战功。
  于是城内宋兵士气低落。
  杨存中见了,非常生气,立刻下令在城头架起的床子弩向外发射,轰击城外明军骑兵。
  但是没有用,明军骑兵高速行动,床子弩根本打不到,没什么效果。
  明军先锋的出现本就代表着大部队即将到来,城内宋兵震恐,军心动摇,全靠杨存中的威望镇着,才没有出大事。
  而此时此刻,南宋小朝廷也乱成了一锅粥。
  除了少量愣头青不断上书朝廷要求和明军决一死战之外,大部分朝臣都在上表请求皇帝和明军议和,停止战争。
  不要再打下去了,再打下去对南宋没有任何好处,这场战争本就是不该发生的,现在发生了,还败的那么惨,为什么还要继续打下去呢?
  为什么一定要和军力比金兵还强的明国过不去呢?
  他们之中某些人完全忘记了当初他们是怎么义正言辞驳斥明国索取岁币的行为的。
  他们丝毫不以为耻,立刻加入了主和派的阵营,强烈要求皇帝向明国乞降,签订和约,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竭尽全力换取和平。
  哪怕花点钱呢?
  花点,不丢人!
  再打下去,临安不保,大家都要变成俘虏,到那个时候就真的全完了!
  之前官员们不敢上书,是看到了史浩的失败,且湖州尚存,还有改变战局的希望,而现在湖州没了,明军大军压境,眼看着就要包围临安了,他们因为畏惧而对议和之说无所畏惧,纷纷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