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340章

启明1158-第340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且苏咏霖还下令在民间大量回收尚未使用的水纹纸,在行动之前就把水纹纸全部搞到手,断绝民间水纹纸的存储。
  好在这种纸张本身也属于高档纸,价格不菲,并非是民间可以广泛使用的大路货,除了文人墨客等有钱有闲的人群喜欢,在民间并不受欢迎,产量也不高,牵扯也不大,没有激起什么波澜。
  最后相关人等要么投效大明工部,要么拿到了足够的补偿闭口不言。
  于是建国第十三天,苏咏霖下令工部,要求水纹纸制作司制作全新花纹的水纹纸,力求复杂、不便伪造,以此作为白条的基础材料。
  花纹可以是艺术品,可以是鸟兽,乃至于山水画都可以,总而言之要复杂,要留有细微的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小法门。
  最好,可以让想伪造的人绝望,让他们需要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可以获得的利益,从而逼迫他们放弃伪造。
  之后在白条的页面行文方面,书写材料统一使用朱砂。
  朱砂要么用于炼丹药,要么用于官府行文书写,在这个时代普遍有神秘、庄重的象征意义,以此颜色代表白条的重要性。
  文字方面,苏咏霖也要求统一使用规定字样的文字,且一律采取雕版印刷模式,雕版储藏于财政部仓库,枢密院和工部若要使用,必须要通过财政部的允许才能使用。
  多层加码之下,全新一套白条式样出现了,苏咏霖在登位之后第二十八天看到了样品。
  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唯有对着太阳光时看到的那副深藏于其中的山水画相当曼妙,给这俗物平白无故的增添一份浪漫的意境。
  这种感觉,就像是把货币做成了艺术品一样,颇具美感。
  将来的纸币,就这样弄吧?
  苏咏霖忽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虽然可能成本稍微高一点,但是到底还是一张纸,有的是时间改进工艺,怎么弄也比用铜铸钱要来的划算。
  苏咏霖下令嘉奖完成这次创新的工匠,并且将这一批白条量产了一部分,用做储备。
  而这一次,为了征发山东地区的十万民夫相助军事后勤,枢密院应山东地方官府的请求,向财政部提交了一批白条的申请。
  财政部审核之后,确认这是合规的,可行的,就审批同意,把这一批白条下放了,流入了民间。
  与此同时,山东行省地区开始对新白条的式样与不同进行讲解,并且开放了用旧白条等额换取新白条的业务,鼓励百姓将手中没用掉的旧白条兑换为新白条,为下一步整肃白条在民间的流动情况做准备。
  苏咏霖又下令旧有白条和新白条互相之间的兑换要限时,超过一定时限旧有白条直接作废,不再允许兑换,如此加速民间白条的更新换代。
  旧白条想要伪造实在是太简单了。
  借着战争的机会,苏咏霖统领之下的明政府筹备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并没有一味地等待战争的胜利和岁币的获取。
  这一战固然要打赢,但是明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实在也是太多太多。
  而与此同时,在山东行省海州前线,周至也通过深入宋国内部无孔不入的天网军第二行动组获知了大量的宋军动向情报。
  从宋军动向情报来看,宋军也并非完全没有做情报工作。
  他们显然也已经知道了明军正在海州集结,且有大规模行动的准备,并且相对应的加强了江淮一带水军戒备力量和长江南岸镇江府、建康府的防备力量。
  从明军的布置来看,宋廷方面显然判断出了明军打算从海州发起进攻,一路南下,突破淮河长江防线踏上江南土地的想法。
  所以他们加强镇江府、建康府防备的行为一点也不奇怪。
  根据明军方面的情报,可以得知镇江府宋军人数号称五万,实际在四万左右,建康府宋军人数号称七万,实际也在四万左右。
  两支军队都有被吃空饷的情况,只是一边吃得多,一边吃得少。
  这样看来,王权的确是个草包。
  而水师方面,宋军在两淮地区的水师基本上只能算作巡逻戒备,战船数量不过数十,而作为战斗水师的一部分集中在长江防线,战船数量突破二百,水师人数约在三千。
  明州水军战船三百余、水兵七千余作为宋军水师主力依然停泊在定海县港口,并未做出行动。
  据此判断,显然宋廷认为明军水师有从海上突击直抵临安的可能,所以要求明州水师成为临安城的海上长城。
  所以这一战就是明军水陆两军六万三千对宋军水陆两军九万。
  双方兵力差距不算太大,勉强算的上是势均力敌,但是考虑到宋军作战有主场优势,随时可能增兵,所以明军还是需要速战速决。


第674章 苏长生的社交牛逼症
  周至在三月初九日召开了战前动员会议,全军营指挥使以上军官、指导员全部参加。
  在会议上,周至对目前探知的南宋军事布置进行了一番讲解,让军官和指导员们对战局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有了了解之后,周至再宣布具体的战术,分配任务,第一师做什么,第二师做什么,第三师做什么,骑兵做什么,等等等等。
  周至长于野战争锋、攻城拔地,而在至关重要的水战问题上,周至不擅长,不太了解,便遵守他的诺言,充分尊重了周满城的意见。
  周满城认为宋军在两淮之地的水师不过是戒备巡逻舰队,大明水师些许小船队就能应付他们,根本不用担心其他问题。
  与之相比,宋军目前的态势很明显是不打算在淮河一带与明军争锋,主动把战场放到了长江边上。
  “宋军此举,一来可以拉长我军补给线,增加我军从山东到淮南运输粮秣的困难,二来也能给他们自己争取布置防御的时间,他们不打算与我正面相对,只打算防守,毫无野战对决之决心,属于未战先怯。”
  周满城指了指军事地图上的宋军标识,表达了对宋军的不屑,接着又说道:“宋人胆怯,不敢与我正面相对,而我军却不必担心宋人,宋人既然把水师主力放在镇江府、建康府一带进行防御,那我水师主力即可主动出击,消灭宋军水师!”
  周满城大胆的提出了水师主动出击,率先剿灭宋军建康府、镇江府水军主力的想法。
  对此,周满城麾下的水师军官自然是大力支持的,他们早就渴望和素来有精锐之名的宋军水师过过招,展现一下大明水师的风采。
  而周至对此颇有疑虑。
  “虽然我们有熟悉长江水文的向导,但是我军素来没有在江中作战的经验,主动出击,是否有些危险?”
  “能有熟悉长江水文的向导对于我军而言已经是有如神助了,华夏神州遍地名山大川,谁敢说自己全部都走过?在不熟悉的敌方作战本就是兵家常事,将军当时不也在关中作战吗?”
  那倒是。
  天网军第二行动组不仅为大军提供了宋军的情报,还专门为大军谁是提供了熟悉淮河、长江还有杭州湾一带水文状况的向导。
  他们都是宋人出身,或是渔民,或是船上水手,因为各种原因失去生计,在走投无路之际被苏长生率领的天网军第二行动组搭救、吸纳,从此铁心为明帝国服务。
  他们的加入为明军水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一些经验老到的渔民和水手甚至能把某些航段的一些暗流都给讲清楚,为明军水师减少非战斗减员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这些功劳当然也要算到苏长生提领的天网军第二行动组身上。
  上到周至、周满城等将领,下到普通一兵,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丰富的情报支撑对他们的作战到底有多大的意义。
  而很显然,南宋方面筛子一样的情报防御网络对于第二行动组的行动没什么防御力。
  这一点,苏长生也感到很愉快。
  他通过姚宏放的关系在嘉兴府站稳了脚跟,并且一跃而上成为了事实上姚宏放的上级,把姚宏放也吸纳进了第二行动组。
  通过对自己的产业和姚宏放的产业的控制,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社交牛逼症。
  他认识了非常多的上流社会的人物,把持了嘉兴府上上下下的官府、商业人脉,构建了一条庞大的情报网络。
  今天和嘉兴县县丞的侄子喝酒,明天和嘉兴县县令的儿子把酒言欢,后天又和嘉兴府通判的表弟互诉衷肠。
  每个人有什么特殊的兴趣和喜好,每个人有什么特别想要得到的东西或者达成的目的,他都通过各种手段知道了。
  搞情报的本能让他无比在意情报的收集,不管是国家情报还是个人情报,他都会收集,还会特别关注正常人关注不到的隐秘的角落。
  他会把自己得到的一切有用的讯息记在一个小本本上,等到需要用到某个人的关系的时候,就可以按需供应,对症下药,于是他每一次出手都非常成功。
  比如嘉兴县县丞的侄子非常眼馋县中某青楼的当家花魁,但是当家花魁的日程排的很满,他三番两次去询问,都约不到,急的抓心挠肝。
  苏长生得知以后就出了钱买通了老鸨,得知了花魁的“日程”,得知距离最近的一日是自己的一位商场上的酒肉朋友包下的,于是就出钱请客,与他把酒言欢,三言两语就把“日程”搞到了手,还顺带着谈成了一笔生意,皆大欢喜。
  县丞的侄子非常高兴,销魂一度之后,就把苏长生认作自己的江湖兄弟,投桃报李,从此什么事情都愿意和苏长生说,说要助他在商场上无往而不利。
  苏长生很快就从他这里掌握了嘉兴府和嘉兴县的很多官面上的政治消息。
  通过走上层路线,越走,路子越通,苏长生俨然成为了某些地方上大人物眼中的“多面手”“消息灵通人士”“神通广大之人”,都很愿意与他往来,觉得他什么事情都能办成。
  这就让苏长生的消息渠道更加畅通。
  而在走上层路线的同时,他也不断吸纳对南宋官方充满恨意的底层普通人,将他们吸纳入第二行动组予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将他们培养为优秀的密探,然后广泛散入南宋。
  或者安排他们去某些店面打工,或者将他们送入某些大人物的府邸里做下人,让这些原本会死去的小人物发挥了极为巨大的作用,收集了非常多有用的小讯息。
  而最有用的当然是姚宏放。
  借助他私盐贩子的身份和与南宋朝廷官员的联络,苏长生甚至可以接触到一些他目前还接触不到的品级较高的官员和军方的消息。
  这一次得知南宋明州水师的动向和具体情况,主要就是姚宏放的功劳。
  姚宏放和一名不久之前调入明州水师的军官是“旧相识”。
  这名军官曾是南宋官方海上缉拿私盐船队的一名负责头目,当初和姚宏放也算是“不打不相识”。
  主要这家伙比起职责更喜欢钱,比起惊心动魄的海上行动更喜欢轻松拿钱,所以之后两人时常往来,姚宏放也没少给他钱。
  一来二去,这名军官成了姚宏放的朋友,经常给姚宏放提供一些水军巡逻的讯息,帮姚宏放躲过了几次突然搜捕。
  这一回辛弃疾传递任务给苏长生,苏长生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他就想到了这名军官,于是就寻个由头把他喊了出来,送上黄金,然后讲述了自己的需求。
  军官见到黄金,整个人都不好了,再一听姚宏放想要知道的是明州水师的问题,犹豫了一下,就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了姚宏放。
  然后问了姚宏放一个问题。
  “北国水师会来进攻大宋水师吗?”
  “这不是我能决定的,我只能说最近一段时日注意些,最好找个由头早早避开,或者病退伤退之类的,只要远离临安,必然可以保全。”
  军官显然对南宋没有任何忠诚度,于是缓缓点了点头,把姚宏放带来的金条揽入怀中,急匆匆的走了。
  明州水师的虚实就这样被姚宏放告知了苏长生,进而转移到了中都,为明军水师了解南宋水师主力的虚实提供了帮助。
  情报方面,苏长生已经把南宋方面渗透成了筛子,很多军事情报都被苏长生探知到了,连南宋朝廷内部对于战争与和平的争论也被苏长生通过姚宏放的渠道得知,进而转交给了中都。
  当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大明帝国上至皇帝下至一个普通民夫都开始对战争做准备,而南宋朝廷方面还在继续着传统艺能。
  吵。


第675章 难不成真要等明国大军打过来?
  南宋方面在二月下旬得知边境明军的大规模调动和海州方面不同寻常的军事动向之后,就基本确定明军准备动武了。
  消息传回了临安,南宋群臣大为震恐,一群人追着宰辅们疯狂追问之前的谈判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南宋方面到底是怎么拒绝人家的,怎么就要走到战争的份上了?
  谁想打仗啊?
  都不想!
  自金国覆灭以后,不知多少官员都在渴望和平,歌颂和平,就想着能和明国和睦相处,你好我好大家好,最好永远都不要再有战争。
  可是事与愿违,和平还不到一年,明军就开始大规模调动,战争的阴云眼看着逼近了南宋,大家又要面临恐怖的战争威胁了。
  别说原本就主张妥协、和明国谈判解决问题的臣子们,就连之前那些被一时的血气之勇冲昏了头脑的官员们都开始恐惧,开始后悔,开始感觉这个问题不至于走到战争的地步。
  经历过当年连绵不断的战争的官员们大部分还在朝堂上,他们立场软弱,从来也不是军事强硬派,当初对着金国软趴趴,现在对着明国的军事威胁也抬不起头来。
  宰辅团队受到了巨大的政治压力,渐渐不能抵御,只能向上寻求赵构的帮助。
  可是赵构这个时候也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
  之前的强硬在他自己看来都和鬼迷心窍一样。
  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突然那么强硬,决定要和明国干一仗了。
  好像就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变化。
  从得知明军大规模调动开始一直到第二天早上起床,赵构忽然间就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不知道之前的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到底是怎么做出那么愚蠢的决策的。
  他慌忙把宰辅团队喊来,与他们商量最新情况,询问是否有补救的措施。
  宰辅们终于看到了熟悉的皇帝。
  但是现在才看到熟悉的皇帝,难道有什么用吗?
  明军的行动已经开始了,这个时候还能停止明军的行动吗?
  那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明国一定会狮子大开口,肆意妄为的索取利益,南宋会非常难受的。
  然而赵构询问的问题就是这样。
  “虽然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但是毕竟还没有开打,如果现在继续谈判,还有停止战事的可能,明国国内也不安稳,若是可以停战,必然是愿意停战的,你们说是吧?”
  看着赵构充满希冀的眼神,之前护送辛弃疾离开国境的周麟之忽然想起了他与辛弃疾最后的那段对话。
  “能谈判的时候不谈判,等大军过来了,可就一点议价之权都没有了。”
  这样的声音在他的耳边回响,让他非常难受。
  于是他站了出来。
  “陛下,之前谈判的时候没有答应明国的要求,现在明国准备动武了咱们再去谈判,只会让明国认为大宋恐惧于明国的武力,他们一定会提高要求。
  之前是二十五万两白银和二十五万匹绢布,现在可能会更多,乃至于三十万,三十五万,会提升到一个大宋绝对无法承受的地步,还请陛下明察。”
  赵构刚刚升腾而起的些许希望消失的无影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