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3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咏霖看着辛弃疾,笑了。
“你说得对,我不能一味图快,快,也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但是该做的,必须要做到,我到底不是什么神人,我的命数也是有限的,不趁着现在多做一些,到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辛弃疾知道苏咏霖是什么意思。
“臣明白,陛下但凡有所需,臣当不惜一切代价为陛下办成!所以还请陛下不要那么操劳,不要那么辛苦,多注意休息,很多事情,臣等也能办妥。”
“我当然知道,没有你们我什么都做不到,现在,有你这句话就足够了。”
苏咏霖点了点头,拍了拍辛弃疾的肩膀,缓缓向前走。
中都的一系列政令继续推进着,苏咏霖继续忙碌着,而明军的行动也快速展开了。
针对南宋的这一波军事行动在参谋院的主持下很快进行开来。
参谋院不断下达各种各样的命令给各支军队,分发调兵虎符给各支军队的将领,极为高效地调兵遣将,准备快速形成一波强大的军事攻势,直抵南宋。
一口气把南宋打懵逼。
陆军方面,以河南兵团下辖游奕军为主力,搭配中都禁军中的两万骑兵,形成强大的陆上攻击集团,正面撕裂南宋的江淮防线。
为了应对南宋在两淮和沿江方面的水军防御,又从蛟龙军中抽调三百余艘内河战斗用船和五千名水兵,作为配合陆上攻击集团的辅助力量使用,为大军主力开辟前进道路。
水师方面,参谋院决定出动蛟龙军主力,以五百多艘大型战斗船只和八千名水兵为主力,从山东出发,直抵杭州湾一带,对当地驻扎的南宋水师主力发起强袭。
根据最新情报,明军方面得知宋军目前可动用的水师主力就在庆元府定海县驻扎,军号为明州水军,战船约有三百余艘,水兵万余人,归属沿海制置使司管辖。
明州水军有借助风力行驶的大型海船,也有人力为主的海鳅船,海船上装备有各类拍杆、冲撞用铁针,还有远程打击所用的床弩、神臂弓,以及威力尚可的火器,名为震天雷。
明州水军虽然声名不显,但是其日常操练比起荒废训练的步军来说,堪称频繁,水军士兵多熟悉水性,擅长操船和海上战斗,驾船踏海如履平地,南宋官方对这支水军也比较重视。
还有就是临近三月份的时候,中都方面得到的最新情报显示南宋方面似乎对明军水师南下进攻有所防备。
南宋方面紧急任命了一个名为李宝的人担任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兼提领水师,紧急整顿之前并无战备的明州水师。
显然,南宋方面也认为明军有派遣水师直接南下威胁临安的可能,所以率先整顿了水师,想要堵死明军南下的可能。
除了这支水军主力之外,南宋还有沿江水军、池州清溪雁汊控海水军、福州水军和两淮水军四支水军。
除了明州水军和福州水军是应对海上威胁之外,其余三支都是内河战斗水军。
且除明州水军之外,其余水军力量都不强,大者一百多艘船,千余名水兵,小者十几二十艘船,数百名水兵。
话虽如此,但是这份情报里着重提到了一点。
和明军一样,南宋也有很强的水军发展潜力。
因其海上贸易十分繁荣,所以其控制下的水面舰船数量接近两万。
只要有需求,这些水面舰船随时有可能被改造为战船加入战斗之中,其也拥有足够数量足够素质成为水兵的人口基础。
所以以大明朝如今的情况,绝对不能和南宋打成持久战。
越快越好,越快威胁临安、越快逼降赵构、越快拿到岁币就对大明朝越有利。
各种意义上来说,大明朝都不适合在此时此刻与南宋进行全面战争。
辛弃疾得到这份情报之后立刻将这份情报告诉了苏咏霖,苏咏霖于是领衔参谋院定下了明军的作战计划。
快,必须要快。
“不能给南宋反应过来加强防御的时间,我们必须要用最快的速度突破其两淮、长江防线,踏上江南陆地,且必须要用最快的速度摧毁其明州水军,打得他毫无反抗之力,如此,才能威逼南宋快速放弃抵抗,选择投降!”
苏咏霖一拳捶在了地图上,看着周边的参谋官们,开口道:“下部队之后,你们务必要把我的意思传递到每一名军官、士兵的耳朵里,让他们知道,这对于咱们大明朝来说,不是一场轻松的战斗。”
“臣明白。”
参谋官们齐声道。
“还有,要告诉他们,可以小看南宋的步骑,但是绝不能小视南宋的水师,任何一支水师都不能小视,必须要加强重视!”
“遵旨!”
苏咏霖多次嘱咐之后,还着重提点了即将前往水师助战的参谋官数人。
“根据情报,南宋方面新任命的水师将领李宝不是庸碌之辈,他曾跟随岳家军作战,又跟随韩世忠驻防,是一名宿将,擅长使用水师作战,告诉孔振德与周满城,务必小心谨慎。”
“遵旨!”
参谋官们将皇帝的告诫记在了心里。
参谋官们带着苏咏霖的重视和嘱咐离开了中都,前往各军队当中作为军事参谋,协助各军主将,为他们提供战术指导和中都的最新指示。
苏咏霖已经不能随便离开中都征战四方了,作为皇帝,他必须要经常待在中都行使权力,稳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不能乱跑。
但是他可以把自己全部的想法托付给参谋官们,让他们代替自己前往各地军队,为军事行动的安全性增添砝码。
不过这一次能得到那么精确的情报还真是很有意义,这进一步确定了明军速战速决的指导方针,苏咏霖对这份情报的获取感到非常高兴。
“就算我自幼长在庆元府,对庆元府水军和其他水军的事情也了解不多,长生不过三四年的功夫,已经渗透到了这个地步了吗?”
苏咏霖看着辛弃疾。
“虽然不知道苏主任是怎么得到这份情报的,但是此战若获胜,苏主任应当被记上一大功。”
辛弃疾笑着为苏长生请功。
苏咏霖笑着点头,眼前似乎浮现出了苏长生的模样。
“长生跟我很久了,虽声名不显,也不耀眼,但是关键时刻,它起到的作用不亚于一支大军啊,就好比这个李宝,若是不知道此人提领明州水师,咱们或许还不会那么警惕。”
建立时间并不算长的明军水师,极有可能要面临一场真正艰难的水上战斗了。
第670章 大明的旗帜,终将插遍天下
一支军队的主将的确算得上是一支军队的灵魂,主将优秀,军队也差不到哪里去。
于是辛弃疾拿着情报仔细地看了看,看看这个叫做李宝的南宋水军将领有什么特别的。
这一看还真的看出了一些端倪。
“确实,这个李宝算是个人物,一度南下投诚岳家军,随后又北上山东联络义军抵抗金军,配合岳家军的行动,接着再次南下归属韩世忠……这感觉和陛下之前的行动有些许相似的地方。”
辛弃疾抬起头看着苏咏霖,脸上满是兴致盎然。
“南宋还是有人才的,平时闲着不用,现在到了危急时刻,赵构也不傻,是人才就被火速提拔了,这个李宝是个有本事的,不能小看他,包括刘錡,那也是咱们的大敌。”
苏咏霖缓缓向前几步,看着即将落下的夕阳,叹了口气道:“但是那么多军政人才,不能为我所用,却被赵构限制在了南宋小朝廷当中,一辈子也只能望着中原连连哀叹,何其可悲也?”
“陛下终究是要覆灭南宋的,届时,南宋的人才就是陛下的掌中之物。”
辛弃疾恭敬道。
苏咏霖回头看了看辛弃疾,笑了。
“也对,我的目标不止于南宋,我的目标是天下,是更加广大的地方,南宋的人才早晚有一日是要为这个目标而服务的,好饭不怕晚,且等着吧!大明的旗帜,终将插遍天下!”
苏咏霖的豪情壮志绝非空穴来风,明军的专业与强悍就是他最大的依仗之一。
最先开始行动的是中都禁军。
中都禁军就是虎贲军,和燕云兵团并不是一个系统,而且禁军基本上都是骑兵。
除了散布到各兵团中听用的五万尚不成熟的骑兵之外,虎贲军本身也有三万精锐骑兵的编制。
而随着燕山马场的建成投用和越来越多的骑兵训练,虎贲军的编制也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扩大到了五万编制,再往后还有可能继续扩大。
苏咏霖对骑兵的需求是非常庞大的,这关系到未来的草原攻略和西夏、西辽攻略。
这一次作为主将的苏勇当然不能南下,所以参谋院就派遣了苏勇的副手耿兴文率领两万中都骑兵南下助战。
接到命令之后,耿兴文非常兴奋,拿到参谋院签发的调兵令之后,立刻前往调兵,留下羡慕不已的苏勇在苏咏霖身边发牢骚。
只是苏勇再怎么发牢骚也没用就是了。
另一头,孔振德与周满城接到命令之后立刻兵分两路。
参谋院决定由周满城带领五千士兵和两百多艘内河战船前往海州,准备配合执行陆上集团的攻势,孔振德亲自率领五百多艘主力战船和八千主力水兵扬帆起航,目标是南宋明州水师。
再然后,就是河南兵团游奕军的行动。
参谋院的调兵令送到开封之后,张越景不无羡慕的喊来了周至,把参谋院的调兵令交给了周至。
“自关中之战以后,大明没有再次起刀兵,这一回倒是从你这里开始了。”
周至接到调兵令之后大喜过望。
“全赖陛下信任,司令栽培,属下才有今日。”
张越景呵呵一笑。
“好了,这种话就别说了,去准备吧,我会安排其他部队与你换防,你多加小心。”
“遵命。”
周至很快就去做准备了。
按照参谋院的命令,周至需要率领大军从驻防地符离转移到海州会合两万骑兵和水师部队,然后一起南下,从镇江府打破南宋江防,踏上江南土地,再一路往临安而去。
这场战斗,周至作为主将、总指挥,有临机专断之权,参谋院给出战略目标和战术建议,但是具体怎么打,由主将周至根据战场前线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参谋院不做掣肘。
这是苏咏霖吸取了宋朝武将作战后方朝廷予以掣肘和乱指挥的失败经验而做出的决定,给予前线主将充分地决断之权,且不另外安排监军这种存在。
但是相对应的,如果战争失败,主将需要承担的责任也非常之大。
死了就算了,活着的话,要治罪,要责罚,要降职乃至于撤职,且按照明军现在的氛围,将领一朝战败,基本上等于在军队内社死,想要东山再起谈何容易。
各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规则之下,对前线主将的考验都非常之大。
周至之前在攻打潼关第一次失败的时候就受到了一些规则内的处分,不过当时大家都知道潼关十分难打,一支军队拿不下也属正常,所以对周至的处理就比较松。
而这一次,周至体会到自己作为五万大军的总指挥身上肩负着什么样的担子,也知道自己一旦失败会有什么后果,所以兴奋的同时,也怀着紧张的心态。
当周至着手安排部队准备出发前往海州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年的二月中旬了,等大军完全抵达海州进行整备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年的三月上旬。
周至所部游奕军抵达海州的时候,中都禁军骑兵已经抵达。
周至怀着莫名有些紧张的情绪拿着参谋院签发的命令找到了虎贲军副将耿兴文,与他确定了从属关系,确定了周至对中都禁军的指挥。
耿兴文随即表示他会听从参谋院的规定,严格遵守周至的军事命令。
周至这才放心。
他担心可能会出现的事情并未出现,这对他来说的确是一种喜事。
耿兴文出身农家,性格并不强势,和苏勇那种战争狂人比起来要冷静、好说话的多,和他的同僚丁思远比起来也相对更讲道理一点,所以对于不是同一个系统的周至,他还是比较坦诚的。
但是总体来说,光复军五大兵团和虎贲军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
他们各自的主将都是苏咏霖一手带起来的旧部,且大部分都是从南宋时期就跟着苏咏霖的苏家老人,苏绝,苏海生,韩景珪,张越景,都是苏家老人。
只有接替孙子义出任燕云兵团司令官的李啸不是苏家老人,那是后来才跟随苏咏霖的原赵开山旧部,属于山东本地人。
广义上来说,原胜捷军群体内,中上级军官多为跟着苏咏霖来北边造反的苏家老人,中下级军官和基层士兵多是后来跟随苏咏霖的本地人。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军队的数量不断扩大,到光复军时代,苏家老人数量毕竟不多,除了顶级大将之外,大多数军官和士兵也都是中原本地人了。
加上苏咏霖一直都在用阶级划分来教育军队,用上等人和牛马的区分横向切割社会,所以光复军群体中除了地域认同之外,还存在一种阶级认同,即大家都是苦命人的认同。
加上苏咏霖一直都在刻意淡化地域分别,提拔军官、奖励军功也不会考虑地域分别,所以在这方面,军队内部普遍没什么说不过去的矛盾。
什么苏家老人派系什么山东派系什么河北派系之类的,在光复军普遍打散重组形成现在的明军之后,这样的区别是不存在的。
第671章 周至想要去上课
虽然苏咏霖尽力淡化军队之中的一些派别之分,但是大明朝建立之后,军队里固然会出现的一些分别还是会存在就是了,毕竟军队天然崇拜强者,崇尚功劳和荣誉。
哪支部队战功高,哪支部队的统帅能力强,是名将,那么在军队中的地位自然就高一些,部下也会与有荣焉。
然后,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谁更强】【哪支部队是最强的】【谁是最强的将军】之类的话题,并且很快就会引起全军范围内的反应,大家彼此不服,出现一些类似的争议。
只是这一类的争端往往会局限在一个比较可控的范围之内,不会存在意气之争的问题。
而且在建国之功上,各大兵团都有自己的功劳,所以苏咏霖从来也没有给各支军队分什么功劳大小。
但是吧,这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各军队内部都会有大比武之类的内部比拼,在外部来看,自然就是比拼战绩了。
周至所在的河南兵团是光复军系统内最早成立的兵团级建制,也是战功非常耀眼的一支兵团。
他们刚一成立就拿下了河南地,驱逐了所有的金兵,夺取了开封,之后还在关中攻略上与齐鲁兵团合作,一起控制了关中,在事实上灭亡了金国。
所以河南兵团的战功是非常拿得出手的。
换做周至本人,也算是名气比较大的名将,他正式成为苏咏霖部下之前的经历一般没人提起,之后屡次带兵打击金国立下功勋的事情是他坐稳一军正将的绝对依仗,所以他也很有底气。
不过虎贲军毕竟是皇帝亲军,中都禁军,精锐中的精锐,清一色骑兵,都是用来保护皇帝本人的强大力量,所以尽管虎贲军虽然只是军级编制,但是虎贲军各级军官在面对高自己一个级别的兵团军官的时候也不会发憷。
周至作为半路加入苏咏霖集团的将军,面对打一开始就跟着苏咏霖的中都禁军副将耿兴文,心中略有不安也是正常的。
他很担心自己作为一军正将镇不住虎贲军副将,生怕这个虎贲军副将为人太过强势,不听命令,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执行自己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