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334章

启明1158-第334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他得知两淮的军队虽然没有临安禁军那么威武,多少也能算上精锐之师,老将刘錡和名将李显忠都善于统兵,把军队交给他们是可以的,至于王权……
  赚钱的能力好像挺不错的,而且。
  很忠心。


第661章 要不然这仗不打了,你来出岁币怎么样?
  “你之前不是对我说吃空饷的情况很严重,军队缺员情况很严重?”
  赵构看着枢密院的报告,对前来提交报告的王纶问道:“怎么看上去却不是那么回事?好像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你在诓骗我?”
  “臣不敢,只是各军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军队缺员情况比较严重,有些则不然,枢密院已经把目前能得知的情况都告知陛下了。”
  王纶低声道。
  赵构又翻看了几页,然后把这份报告放下了。
  “列出这份名单,对你们枢密院来说,怕是没那么容易吧?官场上官官相护,轮到你们枢密院……该不会,这又是弃车保帅之举吧?真实的情况远比我知道的要严重?”
  赵构看着王纶,似乎能把他整个人都给看穿了。
  王纶心里一紧,低着头避开了赵构的视线。
  “陛下,臣不敢!”
  “我不管你敢不敢,枢密院的事情我交给了你,职权我也交给了你,现在我只要结果,你可以蒙蔽我,可以欺君罔上,反正平时我也不会知道,但是一旦开战,如果事情到了最坏的地步,王纶,你要做好准备,辞职,解决不了这件事。”
  赵构还是继续盯着王纶,把王纶看得头皮发麻。
  赵构说的很有道理,辞职,解决不了这件事情,如果事情到了最坏的地步,比如发生了战争,那么不管结果如何,王纶的下场都不会太好。
  只能说如果取胜了,会比战败了要好一点。
  赵构已经是在明晃晃的威胁他了。
  所以王纶觉得自己还是要稍微争取一下。
  “陛下,明国军力强盛是世所公认的,如果两国开战,大宋很难占据上风,唯有坚守一途方能取得一些优势,待明国出现天灾人祸,或者粮草不济,方能取胜。”
  “说了那么多,你还是想说我该接受明国的条件给明国岁币对吧?”
  赵构冷笑道:“你知道明国要多少对吧?和金国一样,二十五万两白银,二十五万匹绢布,不说绢布,你知道大宋一年能得到多少白银吗?差不多得到的要全部交给明国,咱们根本留不下多少白银,你知道这对大宋意味着什么吗?咱们要给铜钱困死。”
  王纶当然知道这一切,他曾经也是打心眼里反对岁币的,知道这样做会对大宋的经济造成什么样的打击,但是……但是这不是没办法嘛!
  “陛下,臣绝不是这个意思,臣只是说明国军力强盛,贸然与之对抗,实非上策。”
  “要不然这仗不打了,你来出岁币怎么样?”
  赵构忽然给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提议,吓得王纶眼睛都瞪圆了。
  真要这样,把他全家都卖了也出不起一年的岁币钱,富可敌国只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段啊!王朝治下,谁敢真正的富可敌国,就距离被满门抄斩不远了。
  “陛下,这……”
  赵构面无表情。
  “不愿意啊?你都不愿意,你凭什么觉得我愿意?”
  王纶闭口不言语了。
  “明国的要求是不可能接受的,我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如果明国真的丧心病狂要来侵犯大宋,大宋,必须要打赢!”
  怀着心中强烈的不安,王纶离开了皇宫,回到了枢密院官署内,看到了同样焦急不安的叶义问和周麟之。
  现在,他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了,不管结果如何,他们都要承担连带责任,谁都逃不过去。
  看着两人渴望的眼神,王纶摇了摇头。
  “陛下在气头上,绝不会给明国岁币。”
  听王纶这样一说,叶义问和周麟之纷纷瘫坐在了椅子上,一脸的绝望。
  “真的要和明国开战?”
  “不可能吧?陛下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吧?”
  王纶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浑身都没劲儿了。
  “我也希望这是假的,但是这是真的,二位,这一回,咱们可算是凶多吉少了。”
  三人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
  好一会儿之后,周麟之忽然反应过来。
  “那咱们给陛下的那份军情表奏……军队里面那些情况,咱们……如何是好?”
  叶义问也看向了王纶。
  王纶只是苦笑。
  军队里是什么情况,他是很清楚的,吃空饷这种事情成风,不是一员名将、宿将可以解决的,军队里也不完全是一名大将说了算,大将也没有精力管到每一个人。
  就算大将不吃空饷,也很难控制部下全都不吃空饷,除非大家都是那种廉洁奉公的将军。
  这种将军存在吗?
  自岳飞死后,这样的将军还存在吗?
  他死后,不吃空饷的军队还存在吗?
  如果吃空饷不算是严重的问题,那么军队的整备和训练难道不是问题吗?
  更别说还有一件特别棘手的事情。
  建国之初,军饷筹措困难,仓促建立的南宋小朝廷根本无法负担全国军队的军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赵构允许军队自行解决一部分军饷,手段就是经商。
  所以建国之初中兴四大将包括岳飞在内的军队都有相当一部分的军饷是自己解决掉的,不完全依靠朝廷。
  岳家军如此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还不掳掠的原因之一就是岳飞用人得当,经商有成,军队收入丰厚。
  且岳飞本人足够廉洁、节俭,从不奢侈度日,经商所得基本上都投入军队,足以让主战士兵吃饱穿暖接受训练。
  这一点上来说苏咏霖还是参照了岳飞的一些做法,用各种手段赚取军费,给军队添砖加瓦,大力往军队里砸钱。
  现在虽然这个问题可以被解决了,但是指望让军队吐出这么一大块肥肉,那是难上加难。
  他们只会接受朝廷拨给更多的军饷,而自己维持自己的造血能力,把原先自力更生的硬需求变成改善生活的软需求,但是同样都是需求,甚至被看做是军将的额外福利。
  你不给了?
  凭什么?
  别说地方上的十支屯驻大军,临安城内的禁军难道就没有参与到这些行动当中获取利益的吗?
  都有,只是一般不往外说而已。
  很多军将的心思都在经商挣钱奢侈度日上,日子过得比某些收入丰厚的文官还要好,指望他们把心思都放在军事训练上,谈何容易?
  而且一旦富裕了,生活好了,家里钱多了,一房又一房的小老婆娶着,谁还愿意上战场拼命?
  就好比明末大将李成梁,刚开始起家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家丁部队猛冲猛打浴血拼杀,杀出偌大威名,等地位高了,钱多了,都富贵了,一个两个谁还愿意冒死搏杀呢?
  也不是没有人意识到这样做的坏处,多次上表要求朝廷禁止军队“自力更生”,要求朝廷重新控制军队的财政问题。
  但是别人不知道,枢密院还不知道这样做的难度吗?
  你想让宋军把自己个儿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那你得有比他们手上的刀子更有力的武器啊。
  你有吗?
  总而言之,现在的宋军就是一支除了打仗之外各方面都有比较擅长的“全方位发展”的军队,要想重新变回【职业军队】,短期内不可能。
  深深明白个中问题的枢密院大佬们根本不敢把这些事情揉碎了和赵构讲明白。
  当然就算讲明白了,凭赵构在军队里的“威望”,他能做到什么?
  他的威望还不如在军队里社死的赵光义,赵光义好歹还亲临前线和辽国人真刀真枪的拼过呢。
  赵构又不是苏咏霖,亲手打下的江山想怎么糟蹋就怎么糟蹋,赵构不行。
  然而这一回,赵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突然雄起了,要打仗了。
  明明面对金国已经软了那么多年,怎么突然就硬了呢?
  王纶是百思不得其解。


第662章 导河形胜书
  王纶的疑惑注定无法得到解答,但是不管怎么说,赵构的态度已经确定了。
  南宋绝对不会只凭一场谈判就交出岁币。
  在赵构看来,什么都不做直接给岁币,那是对赵构的人格与南宋国格的严重侮辱,是彻头彻尾的蔑视,赵构绝不答应。
  王纶无可奈何,只得再去找辛弃疾把这个事情讲明白,告诉辛弃疾大宋的态度是这件事情没得谈,明国背信弃义,最好自己检讨一下自己。
  岁币什么的,想都别想。
  辛弃疾听后,连连大笑,然后不断地点头,嘴里说着【好好好】,然后很快就带队告辞了。
  为表诚意,南宋方面还是决定派人护送辛弃疾离开南宋境内,让他安全的离开南宋,避免发生什么不可预测的事件。
  不过这一次王纶就不护送了,护送者变成了低一级别的周麟之,似乎是南宋方面隐晦表达不满的方式,当然,北上途中什么也没有发生。
  辛弃疾抵达楚州和海州边界的时候,对着护送他一路北上的周麟之说了一句心里话。
  “能谈判压价的时候不谈判压价,非要到事情无法挽回的时候再屈膝求饶,失去议价之权,这可不是什么明智的决断。
  国与国之间一旦走到最后一步,非要分出一个胜负,对于败者来说,可就完全没有谈判的余地了,胜者的一切条件都要接受,这是南朝愿意看到的吗?”
  辛弃疾是真心实意的劝诫周麟之,劝诫南宋。
  周麟之本来不是什么硬骨头的人,对外的立场偏向于主和,但是辛弃疾的话语实在是有点瞧不起人的味道,连他都忍不住了,于是他心里油然而生一股火气,面色变冷。
  “辛总长的意思,是北朝已经决定对大宋用兵了吗?而且北朝还认为大宋必然战败?北朝这样想,是不是太瞧不起大宋了?”
  “人所皆知的事情,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周枢密,南朝军队的情况,周枢密比我更清楚,面对金贼尚且无能为力,更何况是面对覆灭金国的大明呢?”
  辛弃疾摇了摇头:“若是南朝就此答应,我们还能谈谈价格,做出一些让步,得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结论,可是南朝如此干脆利落的拒绝,可就是一点余地都不给自己留了。
  而且,我也很奇怪,当初面对金国的时候,南朝群贤为何没有如此骨气?面对金国的要求,南朝可是全部答应了啊,连战功赫赫的岳飞都杀了。”
  周麟之心里一颤,赶快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糟糕的情绪。
  “辛总长何必咄咄逼人?还说出这种不当说的话,俗话说泥人也有三分火气,真要激怒了大宋,事情绝对不会那么容易就平息,北朝刚刚立国不久,根基不稳,难道就那么渴望战争吗?”
  “我不是咄咄逼人,我是在劝说你们,你们明知道事不可违,为何还要强行为之?两国刚刚签订和约,现在就要起刀兵,实非我所愿。”
  辛弃疾摇了摇头。
  “这难道不是北朝咄咄逼人吗?”
  周麟之怒道:“还请辛总长回朝之后奏明北朝皇帝陛下,关于岁币的事情,大宋绝不答应!北朝最好认真检讨自己的行为,否则,两国之间会走到哪一步,可就真的不好说了!”
  说完,周麟之就带队离开了。
  辛弃疾看着周麟之离开的背影,摇了摇头。
  “该硬的时候不硬,该软的时候不软,这帮人真是无药可救。”
  说完,辛弃疾转身就离开了,再也没看他们一眼。
  辛弃疾进入海州之后就派人快马北上将南宋拒绝岁币的消息传递到中都,让苏咏霖尽早知道并且做出应对方案。
  而此时此刻,苏咏霖正在中都皇宫里研读一篇奇文——导河形胜书。
  这篇奇文是北宋真宗时期的著作佐郎李垂所上,就是苏咏霖印象中的导致黄河崩坏的那篇【万恶之源】。
  此文于真宗年间完成,没有被采纳,之后收入开封皇宫储存,金灭宋时顺带着掳走,存放于金国宫廷中,苏咏霖破中都灭金之后也就顺带着得到了这篇奇文。
  但是当时苏咏霖不知道,直到最近为了详细研究确定黄河改道计划,苏咏霖让宫中官员从金国库藏典籍当中寻找相关书籍的时候偶然得到。
  得到这篇奇文之后,苏咏霖认真的阅读了一遍,然后又读了第二遍第三遍,终于确定这篇文章不是什么万恶之源,恰恰相反,这篇文章里蕴含着的是李垂本人为了改变黄河频繁改道泛滥局面所苦思冥想的智慧结晶。
  北宋三易回河之所为根本不是李垂这篇导河形胜书而引起的,李垂的意见根本没有被采纳就被束之高阁了,之后的一系列脑瘫操作都是北宋君臣自己搞出来的,和李垂没什么关系。
  在那个时候,不管有没有李垂和导河形胜书,黄河都要面临一次大修,李垂只是提供了一个没有被采纳的意见,承担万恶之源的名声是在是有点委屈。
  而且苏咏霖认真研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发现李垂提出的黄河整治方案真的非常清晰明确,有详细的论证思考和实地考察得来的结果,还有具体的行动计划。
  只是工程量确实非常之大。
  简而言之,李垂认为现在黄河之所以决口主要是因为泥沙淤积河床太高以至于下游河道出海不畅,那么既然一条河道不痛快,不如干脆一口气给黄河挖六条河道同时出海。
  这样一方面能减轻黄河故道的出海压力,分流泥沙,另一方面还能通过规划六条河道的流域而建设广阔的农业水利设施,用以灌溉中原农田,顺便还可以在地理上强化河北东部的军事防御。
  可以说李垂的意见不是为了黄河改道,而是为了防止黄河频频改道,为此还要修缮六条分流用以减轻黄河主道的水流压力,最大限度的防止黄河再次改道。
  真宗赵恒对这个有理论基础还有行动建议的建议非常重视,召集诸大臣商讨,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否决。
  赵恒和大臣们都认为【详垂所述,颇为周悉,其书并图,虽兴行匪易,而博洽可奖】。
  但是【因需筑堤七百里,役夫二十一万七千,工至四十日,侵占民田,颇为烦费】,而且他们还担心这个计划就算完全执行了,六条河道所需要的日常维护费用又有多少呢?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这些钱朝廷全都出了,那么万一计划实现了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就完了吗?
  这个计划太庞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黄河安危和国家存亡,赵恒与群臣都不敢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一次豪赌,而李垂本人也不是什么大官,朝中没有支持他的政治势力,所以,这个计划被否认了。
  至于后来宋君臣三易回河的神操作,那都是宋朝的顶级决策层才能参与的,与李垂这个官场上的小人物没有关系。
  苏咏霖详细阅读了这篇文章还有自带的图样之后,就把工部尚书时征与黄河整治计划总负责人田珪子一起喊了过来,把这篇文章和图样给他们两人看。
  两人聚在一起看,看完之后,连声感叹。
  “不曾想到一百多年前已经有人提出如此宏伟的整治黄河的计划。”
  “其人胆量之大,思虑之周全,计划之详备,皆非常人所能比,若当年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整治黄河,当今的局面可能真的会有所不同。”
  田珪子与时征都对这个计划颇为认同,大有为其鸣冤之感。


第663章 大明的敌人
  苏咏霖对着这份导河形胜书思考了很久,又看了很久,心中才渐渐有了想法。
  如今田珪子与时征都承认李垂的才华,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于是他询问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