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301章

启明1158-第301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事就不说了,和他们不沾边,他们根本无法伸手进去。
  中央主要的权力部门是尚书省,尚书省的长官按照旧习俗,位同宰相,但是新朝的尚书省只掌握行政权,司法立法之权被法部、大理寺和都察院掌握,且三个部门完全独立,不受行政部门牵扯。
  且包括中央在内,连地方上的司法之权都要被从行政长官手里剥夺,独立出来,成为对行政权力的重要钳制力量。
  与此同时,前朝所拥有的优待官员的新旧制度被一刀切,全部取消,苏咏霖不设闲散职位,大量闲散官职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数量空前庞大的法律人员。
  还有一点,很重要。
  吏部被单独摘了出来,规定直属皇帝,直接向皇帝负责,不向尚书省负责。
  简而言之,尚书省没有人事权,人事权被剥离,由皇帝亲自掌握。
  和闲散官职被一刀切一样,这也不是一个好消息,至少加入光复军内部的旧官僚和旧士绅们都觉得这不是一个好消息。
  虽然在总务局里面差不多就是如此,人事权都是苏咏霖自己掌握,但是堂而皇之写进新国家正式制度里面,还是出乎了他的预料。
  这就代表着未来吏部都是皇帝直接掌控,正大光明,不需要什么暗箱操作。
  相反,如果有人想要取代皇帝掌握这个权力,反倒需要暗箱操作,背上沉重的政治包袱。
  很多人原本以为苏咏霖不会那么大手大脚的揽权,至少会做个样子,表达一下自己的态度。
  但是现在看来,并非如此,苏咏霖的态度就是揽权办事。
  传统意义上,人事权归属吏部,吏部属于最高行政机构控制,不直属皇帝,比如唐明皇甚至说过他只管军国大事,郎官任免等小事不需要通知他,他不在乎。
  可是在苏咏霖看来,人事权都不在乎,他还能在乎什么?
  小官吏的任免看上去微不足道,可他们却是最底层办事的人,他们出了小问题,王朝就要出大问题,他们烂了一小片,王朝就要烂一大片。
  从这个安排之中,很多人看出了苏咏霖的权欲很强,做了皇帝也肯定是典型的强势皇帝,乾纲独断,不容商量,在他麾下,臣子们的日子不会好过到哪里去。
  但是,他们不能反抗。
  苏咏霖的权力并非来自于他们的支持,而是来自于他的军事威望和他掌握的军队,来源于他自己的军事才能。
  是他一个人带着光复军扫平了中原,是他覆灭了金国,夺取了金国的国土和人口,并且取而代之,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势力帮助他。
  光复军是中原大地上无人能敌的可怕的军事力量,而作为这份军事力量的主导者,苏咏霖拥有设计与分配国家制度的权力。
  他人可以参与进去,但是不能代替他做决定。
  这就是强势的开国皇帝所代表的意义吗?
  这种面对皇帝威势无能为力的虚弱感,这种莫名心虚的感觉,对于官僚们来说,真的很不好受。
  在这样一个皇帝的麾下做官办事,注定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只是在金宋两国过惯了轻松愉快的好日子的官僚们到底能不能承受【新朝雅政】之重呢?
  这没人知道。
  但是对于这些各派系的主要领头人物们来说,只要可以保证整个局面的可控,以及苏咏霖愿意建国称帝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暂时就够了。
  苏咏霖称帝建立新王朝,保证他们的利益,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
  在此之上,一些其他权益的争取都可以放在后面在去做讨论,主要的是把这个最核心的需求给满足了。
  于是这套建国方略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反对意见,就算有,也被他们内部解决掉了。
  按照苏咏霖的想法其实也是如此。
  这些人为了尽快推动他的建国称帝,是可以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的,包括他在权力上的巧取豪夺,只要他愿意当皇帝,那么其他的问题都可以谈论。
  无非一个皇帝权力大,一个皇帝权力不大而已,而且说到底,皇帝还能离开他们一个人治理国家不成?
  既然他们都那么像样那么懂事了,苏咏霖当然也不会吝啬职位和权力不给他们。
  皇权政治的本质就是权力的分配与制衡,皇帝一个人办不到所有的事情,需要和臣子们通力协作才能治理一个国家,分配权力给他们也是必然的选项。
  当然,权力给他们,他们会如何运用,是否奉公守法,那就全看个人和皇帝的操作能力了。
  苏咏霖也是第一次做皇帝,对于很多事情都不算是很有把握,只能凭着自己的直觉,把不同的政治派系安排到不同的职位上,让他们互相牵制,互相制衡了。
  但是制衡的同时也不能太过于注重制衡而忘记了效率的重要性,设置政府是为了办事,不是为了内斗,如果内斗的损耗大于办事的效率,这套制度就可以算作是失败的。
  就好比宋政府设计的这一套空前繁琐的制度。
  所以确定了基本制度之后,苏咏霖就开始分配权力了。


第595章 这就是从龙的待遇吗?
  这种关起门来分配权力的会议给苏咏霖带来的感觉挺奇妙的。
  苏咏霖感觉可能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或者是通过某些不正当的方式登基称帝的皇帝都干过这样的事情。
  虽然这种事情不见于史料,但是权力分配从来也不是正大光明的事情。
  而且没有切实可见的好处,大家又非亲非故,谁生来就会给非亲非故的人卖命呢?
  无非是权和财。
  还有理想,纯粹的理想。
  但是苏咏霖和这群旧官僚旧士绅可没有什么理想好谈,大家还是干脆点,谈谈权力,和利益,就像一群抢劫银行之后聚在一起分赃的强盗。
  “既然事情已经说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要说点别的了,国朝初立,很多的事情都要人去做,千头万绪,就算是我也看得头皮发麻,可想而知,这些事情要全部做完到底要多少时间才能达成。”
  苏咏霖一副无奈叹息的模样,说的在场的人们那是心潮澎湃。
  终于到了重头戏了。
  那些重要的实权职位都是谁来做?
  那些重要的权力都由谁来掌控?
  开国皇帝知道了,开国的高官显贵们呢?
  在座的各位,可以得到什么官职的许诺呢?
  他们热切地看着苏咏霖,腰板挺的直直的,满脸都是渴望。
  苏咏霖环视他们一圈,目光放在了田珪子身上。
  “田珪子,你跟随我最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人正直,眼里揉不得沙子,你的品性我最是了解,所以,正二品都察院左都御史一职交给你担任,你为我提领都察院,监察百官,如有不法之人,定要严肃处置!”
  在众人的注视下,田珪子站了起来,面向苏咏霖行礼。
  “臣,田珪子,领命!”
  田珪子面色沉静,一副无喜无悲的模样,叫人看不懂他到底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但是国朝第一个被正式任命的官员居然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
  看起来即将当皇帝的苏咏霖还是比较在意新朝的廉政建设,把重要亲信安排在了都察院的要紧职位上。
  群臣心中凛然。
  这还不算,苏咏霖第二个点名的是孔茂捷。
  “孔茂捷,你在我身边做秘书很久,手脚麻利,脑袋灵活,品格正直,我对你也有充分的信任,所以从二品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职位我就交给你,你负责辅助田左都御史完成监察百官的职责,不得有误!”
  孔茂捷没有田珪子那么淡定,面色上还是能看到激动之色的。
  他立刻站了起来。
  “臣,孔茂捷,领命!”
  孔茂捷领下了右都御史的任命。
  第二个任命的又是右都御史,负责监察百官的两个要紧职位都是苏咏霖带出来的旧部,其余人看着这两个人,心中渐渐有些戒备。
  苏咏霖把自己绝对的亲信安排在都察院这种专门和官员做对的官署内,是个什么用意,大家都清楚,大家也都不是傻子。
  除了对这两人产生了戒备的情绪,其他的,就是纯粹的羡慕了。
  田珪子,年二十四岁。
  孔茂捷,年二十四岁。
  他们都是那么的年轻。
  倒不如说,苏咏霖一手带出来的团队包括他自己在内,都是年轻富有干劲的人们,一整个团队的平均年龄都很小,比起燕云系、山东系和外族系的臣子们来说,简直就像是小孩子。
  可是他们的功业却那么高,位置也那么高,掌握的权力也那么大。
  这就是从龙的待遇吗?
  跟对了老板,选对了平台,真的可以做到这样的地步吗?
  一时间,原本可以跟上苏咏霖脚步的山东系士人们悔不当初,他们愤恨自己近水楼台,却没有那个胆量和眼光选择投资苏咏霖。
  他们也没有孔氏那样的好运气,因为家族名望而被苏咏霖强拉着上了战车,原先扭扭捏捏,现在反倒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报。
  时也?命也?
  随后,苏咏霖又把自己的一些摆在明面上的亲信安排到了都察院、法部和大理寺内。
  比如秘书处的秘书沈格、周琳、蒋成月等等。
  沈格被苏咏霖任命为从二品法部尚书,周琳被任命为正三品法部左侍郎,蒋成月被任命为正三品大理寺卿。
  接着苏咏霖下令,要司法三司的负责人在整顿完各自的内务之后举行联席会议,以金国律法和宋国律法为基础,把新朝自己的律法研究出来,尽快颁行天下。
  他们都是苏咏霖做总务局局长的时候放在明面上的亲近之人,现在都被苏咏霖安排到了司法三司之中,显然苏咏霖是要让自己的人全面把持司法环节。
  山东系、燕云系和外族系的领头羊们虽然对这样的行为心怀戒备,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苏咏霖这一手确实高。
  众所周知,苏咏霖的老部下都是一群泥腿子出身的小人物,没有家学渊源,没有可靠的学问传承,一切所学据说都是苏咏霖自己培养出来的,所以水平多少,大家心里都有杆秤。
  除了军事方面可以出现一些天才级别的人物扛大梁,行政方面那是真的没什么出挑的人物。
  行政不仅需要统治知识的学习,还需要经验的积累,从基层一点一点积累经验,才能搞好行政,所以他们可以做中低层官吏,却当不了行政高官。
  把他们放在重要的中央行政岗位上,确实是难为了他们,对国家未必是好事。
  苏咏霖显然也清楚这一点,所以没有这样做,没有把行政事务交给自己的亲信,而是把自己一手带出来的亲信大规模安排在司法三司当中。
  虽然说司法三司也需要一些专业知识,但是更多的意义上,皇帝口含天宪,说什么就是什么。
  他们只要足够听话,有基本的常识,照本宣科也能把司法的事情搞得漂漂亮亮,让皇帝满意。
  对,在他们看来,对于司法三司来说,让皇帝满意比专业程度更加重要。
  另外,就是要注意着,要听皇帝的话。
  皇帝要干掉谁,司法三司就要紧随其后像饿狼一样扑上去,把皇帝要干掉的人撕成碎片,这样,他们就能稳坐钓鱼台,任凭风吹雨打。
  他们就是苏咏霖手里的杀人刀,任命他们就是在警告其他人——小心点,我手里握着杀人刀,我是能杀人的。
  但苏咏霖越是把自己的亲信集中安顿到司法三司之中,其余人就越是放松。
  因为这些亲信都去了司法三司,剩下来的行政岗主要职位不就都是他们的了吗?
  苏咏霖这样做,显然是打一棒子给个甜枣,告诉他们我手握杀人刀,你们小心点——然后这些职位都交给你们了,你们看着办。
  果不其然,苏咏霖接下来的行动没有出乎他们的预料。
  首先是作为中央行政中枢机构而存在的尚书省。
  苏咏霖声称尚书令是尚书省的首脑,一旦有人得到任命,位同宰相。
  但是苏咏霖并未任命尚书令,理由很简单,他身边没有堪为尚书令的文官人才、功臣。
  尚书令可是正一品官职,除非功劳太高,否则不可能被随便授予,而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没有谁立下那么大的功劳,除了苏咏霖本人之外。
  于是,苏咏霖决定不设尚书令和尚书左右丞相,只设从一品平章政事一员为尚书省的领袖。
  而这个人的身份也很明确。
  苏咏霖决定任命他的老丈人、光复军名义上的领帅赵作良为平章政事,作为尚书省的领袖而存在。
  接着又任命外族系臣子的领头羊耶律成辉为尚书左丞,任命燕云系臣子内的核心人物霍建白为尚书右丞。
  两人都是正二品的官职,负责辅佐赵作良,管好尚书省的行政工作。
  赵作良现在不在中都,不能亲自表示感谢,而耶律成辉和霍建白则双双向苏咏霖行礼谢恩。


第596章 谁会是这个幸运的倒霉蛋呢?
  这个任命下来,有人觉得惊讶,有人倒觉得这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赵作良现在在名义上还是苏咏霖的上级,一直要到苏咏霖宣布正式建国并且更改光复军存在方式之后,赵作良才会解除名义上光复军领帅的职位。
  而且赵作良本身也有行政能力,且作为苏咏霖的岳丈、地位比苏咏霖还要高的存在,出任尚书省实际上的领导平章政事也算是合适的。
  至少耶律成辉和霍建白谁都不敢说自己比赵作良更合适这个职位,也不敢不听他的话和他对着干之类的。
  开玩笑,他的背后是谁?
  和他作对……是嫌自己的政治生涯太美妙?
  所以赵作良来做平章政事,虽然有人觉得这属于外戚干政,但是也不敢在明面上说出来,尤其不敢在苏咏霖面前说出来。
  苏咏霖这明显是属于任用亲信控制朝政,那么明显的事情都看不出来还要和他对着干,干脆也不要在新朝任职了比较好。
  这个重磅任命之后,苏咏霖又任命孔拯为礼部尚书,全面主持礼部工作。
  接着任命孔拯的好友周江为礼部左侍郎,算是给孔拯搭配了一个好助手。
  唯一给礼部掺的沙子行为就是任命原金国契丹人官员耶律瑾担任礼部右侍郎的职位。
  三人接连站起来谢恩,表达对苏咏霖的感激之情。
  虽然苏咏霖把一个契丹人安排到了礼部,但是孔拯和周江一条心,两人一个是尚书一个是左侍郎,压也能把耶律瑾压死。
  耶律瑾休想出头。
  礼部看上去没什么,但是礼部把持着科举考试的整个流程,推荐给皇帝的官员都是礼部选拔出来的,虽然吏部被苏咏霖亲自掌控,可是只要人才选举的环节不出问题,人事权交给苏咏霖又能如何呢?
  孔拯作为孔氏苗裔,在外人看来,他出任这个新朝第一任礼部尚书实在是“实至名归”。
  至于那个契丹人耶律瑾,他原先在金国礼部做官,为人谨小慎微,现在安排到新朝礼部当中倒也不算突兀就是了。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人觉得把一个契丹人安排到象征华夏礼仪之美集大成者所在地的礼部,实在是有点不合适。
  但是苏咏霖这样决定了,他们也不好公开反对就是,只能说今后的日常工作中把耶律瑾架空,要么乖乖的当吉祥物,要么直接滚蛋。
  礼部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民政部和财政部这两个大头。
  苏咏霖任命原金国契丹人官员耶律元宜为民政部尚书,任命山东出身的陈吉昌为民政部左侍郎,又任命燕云汉人韩先令为民政部右侍郎。
  耶律元宜原先是带兵的,投降以后他自己主动要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