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2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的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与本土迷信相结合,把皇权和神权合二为一,使得皇帝成为天子,实际上已经有了儒教的风范,对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儒家学派经过隋唐五代十国的低潮期,好不容易在北宋重新取回了官方指导思想乃至于国家宪法的地位,靠的就是这一套顺应北宋统治者需求的神权皇权合二为一的说辞。
而荀子的思想却恰恰反对天人感应,反对天人合一,认为要把天和人分开来看,天就是天,人就是人,二者没有关联。
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是当今主流儒家思想所不能接受的,是动摇自董仲舒以来儒家霸术存在根基的思想,且并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
可是作为最高统治者,苏咏霖却偏偏认同这种思想。
这是什么情况?
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苏咏霖脑袋有问题。
没了天子的名分给你背锅,没有君权神授的大义加持,你的权力合法性倒是可以用武力来保证,但是你的后继者呢?
你不考虑这些?
有些学术型官僚察觉到苏咏霖的这一思想倾向会给未来的政局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乃至于体现在他称帝之后即将召开的科举考试上,心中焦虑不安。
苏咏霖做了皇帝之后,是要开科举取士的,如果他硬是要用荀子的思想来取士,必然会有人反对,也必然会有投机分子投其所好,与儒家主流唱反调。
到时候这些投机分子大量存在与朝堂之上,挤压主流儒教思想的生存空间,是极大损害主流儒教思想信徒们利益的一件事情。
那会给未来的天下局势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但是苏咏霖的威势在这里,武德爆棚,军队支持他,他自己的部下也支持他,没有人可以强迫苏咏霖更改他的看法。
在苏咏霖即将覆灭金国、武布中华的档口,旧官僚和旧士绅根本不敢就这个问题和苏咏霖进行辩论,乃至于强制要求他更改思想观念,回到主流思想当中来。
所以这个问题虽然在很多人看来非常严重,却也只能暂时搁置争议,不能讨论,否则万一苏咏霖发飙,使用他无敌于天下的军队扬了反对者,那反对者就是笑柄了。
谋国,更要谋身啊。
各地官方不敢违背苏咏霖的命令,不敢以官方名义举办祭祀活动,只好作罢。
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这一年的春耕于四月中基本完成。
春耕完成之后,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生产活动就结束了,接下来,只要天气不反常,没有大规模蝗灾旱灾水灾,一般而言就能顺利撑到秋收。
而应对蝗灾、旱灾和水灾,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非常有限,却并非毫无办法。
兴修水利就是人类应对大自然危害所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办法。
很多地方发生水灾旱灾蝗灾,之所以一发不可收拾,往往是因为地方贪腐和官员的不作为造成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能发挥作用。
因地制宜兴建水利成功的地方,自然灾害就算波及到,也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
所以苏咏霖把兴修水利的数量和质量纳入官员考核标准之中,明确对外公布,以此激励地方行政官员兴修水利。
而在春耕结束之后的这段时间里,苏咏霖可以从农业生产的政务当中抽出身来,开始对攻略关中的行动做一番安排。
此次攻略关中的行动,苏咏霖打算两路出击,一路交给张越景,一路交给苏海生。
两人一个从潼关出击,争取攻克潼关,打开进攻之门。
另一个从河东出击,以黄河渡口重要关隘大庆关为目标,争取用最短的时间突破大庆关,渡过黄河,从而进入关中地区。
话虽如此,这两支部队的两个任务都不简单,甚至可以说都比较困难,完全不是那么轻松就能达成的。
从光复军目前的占领区前往关中,一条黄河大拐弯横在面前,天然构建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潼关一边接着绝壁,一边靠着河道,周边全是崇山峻岭和险要的水道,可供进攻部队发挥的空间极小,就算十万大军一起进攻,只要守军坚持不退,想要攻克潼关就是难上加难。
大庆关扼守黄河古老的重要渡口,扼守着整条河道极少见利于渡河的河段,只要在这里安排部队防守,敌人想要突破那也是千难万险。
其他地方要么水道太宽,要么水流湍急不能强渡。
而根据光复军的侦查,潼关和大庆关都有金军重兵把守,金军在这两地做好了防守准备,就在等着光复军的正面强攻,打算狠狠地挫败光复军,让光复军知道关中不是那么好进来的。
苏咏霖拿到金军的布防情报之后,在参谋司召开军事会议,全体参谋和军官看着金军重兵布防的两座雄关,表情都不太好。
大家都知道这两条路不好走,但凡有别的选择,也不会选择这两条路。
可是偏偏给他们的选择也只有这两条。
其他的路要么距离太远,要么太过艰险,小股部队突破偷袭还可以,大部队行进对后勤要求太高,没有宽敞大道是行不通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军事优势,所以古人才会在这两处设下关卡,加强防守。
“留给咱们可以选择的路其实不多,而且我们能想到的,敌人也能想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用绝对的实力打过去,让金人绝望!”
苏咏霖捏着拳头高声道:“光复军已经不是当初的光复军了,当初的光复军需要奇谋百计绞尽脑汁才能求得生存,可今时今日,光复军拥兵四十万,已经不是当初那支弱小的军队了!
用弓弩,用石块,用火器,用各种攻城器械,竭尽全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帮助我们,肆意使用外力,只会让外人轻视我们!所以!我们必须要靠自己!”
第568章 我们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去打败仗了
苏咏霖的讲话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
所有人都认为光复军的战斗力和后勤已经被苏咏霖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在这样的加持之下,如果还不能打败即将败亡的金军残部,那简直就是犯罪。
光复军是东亚大陆上最强的军队,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军队,所以他们必须取胜,不能失败!
于是强攻大庆关、潼关这一命令被参谋司下达到了齐鲁兵团与河南兵团,交到了两支兵团的司令官苏海生、张越景手中。
得知苏咏霖要求他们强攻大庆关和潼关,苏海生和张越景都十分严肃,略感为难。
尤其是张越景,之前周至带领军队强攻过一次潼关,二十一次攻上关城二十一次被赶了下来,可见金军防守强度之高,可见金军战斗意志之高昂,这是不能忽视的。
但是苏咏霖写给两人的信也讲的很明白了。
光复军已经脱胎换骨,现在是华夏神州大地上最强的军队,没有理由因为两座关隘而束手无策。
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军队的组织度和训练度也远超数月之前,粮食充足,军械充足,后勤绝对没有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光复军不能攻克大庆关和潼关,那将是严重的军事问题,苏咏霖就要追责齐鲁兵团和河南兵团的军事问题,向苏海生与张越景追责。
没有退路了。
于是苏海生和张越景做出了一样的举动。
他们召集了麾下所有参战部队中营指挥使以上的军官、指导员,出示了苏咏霖的亲笔信,把苏咏霖的基本意思通报给他们知道,让他们知道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我们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去打败仗了。”
两人惊人一致地向军队传达了这样的意思。
军官们和指导员回去之后召开了各自的军事会议,把上级的意思传达到基层,传达到每一个士兵的耳朵里,让每一个士兵都知道,他们已经失去了打败仗的资格。
不打胜仗,就对不起苏咏霖和全体百姓对光复军的信赖和投入。
战前的思想准备大会上,全体参战士兵的意志已经统一,一支所有劲儿都朝着一处使的军队已经完成了作战准备。
针对即将进行的作战,齐鲁兵团与河南兵团都筹备了数量较大的大小内河船只,筹备了可以驾驶船只的人员。
齐鲁兵团甚至在苏海生的要求下筹备了可以搭建十条浮桥的船只和建材,集合了几乎所有会造桥的工匠,就等着大战开启,给防守险关的金军以决定性的打击。
另一边,张越景坐镇洛阳,依然把进攻潼关的任务交给周至和他的游奕军,让他们带着完全不同的意志去洗刷自己的耻辱。
“如果拿不下潼关,那么战败的耻辱将会一直跟随着游奕军,也跟随着你自己,这种耻辱,只有你自己可以洗刷,所以,不要让我失望,不要让将军失望!”
张越景把决定命运的权力交给了周至,周至红着眼睛带着准备完全的游奕军踏上了征途,前进到攻击位置,随时准备发起进攻。
光复军大军压境准备进攻的同时,西夏方面也得到了苏咏霖的照会,苏咏霖要求西夏方面出动一定的军队在边境地区演武,吸引部分金军的注意力,为光复军钳制一部分的金军。
事实上为了防备西夏军队和南宋军队,徒单合喜已经不得不把超过一半的兵力安置在西北和西南边境,用以防备西夏或者南宋的突袭。
眼下,他只能用剩下来不到一半的兵力防备光复军的进攻,主要驻军点一个在潼关,一个在大庆关,还有最后的预备队和机动兵力跟着他一起待在长安,作为最后的保险而存在。
他任命京兆尹乌延蒲离黑率军一万镇守潼关,任命万户完颜习尼列率领一万兵马镇守大庆关,锁死光复军进攻关中最重要的两条路线。
剩下的军队主要就在长安驻扎,万一有什么不妙的,还能快速补救。
而为了这一场大战,河南兵团与齐鲁兵团都出动了五万军队,加在一起,这是一场十万军队发起的大型军事行动。
为了保障十万战兵的后勤,苏咏霖还动用了十五万人以上的民夫、辅兵,调动牲畜五万,各类车辆三万,以此来保障运输后勤。
这场大战,他是势在必得。
五月初,各攻击部队已经全面抵达作战发起位置,只待主将一声令下,就能发起这场最后的决战。
而与此同时,南宋方面没有什么反应,西夏方面也按照苏咏霖的要求,把驻守在夏州地区边境的驻防部队拉出来搞演武行动,使得关中金军感到不安,也在防备着西夏军队可能的南下。
因为之前有进攻潼关失败的经验,所以这一次进攻,周至做了更加充分的准备,携带了更多的火器和攻城器械,确保大战三个月都能跟得上消耗。
之前那一战打的实在是憋屈,周至自从战败之后一直都在不断地思考原因,加强对军队训练的掌控,狠抓练兵,对游奕军的训练特别上心,几乎日日吃住在军营,很少离开军营。
在他的努力之下,游奕军的训练和组织度的确有了很大程度的上升,甚至周至还派人强修了一座模拟潼关关城的土城,带着军队去模拟训练攻城,显然是把潼关当做自己的耻辱了。
不过他也很清楚,之所以潼关出现在那里,就是因为潼关的确是险要极了。
黄河南下而东折,渭河自西而来,恰好在黄河拐弯的那个拐点处汇入黄河,将这一区域分割为三块,而南北两岸则是秦岭和中条山,两山夹河而立,将黄河约束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区域内。
而在这个区域内,又布满了各种大小丘陵和高塬。
所谓塬,是黄土高原上一种独特的地貌,是由于水流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台状高地,这种地形顶部非常平坦,而且面积非常大,但四周往往因为河流冲刷而形成峭壁陡立的模样。
当年秦国赖以阻挡山东六国的雄关函谷关就是建立在一座塬的裂缝入口处,其险要的地势让六国联军望而兴叹,直呼不可逾越。
潼关和函谷关不同,最初的潼关建立在塬顶上,塬边上就是黄河,没有滩涂,不能行人,进入关中唯一的方法就是登上塬顶攻克潼关。
而东方军队若要登上塬顶,只有一条路可通,就是在黄河边上有一条路,叫做黄巷坂。
这条路宽仅数米,长约十五里,易守难攻,守城方还在这里设了一道关卡,名曰金陡关,足以让任何攻击的军队望而生畏。
千难万险越过黄巷坂,还要直面潼关关城,基本上只要守军不犯浑,没有什么内部问题,攻击方就算撞到头皮血流也拿不下潼关。
这是唐代以前的潼关。
唐代以后,随着黄河不断下切,水位降低,原先那座高塬边上的浅滩露了出来,成了路,东方行人可以直接通过这条路绕过潼关进入关中,塬顶上的旧潼关没了意义,于是唐政府就建设了新潼关。
新潼关就建设在浅滩上,临着黄河,挡着这条浅滩之路,重新完成了封锁,之后进攻关中的路线就很直接了,一路向西。
所以比起唐代之前,新潼关的险要程度其实是有些下降的。
但也仅仅是相对的下降,真要打起来,只要守军得力,一样可以把进攻方干得头破血流无可奈何。
比如之前的游奕军。
第569章 战时只有战士,没有书记官
之前的游奕军还算是运气好的。
周至亲自带领少量精干部队趁夜偷袭金陡关,走了大运一口气拿下了金陡关,直接攻打潼关。
但是就这样也没能拿下潼关。
不过周至还是有本事的。
他撤退之前留了个心眼,命令军队使劲儿破坏金陡关,接着还用最后的一点火药把金陡关城墙的根基炸毁了。
他想着将来肯定还要再打回来,现在毁掉金陡关,将来再打回来的时候就不用再次面对两道关,而是可以一鼓作气直接攻打潼关关城。
之后他也没有放松警惕,不断派小股部队袭扰、攻击金陡关一带,将试图重建金陡关的金军行动不断捣毁,以至于金军花了大半年的功夫都没能重建金陡关防线。
如今大军将至,金陡关防线又没有成功建立,于是周至命令抛射部队大量抛射震天雷攻击金军仓促之间建立的防线,将防线炸的七零八落。
负责防守的金军部分依靠简陋的防御设施实在顶不住光复军的狂轰滥炸,只能退回坚固的关城进行防守。
于是周至很轻松的夺取了金陡关一带。
然而这只是进攻潼关的第一步,之前周至也是轻松拿下金陡关,却在潼关关城之下惨遭失败,撞得头破血流。
所以这一次周至也学乖了,充分发挥光复军兵力和远程攻击武器上的优势,准备大量利用威力越来越大的震天雷对潼关关城上的金军发起凶狠打击。
不管怎么样,先炸,不下雨就炸,下雨了就换成石块接着砸,总而言之先给他来个十天半月的,不着急。
周至打算用这样的方法慢慢地把攻略潼关,觉得这样打总归是可以攻克潼关的。
不过游奕军的书记官周志学却觉得这样效率很低,太浪费战争资源,不利于军队的长久维持。
“潼关城墙高大宽深,恐非震天雷能一鼓而下,最后还是要军队蚁附登城攻取,我以为这样做并不算是上上之策。”
周志学向周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周至素来尊敬严守法度关心军队士兵的周志学,见他这样说,也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
“我知道这样做不好,但是我思来想去,也没有其他的办法,潼关如此易守难攻,倒也是正常的,如果不是如此易守难攻,古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