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282章

启明1158-第282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557章 张中彦想要回归
  苏咏霖下令把全部被俘获的俘虏充入辽东开发司为其下属,使辽东开发司拥有相当的人力资源。
  接着再以辽东兵团的士兵作为监工,每日驱使他们修缮房屋,扩建城墙,并且修缮道路,平整土地,为将要到来的移民打基础。
  一开始人口俘获大概只有七十万到八十万不等,攻克会宁府之后又在这一带俘获了超过五十万口,后面零零散散又有十好几万人被俘获,现在辽东开发司手中掌握的劳动力人口非常多。
  因为用于做工的人口出现了富余,辽东开发司干脆安排多余的人力去垦荒,去开辟城池周边新的土地。
  开发司尝试把一片荒原开发为可以种植粮食的肥沃耕地,用以扩充人口承载力的上限。
  这当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投入,一般农民至少需要两年到三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垦荒的全过程,把荒地开垦为可以种植的沃土。
  而动用俘虏们提前开垦,等迁移过来的汉民定居于此,这里的土地已经开垦完毕,可以种植了。
  这将极大地提高辽东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苏咏霖需要在辽东投入的先期成本。
  这段期间,除了零星的战事,光复军占领区内的主旋律就是恢复秩序,恢复生产,填饱肚子,塞满粮仓。
  新年的大年夜,苏咏霖带着赵惜蕊一起到中都城外的军营中和士兵们一起过了一个舒服的年,与他们一起欢庆新年的到来。
  大年夜,军队里什么鸡鸭鱼肉都可劲儿的造,仿佛要把一整年都没有吃完的肉在这一晚上全给士兵们塞进肚子里似的。
  肉是一锅一锅的上,菜是一盆一盆的端,麦饼和麦饭是一缸一缸的来。
  士兵们吃着喝着,还会表演各自拿手的绝活儿,引起真正欢笑和掌声。
  赵惜蕊对苏咏霖说,她从来没有过过那么热闹的年节。
  新年伊始,苏咏霖给自己和所有人都放了三天假,三天假期结束之后,他召开了总务局的新年会议,吩咐布置新的一年光复军政权的任务和目标。
  也就在这个时候,关中局势再起波澜。
  这一阵子波澜的起因是新年之初,金凤翔尹张中彦秘密派人携带密信出潼关联络河南光复军,与河南光复军取得联络。
  张越景得知以后,又火速派人把这个消息送到了中都,等待苏咏霖的决断。
  苏咏霖因此得知张中彦不看好金国的未来,而且本身身为汉人,也想要回归汉人政权的怀抱之中,脱离夷狄之辈的钳制。
  所以虽然他不掌握太多的兵权,但是对凤翔路的军队他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徒单合喜因为缺乏兵力,所以签发了大量汉人签军,这些人都能被他影响,所以只要光复军愿意,他可以率领凤翔路的汉人士兵响应光复军。
  只要光复军可以攻破潼关,杀入关中,那么他就在凤翔路举兵起事,策应光复军的关中攻略行动,与光复军夹击京兆府长安城,一举将关中金军领袖徒单合喜拿下,终结金国在关中的统治。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苏咏霖喜出望外。
  之前他花费心思收集关中军政要人的个人资料,得知张中彦地位不凡,是关中金军的高级指挥官,于是立刻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商议此事。
  会议上,苏咏霖对着关中地形图,出示了张中彦的密信。
  他表示如果张中彦可以在凤翔举事策应光复军,则光复军可以迅速和张中彦夹攻长安,在最短的时间内打掉关中金军的中枢。
  关中金军一旦失去了统一指挥,必然慌乱,各自为战,接着就是被光复军各个击破。
  则关中大局已定,光复军一统中原、取代金国指日可待。
  对于苏咏霖提出的大战略,参谋司没什么看法,但是参谋司郎中辛弃疾对张中彦此人的信誉表示怀疑。
  “张中彦是金国的官员,且曾经也是宋国的官员,背叛宋国,投靠金国,为金国卖力,这样的人,真的值得信任吗?”
  辛弃疾缓缓说道:“我军攻打关中是迟早的事情,只待准备妥当,必然可以直捣长安,张中彦届时未必能起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将军,我以为把希望放在一个贰臣身上,并不是妥善的做法。”
  辛弃疾的意见得到了部分参谋的认同,他们也觉得张中彦一个贰臣贼子,有什么信誉?
  这可别搞不好是关中金军的阴谋,张中彦是打算和徒单合喜唱双簧呢——徒单合喜是金国名将,战绩非常优秀,不可不防。
  辛弃疾等人的说法的确不是没有可能的,手里拿着张中彦的信件,苏咏霖背着手在地图前走来走去,走了一阵子,然后站住了。
  “当前的形势,光复军席卷中原已成定局,关中金军面对的是无法可解的死局,除了负隅顽抗,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在这样的情况下,张中彦不是更有可能心怀不轨吗?”
  辛弃疾开口道:“话是如此,但是其人之所作所为,将军也不可不防啊。”
  “不可不防当然是对的,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诸位,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想想。”
  苏咏霖举起了刚送到参谋司不久的《苏氏政论》,缓缓开口道:“张中彦是陕西本地人,地头蛇,其家族是本地大地主,而地主阶级是很好理解的。
  不管谁是统治者,只要与他合作,与他分享权力,不侵夺他的土地、权势,那么这个统治者就是好统治者,无所谓忠诚。
  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宋国来了他是宋将,金国来了他是金将,其人和其家族巍然不动,从这个角度分析,可见其人把自己和家族的利益放在了国家利益之上。
  只要符合他自己和他家族的利益,那么为此出卖金国利益并不是不可以的,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础的判断,就是张中彦认为我们光复军将席卷中原,关中亦不能超脱其外。
  当金国摇摇欲坠之时,他要是不能与光复军达成协议,他本人和家族的利益必然遭到我们光复军的打击,他的家族很有可能在军事行动中覆亡,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确认,张中彦此举,是符合他一贯的行事风格的,并没有超出常理之外,因此,我认为这是可信的,你们觉得呢?”
  听了苏咏霖的这一段分析,全员复兴会员的参谋司参谋们纷纷点头,对苏咏霖的这一解释非常认同。
  这样一想,辛弃疾也觉得苏咏霖说的很有道理。
  从阶级的角度分析一下张中彦的家庭背景和本人行事风格,很容易就能得出这是一个把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的人。
  这样的人在这个局面下提出这样的合作请求,其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
  随后参谋司统一了意见,统一认为张中彦的这一建议是可以相信的,其人希望和光复军展开合作的请求也可以考虑,并且为此进行战术设计。
  苏咏霖遂下令参谋司开始研讨战术,准备商讨与张中彦合作终结关中金军抵抗的军事行动,接着命令河南方面与张中彦的仍继续接触,表达光复军愿意与之合作并且维护他的利益的态度。
  于是参谋司开始召开战术研讨会议,商议攻克潼关以及之后的战术方法。
  商量了大概三天左右,情报组织【天网军】的指挥使苏隐前来拜见苏咏霖,把姗姗来迟的天网军第八行动组的情报交给了苏咏霖。


第558章 南宋的复兴会支部(上)
  自从光复军占据中都以来,苏隐一直都在中都训练情报部队。
  他从军队里的侦查兵系统中选人,然后把人带走充实自己的队伍,扩大情报部队的人数,扩大情报覆盖的地区面积。
  苏咏霖对情报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说起来,这也是私盐贩子时代就掌握的看家本领,苏隐从那个时候就是情报上的一把好手。
  北上山东造反之后,苏隐更是带着情报部队为光复军起事保驾护航,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他所做的事情注定不能让他抛头露面高调做事,这也是苏咏霖给他改名“隐”的原因之一。
  全军改组完成之后,苏咏霖也给了情报部队正式的编制,把情报部队编制在自己的直属部队范围之内,和虎贲军并列,直接对自己负责。
  另外苏咏霖还为他们赐名为天网军,取老子道德经中【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之意。
  天网军虽然有军队编制,属于军队序列,也有军的番号,但是并没有那么大的编制系统,暂时还没有那么多人。
  而且首领也不是司令官,正式职位只是一介指挥使,军职和一个营的长官相等。
  但是苏隐做的这个指挥使和一个营军队的指挥使可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能混淆等同。
  天网军最初刚成立的时候下辖七个行动组,人数也不多,数百人而已,后来根据苏咏霖的命令扩编到了十三个行动组,人数也大大增加。
  最开始,他们的任务就是搜集敌国敌军的情报,为光复军提供战场讯息,让光复军的指挥官们可以料敌于先,率先行动,是纯粹的军事情报组织。
  但是抵达中都建立政权之后,苏咏霖感觉到仅仅只是对付外部敌人是不够的,在吸纳了足够多的外部人员加入光复军政权之后,他也需要足够多的内部人员的情报。
  所以苏咏霖就决定让天网军扩编,从七个行动组扩编到了十三个行动组。
  其中十个是负责对外的,在苏咏霖的指示下向南宋、西夏、高丽等地进行渗透,探查他们的军事情报,提供重要的军情消息。
  剩下来三个是对内的,受苏咏霖的直接指挥,一个在中都,一个在河北,一个在山东,专门负责探查内部消息,调查官员是否有渎职违法行为,并且搜集证据。
  后三个行动组的人员成分较为复杂,且在苏隐的安排下广布于民间,并非是成群结队行动的专业侦查人员。
  他们可以是行脚商人,可以是茶馆掌柜,可以是驿站小吏,可以是酒楼大厨,还可以是官府小吏,高门大户家仆等等。
  苏隐用了大半年的时间,一边培训新人,一边安排熟练老手进入中都各个阶层的各个职业群体之中,准备依靠他们替苏咏霖编织一张真正可以网罗所有不法分子的“天网”。
  之前,随着光复军的潼关之败和完颜雍在辽东称帝,金国的国运看似出现了一个了不得的小高峰,所以当时燕云之地出现不少旧金国官吏蠢蠢欲动。
  当然,这些都是虚妄,苏绝率军在辽东狠狠打击了完颜雍的复国势力,河南兵团也快速稳定了潼关一带的局势,没让关中金军有可乘之机。
  于是在光复军平定辽东之后,这些人也没了蠢蠢欲动的胆量,纷纷偃旗息鼓,认清了现实,安心做起了光复军的官员。
  但是那之后,苏咏霖的手上的确拿到了一份挺有分量的名单,名单上的人都是和这件事情有着密切联系的人。
  他们上蹿下跳的姿态过于嚣张,还自以为苏咏霖不知道。
  但是苏咏霖对此一清二楚,只是清算他们的时候未到而已。
  这份名单上的那些人名让苏咏霖知道他的同志已经遍布了中都内外,那些不值得信任的人根本逃不出他的手掌心,这张天网初步成型。
  有了专业的情报人员,未来清理门户的时候将会方便很多。
  不过天网军毕竟成立时间有限,人员素质也并非全部都那么优秀,有些工作疏漏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苏咏霖为了做到兼听则明,打算把天网打造成他的第三只眼和第三只耳,且为他们准备了专门的讯息传递通道。
  但是这一次突发事件中,活动在关中地区的天网第八行动组明显没有办到这件事情,他们的行动速度比较慢,这让苏咏霖感到不满。
  “虽然让他们提前预知此事确实比较难,但是军队的情报已经送到了中都,天网的消息却姗姗来迟,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的业务还不够熟练,做的不够好。”
  苏咏霖严肃道:“当初咱们刚刚起事那段时间,你带人跋山涉水杀金国哨骑,不断帮光复军争取时间,那时候的情况不比现在艰险多了?怎么消息传递速度反而慢了?
  要说距离远,处境艰难,我觉得没有比长生更加艰难的,他只带着第二行动组出发,几乎等同于孤军奋战,到现在,你看看,第二行动组被他打造到什么地步了?”
  苏隐对此无话可说。
  苏咏霖看着苏隐的表情,也没有再说什么,而是转移了话题。
  “长生和姚宏放到哪里了?”
  苏隐很快回复道:“到清池了,照这个速度,他们应该很快就能抵达中都了。”
  苏咏霖点了点头。
  挺长时间没见到苏长生,还真是略有些想念。
  至于姚宏放……
  这位老先生可是给他帮了不小的忙,这一次秘密邀请他来中都,也算是微不足道的感谢与拉拢。
  这两年以来,苏长生在南宋的发展真的很不错。
  要说天网军十三个行动组哪一个发展的最好、实力最强,那肯定是苏隐自己兼领的第一行动组,资源也好人员素质也好,都是杠杠的。
  而往下排,就要数苏长生提领的第二行动组了。
  但是该说不说,苏隐也挺佩服苏长生的。
  两年多不到三年的功夫,他硬是能把当初只有十一个人的第二行动组在南宋扩编到了二百三十六人,扩编人员清一色全部是都是宋人。
  而且这新加入的宋人当中,有二十一人在两个月前被接纳入了复兴会,和原先的十一个组员一起,成为纯粹的第一批南宋出身会员。
  复兴会南宋的第一个支部就在南宋的嘉兴府建立起来了。
  虽然说这些年来南宋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军事行动,苏咏霖最初让苏长生到南宋发展的目标算是被迫落空了,但是苏长生却另辟蹊径,在南宋发展起了复兴会组织。
  当时苏咏霖还没有决定成立复兴会,苏长生姑且还是以探查军事情报为目标而扩展组织的。
  他学着苏咏霖扩张组织的方法,不选市井之徒,而选择年轻流民为主要发展对象,以吃饱饭为诱饵让他们入伙。
  年轻人心眼没有老油条那么多,且混到了流民的地步,怎么看都是很惨,惨到了没有退路,给他一条路,他就会像是落水者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死死抓住,绝不放手。
  给他们饭吃,给他们衣服穿,就能轻易收买人心,获取一定的忠诚度。
  然后和他们谈心,询问他们的出身以及为何沦落至此,得到的答案大同小异,和苏长生过去的经历也差不多,于是苏长生就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拉近和他们的距离。
  接着就怒骂官员,怒骂那些狗仗人势的贪腐小吏,骂着骂着就哭了出来,于是就变成了一边哭一边骂,最后干脆就是直接的抱头痛哭了。


第559章 南宋的复兴会支部(下)
  苏长生虽然没有跟着苏咏霖一路征战,但是他还把诉苦大会的本领学了十足十。
  他往往自己亲自上阵搞诉苦大会,带着所有人一起抱头痛哭,接着又让原先第二行动组的人给新人们做饭,大家团在一起吃大锅饭,在寒冷的冬日里抱团群暖,锻炼群体意识。
  这样做下去,不用多久,这些新招募的流民就可堪一用了。
  然后苏长生给他们进行一定的培训,又请姚宏放出手给这些人安排了一些正经的职位,放到城内各个店铺里做帮工。
  一边做帮工,一边暗中留意往来客商所说的话,暗中记下有用的讯息,晚上回到住处统一汇总给苏长生知道,以此判断他们是否认真工作了。
  在这个过程中,苏长生还组织识字的老组员教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