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268章

启明1158-第268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事手段显然是不行的,那么除了古董文物生意和正常双边贸易之外,苏咏霖觉得还是要利用两边盐价的差异狠狠的捞一笔。
  五月中旬,占领中都之后没几天,苏咏霖就重大民生问题在中都召开会议,第一天和第二天的会议他就率先定下了《光复军暂行盐法》。
  按照这个盐法的规定,他依旧规定盐必须由官方负责售卖,不允许私人经营,违令者严惩不贷,但是在官盐价格方面,苏咏霖给打了个“骨折”。
  金国统治时期,盐在价格上有着南贵北贱的情况,也就是女真人多的地方盐价便宜,女真人少的地方盐价贵。
  但是这个贵也是相对于女真人聚集区来说的,相对于南宋来说,金盐的价格甚至能打个对折还要多,金国治下百姓至少在吃盐这一方面比南宋百姓要好一些。
  而现在苏咏霖统治中原,虽然依旧决定盐铁官营,但是在价格方面堪称打了一个骨折。
  他让统治区域内的盐价下降到了一个平民百姓做梦才能想到的数字,也就比成本价多个一两文钱,简而言之就是人人都吃得起,不会因为吃不起盐而犯愁。
  苏咏霖的意思就是咱们不能学过去的金国和南边的宋国,明知道人不能不吃盐还把盐卖的死贵,那可不得出现贩私盐的人吗?
  何苦让人吃不起盐?
  薄利多销也挺好,而且如果官盐质量好,价格低,百姓肯定都买官盐,不会买私盐,私盐市场没了,市场秩序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赚的看起来是比以前少,但是过去为了维持高价官盐秩序而需要支出的反私盐贩售的隐形成本也降低了,所以实际上还是有的赚。
  光复军的盐务部门不需要像南宋那么臃肿,维持高盐价秩序的军事力量和行政力量也不需要那么大,军事成本和行政成本就可以大大降低。
  百万漕工没了,盐这一块自然就盘活了。
  这是苏咏霖占领中都之后在民生方面发布的第一条法令。
  盐法确定之后,他第一时间就派兵占领了占领区内的全部盐场,海边的也好,内陆的也好,全部占领。
  然后让总务局下属粮饷司的人前往接管各大盐场,并且安排人手开始恢复生产,对官盐的销售和品质进行把控。
  到七月份,随着时间推移,平价官盐逐渐在山东、河北、燕云、河南等地铺开,百姓享受到了低价盐,对苏咏霖的仁政赞不绝口。
  安抚了一波人心收获了一波人望之后,苏咏霖又派人前往宋金边境组织粮饷司控制下的官方盐队。
  他打算秘密和南宋私盐贩子建立联系,把自己这边的盐高价销售给南宋方面的私盐贩子,赚取高额利润。
  他这边所谓的高价,比南宋的私盐价格还要低,私盐贩子收了他的盐肯定会抬价去卖,而抬价之后的私盐还是远不如南宋官盐那么贵。
  多亏了南宋这边官盐的高价,所以苏某人简直就是在做慈善,一边做慈善还能一边赚钱,简直就是站着把钱给挣了。
  而在这方面,苏咏霖的老部下和他自己都是老江湖,门儿清。
  虽然大家现在是在打仗搞政治,但是两年多以前,大家还是实打实的私盐贩子,这传统艺能一时半会儿也忘不掉。
  海州试点成功之后,苏咏霖就知会了林景春一声,让他尽快把摊子铺开,趴在南宋身上吸血,把南宋的铜板全给挣过来。
  这一提到挣钱,林景春整个人都活跃起来了,双目放光,一挥手——小的们,给我上!
  盐司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林景春还不放心,亲自兼管盐司,亲自派遣可靠部下牵头组建贩盐队伍,亲自传授贩私盐的技巧,于是很快的,十几支打着不同旗号的官方贩盐队伍就建立起来了。
  每一支队伍负责边境上某一地区的贩盐业务,各自给一定的时间寻找当地的南宋私盐贩子打通关系,重建私盐贩售网络。
  一定时间内不能开始盈利并且向粮饷司输送铜板的,就等着革职审问吧!
  林景春对盐司的要求非常之严格。
  但是这对于这些新晋“私盐贩子”们来说,倒也不算太难。
  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生意。
  南宋把官盐价格买到那么高,百姓需求那么大,南宋的私盐贩子眼睛都红了,那肯定想方设法搞便宜的盐去卖。
  南京路宋金边境过去也是私盐交易的重灾区,很多私盐贩子都在这一带进行私盐贸易。
  但是光复军驱逐金军以来,私盐贩售网络断绝,宋国边境的私盐贩子们心急如焚,整个人都不好了。
  因为长时间没有进账,没有业务,很多私盐团伙甚至都绝望的自行解散,回家务农去了。
  就算是一些组织很大的团伙也基本上把外围成员遣散了,只留下几个核心成员,整天在边境上溜达,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那边的私盐贩子们赶快出现。
  再不出现大家就要改行了啊!
  可能是他们的诚心诚意感动了上苍,七月末,蔡州一个从前的私盐贩子马三找上了他所熟悉信阳私盐贩子景程,给他带来了一个让他感到狂喜的消息。
  私盐贸易可以重新启动了。


第529章 不是我有多好,而是你太烂了
  私盐贸易要重新启动了?
  不是假的吧?
  真的?!
  景程激动的差点就泪流满面了。
  “真的?你没骗我?真的能重新开始了?”
  马三连连点头。
  “那还有假?这么大的事情借我个胆子我也不敢信口雌黄!咱们那么多年的交情,我什么时候骗过你?而且我告诉你,这一次和你们做生意的可不是什么普通人,背后靠山可不一般,你可小心着点儿。”
  “干咱们这行的谁背后没座靠山?”
  景程摇头道:“要是上头没人罩着,我这脑袋早就给驻军砍了去邀功了,不过话说回来,之前那段时间你怎么不做了?我听说那阵子好多人都改行了,还有不少跟上面牵扯深的人跑路了,也不知道有没有被抓住。”
  这种事情马三倒不觉得奇怪,因为很多私盐贩子本身就是南宋边境官方、军方高层放出来的代理人,甚至就是家奴出身,专门帮人家赚钱的。
  能赚钱的狗才是好狗,赚不到钱的狗只能杀掉吃肉,现在赚不到钱了,家养的私盐贩子们没了利用价值,生怕被抓起来当替死鬼,所以就跑路了不少。
  这两个多月以来,金盐货源断绝,很多贩私盐的老手不是被杀了就是跑了,给整个边境私盐贸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但是该说不说,宋国这边是挺惨,金国那边却因为原先的上头人不是逃跑了就是给光复军杀掉了,几乎没有活下来继续任职的,所以金国的私盐贩子们反倒奇迹般的得以全身而退。
  虽然不能做生意的确很让人觉得无奈,但是至少是安全的,命保住了,能卸磨杀驴的人不在了,很多私盐贩子为此还觉得自己赶上好时候了,被光复军给救了。
  不过马三这边还是挺吓人的。
  “还说呢!光复军把金人赶走了,占了地方,我原先的路子就断了,结果就月初的时候,忽然有人找上我,问我贩私盐的事情。”
  马三做了一个很吓人的表情:“我当时吓坏了,还以为要给光复军抓起来审问之前贩私盐的事情,然后会被杀掉,结果他们没杀我,而是找我问门路,想要继续贩私盐。”
  “原来如此。”
  景程点了点头:“那这样说起来,光复军也看上这块肥肉了?”
  “那可不,这块肥肉谁看了不眼馋?而且天下那么大,总不能所有好处都给官老爷赵官家占了去,他们吃肉,咱们喝点汤不也正常?”
  马三笑道:“不过光复军还算是比较好讲话的,问了我一些事情,然后就把我收到了队伍里,说我要是干的好,就给我一个正式的职位。”
  “哟,这可算好事,你小子也算是熬到头了。”
  景程略有些羡慕地看着马三,又问道:“那照这样说的话,一切照旧?”
  “一切照旧,老规矩,老价格,老路线,老手段,老地方,到时候我会带队,咱们老时间见。”
  “一言为定!”
  两人击掌三下,和过去做生意的时候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返回蔡州之后,马三面见了盐司十三郎中之一的闫鑫,把自己完成使命的事情告诉了闫鑫,闫鑫点了点头,拍了拍马三的肩膀。
  “好好做,等这条路线定下来,出货量稳定了,我就给你安排一个职位,你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后路了,光复军让人办事,绝对是有回报的。”
  马三点头点的和小鸡啄米似的,完全没有了当初做私盐贩子的时候的那种剽悍。
  他也知道,现在时代变了,金人完蛋了,能做主的是光复军,要和宋人继续私盐贸易也是光复军说了算,他就是下面的小虾米。
  他是直接和光复军的部门对接合作,而不是和某个贪婪的官员合作,以前的那一套的确是要全部忘掉了。
  不过光复军还真的挺够意思的。
  抛开私盐贩子的身份来说,光复军把占领区的盐价降低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比过去金国还要够意思得多。
  质量很不错的官盐只比成本价高出一两文钱,大量发卖,看上去完全没打算从老百姓身上赚盐钱的打算。
  不过他们也想赚盐的钱。
  从谁身上赚?
  从宋人身上赚。
  光复军按照原先的价格和宋人做私盐贸易,卖出去一斤盐之后,差不多能赚取三十文铜钱以上的利润,这笔高额利润按照他顶头上司的说法,是要输送回粮饷司入公账,并且用于公务的。
  马三没见过把贩私盐说的那么光明正大、做得那么正义凛然的,他也不太相信这帮光复军的官员真的就那么廉洁奉公,赚那么多钱就一点也不动心。
  就他所知道的那些金国官员和宋国官员的情况,但凡是管着盐这一块儿的,无一不是肥缺,无一不是需要上头有人罩着的,大家一起赚钱。
  给朝廷的是给朝廷的,留给自己的也不能少了,否则对不起自己。
  但是吧,甭管内部怎么做,能够把盐卖到那么便宜的,让老百姓吃到那么便宜的盐的,光复军这还是头一遭。
  因为这个事情,光复军主导的平价盐卖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欢欣鼓舞,盛赞苏咏霖的仁政。
  这让光复军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人望,一些刚刚被攻占的地方也因此对光复军怀有好感,并不抗拒他们的统治,极大削减了光复军的行政成本和维稳成本。
  这对于刚刚攻取地方正在手忙脚乱建立统治的光复军来说,实在是太大的帮助了。
  所以说在比烂的世界里,不需要你多么良心,多么为人民考虑,哪怕只是做出稍微一点点的改良,稍微让老百姓能喘口气,都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不是我有多好,而是你太烂了。
  看穿了这一点之后,苏咏霖就感觉生活在这个时候的老百姓真的是太苦了,只是稍微一点点的减负与改良就能让他们缓上好大一口气,甚至能救命。
  而就是那么小小的一口气,统治者们也不愿意让他们缓上来,生怕他们缓上一口气就要想着怎么造反了。
  何其可恨!
  进入到七月下旬,苏咏霖一边传令辽东兵团进军,一边亲自督促盐司的贩私盐行动,让盐司把贩私盐的相关名单花名册交上来他亲自过目,以示自己对私盐方面的重视。
  根据他的了解和专业知识,南宋内部对于私盐的需求量非常之大,并且沿边各州军的私盐贩子基本上都和当地官员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很多私盐贩子本身就是当地官员的心腹。
  于是通过私盐贩子之间的接触,苏咏霖居然能够从中搞到很多南宋沿边各州军官员的情报,倒也是意料之外的收获。
  但是相比于贩私盐的收获,这种收获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在南京路沿边地区和宋人做私盐贸易,平均一斤盐能赚取三十文钱以上的利润。
  个别地区因为政策缩紧的限制,价格还会进一步提高,一斤盐能获取五十文钱以上的利润。
  而苏咏霖这边被他严控之后,生产一斤盐的成本也就三四文钱,支付些许运输成本之后运到边境转手一卖,那就是十倍利润。
  赚上天了都。
  对苏咏霖来说,最妙的是双方交易都用南宋铜钱,币值坚挺保值,整个东亚地区都可以流通,甚至于东渡日本南下南洋都可以用南宋铜钱买东西做交易。
  金国方面只有少量自己铸造的钱币,流通并不广泛,被苏咏霖推翻之后,经过自己铸造的钱币更是直接停止流通,整个光复军占领区用的也都是宋钱。
  所以南宋铜钱通过这一段的私盐贸易加速了流入北方的进程。


第530章 辽东兵团进取辽阳
  说起来苏咏霖也觉得搞笑。
  据他所知,因为南宋缺铜,却以通作为货币进行流通,所以铸钱发行的整个过程之中,南宋方面居然是亏本的。
  铸钱发行,反倒亏本,这在金属货币时代,或许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但是以南宋发达的经济体量,和能在几十个国家地区里流通的强悍货币,却硬是没能给母国带来什么经济优势,反而还要面临铜钱大量外流而带来的通货紧缩。
  所以后来会子这种纸币的出现,似乎就是宋政府为了解决铜钱荒而想到的办法,可惜纸币这种东西需要储备金和政府信誉做背书,更需要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南宋政府里不是没有懂经济的大神,可是再怎么懂经济,也逃不过外部军事打击和内部政治矛盾。
  经济问题不好解决啊。
  苏咏霖产生了如此的感慨,并且开始思考自己未来到底是使用金属货币搞改革还是用纸币搞改革,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不过该做的生意还是要做,这一点不能马虎。
  六月底开始的私盐贸易,到七月底,仅仅开始一个月,沿边各州的盐司队伍就给苏咏霖带来了二百零八万钱的纯利润,真是爽死了。
  有了这笔收入,苏咏霖也就不担心讨伐辽东会缺钱了,于是他让林景春放心大胆地给苏绝还有魏克先提供粮饷,让刚刚整训完毕的辽东兵团大胆进军。
  这种情况下,用钱砸都能把完颜雍砸死。
  苏绝和魏克先最开始的计划仅仅只是攻取辽阳府,但是随着之后情报的收集,他们又认为不仅可以攻取辽阳府,还可以攻取临潢府。
  临潢府是契丹人的故乡,攻取临潢府有利于安抚光复军中地契丹人,让他们对苏咏霖感恩戴德。
  苏咏霖思考之后觉得这是可以的,而且完颜雍几乎不可能用重兵守卫临潢府,对于光复军来说,也就是分兵去取的程度。
  双方主战场必然在辽阳府。
  苏绝和魏克先的想法就是敌我双方实力在这几个月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这一次可以充分发挥光复军在实力上的优势,来一次实力上的彻底碾压,用绝对优势攻取辽阳府,让金国余孽彻底绝望。
  对于已经处于绝对弱势的辽东金军,光复军可以使用海运的巨大优势运输粮秣,减轻后勤成本和压力,实现对辽阳府的快速进攻和包围。
  而且根据情报,那个所谓的皇帝完颜雍现在就在辽阳府布防,试图在辽阳府阻挡光复军进入辽东的步伐,苏绝和魏克先都觉得需要给他迎头痛击,让他认清楚现实。
  对此,苏咏霖予以认同。
  这个战略计划定下来之后,辛弃疾又向苏咏霖建议把金国的北京大定府也给攻下来,一举解除燕云以北的金军威胁,让光复军可以全力向东直捣黄龙,把金国的老巢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