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2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还不曾在意,觉得这是胡言乱语,只是一些人的臆想,根本不成气候,无需担忧,可现在想想,这件事情不简单啊,这背后怕是有人在推波助澜,以我等为敌。”
郑成泽寻摸了一阵子,看向了孔拯,开口道:“孔公,这件事情您怎么看?光复军也好,苏咏霖也罢,他们到底要什么?想做什么?”
周光誉对此也感到莫名的不快,看向了孔拯。
“孔公,咱们原先想着光复军是一群武夫带起来的军队,能征善战不假,但是不会治国,马上能打天下,马上不能治天下,他苏咏霖终究离不开咱们,您觉得是这样吗?”
第484章 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
是这样吗?
不是这样吗?
这个道理只要是个读书人都会明白。
根据孔振的理解,统治者通过军事暴力夺取权力,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把权力分给其余人来一起行使,一方面为统治者减轻行政压力,一方面也是为了拉拢精英承认统治者的权力。
暴力可以一时让人震怖,从而屈服,但是暴力无法长久维持,终有衰败的时候,如果单纯依靠暴力,最多数十年,政权就要失败。
而且皇帝再怎么强势,也不能掌握整个天下,地方上大大小小无数地主豪强才是实际上的基层统治者。
通过察举或者科举这样的形式把权力分散下去,给予地方上的这些实际统治者们大义名分的认定,大家一起压迫剥削底层百姓,由此换取江山的长治久安,这才是正道。
而且所谓统治,需要掌握足够学识和经验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哪里来?
当然是精英之中来。
所以孔拯沉默了一阵子,开口道:“自然是如此,武夫打天下,儒臣治天下,自古以来的道理都是这样的,未曾变过,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
周光誉点了点头,接着发问。
“既然如此,那苏咏霖为何要让那些愚夫蠢妇搞什么农会,让他们自己管自己?掌权却不作威作福,反而还要教那些愚夫蠢妇识字,还有,我可听说咱们这儿有不少州县的官员是光复军自己的人在做,他们是在自己培养官吏吗?”
越问,他的语气越是不善,越问,这内堂之中的气氛越是紧张。
“这……”
孔拯一时半会儿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周光誉的问题。
因为据他所知,光复军的确是有意识地安插了一些自己人治理地方。
且不说地方上那些被本地人称为【新农村】的农庄是光复军直接管理的,不少乡镇也有光复军的农会组织,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人都试图对一些无主的土地和农庄下手,但是所获甚微,很多无主土地都已经被光复军建成新农村,抢先占据了,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咂舌。
除此之外,现在还有一些县城的县官也是光复军出身的人在负责,他们似乎没有打算进一步接纳读书人加入他们。
往深了想,这件事情的确不简单,苏咏霖所图甚大,居心不良。
可是……
孔拯很快就意识到当下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
他深吸一口气,环视了一圈在座的豺狼虎豹害人虫们。
“你们在这里说这说那,这里不对那里不好,到头来,还想不想见苏将军?还要不要见苏将军?还要不要和他交谈?”
这个问题把所有人都给问住了。
刚才还在怀疑苏咏霖居心不良的人也偃旗息鼓,一个两个呆呆傻傻,不知道该怎么说。
沉默了一阵子,周光誉低声道:“见……当然还是想见的,就是不知道您能否为我们向苏将军传达我们的想法,也不知道苏将军到底是怎么看待我等的,他会如何对待我等这也是未知数吧?”
“哼!”
孔拯微怒道:“说的天花乱坠,怀疑这个怀疑那个,也不想想当下的处境,光复军几十万精锐连金国皇帝都不是对手,大势已成,将来攻入中都自立为帝又有何不可?
到时候你们一个两个莫不是要自己拉起一支军队和苏将军对决?与数十万光复军生死一战?你们难道不想在苏将军面前称臣?”
废话,谁想和苏咏霖那种人物在战场上对决啊!
那不是找死吗?
能加入他就好,何必对决?
权力才是财富和地位的来源,只有掌握权力才能保证家族安全,财富安全,这是至理。
苏咏霖称王称霸称帝,他当然尊荣无比,但是底下总归还是会安排官员帮他办事的。
这些职位他们不去抢占,被别人占了,那他们就是案板上的鱼肉,就是等着被切碎送入别人口中。
孔拯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很生气。
“怀疑这个怀疑那个,你们也不想想有没有这个资格去怀疑!你们可要知道,河北士绅死伤惨重,咱们山东人却大多保全,若能及时抢占先机,对我等来说好处有多大?”
孔拯的话不可谓不是大实话,所以这大实话说的一屋子聪明人汗颜不已。
石永源低了头想了想,然后在心里骂了自己一顿。
姜兴思也低了头想了想,也在心里骂了自己一顿。
中原易主已成定局,光复军北伐推翻金廷取而代之也是大概率事件,将来统领整个中原,关中,辽东,那也不是不可能的。
谁是他们的敌手?
到了这个地步,他们除了与苏咏霖合作,已经没有其他的什么选项了。
关中地区虽然还有金国势力,但是现在和关中地区的金国势力合作纯属找死,除非脑子坏了,否则不会有人想着帮助金国反攻中原。
西夏就更别说了,毫无存在感和影响力,穷乡僻壤的土包子。
最后一个选择就是南宋。
南宋……
想想之前整个中原都在传的消息,整一个怂包软蛋,没有担当,与他们合作,迟早被他们卖了换好处,怎么能投靠呢?
没得选择,只有苏咏霖。
只有苏咏霖有足够的实力可以维护他们的利益,只有苏咏霖的军队可以保护他们、让他们继续做人上人,而不至于被乱世抹杀。
更别说危机之下隐藏着重大的机遇。
之前河北士绅不愿南下者甚众,他们不太相信苏咏霖,只想自己保护自己,结果被南下金军大量杀戮,死伤惨重,而山东士绅则大多得以保全。
也就是说如果能抢占先机,第一位在苏咏霖身边站稳脚跟,则大量山东士绅进入光复军决策层将是定局,将来朝堂上多为山东人,能捞到的好处又有多少?
近水楼台,先到先得,这么好的机遇,怎么能放过?
就算他光复军能自己培养人才吧,能培养多少?质量如何?人数如何?
能和传统儒门士子相提并论吗?
所以,思来想去,他们也只能递上名帖,拜托孔氏求见苏咏霖,把他们的意愿传达给苏咏霖。
苏咏霖想要什么都可以谈,只要别关上谈判的大门,逼得他们无路可走。
所谓习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相对于帝王来说,他们是卖方,帝王是买方,而现在他们统一思想,认识到当前看似卖方市场,实则是买方市场,主动权掌握在苏咏霖手上。
他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满足苏咏霖的要求,以此换取政治地位和利益,维持家族的存续。
只要让他们掌握权力,把持人才的上升通道,那么谁做皇帝,他们并不在乎。
他苏咏霖再怎么英明神武独揽大权,还能保证他的子子孙孙个个都是英明神武独揽大权?
于是,背负着众人的期待,孔拯决定再次请求拜见苏咏霖,与苏咏霖面谈。
他们决定放低态度,向苏咏霖俯首称臣,只要他愿意接纳他们进入光复军体系,一切照旧,那么一切都好谈,经济利益什么的让出一些未尝不可,权当是为了权力。
除非苏咏霖固执己见不接受他们,甚至把他们当做敌人一样看待,那他们必然要为自己寻求一条后路,不能坐以待毙,得想方设法把苏咏霖收拾掉。
南宋方面虽然软弱无能,到底还是汉人王朝,作为一条后路未尝不可……
所以除了孔拯出面向苏咏霖寻求合作,另外也有不少聪明人开始为自己寻求一条可以使用的后路去了。
第485章 苏咏霖友情提示
孔拯决定再次拜见苏咏霖的时候,苏咏霖已经率领第一波北伐军向燕云挺进了。
更多的事情他来不及处理,暂时维持原状,他现在需要做的是尽快北上燕云,拿下中都,给金国致命一击,将他们的入关之路彻底堵住。
虽然说目前关键的战略要地渝关被苏绝掌握住,但是苏绝燕云之地的绝大部分还是在金国官员的掌控之下,需要更多的兵力去攻取,去覆盖,才能扭转局面。
当然,更重要的是及时支援苏绝,避免金国的辽东军入关,那样的话,对光复军刚刚扩军完成的军队是个很大的考验。
金国辽东的军队是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军队,有战功,有战斗力,绝对不弱小,苏绝想要在他们的进攻之下守住渝关并非易事——如果他们打定主意一定要夺取渝关的话。
苏咏霖在战略会议上认为金辽东军有很大的可能进取渝关。
现在不仅是光复军需要渝关作为抵挡金军入关的重镇和进取辽东的前进基地,金人也需要渝关作为抵挡光复军进一步进入辽东的重镇。
所以渝关之战有极大的可能会打的非常惨烈。
于是苏咏霖未等到大军主力整顿完毕就首先率领三个军北上了。
在开封城被张越景攻克的档口,他率军抵达了河间府,通过河间府的补充之后,快速通过瓦桥关,进入了燕云之地。
这片被异族统治了数百年的故土早已看不到曾经的痕迹,很多地方明显透露出一股胡风,对于初次来到燕云之地的苏咏霖来说,还是有些许的新颖。
当然,苏咏霖不是来这里旅游的。
率军进入燕云之后,苏咏霖便下令兵分三路。
由韩景珪带领天雄军向西北发起进攻,目标是金国的西京大同府。
由魏克先率领玄甲军向东北方向进攻,目标是支援苏绝。
而苏咏霖亲自率领李啸和背嵬军向中都杀过去,给进攻中都增添砝码——他随军携带着完颜亮的头颅,打算用完颜亮的头颅作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认为中都之所以坚持到现在,主要还是他们心怀幻想,不太相信完颜亮死了。
所以只要让他们相信完颜亮死了,那么就算不立刻破城,也会极大地动摇城中人守城的决心,对光复军的进攻是一个重大利好。
四月中旬,苏咏霖率军走孙子义走过的道路抵达了中都城下。
他沿途宣扬光复军的威武和他苏咏霖自己的名声,一路获得了燕云之地汉民的夹道欢迎,人们箪食壶浆迎接光复军这支王师,似乎对光复军有着极大的期待。
当苏咏霖率领背嵬军三万人抵达了中都城下时,给中都城带去的是更加巨大的威慑与心理打击。
尤其当苏咏霖打起自己的旗号,让中都城内的金人知道光复军的主宰者苏咏霖亲自领兵来了的时候,城头上的金军还真的慌乱了一阵。
苏咏霖打着自己的旗号,以及缴获的金军二十个军的战旗,率领精锐的卫兵队绕城一周,宣示勇武,同时亲笔写了一封信射入城内,让城内金国统治者仔细权衡利弊。
金军南下大军的战旗还是很显眼的,有点身份的金国官员、军官也知道南下大军的军号。
现在看到南下大军的军号旗在光复军手里绕城示威,他们首先怕了,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不言而喻,真相迅速在城内传播。
没过半天,城防军队基本上都知道了南征大军全军覆没的消息。
于是中都守军心神剧震,军心动摇,很多士兵心理崩溃,畏惧到了极点,怕战,畏战,想方设法也要离开前线,去到安全的地方。
城头上那些坚持抵抗的细军军官为此烦不胜烦,费了很大的功夫才勉强平定城头的骚乱。
尽管如此,守城金军的士气也已经大大衰退。
而苏咏霖的信件则很快被仆散忽土还有徒单贞得到,他们抢在徒单太后和皇太子之前先看了这封信。
这封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要告诉城内金国的统治者们尽快开城投降,放弃无谓的抵抗,不要徒增伤亡。
而且最关键的是放弃抵抗主动投降还能得到比较好的待遇,可以活命。
抵抗的时间越久,给光复军带来的伤亡越大,则城破之日金国皇族和官僚们就越是要面临被斩尽杀绝的末路。
他们若是决定抵抗,则根据光复军损失的人手来计算,战死一名光复军士兵,就要杀一个金人来偿命。
而且还是先杀金国皇族,皇族杀完了杀大臣和大臣的家族,然后是普通文武官员及其家眷、亲属,最后是底层小吏和普通女真人。
反正光复军伤亡多少,就要多少权贵和女真人来偿命,从上往下杀,直到杀干净为止,哪怕把整个金国的统治阶层肉体消灭,也无所谓。
最后苏咏霖友情提示——
完颜亮的脑袋就在我的手里,如果你们需要的话,我就把他的脑袋送入城内给你们看,也好让你们打消最后一丝妄念,不要再想那些有的没的。
仆散忽土和徒单贞看完了苏咏霖的亲笔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愣在当场不知道该怎么办。
然后他们把信件交给了徒单太后和皇太子完颜光英,徒单太后紧张地看完了苏咏霖的亲笔信,没忍住,当场就哭了出来。
她一哭,完颜光英也跟着一起哭了出来。
养尊处优多少年的徒单太后怎么能想到她会面临如今这样的事情呢?
这个被保护的很好的女人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面临国破家亡的局面,可以依靠的人要么死了,要么根本靠不住,她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无助,那么的悲哀。
祖孙两个哭的凄凄惨惨也无济于事。
苏咏霖亲笔信的内容很快传遍整个朝廷,人人都知道皇帝完颜亮的脑袋就在城外贼军首领苏咏霖的手上,只要他们愿意,就能看到皇帝的脑袋。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大部分人其实已经相信皇帝死了,大军败了,大金国完了。
但是仍然有一些死硬分子依然不愿意相信。
比如完颜亮留下来的两千细军,还有一些完颜亮的铁杆亲信,亦或是一些自尊心极强的文武官员,或者是一些死脑筋的老学究。
他们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始终不愿意相信这件事情是真的,不愿意承认大金国真的药丸。
他们集体叫嚣着除非苏咏霖把完颜亮的脑袋放在他们面前,否则他们坚决不信完颜亮已死,这绝对是贼军的计谋!
对这些人其实没什么好说的,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已经不会和他们为伍了,大部分人开始思考更加实际的问题。
要不要主动投降?
这是最严肃的问题。
他们当然不愿意投降,但是苏咏霖既然开出条件了,就由不得他们不去思考。
主动投降能活,不主动投降要死,苏咏霖说杀就杀,绝不食言。
但是真的要主动投降的话,未免也太过于软弱了。
辽东关中还有大金国的军队,辽东的军队眼看着就要来支援京城了,就这样投降了?
投降之后,生杀予夺取决于苏咏霖,再不得自主,这对于高高在上惯了的金国权贵们来说,有点难以接受。
所以他们依然在犹豫。
这一轮威慑效力不大,取得的成果也就是把金国朝廷分为死硬抵抗派和保守谨慎派,双方各执一词,对于继续抵抗和干脆投降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