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186章

启明1158-第186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资问题和人口居住问题之外,还有军事防卫问题。
  苏咏霖的打算是,给这些城池大部分将安排一定数量的主力部队和一定数量的独立营部队混编在一起负责守卫。
  同时考虑到三个月以上长久作战的可能性,他又规定各城池需要组织城内全部的壮丁加入预备军,全民皆兵。
  一般稍小一些的城池是这样的。
  而占据了交通要道的重要城池和政治意义很大的中心城市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也是金军必然会全力攻打的对象,这些城池就会安排真正的精锐部队负责坚守,存粮和军械也会更多。
  准备工作做完之后,剩下的就是真正的战争指挥了。
  而战争指挥就只能交给三十个城防司令部,这是苏咏霖无论如何都无法帮助他们的事情。
  他能做到的也就是编写三十本《城防手册》,把自己从古代兵书上学到的守城办法和自己所想到的一些应对困难的奇妙方法写在上面。
  然后给选拔出来的三十个城防司令人手一本,认真研读。
  除却官府直辖和光复军新农村掌控下的这部分人口,剩下处在地主乡绅掌控之中的人口也在苏咏霖的考虑范围之内。
  考虑到这些地主乡绅本身具有一定的私人武力和防御力量,也未必愿意舍弃家业农庄进入城池,苏咏霖就决定允许他们结寨自守。
  但是这种程度的结寨自守必须建立在他们立刻行动起来的基础之上。
  苏咏霖不允许他们怀着懈怠的心思草菅人命,该做到的必须做到。
  如果做不到,重罚!
  他们所掌握的人口必须转移到拥有一定防御力的农庄或者简易坞堡内,集中起来,在必经之路上设下防御,组织自卫队进行防守。
  不过这一点对于那些地主豪强们来说,并不是什么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军队过境从来都是非常可怕的,不分敌我一通乱杀乱抢根本就是常态,不管是自己国家的军队还是敌军,基本上都一个德行。
  不是每一支军队都是苏咏霖统领下的光复军。
  所以当军队过境时,有能力的地主乡绅往往会联合在一起,组织自己的佃户农奴们结寨自守,防范军队的抢掠,必要的时候和军队拼杀,一点也不怂。
  这一点根本不需要官方的要求,他们自己就会这样做。
  只是有了苏咏霖的要求之后,他们做的更快,更有目的性。
  原先河北组织起来的、受过一定军事训练的三十六个独立营属于地方武装性质,不受苏咏霖之外任何人的指挥。
  现在苏咏霖的威望摆在这里,为了训练军队也付出一定的成本,所以苏咏霖要求调兵协防,也没人可以拒绝。
  他们乖乖的交出了手中的部队给苏咏霖使用。
  三十六个独立营被苏咏霖抽调一半进入城池,和光复军正规军混编,负责三十座城池的防御。
  基本上所有城池都安排两千、三千兵马,只有少数真正的大城会安排四千、五千左右的精锐士兵。
  大部分城内守军人数并不太多。
  太多的话一者城墙上站不下,二者也会让苏咏霖手中的机动兵力减少,不足以发起最后的大反攻。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一些地理位置不重要的小城防守非常严密,攻城方算算成本觉得不划算,就不会拼命进攻。
  至于某些大城比如河间、真定,本身意义重大,属于金军一定会猛烈围攻必然会拿下的城池,而且城墙宽深,可以架设的守城武器众多,需要操作守城武器的技术兵种也很多。
  所以这一类城池必须要安排足够数量的守军。
  当然,兵少的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
  组织,关键在于组织。
  各支部队入驻城中管理城防之后,也会把城内壮丁统计、组织起来,选择一部分精干的当后备兵力,派现役士兵教导他们作战的技巧或者是操作守城兵器的技巧。
  他们就是守城的预备军队,视情况而定,一座城短期内暴兵一万多也不是不可能。
  守城方和攻城方之间只要不存在绝对的科技差距,那么攻城方要攻克城池需要付出的代价就一定远远超过守城方守城需要付出的代价。
  而每一座城池内都被苏咏霖派驻了指导员作为城防司令部的一份子。
  有这些掌握组织方法的指导员在,金兵想要攻克这三十座战争堡垒所需要面对的,绝对不仅仅是两三千的正规军。
  城池防御兵力分配完毕之后的独立营兵力则全部交给他们原先的营指挥使,让他们守卫自己的家业,自己安排守卫兵力。
  一通安排和操作之后,整个河北的坚壁清野体系就变得明朗起来。
  具体上,整个体系被分为以城池为主、豪强农庄为辅的模式。
  官方在城池进行坚壁清野,地方豪强们则在田野之间进行坚壁清野。
  苏咏霖还特别好心的告诉他们辽东金军镇压辽东契丹人的时候是怎么对付那些失败投降之后的契丹人的。
  大概就是斩尽杀绝四个字吧……
  完颜亮,那可是个著名的杀戮魔王,你们千万不要以为投降就能得到什么好的结果,想想你们手上有多少女真人的命,想想你们杀掉的那些女真人是什么身份。
  你们大概就可以猜到你们投降之后会有什么待遇。
  除了我,还有人可以保护你们吗?
  给他们打了预防针,苏咏霖也就没有过多的在意了。
  大战真的打起来,谁投降,谁坚守,谁失败,谁成功,那已经不单单是他可以控制的事情,这些乡野之间的农庄坞堡能坚持多久,那也不是他能决定的事情。
  他可以控制的就是三十座城池,守住的越多越好,守住的越多,金军越是疲敝。
  等金军疲惫到一定状态,兵力分散到一定地步,就是苏咏霖发起最后大反攻的时候。


第365章 苏咏霖渴望“微操”
  没有足够的骑兵,在华北大平原上根本不可能阻挡金军数万骑兵的兵锋。
  他们要打穿插作战,要快速切断光复军的退路、切断粮道之类的战术行动,光复军步军大阵根本不能在野外阻挡,唯一的依靠就是城池。
  把城池变成一个个粮食、军械充足的军事堡垒,变成让金兵不得不分兵来打,否则就要担忧后勤粮道出问题的大麻烦。
  完颜亮到底能拉出多少军队对付这些武装起来的军事堡垒呢?
  苏咏霖难以预测,但是他相信,完颜亮遇到这样的河北与这样的敌人,一定会头疼不已,如果他要一个一个的硬啃,他绝对会破产,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破产。
  但是如果不硬啃,他的后勤就会被这些城池堡垒彻底毁灭。
  他很快就会发现他其实别无选择。
  就苏咏霖自己来看,这个感觉就和西晋灭亡之后的中原差不多。
  朝廷崩坏,五胡横行,局势彻底下滑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
  面对这种情况,汉人豪强们为了自保,以自家庄园为核心,招募大量百姓修建大量坞堡,依托坞堡在大平原上保护自己。
  这种自保行为把一整个行政区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坞堡势力,各个坞堡势力在各自的坞堡内形成独有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是统一政权政治崩坏秩序崩溃的阶段所出现的独有现象。
  这种现象并不正常,但是社会秩序崩坏以后,这本就是无可避免的。
  朝廷无法保护民众,民众就只能自己保护自己,尚武也就成为生存危机之下的首选,武德充沛也是必须的,不武德充沛就是个死。
  而当时的征服者们征服中原的方式就是攻克、逼降大大小小的坞堡组织,从坞堡内获取人口、财富,从而建立起政权,并且想法设法的拆除坞堡。
  而眼下,苏咏霖为了对抗金军的优势骑兵,也采取了一样的策略,但是目的和具体方略还是有所不同的。
  领袖需要做的具体的事情忙完之后,苏咏霖看着手头大大小小的文件,感受着千头万绪的困难,长叹一声。
  如果这个时候有手机……不,不需要那么先进,仅仅只是有电报的话,这一体系简直就是完美的防御体系。
  必要情况下他不需要派人冒着生命危险去传令、搜集情报,只要蹲在指挥部拍拍电报就能知道各城池的防御现状和动向。
  他能知道金兵的动向,知道哪座城池金兵多,哪座城池金兵少,不需要出门就能知道金兵主力在什么地方,判断一下金兵的强处和弱点。
  有什么问题都能很快知道,有什么成果也能很快知道,他可以轻松指挥军队把金兵玩的团团转,攻其薄弱处,对金兵简直就是彻底的降维打击。
  通讯手段的发展对于军事会产生革命性的推动,而这样的手段苏咏霖却没有。
  他在这个时候倒是希望自己有个系统,能手搓电报体系,让他直接可以坐在总指挥部对各部队进行传说中的“微操”。
  这样的话他就真的有底气在短时间内把完颜亮打崩掉了。
  可惜他没有。
  所以,一切准备都给他们准备好了之后,在决战之前,这场仗的前半部分只能靠各城池的城防部队自己努力了。
  苏咏霖想要得到情报,也要依靠情报部队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换取,带回来的消息还不一定是对的,很可能有所出入,会影响到他的战略决策。
  但是没办法,苏咏霖把自己所能做到的全部都做到了,他没有别的办法了。
  这一切都规划好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执行了。
  苏咏霖长久积累下来的名声在这一时刻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人们相信苏咏霖,他们对苏咏霖怀有信任,不会觉得苏咏霖是要害他们,他们会觉得苏咏霖是他们的保护神,是在保护他们。
  金兵南下,会屠杀他们,苏咏霖不想让他们死,想让他们活着,所以需要他们离开家乡去到安全的地方,等待苏咏霖击溃金军的那一刻,他们就可以回到家乡了。
  人们愿意相信苏咏霖。
  尽管苏咏霖在河北没有山东那样广阔而坚实的基本盘基础,但是苏咏霖在河北投入的宣传力量尤为庞大。
  长时间的正面宣传和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让苏咏霖在河北积累了很好的名声。
  所以苏咏霖派出去的人前往各地宣布执行坚壁清野战术的时候,河北民间体现出了较强的服从性。
  素来坚持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民众在广泛宣传之下,出于对苏咏霖好名声的信任,纷纷愿意配合苏咏霖的坚壁清野之策。
  沿着金军掌控的六州防线以南,光复军出动大量指导员、士兵,让他们一边帮着老百姓把地里没有收割完的粮食收割完,一边协助百姓向南转移。
  正在雄州霸州的士兵也放缓进攻进度,转为真正的佯攻,主要兵力开始转移,同时也带着当地愿意跟着一起走的百姓向南转移。
  坚壁清野政策从光复军控制区域的最北端开始执行。
  大量百姓偕老妇幼,推着大车,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向南转移,他们携带着粮食、细软,把一切有用的物资都带走了。
  这些百姓按照官方的指示,或者就近进入城池,或者随着队伍一路往南,去往其他的城池,又或者继续往南走,去往他们未曾去过的山东。
  至少在光复军主力战败之前,山东还是安全的。
  因为这一战略执行起来需要面对的人数实在太多,苏咏霖未必有那么多人手可以派出去协助百姓转移,很快就面临人手上的不足。
  但是他也不是没有办法。
  一纸令下,山东地区新农村内的壮丁们在指导员带领下组织起来,化身民间武装组织,一路向北,去协助靠近山东地区的河北、大名府百姓进入山东避难。
  苏咏霖苦心孤诣深入基层的统治触角在这一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种统治触角为他动员了大量本来无法动员起来的力量,协助他最大限度的执行坚壁清野的战术,最大限度的使金军疲惫。
  苏咏霖竭尽全力,将自己积累下来的全部力量在这一时刻全面挥发出来,他必须要竭尽自己的全力,和金国打一场不仅仅是依靠军队力量来战斗的战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最终战胜。
  他不能战败,他必须要战胜,否则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也只是镜花水月。
  总动员,必须要总动员。
  这是从未有过的高强度的总动员,这一特殊的情况别说是其他人了,就连光复军的领导层内都有一部分人感到莫名的不适应。
  在他们看来,战争就是两支军队的对垒和最终决胜,双方用硬实力互相拼杀,死生之间决出一个胜负,就和之前他们所打过的战斗一样。
  可是如今,他们所看到的却不是这样。
  军队还没有出动去战斗,甚至敌军还没有打过来,双方还没有决定开战,百姓已经动起来了。
  他们用他们所能办到的一切支持军队的战斗,他们被组织起来,竭尽他们所能为军队提供便利,让军队可以发挥一切优势和金军作战。
  在指导员们和士兵们的组织下,大量人口离开原先较为松散的居住地,大量人口向防御坚固的城市靠拢。
  随着命令的推进,坚城内士兵们忙碌着把守城兵器搬上城墙,把守城用的战斗物资搬上城墙。
  城内也进入了战时状态,各城防司令部接过了当地官员的权力,成为城中最高权力掌握机构。
  每家每户都要接受战时状态的指挥和领导,为守城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劳动者不得食。
  一种全新的防御体系正在逐渐成型。


第366章 “赚外快”行动
  在苏咏霖的命令下,光复军的领导层几乎全面出动,按照苏咏霖的要求带领自己的部下加入到这一空前的战术行动之中。
  那些原本不明白这一战术可怕之处的人也亲身体验到了这一战术的可怕之处。
  百姓们不需要上战场厮杀破敌,只要他们能够组织起来,实现坚壁清野的目的,就足以发挥出数十万大军在正面战场上的增益作用。
  他们未必要化身为己方的军事实力,只要他们不帮助金军,金军就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
  而这种事情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让他们不帮金军,又谈何容易呢?
  但是现在光复军在苏咏霖的领导下就真的办到了。
  在苏咏霖统治区内,在河北大地上,坚壁清野的战术正在快速执行。
  另一边,在山东,苏咏霖并没有打算执行河北那么干脆彻底的坚壁清野,反而是定下了坚决的反击策略。
  在河北崩溃之前,山东不会有危险。
  而一旦河北崩溃了,就意味着苏咏霖的主力崩溃了,那么山东是否坚壁清野的意义也就不那么大了。
  在此之前,山东需要面对的敌人只是开封府的孔彦舟。
  孔彦舟所部的战斗力在之前与赵开山的交手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不强。
  兵力也不算太多,赵开山之所以崩溃,是被金军骑兵抄了老家,而不是被孔彦舟击败的。
  所以苏咏霖并不担心孔彦舟的威胁会让山东崩溃,山东五个军的主力部队和一批地方武装也并不是吃素的,对于之前交过手的孔彦舟,他们也并不会恐惧。
  所以苏咏霖打算安排山东的军队在孔彦舟发起进攻的时候直接进行反击,争取把孔彦舟一战打崩掉,然后快速进取开封,促成金军南京路战区的崩溃。
  这个临近南宋的边防战区的意义非常之大,在苏咏霖看来,南京路一旦崩溃,就意味着金国基本上告别中原了,也意味着金国三路出击的战术破产,无法从侧后方威胁光复军。
  孔彦舟的力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