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147章

启明1158-第147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胜利就在眼前,只要渡河成功就能获得胜利,可是为什么就是不能继续下去呢?
  开封!开封啊!!
  赵开山又是生气又是委屈,把桌子拍了无数遍,手掌都快要拍肿了,最终才无可奈何的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没能保住后方的周至是个混蛋!
  还有按兵不动自始至终都不北上的南宋也是混蛋!
  南宋尤其混蛋!
  那么多军队,那么充沛的兵力,居然不北上!
  居然坐视那么好的机会不北上!
  靠不住!完全靠不住!
  苏咏霖那个混账东西别的话都是放屁,唯有对南宋的评价是真实的。
  一群鼠目寸光胆小如鼠的蠢货!
  以后再和你们打配合我就不姓赵!
  一阵无能狂怒之后,赵开山无可奈何地决定撤军,以保全军队主力。
  军队主力保住了,就还有下一次,如果军队主力在这里败光了,他就完了。
  撤!


第291章 孔彦舟十分熟练的施展自己的传统艺能
  这次撤退其实不能算顺利。
  孔彦舟被打的有点急了,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才能把光复军赶走,解除南京路的危险,他本以为这场战争还要继续持续下去,结果不曾想这场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某个晚上,光复军偷偷摸摸的全部撤退了,第二天天一亮,金军只看到河对岸的一片狼藉。
  由于光复军在之前一直保持攻势,金军在守势,所以金军并没有很快的反应过来,以至于孔彦舟刚开始也不知道光复军到底是撤退还是诱敌之计。
  有部下建议追击,他担心这是计谋,只派遣了少数部队试探性的尾随,尾随了一阵子,击溃了几支殿后的小部队,孔彦舟这才确定光复军是在撤退,而不是诱敌之计。
  他很不解,但是心里立刻充满了复仇的冲动。
  管你为什么撤退!
  压着我打很开心是吧!
  老子弄死你们!
  孔彦舟一挥手,猛将夏瓯、黄昶便率领还能战斗的金兵追击而去,遇到了主动为大军殿后的赵玉成所部。
  赵玉成命令军队死战不退,并且许诺丰厚的赏金。
  但是这种情况之下赏金的意义实在是不大,大家所要考虑的是有没有命去花。
  踏白军之前接连数次渡河作战不胜,士气不高,也很疲惫,并且得知后方遇难的消息,急着撤退,遇到追击而来的金军没有什么战斗意志。
  全靠赵玉成的督促,他们才能勉强抗击一阵。
  可是之后夏瓯和黄昶带领各自的亲兵迅猛冲击,很快便冲垮了踏白军的防线,动摇了踏白军的军阵。
  赵玉成看的目眦尽裂,感觉自己如果在这里被金兵打散,则赵开山所率领的主力有倾覆之危,于是赵玉成不顾亲信阻拦,亲自带着自己的亲卫骑兵冲上阵前与金兵交手。
  一阵血战之后,赵玉成身披三创,损失近半的亲卫,终于击退了夏瓯和黄昶,但是踏白军也到了强弩之末,不能追击,无法扩大战果,只能匆匆撤退。
  赵玉成草草包扎创口,感觉士兵已经没有战斗意志,不能断后,便决定自己带着剩下的亲卫亲自给全军断后。
  随后,果然又有金兵小股部队数次试图攻击踏白军的溃兵们,赵玉成指挥亲卫骑兵奋战数次,勉强支撑到了黄河岸边。
  幸好此时大部队已经顺利开始渡河,周至带领游奕军部分军队接应上了疲惫不堪的赵玉成和踏白军,见赵玉成受伤严重,周至赶快让赵玉成撤退,自己为全军断后。
  夏瓯和黄昶被赵玉成击退之后重整军队,卷土重来,对上了周至的岸防部队。
  夏瓯和黄昶仗着骑兵数量多,试图用猛冲猛打的战术打垮周至。
  面对金兵的优势骑兵,周至已经有了准备,他留下了光复军剩下的全部弓弩箭矢,集合了数千弓弩手组成箭阵,全力发矢射击,阻挡夏瓯和黄昶的冲击。
  因为周至亲临一线指挥,随时激励士气,身边亲卫几乎全部战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于是夏瓯和黄昶率领的骑兵多番冲击,奋勇作战,却始终不能冲垮背靠黄河的周至所部。
  一直到光复军撤退完成,孔彦舟带领的主力金兵还是没能抵达。
  夏瓯和黄昶带领的先锋兵力不够,未能打垮周至,眼睁睁看着周至亲自断后,然后毁掉了浮桥。
  奔涌的黄河水阻拦了金军的反击,让光复军主力顺利撤退。
  用高情商的话来说,开封之战以双方维持战前战略态势而告终。
  但是真要说实话,那就是赵开山失败了。
  开封没得到,金军南京路主力也没有消灭,后勤基地还被毁了,后方三个州惨遭蹂躏,战前的战略目标一个都没有达成。
  不过该说不说,因为在撤退途中赵玉成和周至的良好表现,使得光复军虽然在这一战中损兵折将近万,但是主力勉强是保住了。
  只是光复军同样失去大量粮秣物资,士气也极其低落,加上后方遭到惨重损失,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再具备发动战略进攻的经济实力了。
  赵开山控制区已经被他压榨到了极限,如果不狠狠地休整一次,却要继续下去的话,不等金兵来袭,内部就要爆发全新的起义了。
  起义军被起义军起义,这可真是充满了黑色幽默的现实。
  周至撤退之后,孔彦舟带领的金军主力才姗姗来迟,面对着奔涌的黄河水一样无可奈何。
  不过他的心中还是欣喜大过懊悔的。
  又是一场胜仗不是?
  但是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为什么光复军急着撤退?
  明明占据了优势,只要继续打下去,自己这边很有可能就要失去防线,开封危在旦夕,怎么就在这个档口撤退了呢?
  难道是后方出了问题?
  直到两天之后,得知徒单克宁的汇报,孔彦舟才知道原来徒单克宁带着一千骑兵把光复军的大后方捅穿了,狠狠的给他们的菊部放了血,所以光复军不得不撤退,放弃了攻打开封。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孔彦舟的心情有点复杂。
  当然,他很欣喜,这场战争结束了,他安全了。
  但是同时也觉得不爽。
  一来,建立最重要功勋、扭转战局的不是他,而是徒单克宁这位落难的皇亲国戚。
  二来,这皇亲国戚很不受皇帝待见,是被发配过来的,要是被他抢了头功,皇帝应该也不会高兴。
  三来,他给边境诸州府的命令是固守,而不是出战,徒单克宁贸然出战,违背了军令,有错。
  不行,绝对不能让这个功劳被徒单克宁给抢去了。
  必须要属于自己才可以!
  于是孔彦舟抓住这个漏洞,派人去告诉徒单克宁,这一次他有功有过,功过相抵,让他继续严守边境,不得再次冒险。
  然后转头就把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
  孔彦舟十分熟练的施展自己的传统艺能,在敬嗣晖面前大肆吹嘘自己的功劳,还火速派人北上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皇帝完颜亮。
  说他迅猛攻取曹州单州,迟滞了赵开山所部光复军向河东地区的进攻,又在之后的开封之战中成功阻挡光复军主力的进攻,并且成功反击,把光复军打败了。
  他一战歼灭光复军超过五万,杀死光复军重要将领十数人,光复军受到重创,夹着尾巴亡命奔逃。
  这一切都是他孔彦舟的功劳。
  把功劳簿递上去之后,孔彦舟就喜滋滋的准备着受赏,然后享受无边无际的荣华富贵。
  敬嗣晖对此不太在意,他只是要把开封府的宫殿造好,让皇帝住的开心,那就可以了,其他的不重要。
  至于孔彦舟的功勋,自然会由皇帝来判断。
  于是这一次大好时机之下对开封府的攻略,因为各种原因惨遭失败。
  当苏咏霖在河间府与赵作良再次见面的时候,也几乎同时得知了赵开山败退的消息,对此感到十分惋惜。
  “若是赵领帅能把粮道保护好,不至于被人钻了空子,想要拿下开封倒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而且一旦拿下开封,切断金国北方援助,就能极大地震慑南京路的金国边军。
  到那时,金国边军一面是宋军,一面是光复军,有很大的概率会投降或者干脆逃跑,攻取整个南京路也不是不可能,一旦拿下南京路,就是背靠南国的形势。
  以他目前和南国的关系,这样一来,等于后方就安稳了,后方安稳,他就能以南京路为基础,整顿军队,开始往关中进发,关中南有宋,西北有夏,东南又是光复军,三面临敌,行将崩溃。”


第292章 相亲这档子事儿
  看着苏咏霖貌似一副惋惜的模样,赵作良忍不住笑了出来。
  “难道雨亭真的希望他可以成功吗?”
  赵作良还真的不相信以苏咏霖和赵开山目前的关系,苏咏霖会真心诚意的期待赵开山取得胜利,占据南京路,从而扩大自己的势力。
  外人都看得出来苏咏霖和赵开山貌合神离,只是金兵的压力还在,所以双方保持表面上的和平,但是实际上早已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这种情况下苏咏霖如果依然期待着赵开山的成功,那真可谓是圣人再世了。
  苏咏霖看了看赵作良,哈哈一笑。
  “倒也不是完全不愿意,只是这样一来会让金宋夏三方互相牵制的局面被打破,关中是我目前无法染指的,我的目标是往北,所以我希望关中能被金廷稳住。
  不管是赵领帅,还是宋,亦或是夏,我都不希望他们可以成功占据关中,任何一方成功占据关中都会造成局势大变,那一方势力发展壮大,而我未来的关中战略也要发生改变。”
  苏咏霖最希望的是保持现状,在他收复燕云消灭金国主力之前,中原、关中一带的平衡局面不要被打破。
  金国的地方势力还能坚持,南宋和西夏也不会随之扩张势力,赵开山更是像一条咸鱼一样躺在那儿躺着就好了。
  这是苏咏霖最希望的。
  虽然难度很大就是了。
  但是眼下赵开山被逼着退回了老巢,恢复了之前的战略态势,这一点倒是符合苏咏霖的利益。
  于是赵作良点了点头。
  “话说回来,雨亭,你是真的打算在河北与金廷主力决一死战吗?”
  “自然,否则我也不会花费那么多心思整编河北军队了,整编军队就是为了和金主决战,以我全力,将金军主力瓦解,直接进取燕云,夺回长城,建立稳固的北方防线。”
  苏咏霖缓缓开口道:“夺回燕云之后,我就会整顿军队,往辽东进发,就算不能一口气吞了金国,我也要把他打到再也不能与我对抗的地步,彻底剪除金国的威胁,将之打回原形!”
  赵作良皱了皱眉头。
  “金国到底是大国,一战而胜之,恐怕难度颇大,不如徐徐图之?”
  “再过几十年可能的确是这样,现在则不然,金国尚未建立稳固之根基,汉人、契丹人、奚人都未完全臣服,女真以小族临大国,一口气覆灭之,也并非不可能。”
  苏咏霖捏紧了拳头:“我必然要覆灭其主力,而后直捣黄龙!”
  “雨亭好大的气魄。”
  赵作良忍不住的赞叹:“起事诸人,除了你,再也没有人有如此气魄和胆量了,金国何其强大,怎么会有人敢于一战覆灭之呢?”
  “这并非是我的气魄使然,我也是做了很多调查的。”
  苏咏霖笑着说道:“起事之前,我就把金国在中原的根基查了个底朝天,然后才选择山东起事,当前我所决定的一切,都是基于我的调查,并非是走一步看一步。”
  “竟是如此?”
  赵作良惊叹道:“雨亭早有了全盘决断?这种事情也能事先预测吗?”
  苏咏霖点头。
  “自然,一步一步走,一步一步来,直到最后,只要大体上不偏离我的设想,就可以。”
  “原来如此。”
  赵作良还有些疑惑,但也是微微点头,问道:“那么直到如今,可有超乎雨亭设想之事发生?”
  “当然有,我又不是神明,我也只是一介凡人,只是想得比其他人多一些而已。”
  苏咏霖笑道:“比如岳丈来访之事,就让我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但是细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当下最好的选择,甚至于说到了未来,我说不定都会为今日之决定感到庆幸。”
  “果真如此,那便是再好不过了。”
  赵作良满意地抚了抚胡须。
  沉默了一阵子,赵作良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看了看苏咏霖,试探着开口道:“虽然最后的结果不会改变,但是……雨亭要不要提前和小女见上一面?”
  见面?
  苏咏霖一愣。
  “这……见面的话……倒也不是不行,关键还是看赵小娘子的意愿。”
  赵作良一说这话,苏咏霖的脑海里当时就出现了“相亲”二字,顿时一阵郁闷。
  相亲这档子事儿,就是从宋朝开始的。
  大约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造成的社会氛围的改变,在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内,互有一定资产的两家人谈婚论嫁的时候,会开始在意结婚的男女双方的个人意愿。
  家长会在定亲之前询问男女双方要不要在确定之前见一面,如果愿意,则由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双方见面。
  如果相中就在女子的发髻上插上金钗,成称为“插钗”。
  如果不中意,则要送上彩缎,称为“压惊”。
  大家好聚好散,以后还能互相来往,不显得尴尬,也不至于乱点鸳鸯谱,让子女一生不幸。
  多少增加一点幸福的概率。
  当然这也不是一定的,双方都留有余裕的时候才会这样做,对于某些带有联姻性质的婚姻,再怎么相亲也无济于事。
  比如当初苏咏霖没能成功的那次亲事。
  看着苏咏霖略显尴尬的表情,赵作良哈哈大笑。
  “雨亭难道担心会有女子觉得雨亭的样貌不佳吗?这一点雨亭完全不用担心,以雨亭的相貌,怕是不会有什么女子觉得不满。”
  “倒不是这样的想法……”
  苏咏霖摇了摇头:“如果赵小娘子没有什么意见的话,我自然是可以的,但愿我不会让赵小娘子太过于失望,想来她已经听过许多关于我的传言,不知道是如何看待我的。”
  “光复军的英豪吧,外界普遍都是这样看待雨亭的。”
  赵作良笑着点了点头:“那我回去安排一下,你们多少互相见一面,往后余生不出意外的话,就要朝夕相处了,不求相濡以沫,但求相敬如宾。”
  苏咏霖沉默了一会儿,勾起一丝笑容,点了点头。
  “好的。”
  于是赵作良回到了临时的居所内,把这件事情和赵惜蕊说了一下。
  “你觉得如何?”
  赵作良看着手持《列女传》的赵惜蕊。
  赵惜蕊放下了手中的《列女传》,微微笑着点了点头。
  “从此以后,咱们家的生死存亡就全赖苏将军了,如果爹爹认为这样做比较好,女儿当然没有任何看法。”
  “你能这样认为,那就再好不过了。”
  赵作良声音低沉,轻轻说道:“不求你们相濡以沫,但求你们相敬如宾,未来不出意外,你们必然朝夕相处,试着从他身上发现你中意的地方吧,这样的话,未来的日子也会好过一些。”
  赵惜蕊点了点头,忽然又问道:“爹爹和娘亲也是这样过来的吗?”
  赵作良点了点头,稍微回想了一下过去的往事,嘴角有了一丝笑意。
  “结婚之前,我不知道你娘亲是谁,长什么模样,是个什么样的人,新婚之夜,我十分紧张,想着万一你娘亲相貌不佳,这新婚之夜又该如何度过呢?”
  赵惜蕊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